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质检试卷A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9713582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质检试卷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质检试卷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质检试卷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质检试卷A卷一、 基础题 (共3题;共7分)1. (2分)下面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伫立海边,我不禁望洋兴叹:“多美的大海啊!浩渺阔大而又幽微蕴藉。”B . 九曲河,雁城人民的母亲河,早已今非昔比。沿河两岸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百花争妍C . 分别十年,今又萍水相逢 , 欣喜感慨溢于言表D . 面对困难,只要我们意气用事 , 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就会不一而足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居里夫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B . 冬天的济南,是一个温暖、响晴的季节。C .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D . 当山林中的老枫树伸开它依然绿着的手掌时,令我想起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3. (3分)指出下列古文中的称谓有何不同。君:_尊君:_家君:_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4. (10分)古诗文默写 (1)默写唐代诗人李白的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一诗。_,_。_,_。 (2)醉翁亭记中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 (3)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千古名句(颔联)是:_,_。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出求仕之心的诗句是:_,_。 三、 字词书写 (共1题;共8分)5. (8分)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挑拔离间_改为_卑鄙无齿_改为_自抱自弃_改为_意想天开_改为_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6. (16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意思略无阙处_ 乘奔御风_不以疾也_ 空谷回响_(2)翻译下面的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空谷传响,哀转久绝。(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B . 作者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高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连绵不断。C . 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最后才写萧瑟凄清的秋水。D . 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表现了出来。(4)写批注是品读文章的好方法,请参考示例,为下面的画线句写批注。示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批注: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水图,动的是回旋着清波的白色激流,静的是倒映着两岸风物影子的绿潭,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表现了三峡春冬时节的清幽之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7. (19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文)周亚夫距吴、楚,坚壁不出。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帐下。亚军坚卧不起。顷之,复定。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果奔西北,不得入。汉史书之,以为亚夫能持重。按,亚夫军细柳时,天子先驱至,不得入。文帝称其不可得而犯。今乃有军中夜惊相攻之事,安在其能持重乎?【注释】陬:zou角落(节选自容斋随笔)(乙文)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亚夫军细柳时_天子先驱至_军士吏被甲_若儿戏耳_(2)用“/”给句子划分朗读节奏。(2处)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帐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4)甲乙两文对周亚夫的评价有何不同? 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8. (13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背影朱自清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 ,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1)请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_。 (2)“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中的“蹒跚”能否换成“慢慢”,为什么? (3)“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是因为_;“我的眼泪又来了”是因为_。 (4)有人说,从动作足以体现父亲买橘子不易、爱子情深,因此,对父亲身材和穿着描写实在有些多余,你对此有何见解? 9. (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怀鲁迅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晨钟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1)对第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表达了作者因鲁迅之死而产生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B . 我们能出现鲁迅这样的伟大的人物,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很有希望的。C . 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死了,预示着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D . 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之死的无比痛惜和对奴隶性很浓的社会的憎恨。(2)对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理解正确的项是( )A . 点明时间,照应前文。B . 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们的悲愤之情。C . 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光明和希望。D . 微红的新月是胜利之光,鼓舞人们去迎接美好的明天。六、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0. (5分)命题作文。 题目:手机响了提示:一阵铃声之后是朋友亲切的问候,也可以是家人温暖的关怀。取材于生活,有话可说,写出真情即可。字数不少于600。不能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姓名。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七、 中国名著 (共1题;共15分)11. (15分)阅读水浒传的片段,完成以下练习。 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哨棒馆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紧紧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进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挡着一个锦皮袋。当下景阳冈上那只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1)赏析第段中画线的句子。 (2)“文似看山不起平”,作者是如何把武松打虎的过程写的波澜起伏的? (3)武松打死老虎之后,为什么拖不动老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 11 页 共 11 页参考答案一、 基础题 (共3题;共7分)1-1、2-1、3-1、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4-1、4-2、4-3、4-4、三、 字词书写 (共1题;共8分)5-1、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6-1、6-2、6-3、6-4、7-1、7-2、7-3、7-4、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8-1、8-2、8-3、8-4、9-1、9-2、六、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0-1、七、 中国名著 (共1题;共15分)11-1、11-2、1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