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初中语文古诗鉴赏.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734862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语文古诗鉴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语文古诗鉴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语文古诗鉴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2009.11)考点剖析整体把握悟诗情;生动形象绘诗境;炼字赏句品诗韵。其中最重要的是“悟诗情”,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感是创作的基础。备考指南 1.如何悟诗情:抓中心(关键)语句,如江城子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抓诗眼词(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如商山早行中“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中的“悲”;结合创作背景,如曹操观沧海;捕捉诗歌中出现的形象(物象),如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乡书”和“归雁”。2如何绘诗境:“诗境”指的是诗中“美丽的景色”或“壮观的场景”,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画面。景物要全,不要有遗漏;不是翻译(诗是不能翻译的),要有联想和想象,丰富画面;要对每个景物进行形容,修饰语言,如“清风半夜鸣蝉”中“清风”-“徐徐的清风”,并且注意在描述中运用比喻等修辞,以使描绘更生动具体可感。3如何赏句:思路:理解诗句的含义-对诗句所用手法进行分析(用了什么手法,怎样用的)-悟诗情(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诗歌常见的手法:抒情言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描绘景物:白描手法、想象手法、以动衬静、化静为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4 如何赏词:思路:解释词的含义-理解所在诗句的含义-悟诗情。注:词中隐含修辞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用词形象词的:传神的表现出了;词中蕴含情感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附: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情怀。一、陶渊明(共二首)【作者简介】陶渊明(366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 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八上30课第一首 1、 归园田居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知背景 归园田居共五首,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第二年,课文选取的是第三首。明诗意 我在南山下种下豆子,野草长得茂盛,豆苗反而长得稀疏。早晨我到田野晨清除杂草,晚上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路边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湿了并不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悟诗情 诗人描绘了自己一天的劳动生活,尽管“草盛豆苗稀”,但他毫不气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早干到晚。诗人没有用笔墨直写其苦,而是巧妙地用“道狭草长”“夕露沾衣”这一细节表现劳动的艰辛。固然辛苦,内心却很充实,他想到的是“但使愿无违”,表明作者宁可隐居躬耕,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语言平淡自然,诗意醇美,二者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其质朴之风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练习1“草盛豆苗稀”中“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2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所展现的情景。3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一句所展现的画面。4 请具体解释“但使愿无违”中作者“愿”的具体内涵。5 这首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和理想?6诗中描绘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答案1作者辞官归田,虽然耕作艰辛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2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晚上披星戴月,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3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4归隐田园,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官场中失去自我。5表达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6.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八下30课第一首 2、 饮 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知背景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之后。明诗意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之地,却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要问我怎能这样超凡洒脱?只要内心高洁,远离世俗,居处自然就显得僻静偏远。我在东篱下随手采撷菊花,悠然无意间望见美丽的南山。傍晚时分,山中气象秀丽迷人,归巢的鸟儿成群结队飞还。此情此景包含着人生的许多真趣,我想要辨识出来,却不知该怎样表达。悟诗情 诗歌前两句描写诗人安定的乡居生活。“心远地自偏听偏”一句,表现了诗人身居“人境”而不为所扰的“无我”心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非常形象传神写出了诗人归隐后所追求并且达到的“物我交融”的精神境界,进入悠闲淡远、恬静自适的佳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进一步写诗人凝视着傍晚的暮色和归林的鸟影而引起的沉思,似乎领略到了这大自然妙境中的某种深刻而又高远的“真意”,这“真意”只能悠然心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暗示自己找到人生归宿后的欣慰、静穆的思想境界。全诗将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含蓄,语言朴素自然。本诗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然的人生追求。练习1 “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场景。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改为“望”字好不好?为什么?5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美景。并品析其中的深层寓意。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中“真意”具体指什么?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心灵超脱尘世;是全诗的诗眼。2.远离喧闹的尘世,超然淡泊的思想感情。3. 诗人在自己庭园中东篱下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闲适悠然地见到了远处苍翠的南山。4. 改“望”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帘,颇有默契。而“望”即有意远看,改为“望”字使此篇神气索然。5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6“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诗人在美好的自然中,在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亲近自然、醉于自然、远离世俗的生活多么美好,何必去为“五斗米”折腰。表现了作者对悠闲恬静的归隐生活的欣悦,也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远离名利世俗,向往宁静安详的思想感情。二、李白(共八首)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七上附录第四首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知背景 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明诗意 杨花落尽,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悟诗情 表达了诗人对谪戍友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练习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2前两句侧重于写景叙事,展开联想和想象,试描绘其中所展现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3.选择一个角度,对颔联进行赏析。答案1.表达了诗人对谪戍友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方法:抓诗眼:愁心+物象:杨花、子规,五溪,明月等)2庭院的柳絮纷飞,杨花落尽,风里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枝上的杜鹃,声声泣血,哀转久绝。3.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以人的情思,将自己对朋友的一腔挚情交予明月传递,艺术而真切地表达了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七下附录第三首2、峨眉山月歌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知背景 这首诗写于李白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辞亲远游。