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经济生活必修1高考考点分析.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754426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经济生活必修1高考考点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4届经济生活必修1高考考点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4届经济生活必修1高考考点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州二中2014届高三政治高考考点复习要求必修1:经济生活共60个考点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7个考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与价值考点解读:了解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懂得商品的质量属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而不是由质量决定。不延伸至二者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和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考点解读:理解,会辨认易混易错问题。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本质:一般等价物。3.货币的基本职能考点解读:懂得具体表现。价值尺度: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价值,叫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其它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4.金属货币与纸币考点解读:知道纸币的含义。优点和不能任意发行的原因。可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结合起来考,要求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认识我国的货币政策。明确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金属货币也叫贵金属金银、贵金属,特指黄金白银。马克思说:“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纸币是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发行标准: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滥发或者少发纸币会造成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或者通货紧缩(物价下跌),将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或者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货膨胀时解决方法: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通货紧缩时解决方法: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5.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考点解读:理解,能联系实际说明。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要从国情出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情,反对讲排场,比阔气。6.信用工具考点解读:知道信用卡和支票的用途。人们在核算经济收支往来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现金结算,二是转账结算。转帐结算需要使用信用卡。支票等,这就是信用工具。信用卡和其他的银行卡不同之处在于可以有一定数额的透支,支票则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信用卡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7.外汇与汇率考点解读:知道外汇的用途;了解汇率的含义及其升高。跌落的表现;理解人民币币值稳定的现实意义。结合当前我国的汇率机制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的背景,理解人民币外汇汇率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外汇: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工具。汇率:两种货币之间兑换比率。判断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6个考点)8供求影响价格考点解读:供求影响。价值决定。理解,能联系实际说明。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都会影响。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卖方市场。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买方市场。9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两者成正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10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考点解读: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重点理解“等价交换”)。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11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考点解读:懂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之间关系。不考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算; 在考查几者的关系的理解,不在计算难度上设置障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指当时在某一生产部门里,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条件,主要是指劳动工具),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和价值量的关系: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12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考点解读:这是生活气息较浓的考点。知道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的变动(生活必须品与高档耐用品)。价格变动对替代品与互补商品的影响(懂得什么是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小,对高档耐用的消费品影响较大;价格上涨使替代品的需求增加,互补品的需求减少,反之亦然。互为替代商品: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变化规律:以家庭消费中牛肉、羊肉为例记忆)。互补商品: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变化规律:以汽油、汽车为例记忆)13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考点解读:联系生活中素材如汽车。手机、电脑、食品等价格变动对生产者的影响,理解价格变动对生产影响三个表现。懂得这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5个考点)14.影响消费的因素考点解读:本考点与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有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在理解上可迁移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总体消费水平和个人消费观念的影响。.主要包括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同时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广告、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服务等也成为影响消费的因素。客观因素:居民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预期收入,人们收入差距);总体物价水平;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等其他因素。主观因素: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同时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也有密切的联系。15.消费类型考点解读:理解消费类型与消费结构、消费水平的关系。按照产品类型不同: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按照消费目的不同: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16.消费结构考点解读:知道消费结构的含义;理解消费结构变化的含义;知道恩格尔系数的含义。联系当前热点,正确认识它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所占的比例变化,也表明消费结构、消费水平的变化)。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恩格尔系数变化的原因:根本原因是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直接原因是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变化表明: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会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少,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17.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考点解读:懂得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影响;理解几种主要的消费行为(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可考查现实生活中消费行为所体现的消费心理的辨别。评价,及其商家在促进商品销售时可以怎样利用这些消费心理。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从众心理:(利)健康的。合理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如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产业。(弊)不健康的。不合理的从众心理误导经济发展,对个人生活也不利。(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求异心理:(利)展示个性,也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弊)代价大,社会不认可。(态度)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18.正确的消费原则(消费观)考点解读:理解和掌握具体内容,并能结合实际说明。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其主旨是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表现为“5R”: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6个考点)19.生产决定消费考点解读:理解生产决定消费的表现。生产决定消费主要表现: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0.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考点解读:应该掌握具体内容,并能结合实际分析说明。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主要表现: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1.发展生产的意义考点解读:包括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与重要性。如何发展生产不要求掌握。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22.公有制为主体考点解读: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懂得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但不细化到辨认还有哪些形式)。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公有制经济成分比较)。成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含义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地位处于支配地位是其支柱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吸收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积累和税收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可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动作效率,扩大公有制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公有制为主体: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公有制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23.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考点解读:理解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表现。国有经济: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24.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考点解读:了解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内容;明确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要性;明确我国的政策措施(两个毫不动摇)。应关注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针。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政策措施(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含义劳动者个人或者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依法在内地设立的独资企业及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特点以手工劳动为主,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投资分配作用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5个考点)25.企业的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26.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考点解读:能结合实际说明。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注意: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能区分并能说明意义。企业兼并: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企业破产: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清算的经济现象。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27.劳动与就业考点解读:理解劳动光荣;能说明劳动者就业的重要性。就业: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业对策: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劳动者个人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习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劳动光荣:劳动创造文明,创造财富,促进人的发展,推动历史前进。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28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考点解读:能结合实际说明。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必须: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平等就业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29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考点解读:懂得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及应如何维护。