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探索.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757952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探索上海市第六师范附属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观察作为日常用语,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从语素意义来解释:“观者,看也;察者,详审也。”“详”是仔细的意思,“审”是详查、细究。其包含了反复思考研究的意思。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们对现实对象直接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在科学研究中,观察被定义为:“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根据以上定义观察大致可分为科学观察和日常观察,科学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日常观察可以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看、听、闻、摸等基本的感知。小语大纲要求:“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大纲中的“观察”所指的就应该包括日常观察和科学观察,是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或社会现象的感知,从客观世界汲取信息、材料和感受刺激的过程。由此可见观察的重要性,观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是进行思维加工的前提,具有观察的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学生今后从事学习、研究和创新必不可少的素质。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那么观察能力与小学生写作能力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小语大纲中说道:“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其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就是通过观察所得的,也就是观察的结果,它是口头或书面表达的重要前提,是认识事物的第一个环节,是从外界获取信息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由此可见,观察是小学生取得作文素材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其次,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来看,他们的观察行为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不持久性,对所见所闻要么走马观花、充耳不闻,要么以偏概全、不得要领。结果对事物认识就存在不全面、不具体,而这一观察结果也就势必影响到学生对这一观察事物的正确分析与思考,从而最终使学生在表达时出现空洞乏味、无内容可写或表达零乱、无头绪等问题。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毋庸质疑是至关重要的。二、培养的实施(一)培养内容1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小学生对事物写不具体的原因之一就是不会观察或观察不得法,他们对所观察的事物印象模模糊糊,作文时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必然不清晰或不十分清晰,为了让学生能通过观察而有所收获,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目的的观察这里有目的的观察有两层意思:第一、身边的事物很多,要选定一个自己熟悉的喜爱的事物进行观察,这样在观察时就会有很浓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第二、选定观察对象之后,带着一个目的去观察,就是观察这个事物的哪个方面,以确定观察重点。(2)要有顺序的观察观察时,有的可以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有的由上到下,由近到远;还可按时间顺序和空间转换顺序进行观察。有的可以先观察静态事务,再观察变化中的事物; 先观察单一的内容,再观察繁杂的内容;先观察熟悉的,再观察生疏的;先观察具体的,再观察抽象的;先作短暂性的观察,再作持续性的观察。低年级指导可细一些、具体一些,尤其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看图写话训练时要按以上顺序,高年级可以只提要求及注意点,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观察。(3)要细致的观察小学生观察事物一般抓不住事物的细枝末节,因而说话写话内容不具体。例如:写金鱼,只是简单的写成:“金鱼缸里的金鱼很多,有红的、有黑的,还有黄的,真美丽。”至于金鱼的大小、形状、数量、游动情况都没写清楚,这就非常泛泛。针对这一特点,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注意让他们细致的观察,要求他们自觉的观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小学生还不善于区分事物间的细微差别,因此,观察时不够精确,这时就要帮助他们深入探究,力求精确。在识字教学中,可找形近字让其区别,同时也不能忽略字的使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还可以画两幅内容十分相似但存在不同之处的画,让学生找画的区别,这对他们的观察有很大帮助。叶圣陶曾经说过:“识得深切,写出来当然亲切;识得浅薄,写出来不免浅薄。一无所知,便写也没法写出。”可见,不经观察是写不出什么的。(4)要广泛观察观察除看以外,还要运用其它感官,用嘴问一问、用手摸一摸、用耳朵听一听、用舌头尝一尝、用脑想一想,来把握事物特征,而且为了使观察更具实效性,要做适当的观察记录,避免遗忘。在观察事物时,不仅要指导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观”,而且要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主动的“察”,把观察中的事物与自己的联想、体会、情感结合起来,并能分析、比较、综合,认识事物或现象的特点,获得直接的感知,形成感受,这样才能使所写的事物更具体、更形象、更有真实感。(5)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要教会学生观察,抽象地讲概念是不行的,要注意围绕事物的某个特点进行观察。事物的特点是事物所具有的独特之处,每个事物既有整体特点,又有各部分的特点。结合观察,要求学生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先找出事物的整体特点,然后再深入观察,找出各部分特点,这样的观察既全面又集中。写作时,观察过的事物在头脑中浮现时,就比较具体了。如果不围绕事物的某个特点进行观察,那么所观察的内容会显得琐碎、庞杂,常常会只见“共性”,不见“个性”。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要做到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外,再有就是组织学生去观察。观察力的培养对写作文是至关重要的,但观察力的培养,应重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重在培养学生具有教强的机遇观察能力。机遇观察也叫随机观察,又叫即兴观察。指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对周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或人、事、物、景、出现的细微变化,都能随时注意观察,发现和探究其中奥妙。