然而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明诗意 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诗人一叶轻舟,早早就从清溪驿出发,朝着三峡飞驰而去,没有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这时离故乡已很远了,眷恋之情油然而生,想寻找从峨眉山就跟随他一同行走的明月,也被岸边的高山遮住,再也看不到了,惜别的离情使他深深地沉思起来。悟诗情 本诗抒发了作者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练习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3. 选择一个角度,对后两句进行赏析。答案1. 本诗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方法:抓物象:月亮+诗眼“思君”+背景等)2.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彻、皎洁、银白色的世界。3.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不用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把月亮人格化,并当作亲密的朋友看待,这时离故乡已很远了,眷恋之情油然而生。七下附录第四首3、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知背景李白游东都洛城,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勾起了诗人的客愁乡思,于是诗人触境生情吟咏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明诗意 阵阵悠扬的笛声,不知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吗?悟诗情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练习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3. 请说说前两句中“暗”和“满”字的妙处。答案1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方法:抓物象:折柳曲+诗眼“故园情”)2.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3.春夜阑珊,诗人难于成寐,不期然地,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飘然而至,一个“暗”字,绘出了笛声的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暗合了这首诗的情致;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一个“满”字,显然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八上第30课第三首4、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知背景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明诗意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悟诗情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练习1. 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2.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2. 赋予水以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八上附录第六首5、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知背景:作者送友人,送客地点多在城东尧祠一带,此地是水陆通衢,交通要冲,又多酒肆,便于宴饮饯别,加之景色宜人,易发诗兴。送友人亦写在尧祠前泗水边的石门路上。北望二十公里处九仙山嶂列,合“青山横北郭”。泗水从曲阜向西流来,入兖州境即转向南,又朝西南流,是谓“白水绕东城。”明诗意苍山翠岭横卧北城外,清澈的河水环绕东城流。此地一为别,你将如蓬草孤独行万里。游子的行踪似天上浮云,落日难留,纵有深深情谊。挥手告别,你我各奔东西。萧萧长呜,马匹也怨别离。悟诗情这是一首送别作。但这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练习1.展开联想与想像,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并赏析“横”与“绕”两字的妙处。2. 诗人骑马与友人送别。请简要分析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妙处。答案1.远处,清脆的山峦横亘在城外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十分准确传神。2.诗的最后写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两匹马仿佛理解主人心情,禁不住萧萧长鸣。马尚且如此,人的感情自然不言而喻。不写人而写马,将离别之情渲染得更加深切动人。八下第30课第二首6、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知背景天宝元年(77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皇帝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明诗意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悟诗情 表达了诗人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现实自己愿望的信心。练习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分别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2.请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作简要赏析。答案1.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的典故,二是引用了商朝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不久受到国军聘用的典故。诗人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启用,为国家做一番事业。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突出了诗人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现实自己愿望的信心。八下附录第五首7、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知背景李白于唐代天宝元年(742)带着自己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钱别行人而写成此诗。明诗意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悟诗情抒发了作者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愤懑心情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表现出一种在困境中顽强进取的精神。练习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历来以奇特贴切著称,试对其进行赏析。2.“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现了世人因怀才不遇,准备退居山林的消极的一面,又表现了诗人 的高洁品质。答案1.前一句的比喻奇特而富于独创性,同时又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自然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这就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激起满心的烦愁苦闷,似水难断。2.不肯与黑暗的社会同流合污。九下附录第二首8、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知背景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作者感到孤独、愤懑,以酒销愁,写下了本文。明诗意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悟诗情 表达了诗人由于政治失意,理想幻灭,而内心郁愤的思想感情。练习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哪几句是能够表达诗人外在超脱扩大?哪几句能看到诗人内在的孤独?答案1.表达了诗人由于政治失意,理想幻灭,而内心郁愤的思想感情。2.“对影成三人”、“行乐须及春”、“相期邈云汉”等可以表达诗人表面上的超脱矿大;“独酌无相亲”、“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等可以看出来诗人内心的孤独。三、杜甫(共七首)【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人称杜工部。又因为他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为杜少陵。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深远,被后人誉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史诗”。八上25课第一首 1、 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知背景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明诗意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悟诗情 首联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颈联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尾联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的来为人们传诵。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在描写手法上,运用了渲染、衬托和虚实相映的写法,由情到景,由景及情。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蓬勃向上的朝气。最后两句语意警策,被誉为千古绝唱。练习1本诗赞美泰山高大巍峨的句子是“ ”、“ ”。2表明诗人对祖国山河热爱的诗句是: , 。3写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 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5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7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8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请再写出一句这样的古诗词名句。 