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9720811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参考答案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知识要点北平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毛泽东 北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49(年)10(月)1(日)中国历史新纪元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争取解放西藏1951阿沛阿旺晋美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 A(确定国旗、国歌是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内容。)2 D(课本p. 2。)3 A(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为毛泽东。)4 A(宪法尚未制定前,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5 D(新中国成立时大陆尚未全部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是大陆解放的标志。)6 D(2015年距1949年66年。)7 B(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是大陆解放的标志。)8 C(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决议。)9 A(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相距28年。)10A(“赶考”指建立新中国,巩固政权,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接受历史和人民的考验。)11B(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成立。)12A(新中国成立的时间为1949年10月1日。)13A(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14A(课本p. 4。)15A(B为辛亥革命的意义,C、D中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二、非选择题16问题一: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问题二:如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邓世昌,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杨靖宇、赵登禹、佟麟阁等。注意,要求是18401949年期间,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人物,举其中两例即可,有其他符合题意也可。问题三: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17问题一:阿沛阿旺晋美。问题二: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粉碎了外部势力妄想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中华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开辟了西藏百万农妇翻身解放的道路。问题三:主要表现: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各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原因:中共中央在西藏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援、竭诚帮助;等等。拓展与探究思考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思考二:新成立的政府是一个民主联合政府,政府中吸收了各民主党派代表、不同阶级成分和经济成分的代表,充分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第2课最可爱的人知识要点美国朝鲜内战联合国军鸭绿江台湾海峡朝鲜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彭德怀黄继光邱少云朝鲜停战协定国际威望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 D(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抗美援朝时的军队。由此可知,本题便是D项。)2 D(课本p. 7。)3 B(是美国侵略朝鲜事件。)4 D(抗美援朝开始于1950年10月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结束于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5 C(彭德怀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6 A(课本p. 7。)7 B(诗描写的是黄继光用身体堵机枪的事迹。)8 A(朝鲜内战爆发并未对中国国家安全产生直接影响,直到美国出兵侵犯我国才严重威胁到我国安全。)9 B(艰苦创业的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0D(黄继光是志愿军战士。)11B(B项鸭绿江、图片信息都与抗美援朝相关。)12C(四幅图片都与抗美援朝有关。)13B(B是抗美援朝战争示意图。)14A(为抗美援朝事件。属于北伐战争时期,属于抗日战争时期。)15D(三八线是朝韩军事分界线,与抗美援朝战争相关。)二、非选择题16问题一:麦克阿瑟认为中国不出兵的理由是“中国力量弱小”。毛泽东认为中国出兵的理由是“中国安全受威胁”。问题二: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了美国侵略者;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队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问题三:保卫了中国国家安全,赢得了安定的国内建设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17问题一:关于抗美援朝战争。问题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问题三:有价值。抗美援朝的胜利不仅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而且巩固了新政权,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或: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有自己的观点,理由充分,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就可以得分。)问题四:有。例如:抗洪救灾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央视每年评出的“感动中国”人物等。拓展与探究思考一:国际主义精神;严守纪律、助人为乐、和善友好等品质。思考二:激励人们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权益的意志;加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调动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要点封建土地 农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农民土地改革无地或少地的农民1952封建土地制度地主人民政权农村生产力工业化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 A(通过图片中“土地改革法”的信息可以知道为A。)2 B(B项为土地改革的意义,课本p. 13。)3 D(A、B、C事件距离现在太久,要寻找到当事人不太现实。)4 D(错误,土地改革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也是私有。)5 A(农民分到土地,即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在土地改革以后。)6 B(根据土地改革的意义可以判断。)7 C(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是农业生产力解放的表现。)