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养成了这种习惯,将变得耳聪目明,这不仅有助于积累作文素材,写好作文,而且将来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老师可以临时让学生观察。例如:某天,老师的服装、发型发生了变化,让学生经观察后,说一说,写一写。3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 鲁迅曾经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作文需要材料,材料主要来源于观察。作文离不开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而观察力是思维与写作的第一要素,因为只有观察才能获得生活表象,记忆力才能得以积蓄,思维想象才能开展,因此,必须教会学生乐于观察、勤于观察。 教师应教会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在认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的能力。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言谈举止中发现有新意的思想内容,并能及时帮助学生写成文章。一次,我看见几个女同学在比谁的毛衣新,样式漂亮。旁边一位女同学却悄然离去。经过了解,得知这个学生的母亲是位教师,因工作忙碌,无暇顾及家务,工作成绩却很出色,多次被评为先进。事后,我给全班命了“我的妈妈”一题。文中,这位学生列举了妈妈辛勤工作的动人事迹后写道:“虽然她无空打扮自己的女儿,但却把更多的爱奉献给了学生,奉献给了神圣的教育事业。虽然妈妈没有过多的关心照顾我,但却把真诚的爱传给了女儿,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能比着金子般的心更珍贵呢?我为有这样的平凡而伟大的妈妈感到幸福,感到自豪!”这是发自肺腑的赞叹,这是一个女儿对妈妈的原谅和理解。生活当中有许多不引人注目的事,只要善于提炼,培养学生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思考,养成习惯,写文章就会成为趣事,就会写出真情实感。(二)培养原则1主动性原则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观察事物亦然。试想一个对人冷淡无情,对事物漠不关心的人,又怎会留意生活中纷繁、动人的场景呢!所以,唯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引导他们乐于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脑去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才会使他们具有发现材料的“慧眼”。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教材为蓝本,创设一系列条件,激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如教完美丽的生物角这篇文章后,我就发动学生一起创建生物角,并让学生分组轮流管理,以调动起他们对生物角的热爱,再不失时机指导他们观察其中某一样生物,进行写作练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盎然,作文质量明显提高。我又抓住时机进行表扬激励,并让学生知道:今天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观察仔细”是“功臣”。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生物角中的其他生物,写一篇习作,学生的创作热情被激发了,纷纷写出了切合实际的优秀作品。2方法性原则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的确,方法是工具和手段,是猎枪和点金术,是通达知识彼岸的“桥”和“船”。无数学习实践也表明:方法正确,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所以,教会学生掌握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他们独立的观察能力是至关重要的。(1)观察事物要全面、多角度。所谓“全面、多角度”,就是要对事物的全部内涵作各个方面、各个角度的观察。它是认识、了解事物的基础。如观察人物时,我就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外貌、衣着、举止、动作、语言、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等各个方面去观察;观察事件时,就告诉他们要观察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才能对整体有一个更深入地认识、了解;观察景物时,我又指导学生从景物的形、声、色、味及结构等各个方面去观察,也要从不同方位、角度(如平视、正视、俯视、仰视、近视、远视等)、顺序去观察,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景物。(2)观察事物要细致、深入。所谓“细致、深入”,就是要在观察事物时,把事物的与“众”不同的本质特征抓住,作深层的本质的观察体验。它要求学生观察时要看本质,不能只看表象,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观察“人”,就要把握住人物内在的本质特征,即与别人不同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观察“物”,就要抓住其各个构成部分的特点和总体的本质特征。(3)观察事物要思考、研究。全面、多角度的观察是为了全面了解事物,细致、深入的观察是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特性和深刻含义,而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就要反复思考,分析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原因,综合归纳。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在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购物要选择,穿衣要选择,饮食要选择,娱乐也要选择选择就要分析、比较,其目的就是为了挑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东西,适合自己的喜好。如果“拾到篮里就是菜”,就会无特性可言,哪谈得上适合自己的心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也是这样,一般地看看、听听、记记,只能发现事物的表象,只有让他们开动脑筋,经过分析、研究、综合、归纳,才能透过生活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性,发掘出生活现象的深刻含义。3灵活性原则在实践当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生活条件等各种限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不可能全靠直接观察、亲身体验去获得,即使已成名的作家,写文章凭直接观察所获得的素材也是不够用的,还要借助调查研究、读书等间接观察来获得,更何况是学生。所以观察应有灵活性,可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相结合。 “剪报”和“摘抄”就是很好的间接观察的方法。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各种书报杂志的兴趣和习惯,在广泛阅读中,将自认为有价值的书报内容分门别类地剪贴、摘抄,日积月累地坚持,必然会获得直接观察所得不到的各种素材。4实践性原则布鲁纳认为:“把经验转化为符号形式,符号就成为间接的参照、转换和结合的手段,开阔了智慧的可能范围,致使符号的重要性超过作用很大的印象形成系统。”由此可见,写作依赖于观察,但观察到的事物不把它记录下来,积累起来,而是让它稍纵即逝,那也是无济于写作的,所以在观察所得之后,还要引导学生投入到写作训练的实践过程中去,对材料进行“包装”,“给思想穿上外衣”。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和观察片断,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实践方法。