说答案1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 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4高大巍峨;神奇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5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大自然的情有独钟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是分割、判割的意思,用在这里,确是“奇险”,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6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8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八上25课第二首 2、 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知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明诗意 悟诗情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前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表达了诗人爱国、思亲、忧时、伤春的思想感情。练习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到近,又大到小,由到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破”“ 深”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3作者触景生情,借“花溅泪”“ 鸟惊心”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4颈联妙用数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所展现的场面。并说说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杜甫的诗素有“诗史”之称,试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可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运用等任一方面进行赏析)7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思亲之情的句子是 答案1望;山河 草木花鸟2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残垣断壁;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作者寄情于物,春城败象似在眼前,作者悲叹似在耳边。3伤时、忧国、思家的感情。4写出了作者与家人音信隔绝,久盼不至的迫切心情。思亲念亲之情油然而生。5面对河山的沦陷,家人的离别,满头白发的作者因此而焦虑忧愁。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已纷纷断落,如今稀疏的短发,几乎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描绘的这一细节,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忧国和思家的情怀。6思想内容:这首诗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感时恨别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犹在,春色依旧,国破城空,人烟稀少。运用反衬(情景交融)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长安沦陷后的悲惨景象、令人深感沉痛。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八上25课第三首 3、 石壕吏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知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明诗意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归。 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悟诗情 石壕吏是被誉为“诗史”的杜诗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练习1. 这首诗从内容上来看属于_诗,最能概括诗歌中心事件的句子是_。2.作者这首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答案1叙事 有吏夜捉人2对饱经战乱之苦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八下30课第三首 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知背景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明诗意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水塘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如同墨色,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棉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雨还是像下垂的垂线一样密集并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悟诗情 这首诗围绕着“茅屋为秋风所破”这一线索展开,先写风,后写雨,作者深入细致地描写表现了只有亲身经历苦难才能体会到的情味。最后叙事转为抒情,表现了关心国家、同情人民疾苦,愿以个人冻死换取天下寒士温暖的高尚情操。全诗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运用了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通过自己贫苦生活的真实感受,表现了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练习1.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解。2.请描绘“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画面。答案1诗人要解除的是天下“寒士”的痛苦,而不仅是自己的,只要这个愿望实现,天下“寒士”都能解除痛苦,尽变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里受冻,虽死无憾。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襟。2一会儿,风停了,乌云浓黑得像墨一样,秋日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了下来。七下附录第七首 5、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知背景 本诗主要描写的是当年锋芒早露,名声极盛的两个人(诗人与李龟年)晚岁相逢时,由于当时飘零的身世与美好的春光形成极大的反差,触动了二人关于国家和个人身世的悲怆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明诗意 岐王府里我们经常见面,在崔九堂前也几次听到您的歌声。此时正是江南风景最美好的时候,在这落花缤纷的时节中又与您相逢。悟诗情 这首诗是诗人抚今追昔之作。第一、二句写安史之乱前的相逢,反映了唐代当年的盛况。第三、四句写安史之乱后的相逢,这时江南自然风光虽好,但已是“落花时节”,表现了诗人无限惆怅之情,抒发了对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慨叹。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28个字,却情景交融,意味深远,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如同诗人当年围绕安史之乱的前后写一部回忆录。练习1、请你对“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作简要赏析。2、联系前两句诗,谈谈“寻常”“几度”的表达作用。答案1、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达了作者以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2、“寻常”是平常的意思,“几度”是多次的意思。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生活的无限怀念。九下附录第三首 6、 羌村三首 杜甫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知背景 至德二载(757)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还家所作。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明诗意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手里都带著礼物,倒上一杯杯的浊酒和清酒。一再的解释说:“酒味为什麼淡薄,是由於田地没人去耕耘。战争尚未停息,孩儿全都东征去了。”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生活里,领受你们深厚的情谊,真是惭愧啊 !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甚。悟诗情这首诗写作者久别归家后,邻人来家慰问之事。前两句写群鸡争斗,暗喻安史之乱后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三四句写乡邻探望,寒暄对饮;接下来两句借乡亲之口,写战争的残酷。最后两句,写主人致谢辞,四座泪纵横。本诗情景交融,含蓄深沉。作者战乱中回家,借乡亲之口,反映安史之乱后的不断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的深重灾难。练习1.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诗中“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两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答案1. 表现了诗人对父老盛情的深挚谢意,又有对动荡时局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2生产的破坏,时世的艰难,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现实。九下附录第四首 7、 登楼 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知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从阆中回到成都时写的。所表达的是忧国伤时的沉痛心情,但还是对唐王朝存在信心。全诗写景写情,雄阔深远,委婉含讽。明诗意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姑且吟诵那梁甫吟。