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10-1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9711234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10-1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南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10-1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南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10-1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州市四十七中2011届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说明:1.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本试卷共8页,交时只交答题卷。3.所有选择题都答在答题栏内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咏花诗词的鉴赏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动;另一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后者则已进入感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后者在咏花诗词中佳作最多,价值也更高。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首先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用传为王昌龄所作诗格中语)。着眼于花卉色香形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如白居易的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真是“吟之未终,皎然在目”。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状杨花飘飞,同样妙到毫颠,云:“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这些创作,是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亚里斯多德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也一样,故需要再进一步转向表现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感官而产生的某种特殊感受,以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如韦庄写白牡丹,全然撇开其形态,只说“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惟觉一庭香”。表现素花溶化在月色中,不见其花,惟闻其香的特别感受,唤起人们固有的审美体验,那么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便可思而得之。在这里,并不仅仅直接诉之感官,同时要通过联想来意会。范成大霜天晓角咏梅云:“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也是舍其形而摹其神,皆有画笔难到的效果。这正像唐人戴叔伦所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无疑我们欣赏这类诗词作品,需要有一番沉潜涵咏的功夫,甚至要通过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去补充、生发。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1对“趣味”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是一种饶有兴趣的事。B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了解了古人的花卉栽培情况。C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时产生的艺术审美情趣。D咏花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2从文中看,对“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人以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为务,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B我们欣赏这样的诗词时,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C创作的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符合人们欣赏时直接感知形象的需要。D诗人通过“巧构形似”的艺术再造自然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3不属于“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A白居易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产生了“吟之未终,皎然在目”的艺术效果。B韦庄写白牡丹,不见其花,惟闻其香,便可知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C范成大霜天晓角“脉脉花蔬天淡,云来去,数枝雪”是舍其形而摹其神D戴叔伦的“诗家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少学钟、胡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兼善阴阳之术。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籓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曰:“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世咸贵远而贱近,莫肯用心于明物。”陈留卫权又为思赋作略解 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秘书监贾谧请讲汉书,谧诛,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及张方纵暴都邑,举家适冀州。数岁,以疾终。(选自晋书左思传,有删改) 注: 钟、胡:即钟繇、胡昭,魏晋书法家。籓溷(fn hn):篱笆边,厕所旁。伧父(f):粗野鄙贱的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门庭籓溷皆著笔纸 著:放置,安放 B. 思造而示之 造:拜访,探访 C. 世咸贵远而贱近 贵:显贵,地位高D. 专意典籍 意:放在心上 5下列四组句子中,能说明左思三都赋创作成功,形成“洛阳纸贵”原因的一项是( )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 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门庭籓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谧称善,为其赋序 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左思出身寒微,相貌丑陋,不善言辞,小时候习书法、学鼓琴都没有学成,经他后天不断勤奋学习,所写书信重修饰,文采壮美华丽。 B. 左思面壁十年、呕心沥血写成三都赋后,名重一时,当时众多知名学者张载、刘逵、卫权等交口称赞,并相继为之作注作序。 C. 文章记述天资不算聪慧的左思成功的事例,意在告诉人们家庭儒学熏陶、后天不懈努力以及名流赏誉鼓吹等主客观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D. 文章叙写了陆机初入洛阳,怀抱志愿,先鄙视嘲笑左思,后又为其所折服等事件,旨在从侧面写出三都赋的名重当世。 项“都是不可缺少的”说法过于绝对。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5分)(3)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 鸪 天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玉瀣:美酒。 黄庭:道家经典。元:同“原”。8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5分)9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6分)10.古诗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_,_,_。(柳永望海潮)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苏轼赤壁怀古)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只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11、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4)题。儿行千里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雨丝纷飞。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楼上的阳台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结局重逢。当儿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行于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的时候,发现年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一年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1998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惯了油画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女性的尺码,是母亲织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南极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母亲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寒。