8 A(土地改革是把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发生的背景应该是地主占有土地过多。)9 A(图标中在1952年地主阶级基本被消灭,农民分得了土地,是土地改革完成的表现。)10A(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是土地改革的背景之一,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11C(图片反映的是土地改革中的情形,因此与C项有关。)12C(在没收地主土地的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13A(课本p. 12。)14D(课本p. 13,A、B、C为土地改革的意义。)15C(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都是巩固政权的措施。)16B(1953年一栏内地主阶级被消灭,表明是1952年完成了土地改革。)17A(课本p. 13土地改革的意义。)二、非选择题18问题一:封建土地制度。问题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展土地改革。问题三: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问题一:图1:土地改革;图2:抗美援朝。问题二:作用: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抗美援朝保卫了中国国家安全,赢得了安定的国内建设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目的:巩固了人民政权。拓展与探究思考一: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制度。思考二:土地改革;农民阶级;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知识要点农业国有计划地行进社会主义建设重工业工业化国防现代化19531957鞍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喷气式苏联东北工业基地华北西北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B(表格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以钢铁为代表的重工业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要集中发展重工业。)2C(B为“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3B(生产出第一批解放牌汽车是“一五”计划的成就。)4D(“一五”计划改变了工业的落后面貌。)5A(投资比例数据反映:工业投资比例最大,工业投资中当时重工业比例最大,因此选A项。)6 B(图中各个厂的信息说明重工业成就,公路铁路说明交通运输成就。)7 B(图标时间为19521957年之间,这是“一五计划”时期,刚、煤、原油等重工业部门得到发展。)8 B(“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9 D(诗句描述的是武汉长江大桥,武汉位于D处。)10C(图片表现的工厂都位于东北地区,都属于重工业,在“一五计划”期间建成。)11C(A描述的是人民公社;B是改革开放时期;D是新中国成立。)12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因此错。)13D(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是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14C(课本p. 20。)15B(课本p. 20。)二、非选择题16问题一:洋务运动;“自强”、“求富”问题二:B问题三: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问题四:中国近代化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以轻工业为主;布局不平衡。我国工业发展应顺应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重、轻工业协调发展;积极借鉴他国的经验,引领先进技术;走独立发展之路。17问题一:B问题二:提示:民族工业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和沿江地区;以纺织、面粉、烟草等轻工业为主,钢铁、煤炭、造船等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三:方面:工业(或重工业),交通运输业。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也初步改变了工业分布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拓展与探究思考一: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建设为重点;历史上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重工业建设可以为工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包围封锁,从巩固政权、防止外来侵略的目的出发,必须加强国防建设。思考二: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做主;对尽快实现共产主义宏伟蓝图的憧憬等。第5课三大改造知识要点农业合作手工业合作社会主义改造赎买社会主义公有社会主义初级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D(三大改造的意义。)2D(从图片信息中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社、公私合营可以知道是三大改造。)3A(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4A(1956年是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资本主义集中的城市进入社会主义,表示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B(题干描述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发生在19541956年之间。)6B(图表中表示公有制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的表现。)7A(A项为三大改造的意义。)8 B(从图片信息中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社、公私合营可以知道是三大改造。)9 A(A项三大改造完成发生在1956年。)10D(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11D(板书中的内容如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赎买等词表明是三大改造的内容。)12B(农业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3B(19531956年之间进行了三大改造,农业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4B(1951年,1954年,1956年,1957年。)15C(课本p. 23。)16C(赎买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17D(民族资本家接受改造,主要是从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的目的出发,说明他们是爱国的。但接受改造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就发生了根本转变。)二、非选择题18问题一:完成了农业的合作化;完成了手工业的合作化;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或国民经济各项指标有了显著增长)。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问题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三大改造完成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9问题一:发展时期。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问题二:生存状况: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比较落后;特点:主要集中于轻工业部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较发达。