在训练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按由小到大,由分到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梯次进行。先从一物一景一人的单项训练开始,如写一件器物,一件工艺品,或写山水日月等自然景观,也可以写班上同学的肖像素描,要求学生细致观察,准确捕捉,简洁表现。然后渐次过渡到写多物多景多人的综合训练,如写一个商场,一所剧院,一座新型建筑,一个群体场面,或春游、秋游,校园景观等。训练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稳健地向前推进。不要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追求立竿见影的速成效应,那样往往只能欲速则不达,煮成令人无奈的夹生饭。并鼓励学生持之以恒,这样日积月累,拾级而上,材料日渐其多,笔墨日渐纯熟,思路日渐洒脱,久之渐入佳境。如此,才能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观察与练习的效益和作用,提高写作的兴趣和热情,逐步进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自由王国。(三)培养途径1课堂教学观察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石。可以说任何发明创造,都开始于观察。巴浦洛夫曾经说过: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这句话道出了观察的重要性,对于知识和智力处于迅速发展的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重要意义。观察不仅可以使人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形成对事物的初步认识。有目的的观察是在思维的参与下,对观察对象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问题。观察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教给学生观察的知识和方法,增强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教学生养成留意生活的习惯,关心周围的事物,处处以观察的态度来看待身边的一切。只有经常留意生活,才会逐步积累观察经验,遇到外来事物才能敏锐的、深邃地洞察和判断。其次,要养成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达到目的,让学生明确观察的意义,增强观察的主动性、自觉性。再次,要养成观察中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述的习惯。观察是为了认识事物,在观察中动脑思考,通过对事物的表象的分析,探究事物内部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把观察到的情形和自我感受用语言表述出来,这样,思维和语言同时得到训练。2兴趣活动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息。”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如何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呢?我就带学生走出课堂:(1)欣赏大自然中的美景。他们用明亮的眼睛发现着,用热切的语言诉说着:天那么蓝,树那么绿,河水那么清,花儿那么红连我都被深深陶醉了。我趁热打铁,让他们按一定的顺序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们真是滔滔不绝。(2)参加各种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应当跟多方面的智力和体力活动密切结合起来,这样活动能激发儿童鲜明动人的感情。”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如: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举行跳绳比赛等。在玩之前,我借助创设情境来带出要求,如“今天呀,老师要和大家一起玩贴鼻子的游戏,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想玩,可他们不会玩,要请你们来告诉他们怎么玩,怎么有趣,你能与他们分享快乐吗?”学生玩了以后再让他们畅所欲言,从各种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如果是旁观者,我就让他们说自己的观后体会。由于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所以有话可说,有感可发。(3)关心周围的人和事。让学生说说班上近来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提醒他们留意同学师长的生活和言行;关注周围发生的事情,留心事情的发展让他们善于寻找话题,善于抓好机会。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我班学生每周写一篇日记,几乎每一个星期一,都会有令我惊喜的“作品”出现在学生的日记本上。3课外辅导孩子们之所以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是因为他们在写作文的时候认为无话可说,自然也就无话可写,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孩子们平常没有注意观察,对生活中的小事没有留心。所以老师能够给家长的建议是: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比如家长带孩子去公园划船,在玩的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划的船是什么样的船”“怎样划船才会动”等等,都是可以在玩的过程中轻松解决的问题。回家之后,让孩子在兴趣依旧浓厚的情况下把自己观察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画出来写出来,这样孩子可以写的内容就丰富起来了。例如班里一名学生在公园划船后写到:“我和爸爸妈妈今天去人工湖划船,我和爸爸使劲蹬,船就飞快地在水面上滑行,我们不蹬,船就不走了。微风吹来,湖面上就有像鱼鳞一样的波纹。”他观察到了船是怎样才能在水面上滑行的细节,也看到了风吹来的时候水面的情景,虽然只是不多的几句,但是描写很形象。 (四)培养方法1树立意识、培养兴趣。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观察事物常常是无意识的或纯粹出于好奇心,因而所见所闻常常残缺不全甚至毫无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观察前先向学生介绍“观察”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为什么要观察,观察的目的是什么。使学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变无意识、被动的观察为有意识、自觉的观察。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是人学习上最好的老师,也往往是某些成就的先导。人们对某事物有了兴趣,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向往感,从而自觉自愿地观察研究它,无须任何强制,加之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事物充满了兴趣。因此,我时常带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到课堂上,让他们看看、摸摸、嗅嗅、听听。在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学生对某些事物产生了兴趣,便听听他们的议论 ,再说说自己的看法。与此同时,我还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的怀抱里领略绿草鲜花、溪桥河柳,去体会春暖夏热,秋凉冬寒,让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观察,培养兴趣。2授之以法、灵活运用。