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平等的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维权:劳动法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维权,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第六课 投资与理财的选择(6个考点)30.储蓄存款(利息、利率与本金)考点解读:懂得储蓄存款的特点,了解利息、利率与本金。(可考查利息计算;存贷款利率变动、利息税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调整利率与国家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关系)。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一定期限内利息与本金的比例。存款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大类。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储蓄存款特点: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的风险,以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31.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考点解读:了解什么是商业银行及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不作要求,高考命题不会延伸到中央银行职能。商业银行: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赢利主要来源);结算业务。3234股票、债券、商业保险考点解读:了解什么是股票、债券、商业保险;比较这几种投资理财方式及其特点;能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投资理财方案,知道影响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结合当前股市的波动,理解股票投资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股票: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代表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生命力:流通性。特点:高收益,高风险。收入: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作用: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债券: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债券的分类: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国债特点:投资风险小,利率较其他债券低,但一般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金融债券特点:投资风险低于企业债券,高于国债;利率低于企业债券,但高于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企业债券特点:投资风险大,利率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注:我国的债券中,有的可以上市交易,从而使相关债券具有较好的流通性)商业保险: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保险的类别-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保险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35.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商业保险都是储户、投资者和投保人投资理财的基本方式,追求投资收益,也伴随相应的投资风险。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和保险等投资理财方式各有自己的特点,要认清各种理财方式的利弊,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使自己的资金保值增值。设计投资理财方案要考虑:回报率和风险性;多样化;要根据经济实力量力而行;利国利民,不违反法律、政策。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5个考点)3638.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考点解读:能结合实例区分多种分配方式;能说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要求说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作用: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作用: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39.收入分配公平考点解读: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必要性;明确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途径(一项制度保证、两项重要举措),并能结合实际说明。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必要性: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途径: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一项制度保证);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两项重要举措)。40.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能结合实际,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说明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8个考点)41.财政收入及其构成,考点解读:理解财政的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称税、利、债、费)。税收与财政的关系: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辨析:财政收入越多越好。财政收入多能更好地履行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增强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 ,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在社会财富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并不是越多越好。)42.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考点解读:理解并能结合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的实际分析说明。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分配政策实际上是讲“积累与消费的关系”。43.财政支出及其构成考点解读:理解。财政支出: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财政支出的构成: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44.财政收支平衡考点解读:了解财政收支平衡的含义,略有赤字、略有盈余都属于收支平衡。懂得国家应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45.财政的作用(三大作用)考点解读:理解财政的作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结合我国财政政策的变化,说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懂得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财政的作用:(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促进资源合理配置(3)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实施这一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政府实施这一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46.税收及其基本特征考点解读:了解税收的含义;理解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能结合实例判断!)税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者的关系)。47.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考点解读:了解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含义及其作用。对其它税种不作要求(能结合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说明)。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种,基本税率是17%。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作用:增值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可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偷漏税行为。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特点: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高收入者多纳税,少收入者少纳税)。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的个人收入。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48.依法纳税考点解读: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义务的原因;能识别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树立纳税人的权利意识。(对于纳税人、负税人的含义不作考查要求)。依法纳税: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主义税收与资本主义税收的主要区别)。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树立纳税人的权利意识:公民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和征管和使用。公民应积极行使纳税人的权利。公民要增强自己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源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第九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体制)(5个考点)49.计划与市场考点解读:懂得计划与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理解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特点。市场与计划: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50.市场调节及其局限性考点解读:能结合实际说明市场调节的优点和局限性;说明应如何克服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因为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自发性:为了眼前利益(排污、制假售假),为了不正当利益(盗版)。 盲目性:生产经营者无法完全掌握市场信息和控制经济变化趋势,导致“一哄而下(上)”。 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时间差。51.规范市场秩序考点解读:能结合实际理解必要性和要求。规范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实行惩戒制度。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要学会依法参加经济活动,依法维护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良好的市场秩序应该坚持的市场交易原则:自愿(违反:强买强卖、搭售);平等;公平(违反:缺斤短两等);诚实守信。5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考点解读:理解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53. 宏观调控考点解读:了解什么是宏观调控;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理解宏观调控的目标;掌握宏观调控的手段,应联系价值规律、市场调节的不足、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去综合把握。应懂得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宏观调控: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3)必要性:为了弥补市场调节不足;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功能。(4)手段:经济手段: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计划;法律手段(立法和司法活动);行政手段(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4个考点)54.全面小康的目标考点解读:了解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的现状和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总体小康水平的表现: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加。不足: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的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55.经济建设的新要求考点解读:增强发展协调性,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现代化。(了解)。经济建设的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56.科学发展观考点解读: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能结合国家方针政策和具体事例进行分析。科学发展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民生(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环境、资源(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四个统筹)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57.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考点解读: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要求理解并能结合情境材料说明;命题会有问题情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农业基础地位);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3个考点)5859.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考点解读:懂得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能结合当前金融危机热点问题分析说明。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表现:最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利: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电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弊:它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它会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60.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考点解读:理解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途径: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维护经济安全。懂得“引进来”的新要求; “走出去”的含义。要求;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应能结合我国发展对外经济的实际说明。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途径: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引进:资金;技术;管理;人才;走出去: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走出去含义: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它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国人口众多,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