问题三:政策:赎买。方式:全行业公私合营。问题四:民族工业的发展具有曲折性;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工业要发展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拓展与探究思考一:得益于新中国初期的土地制度改革。思考二:耕牛、犁、水车等生产资料数量较少,说明当时生产能力比较低下。最好的方式是实行农户与农户间的互助合作,有限的生产工具能交换使用,以提高生产效率。(或者以合作社的形式组织生产。)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知识要点社会生产力工业化物质和文化良好开端多快好省大跃进人民公社化高指标浮夸风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规律左石油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 C(中共“八大”确立的任务主要是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 A(课本p. 27。)3 D(图片大炼钢铁表示对高速度的追求,造成了环境破坏。“南瓜图”和人民日报反映了当时的浮夸风。)4 D(赶超英国的口号是“左”的错误的表现,与“大跃进”相关。)5 D(19521957年阶段我国经济处于上升阶段,该阶段促进经济发展的事件是“一五”计划的实施。)6 C(BC段19571960年经济下降是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左”的错误泛滥的产物。)7 C(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中虚报产量,使粮食产量虚高。)8 C(4个选项中只有C损害了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9 A(考察“大跃进”发生的原因,课本p. 27。)10B(题干民歌中的“社员”表明时间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对稻堆的描述体现了“大跃进”中的浮夸风。)11B(材料中的数据表明这是浮夸的数据。)12B(1964年的过去15年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探索,里面的失误至1964年为止在选项中只有B。)13D(A所处时代不对,B、C不符合题意,D能最好地概括。)14D(课本p. 29。)15D(郭明义体现的精神是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与雷锋精神相关。)16B(李四光与王进喜为石油工业作出了贡献。)二、非选择题17问题一:土地改革。问题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三:“左”倾错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问题四: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8问题一:最高利益:实现国家工业化;规划:五年计划;成果: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建立了工业体系。问题二:问题: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问题三:以经济建设中心;遵循经济规律;坚持改革开放。拓展与探究思考一:目标:尽快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活动:大炼钢铁运动、大食堂、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思考二:自由回答,基本结论是:幸福只是美好的憧憬,不切实际的憧憬和做法不可能给社员带来幸福,只会带来灾难与痛苦。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知识要点1966中央文革小组邓小平1976“四人帮”内乱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D(考察“文化大革命”的时间:19661976年。)2D(“司令部”指的是毛泽东所认为的以刘少奇、邓小平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3B(毛泽东认为当时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反对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4C(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受到非法批斗、监禁,是民主与法制被践踏的表现。)5A(课本p. 32。)6B(课本p. 34。)7D(“四五运动”反映人民群众对“四人帮”的强烈不满。)8D(“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是消极的影响,选D。)9D(“斗私、批修”是“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用语。)10B(抗美援朝,1950年;“大跃进”运动,1958年;“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11A(诗中的“英杰”是指“四五运动”前逝世的周恩来。)12B(粉碎“四人帮”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不是民主法治被破坏的表现。)13D(票据内的“批斗”字样表明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批斗会,是民主法治被破坏的表现。)14B(消灭地主阶级是土地改革的作用。)15C(“造反有理”等场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表现。)16B(“文化大革命”是“左”的错误发展的产物,时间持续10年,给国家带来严重破坏。)17D(“九一三事件”中,林彪一伙机毁人亡,意味着这一反革命集团的覆灭。)二、非选择题18问题一:B C A问题二:教训:我们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要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等。问题三:曲折的过程,或不是一帆风顺的等。19问题一:发动“文化大革命”,造成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逐年下降。问题二:1967年2月,老一辈革命家与林彪、江青一伙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1976年4月,北京及各地人民群众反对“四人帮”的革命运动。问题三:停课闹革命,各类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才培养出现断层。 大批知识分子遭到迫害。大量文物古迹和文化典籍被破坏。拓展与探究思考一:可自由谈看法,如:说明当时的人们思想观念僵化;反映当时个人崇拜很严重;反映当时政治思想上极“左”;这种活动不利于青少年的的生活和学习等。思考二:当时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献忠心”的活动会有不同态度,同学们可以多方询问,然后整理出有哪些态度,反映哪些问题。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要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济建设改革开放邓小平转折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法通则依法治国基础训练1 B(课本p. 38。)2 C(课本p. 38。)3 B(课本p. 38。)4 B(课本p. 38、39。)5 C(课本p. 38。)6 C(课本p. 39。)7 B(课本p. 39。)8 D(课本p. 39。)9 B(两个会议都是中共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10B(课本p. 39。)11B(课本p. 40。)12B(课本p. 40。)13D(思路一:判断该公报出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之相关的内容为D。思路二:报纸上有日期,1978年,A项为19501953年,B、C项为19661976年,都不符合,用排除法去掉,剩D项正确。)14A(课本p. 39。)