小学生缺少系统完备的观察能力,常常把观察对象的各部分孤立起来或只注意色彩鲜艳、神态生动、动作明显等刺激性较强的部分。针对这种情况,在学生初步具有观察意识和观察实践的基础上,授之以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技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根据小语大纲在作文教学中对一至五年级观察能力要求的细则和一至五年级教材的编排意图来看,作为小学生应该掌握下列观察法,这些方法的获得可以在课文的教学中间接从作者那里学到,也可以在作文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由老师和家长直接传授。(1)方位观察法按一定的空间方位顺序对要观察的事物进行观察就是方位观察法。这个顺序可以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中间到两边、从远到近等等空间方位顺序。(2)主次观察法分清所观察的事物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再从主到次地进行有序观察就是主次观察法。(3)对比观察法把所要观察研究的事物与其他同类事物或有可比性的事物进行对比观察就是对比观察法。(4)层次观察法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地进行分析观察就是层次观察法。(5)周期观察法对所观察的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进行定时定期的观察就是周期观察法。(6)多角度观察法 对所观察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就是多角度观察法。以上观察法在实际运用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相互渗透、共同使用,从而达到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而我们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种种途径学会这些观察方法并灵活运用这些方法。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事物,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地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一步能根据具体的观察对象灵活地确定观察的顺序与方式,做到了解全面,掌握事物的整体。这一点低年级学生常常难以做到。因此,教师就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征利用实物演示、适当讲解等来帮助学生实现这一目标。例如:一次写状物作文,我便让学生每人带一个橘子,通过看、摸、闻、尝等方式,让学生亲自由外到内地对橘子的色、香、味、形等特点进行观察了解,使学生对“橘子”这一水果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而后,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生活经历要求他们采用自己熟悉的或适合于自己的观察方法灵活观察“橘”,并去生物园等可以观察到橘树的地方去观察橘树,查阅资料,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橘”这一水果。3学会比较、善于联想。在学生观察时能够做到有顺序和了解全面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观察时要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去捕捉事物的特点,进行有目的、有重点、深入细致的观察。任何一个事物之所以有别于其他事物是因为它有独特之处而这个独特之处就是经过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后得出的,这个独特之处就是事物的特点,也就是我们观察的重点。在第二次指导学生观察橘子时,我就运用了这种方法;先在讲台上放置橘子和苹果各一个,请同学对这两种水果分别从形、色、香、味等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自然地分析出橘子“个小、色黄、味酸”的特点来。而后我又拿出一个与橘子相似的橙子,让学生再次进行比较。学生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动手,又得出橘子“皮厚易剥、皮与肉之间有橘络、橘瓣与橘瓣之间容易分离”的特点。最后,我又拿出一只未成熟的橘子来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学生在前两次比较的经验指导下,很快得出橘子成熟时“色青、味极酸”,成熟后“色呈金黄、味酸中有甜”的特点来。就这样,通过种种行之有效的比较尝试,使学生准确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明确了观察的重点。作家孙犁说:“观察时,还要联想。”在教会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明确观察重点的同时,启发学生善于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事物的了解和扩展自己的思考范围。使学生能够从事物的表象发现本质,挖掘事物的内涵,加深学生对事物观察认识深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在写橘子之前,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了橘子的特点后,我要求学生思考橘子原来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将来是什么样子。提供有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橘子 由野生到人工培育、由有核橘到无核橘的发展过程,深化学生对橘子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向往和热爱。在“你由橘子想到了什么?”的联想中,学生有的说将来的橘子个头会更大、味更甜;有的说要好好学习,将来去培养一种能结多种水果的树,人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有的则从橘子的用途和课本中某些状物课文出发,说橘子浑身是宝,默默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等等。就这样,通过对比、联想,使学生在观察中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4独立观察、体现个性。在学生的观察作文中,我时常发现部分学生,甚至整个班级学生的作文都大同小异,我认为这是由于教师在学生观察与思考中过多地干涉所造成的。学生的观察过程应该是一个独立操作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不尽相同,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年龄的差异,个性的不同,观察和思考的角度也往往不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学生在观察思考过程中,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感受,而这些往往就是学生个性的体现,文章出新意的所在。所以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观察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发展学生健康独特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独立观察和思考,并对学生观察发现的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在教学中,我尽量避免在学生观察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过量的讲解,不局限和束缚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事物。