悟诗情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灾难的沉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伤感。练习1. 展开联想与想象,生动描述“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画面。2联系尾联内容,分析“聊”字的作用。答案1.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2“聊”字是姑且的意思,诗人感慨,可叹那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而今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苦于报国无门,诗人只能在黄昏的时候姑且吟诵那梁甫吟,以表现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伤感。四、王维(共三首)【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 ji),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画家。 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著有王右丞集。 八上30课第二首1、 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向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知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明诗意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大河,映衬着血红的夕阳。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悟诗情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练习1.颔联作者以“征蓬”“归雁”自比,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近代学者王国维盛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千古壮观”之句,仔细品味这句诗,谈谈王国维评价的理由?句中哪些字用得特别有表现力?4使至塞上一诗中表现塞外苍凉雄浑之美的名句是 。 由此可以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异曲同工的句子是答案1因受排挤流露出孤寂、激愤、抑郁之情。2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远处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云霄。大漠无边,黄河如带,从天边汹涌而来,那一轮圆圆的落日静静地悬挂在天边。3这句以传神的笔墨描写了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视野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这句话还精于炼字,“直”“圆”两字用得极好,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远处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如带,从天边汹涌而来,那一轮圆圆的落日静静地悬挂在天边,诗歌以烽烟之直和落日之圆突出了大漠的辽阔壮美。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七下附录第一首2、竹里馆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知背景明诗意 月夜,我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好不快乐。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悟诗情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宁静淡泊的心境。练习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2.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3. 选择一个角度,对后两句进行赏析。答案1.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作者独处山林,写景中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宁静淡泊的心境。(方法:抓物象:幽篁、弹琴、长啸、明月等)2. 月夜,我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好不快乐。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3.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诗中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月亮以人的性情,在这寂静的幽林里,只有月亮殷勤相伴,作者宁静淡泊的高雅志趣跃然纸上。 八下附录第四首3、 终南别业 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知背景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明诗意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悟诗情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这首诗既是写景,也是写随遇而安的闲适恬淡之情。练习 王维终南别业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_,_”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更显出诗人心中的悠闲。答案 待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五、孟浩然(共三首)【作者简介】: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布衣终老。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奇妙自得之趣。七上附录第二首1、过故人庄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知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山林(鹿门)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明诗意 老友准备了饭菜,请我到田园农家作客。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抱,青山在城外远远地倾斜。开窗面对着晒场和菜园,一边喝酒一边畅谈农事。待到那一天九月重阳日,还要到此来共同赏菊花。悟诗情 这首诗描绘了优美的山村田园风光和闲适的田园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回归自然的情趣。练习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展现颔联所描绘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3.选择一个角度,对颔联进行赏析。4.联系最后一句诗的内容,谈谈“还”字的表达效果。答案1. 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回归自然的情趣。(方法:抓物象:绿树青山+关键词:还来)2.苍翠的树木在村边环绕,似把村庄环抱相拥;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横斜,与村庄依依相伴。3.示例(1)近景与远景结合,近处的绿树与远处的青山辉映,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示例(2)对仗工整,“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合”对“斜”,勾勒出一幅美妙的乡村风光图,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示例(3)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的情态之美,“合”字表现出了绿树环抱相拥的动态,突出了树的繁茂;“斜”字形象地表现出村外青山横斜,与村庄依依相伴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4.“还”是“再”的意思,作者深深为农庄美景和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回归自然的情趣。八上附录第三首2、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知背景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明诗意树木的叶子枯黄凋零了,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我家就在襄水湾,遥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客居生活让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孤帆远在天边,此情此景不忍再看。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只见江海水漫漫。悟诗情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练习1、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2、首联“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4、这首诗透露作者什么情怀?答案1、秋季2、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3、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4、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八上附录第四首3、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知背景 张丞相即张九龄,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明诗意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悟诗情诗人不甘于仕途的失意和寂寞,一心想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希望张丞相能给予引荐,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练习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望洞庭湖所见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3.颔联中“蒸”“撼”二字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