15D(课本p. 39的说法是邓小平,排除A、B项,毛泽东才是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排除C)16(1)(2),“华国锋”改为“邓小平”(3)(4)(5),“刑法”改为“宪法”17问题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问题二: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中共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0 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问题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中共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拓展与探究提示:(1)共同主题:改革。原因: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2)亮点:关注三农问题,关注民生问题,重视解放思想等。以改革为主题已经成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历届三中全会的主旋律,所以下一届全会的主题仍将以此为主题,关注的具体问题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等,关注民生等。 第9课改革开放知识要点生产积极性经济家庭联产承包发展富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外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全方位基础训练1 C(课本p. 42。)2 B(课本p. 42。)3 C(我国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故选C。)4 B(排除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依然是公有制,故排除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农业方面的,故排除D;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5 A(与题干时间1979年最接近的是A项。)6 C(课本p. 43。)7 D(课本p. 43。)8 C(课本p. 44地图。)9 C(课本p. 43。)10A(课本p. 43。)11A(课本p. 45。)12D(两者都不涉及到公有制在我国的地位问题。)13D(A是根本目的。)14C(课本p. 45。)15C(都说反了。)16D(课本p. 45。)17A;B;C18问题一: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问题二: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等。拓展与探究提示:(1)要不要办特区,办特区是对还是错。说明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解放思想与不断深入。(2)“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知识要点四项基本原则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本路线经济建设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三步走基本路线经济发展指导邓小平理论基础训练1 A(课本p. 48。)2 D(课本p. 48。)3 B(课本p. 48。)4 C(课本p. 48。)5 B(课本p. 48。)6 D(课本p. 48。)7 C(课本p. 49。)8 B(课本p. 48。)9 C(课本p. 49。)10D(课本p. 50。)11A(两者都是结合中国国情制定的。)12C(现代化要通过改革开放来实现。)13D(票据没有标明价格,故排除,供应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故排除。)14D(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纲领,故排除。)15A(从时间看,A项最合适。)16ABCDE17.问题一: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决了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理论。问题三:邓小平。探索:实行改革开放;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将其付诸实践;发表南方谈话,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中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拓展与探究提示:(1)邓小平获选为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邓小平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走进中国。或者:邓小平启动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也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2)邓小平获选1985年“年度风云人物”:邓小平领导中国已经取得明显成绩,农村改革已经获得成功,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在开始,现代化的工厂、建筑拔地而起,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或者(时代周刊说):他在中国推行的新的经济政策,使世界上1/4人口的生活得到改善;世界局势将因此而更加稳定;中国经济政策的彻底改变,如果确实有效,将意味着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之外提出了另一个选择;这个改变将会给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带来深远的影响。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1课民族团结知识要点56统一的多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汉族大杂居小聚居省级民族自治区统一平等团结发展基本国策基本政治制度共同发展封建农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基础训练1 B(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以外有55个少数民族。)2 B(课本p. 56。) 3 C(课本p. 56。)4 A(与题意无关。)5 D(课本p. 56。)6 B(明显不是我国民族政策。)7 D(不属于省级自治区,排除,故选D。)8 C(课本p. 56。)9 A(课本p. 57。)10A(深圳不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排除,故选A。)11D(课本p. 57。)12B(课本p. 58。)13D(应该是尊重少数民族的各种信仰。)14C(ABD都是交融的例子。)15B(知道一些民族禁忌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有巨大作用。)16A(课本p. 58。)17(1)(2),“东南”改为“西南”(3)(4)(5)18(1)西域都护府(2)回族(3)驻藏大臣(4)荷兰、郑成功、马关条约(5)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观点积极正确即可。)拓展与探究提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区,实现民族团结,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文化、民族文字、传统运动、历史传统文化等,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物种资源,歌颂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辛勤劳动与取得的伟大成就,等等。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知识要点邓小平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国耻统一大业基础训练1 B(课本p. 60。)2 D(题干关键词是“总体”,A、B、C都是局部。) 3 B(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都属于社会制度。)4 A(课本p. 60。)5 C(炒股、跳舞、跑马,这些都是香港人的生活方式。)