同时,无论课上、课下,无论观察中,还是作文中,对学生提出的“为什么”甚至让人感到荒唐的“新发现”,我一经发现,总是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适时启发引导以促进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学生的作文和日记中出现了许多充满童趣的“新发现”和“为什么”。如:“蝴蝶的翅膀上有许多滑腻的粉尘。”“猫洗脸时很不卫生,它竟用自己的口水。”“今天中午,我发现家中的自来水管道上有许多小水珠,可水管又没有漏水。”这些充满了童趣的“新发现”和“为什么”证明了学生正在用自己的眼和脑去观察、思考这个世界。对此,我表现了极大的喜悦,并让学生感受到我的喜悦,使他们从我的欣喜中受到鼓励,并因此带动更多的同学去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5循序渐进、螺旋发展。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要有一个培养、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应该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螺旋发展的过程。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儿童时代到少年时代,身心发展差距很大,因此根据学生年龄变化、作文内容编排和年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观察机会,提出适当的观察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中,这一条我是依靠制定训练计划和目标来完成的,计划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校活动计划安排并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不可过高,也不能太低。过高,则多数同学达不到,影响学生观察的兴趣。过低,则失去了制定目标的意义。为此我在制定训练目标时严格遵循由简到繁、由表到里、在训练中逐步适当加量提高的原则,体现能力训练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使学生对这个目标“站起来够不到,跳一跳能摸到。”让他们在训练中都有所得,都有所成。6观察与分析思考、阅读、表达的紧密结合。观察能力的训练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在作文教学中善于把观察与分析思考、观察与阅读、观察与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观察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前提。但仅仅停留在观察上是不行的,因为文学作品不是照相式的反映,它必须通过头脑的加工使生活真实上升到艺术真实,这就是说学生必须运用自己对事物的分析能力把单凭感官获得的表面的零碎的印象经过进一步的挖掘、充实、扬弃和整理才能由表及里地认识到它的本质,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观察到的一大堆材料通过头脑加工,确定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写成文章。著名画家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与鲁迅先生“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观点都说明了在勤观察、多积累的基础上还要善于分析思考,善于挖掘、充实、扬弃和整理,才能创造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作品。(五)评价探索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评价上应该建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学生,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重视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语言评价课堂上教师通过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评价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尤其是对一些有先天缺陷、学习落后的学生来说,激励性语言评价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以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代替往常学生答错题时的责备、批评、甚至挖苦,可以使学生培养自信心,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班集体中形成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同学之间没有鄙视,看到的是他人的闪光点,同时对照同学,查找自己的不足,全体学生共同进步。2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存在着距离,同学间的评价显得更为真实、更易于接受。因此,学生经过观察习作后,我引导孩子们开展小组评议。首先是同学间相互欣赏对方的作业,可以在写得好的语句下划“ ”,在写得不好的语句下画个“?”。然后小组里的同学说说某人的作业好在哪,不好在哪,最后评选出优秀作业进行展览,供全班同学学习、参照。同学间互评的过程是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找到差距的过程,也是发展辨别能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学生们学会用合适的词语来说明作业的质量,如“很端正、很认真、比上次有进步”或者“你还需要努力、你应该向同学学习”等,这样的评价使书写认真的同学树立了一种“要保持下去”的信念,使书写马虎的同学有一种“要赶上其他同学”的决心。三、几点思考研究和实践表明,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作文教学中,运用这些途径和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体味到写作的乐趣,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都要注意以下三点:1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但观察时往往单凭兴趣出发,只愿意观察他们喜欢观察的对象,而将观察目的弃置一边。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按观察目的进行观察。2观察要有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观察记录以及对对象描述时,一定要符合观察到的真实情况。3观察要有兴趣。兴趣是观察的挚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有趣的现象,开展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学生往往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表现在观察中。当观察成功时,他们就兴趣盎然;反之,则兴味索然。在观察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观察获得成功,以增进他们的观察兴趣。参考文献:1佟士凡著韦志成主编:语文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2路德庆主编:普通写作学教程(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版。3陆华仁:作文训练与观察能力,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4谢长林:观察激情创新,中学文科教学,2000年12期,26页-27页。5陈光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福建教育,2000年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