6 B(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制度不同。)7 D(香港曾受英国的殖民统治,澳门曾受葡萄牙的殖民统治。)8 B(综合国力增强,对外交往才有底气。)9 B(香港回归的时间是1997年7月1日。)10A(对台湾,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统一。)11C(课本p. 64。)12B(题干关键词是“已成功解决”。)13D(课本p. 60。)14C(题干关键词“GDP ”属于经济范畴。)15A(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目前台湾未统一,故排除。)16问题一: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清政府被迫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清政府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问题二:1秒之争,实际上是主权之争,是原则问题。17.问题一:澳门。中国。问题二:葡萄牙,1553年。1999年12月20日,中葡联合声明。问题三:“一国两制”,邓小平,解决台湾问题。问题四:1997年7月1日。拓展与探究提示:“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香港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制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变,香港可以继续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和发展经济关系,中央不干预香港的内部事务。所以“香港之死”的言论是错误的。说明香港回归后繁荣发展的事实获得国际的认可;国际社会对中国“一国两制”和国家发展前途的信心。(其他言之合理的结论皆可。)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知识要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历史性相互促进 互补互利基础训练1 A(课本p. 65。)2 A(课本p. 65。) 3 D(课本p. 66。)4 D(材料没有体现。)5 B(课本p. 66。)6 B(的表述明显不正确,排除。)7 C(漫画比喻香港、澳门已经回归,而台湾还未实现统一。)8 C(解题关键词是“阻碍”。)9 B(分析材料可知是指“一国两制”。)10C(课本p. 66。)11D(课本p. 66。)12C(课本p. 67。)13D(分析题意,关键词是“有利于”。)14A;B;C15问题一:荷兰。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元朝政府又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所以,郑成功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台湾府。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问题二: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抗日战争。问题三:渡江战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拓展与探究提示:资深报人陆铿作出这样的理解:将来中国统一了,将其灵柩运回大陆,归葬于陕西三原县故里。(该题没有唯一,只要言之合理即可。)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4课钢铁长城知识要点华东军区核潜艇蒋道平歼5型战略导弹基础训练1C(A项“北洋海军”为清政府洋务运动期间筹建,故不选。B、D两项中的海军均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故选C项。)2D(我国于1974年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课本有直接表述。)3A(志愿军空军战斗英雄为蒋道平,课本有专门的文字及图片材料表述其英雄事迹。B、C、D三项英雄事迹与击落美王牌飞行员战机事件不符。)4B(歼5型歼击机为1956年仿制成功,符合B项“一五计划期间”即1953年至1957年。A项抗“美援朝期间”为1950年至1953年,C项的“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D项“文化大革命期间”为1966年至1976年,均与题意不符。)5C(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课本对此有直接表述。)6B(中国的战略导弹部队,主要承担核反击任务。课本对此有直接表述。)7C(从题干材料不难得出,中国人民解放军人员过多,故选C项。1985年这一时间,亦可直接排除其他三项。)8B(“华东军区海军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在1974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在1956年;“我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在1966年,按时间由先到后应为,故选B项。)9A(我国海军目前与美国、俄罗斯等国海军还存在较大差距,故A项错误。)10C(四幅图片原子弹、空军、海军等反映的都是国防建设的主题,故选C项。)11问题一:制造轮船,训练水师,加强海防。问题二: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问题三: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近代中国“有海无防”(或海防废弛)。问题四:特点:兵种齐全、现代化程度高、综合作战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等(或多兵种、综合性、现代化、机动性等)。结论:我国海防力量日益强大(或:我国海军实力不断壮大)。12问题一:原因:农业文明发达;长期封建保守。问题二:英国:争夺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成为世界海洋霸主。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到外来侵略;逐渐脱离世界工业化大潮。问题三:口岸:A为苏州B为重庆。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由沿海向内地推进。问题四:信息:清政府发展近代海军的历程;开始重视海洋主权,洋务运动中建立了近代海军;政治制度腐败,甲午战争失败,没有实现国家强大;把受挫的原因归结为不利的外部环境。问题五:因素:实行改革开放,坚持走具有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认识:不同文明类型萌发不同海权意识,海权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应增强全民海权意识;发展经济与军事并重,应加强海军建设;深化改革,发展海洋经济,进一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拓展与探究思考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为国防事业提供了新的国产装备。思考二:1展示的装备越来越精良。2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每年国庆节阅兵,后来长期未阅兵,再后来“逢五”阅兵、“逢十”阅兵。3阅兵式的情形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知识要点1953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1955万隆求同存异基础训练1D(题干中“第一份国书”意在考察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故选D项。)2D(题干中有明确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表述,故选D项。)3A(A项为抗美援朝胜利后签订的和平协议,故选A项。B、C、D三项所涉及的外交活动均在平等友好的氛围下进行,故不选。)4A(从1954年及双方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知M国为印度,故选A项。)5C(题干中引用的话语包含“求同存异”,这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提出的,故选C项。)6D(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课本对此有直接表述。)7B(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选B项。)8D(“求同存异”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提出的方针,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直接表述的内容,故选D项。)9C(“一边倒”为毛泽东倡导的外交三原则之一,“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为邓小平在新时期对我国外交政策的新提法,故选C项。)10B(题干中60年前即1953年,这一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B项。)11问题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印度。问题二:万隆会议(或亚非会议)。求同存异的主张。问题三:中华民族的独立(或独立自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问题四: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础。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言之成理即可。)12问题一:独立自主。苏联。问题二:不可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问题三:精髓:国家主权平等。表现: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照顾和维护小国、穷国、弱国的合法权益和正当诉求等。问题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拓展与探究:思考一:社会主义国家。原因:两极格局的存在,新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思考二:在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逐步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局面。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知识要点1972尼克松19791971联合国2001上海规模最大 规格最高基础训练1C(通过题干可以看出,题目所问的美国对华政策涉及的时间是从抗战胜利后到1949年8月,是新中国成立之前,而A、B、D三项均涉及新中国,故选C项。)2D(1951年,朝鲜战争还未以美国的失败而结束,故排除序号;序号明显不符合常识,应排除。故选D项。)3D(“抗美援朝”的时间为1950年至1953年,“尼克松访华”为1972年,“乒乓外交”为1971年4月,“基辛格访华”为1971年7月,故选D项。)4C(从年代上判断,A、D两项发生在1979年,B项发生在1971年,故选C项。)5B(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故选B项。)6D(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其他选项时间均不符,故选D项。)7A(题干中的年代界定为70年代,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在2001年,应排除。)8C(从“首位访问新中国”可确定该总统为尼克松,故选C项。)9B(按题意,五星红旗在联合国总部大厦飘扬意味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B项。)10D(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选D项。)11A(题目考查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A项为50年代外交成就,故选A项。)12A(三幅图片分别为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情景、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及乔冠华因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而开怀大笑,均为外交成就,故选A项。)13B(按题意,第二次建交高峰出现在1972年,选项中只有B项年代与题意符合,故选B项。)14A(我国迄今为止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是2001年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课本对此有明确表述,故选A项。)15B(2001年,我国与俄罗斯等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此为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故选B项。)16问题一:政治上实行遏制加孤立政策;经济上进行封锁和贸易禁运;军事上实行武装侵略和军事包围。问题二: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问题三:从对抗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再到努力建设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17问题一:原因:迫切需要中国牵制与消耗日本的战斗力;表现:成立中国战区协调作战(或合作抗日、结成反法西斯同盟)。问题二:中美关系正常化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我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中美关系的不断发展。问题三:台湾问题。问题四:相互尊重、支持、合作,互不干涉内政;中国发展壮大、立足于世界舞台。拓展与探究思考一:1美国陷于越南战争泥潭。2美国在美苏争霸中面临很大压力。3中国希望通过改善中美关系以提高国际地位。思考二:1外交是政治的延续,是国家利益的体现。2体育文化交流可以推动外交关系的发展。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知识要点1964原子弹19641970东方红1号袁隆平1973杂交水稻之父基础训练1C(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故选C项。)2B(“两弹元勋”即为邓稼先,A项聂荣臻不是科学家,C、D两项提及的人物未参加“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故选B项。)3A(从题干中所提及的时间、地点即可判断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故选A项。)4C(序号不符合我国核武器使用原则,按题目要求排除,故选C项。)5A(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年份为1964年,同一年中近程地地导弹实验成功,故选A项。)6B(东方红乐曲通过东方红1号卫星传遍全球,故选B项。)7D(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故选D项。)8C(太空授课的科技基础应为航天技术,A、B、D三项因此不选。)9D(“文化大革命”起止时间为1966年至1976年,序号与序号均发生在1964年,故选D项。)10A(“高峡出平湖”为毛泽东对三峡工程的畅想,故选A项。)11C(右图与课本采用的图片一致,图中人物为袁隆平,故选C项。)12C(“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原子弹、氢弹和导弹,以及人造地球卫星,故选C项。)13B(B项中“神舟五号”为2003年发射成功,其余选项代表的年代均在改革开放以前,故选B项。)14B(解决农民吃饭的问题,一靠邓小平,是因为他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靠袁隆平,是因为他发明了杂交水稻,提高了粮食产量。故选B项。)15B(见14题解析。)16问题一:约7000年。第一手资料。问题二:推广种植占城稻。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三:袁隆平。1973年。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问题四:引进和培育高产粮食品种,提高粮食产量。17问题一:核讹诈。中国。问题二: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问题三:1970年。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地位。问题四:原因的必要性:维护国家安全,打破美苏等国的核讹诈。结果的重要性: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拓展与探究思考一: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保卫祖国,中国必须研制出原子弹。思考二: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知识要点19863生物航天信息能源海洋基础训练1D(863计划首批高技术领域有7个,1996年将海洋高技术加入其中,目前共8个高技术领域,故选D项。)2C(863计划的倡导者包括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故选C项。)3C(“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在马克思“科技是生产力”基础上,结合实践得出的进一步论述,故选C项。)4A(转基因食品涉及基因技术,属于生物技术的范畴,故选A项。)5B(20世纪末,人类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互联网,故选B项。)6A(各国进行的科技计划,都是为了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故选A项。B项提及的军备竞赛主要发生在苏联及美欧之间,且无法涵盖各国高技术计划的全部,故不选;C项合作一说与事实不符,故不选;D项同样不能涵盖高技术计划的全部,故不选。)7A(海洋高技术到1996年才加入863计划,非首批高技术领域,故选A项。)8D(题干材料中明显提及网络低俗问题,故选D项。)9B(酷讯、百度、大众点评等均为著名网站,故选B项。)10A(谩骂灌水显然属于不文明的上网行为,故选A项。)11问题一:原子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空间技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生物工程:成功育成籼型杂交水稻。问题二:开展“863计划”。问题三:信息技术。优点:拥有更大的消费群体;可以实时更新。问题四:要紧跟科学技术的前沿。12问题一:鼓励德国学子去外国学习。0 问题二:原子弹的研制。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问题三:发展科技是国家强盛的必经之路;应坚持科技自主创新,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科技。拓展与探究思考一: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在科技,尤其是高科技方面渐渐落后于美国和日本;西欧各国也意识到,在这场决定未来命运的高科技竞赛中,只有一个把“人力、物力和财力都集中起来的欧洲,才能卓有成效地保持自己在将来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此外,美国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和美苏之间激烈的军事竞赛,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欧的振作和团结,使西欧产生了必须走联合的道路,集各国之长,在高技术领域迎头赶上美国、日本的强烈紧迫感。思考二:共同领域有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等。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知识要点义务教育科教兴国基础训练1D(2000年,我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故选D项。)2C(基础教育包含小学教育和中学的初中教育,正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涵盖的时间段,故选C项。)3A(文盲率之所以下降,是因为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在提高,故选A项。)4B(教育的“三个面向”是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故选B项。)5B(从图片中“希望小学”字样可知应选B项。)6B(大学为高等教育,故选B项。)7C(不送适龄子女上学,明显违反义务教育法,故选C项。)8A(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颁布实施,故选A项。)9A(从题干材料中“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可推出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故选A项。)10B(九年义务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课本有明确表述,故选B项。)11问题一:甲午战争失败,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京师大学堂。问题二: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或教育事业有很大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或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问题三:教育。科教兴国战略。问题四: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应重视教育。12问题一:孔子。有教无类(或因材施教)。百家争鸣。问题二:同文馆。培养了一大批军事、科技和翻译人才,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问题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问题四:教育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因此要重视发展教育。拓展与探究思考一:(略。)思考二:瞄准世界先进水平;高等学校走向联合;学习借鉴其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知识要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影视20012008基础训练1 D(百花奖的设立应晚于1956年百花齐放方针的提出,故选D项。)2 D(从图片中容易认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题词,故选D项。)3 C(从题干中“四人帮”等字眼容易得出,“文化大革命”是伤痕文学反思的对象,故选C项。)4 C(题干中提到的“1979年,一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邓小平等领导人准备设立经济特区;“1992年,一位老人在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邓小平到南方视察一事。“老人”均指邓小平,故选C项。)5 D(从题干中能看出经济特区设立、邓小平南方视察等历史,可知描述的是改革开放时期,故选D项。)6 A(图片为教材中出现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A项较易选出。)7 B(四大名著的海报,共同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影视艺术的发展,其余选项较易排除,故选B项。)8 B(1984年,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中国第一块奥运会金牌,故选B项。)9 A(从“五连冠”这一字眼及配图容易得出答案,选A项。)10C(2001年,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申奥获得成功,故选C项。)11问题一:1956年。问题二:以政治思考为中心。“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问题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了文艺创作,推动了文艺精品的问世。12问题一:清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问题二:内:国共内战;外:日本入侵中国。说明国家落后,积贫积弱。问题三:2008年。国家实力的巨大提升。问题四:我国奥运事业的发展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拓展与探究思考一:百花齐放: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研究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地位: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