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线的亚非国奔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助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物品多累坏了我,又担心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囊中的每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行囊试着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他的赞颂对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了他的家,上海一条弄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就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一位长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称为所谓的“行者”,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用写了吧,有件事你记住就行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个平安的电话。(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对母爱,对亲情的赞美,呼吁大家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亲情,有很强的现实意义。B“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在四方、热衷于工作的青年形象。C“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一句,写出了作者对故去的亲人在情感上的愧疚,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情的珍惜和眷恋。D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例如写母亲吃力地试背沉甸甸的行囊这一细节,就很好地刻画出既平凡又伟大的母爱,让人觉得真切可感。E作者直接引用了余纯顺父亲的话,明确的表达了作者对余纯顺行为的不理解,同时也呼吁社会不要盲目的去赞美那些忽略亲情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2)文章24段写了作者少年时看过的一部外国影片,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3)举例分析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要求答出两点)(6分)(4)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出门旅游,外出打工,异地上学,出国留学人们有太多的理由离开亲人。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6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3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详,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恰恰就是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受重大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百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庭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族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位伟大的天才相遇。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样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它的豪情义气,它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才好。他不习惯仰视。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说李白“连死都是一首诗”,是说李白醉酒落水抱月长眠的生命方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B李白摒弃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他的诗都是剽悍、纯粹、猛烈的。C作者认为,没有大唐,就没有饱含异质的李白;没有李白,大唐王朝也很难变得开朗雍容。D第段“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中的“另一个方向”指文化精神方向。E从文中可以看出,李白的一生表达了高扬平等、自由、青春、激情的生命愿望。(2)作者在第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李白与一般的诗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其缘由何在?(6分)(3)第段“历史在此与一位伟大的天才相遇”和第段“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两句中的“此”分别指什么?(6分)(4)第段中“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该怎样理解?(6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2分)1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木讷(n) 埋(mn)怨 拘泥(n) 参与(y) B徇(xn)私舞弊 癖(p)好 梵()语 潜(qin)移默化C贮(ch)藏 祛除(q) 盥洗(gun) 杀一儆(jng)百D靓(ling)妆 嫉(j)妒) 炽(zh)热 人才济济(j)1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寒碜 绊脚石 毛骨耸然 树倒猢狲散B翱翔 拉拉队 冠冕堂皇 时事造英雄C厮杀 高材生 牙牙学语 一言以蔽之D熟稔 明信片 以逸代劳 针尖对麦芒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演播室里于丹老师口若悬河,坐而论道三个小时,在她面前,“大哥”成龙倒像个小学生,单手托腮仔细聆听,完全折服了。B他为人不错,只是过于固执,喜欢钻牛角尖,钉是钉,卯是卯,一点也不晓得变通。C. 今年初,由众多明星主演的长篇历史剧江山风雨情,以“全国之最”的强大阵容出击荧屏,谁知播出后却惨遭收视滑铁卢。D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方块字体系,其象形功能不但便于人们的理解记忆,且衍生出美轮美奂的书法艺术,这是很了不起的。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其实几乎所有的高端品牌都存在这种困惑:一方面羡慕低廉的中国制造成本,一方面又顾忌中国制造呈现在外的价廉物劣的形象。 B陶文钊表示,在奥巴马政府看来,目前东亚力量失衡,美国希望重启“东亚平衡”,以期在日趋重要的东亚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C19岁那年,钱伟长以中文100分,历史100分,其他各科加起来不到100分考入清华大学,最终进了物理系,而物理他只考了5分。 D在当天酒会上,华谊兄弟宣布,华谊天意公司将投入巨资,筹拍古典史诗巨作曹操,全面而客观地演出乱世枭雄曹操的一生。16提取或删减下面的文字,整合成一个单句,为“太阳风暴”下定义。(4分) 太阳风暴是这样一种太阳活动现象。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太阳大气中产生局部爆炸。 爆炸后,在太阳表面出现耀斑和黑子就形成了这一现象。 科学家形象地将太阳风暴比喻为“太阳打喷嚏”。答: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推动油价猛涨”的三个原因。(不含标点,18字以内)(6分)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周来一涨再涨,屡创新高。分析人士认为,土耳其可能越境打击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工人党武装是这几天油价猛涨的直接原因。由于伊拉克的许多大型油田都在北部地区,土耳其的军事打击将影响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和外输。从长远看,对全球能源供应的担忧是高油价的深层原因。国导能源机构发布报告说,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上个月的原油商业库存已降到5年来的平均值以下。同时北半球尤其是美国进入冬季,对取暖用燃料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美元持续走软也导至按美元标价的油价不断上升。最近一段时间,美元兑许多国家的货币比值都已创下多年来的最低,而自从美联储9月18日降息以来,美元的下跌趋势越来越快。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政府是在有意放任“弱势美元”,以此刺激出口的增长。答:_ 六、写作(60分)18.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这句名言表达形象,寓意深刻,它会引发我们不同的联想或感悟。 结合这句名言,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等到左思的赋作传出,陆机赞叹佩服至极,认为不能超越(他),于是停笔不写了。(5分)(及,叹伏,加,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他家世代传承儒学。父亲左雍起于小吏,凭借才能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小时候学习钟繇、胡昭的书法,并学鼓琴,都没学成。左雍对朋友说:“左思通晓、理解的东西,比不上我小时候。”左思于是受到感发和激励,勤奋向学,并且擅长阴阳之术。他相貌丑陋,口齿笨拙,诗文辞采却壮美华丽。不喜欢与人交游,只以闲居为事。 作齐都赋,用了一年时间才完成。又想作三都赋,赶上妹妹左芬(被晋武帝征召)入宫,把家搬到京师,于是拜访著作郎张载,访求四川成都一带的事情。于是用十年时间构思,门旁庭前,篱边厕所,都放着笔和纸,遇得一句,立即记录下来。自己认为见闻不够广博,请求(到秘书省)担任(掌管图书典籍的)秘书郎之职。等到赋写成之后,当时人并未给予重视。左思自认为他的赋作比之班固、张衡之作毫不逊色,担心人们因为看不起他这个人而废弃他的作品。安定人皇甫谧有很高的声望,左思前去拜访他,把自己的作品给他看。皇甫谧大为称道,并且替他的赋写了序文。张载为其中的魏都赋作了注释,刘逵为其中的吴都赋蜀都赋作了注释,并为之作序说:“观战国以来,作赋的人太多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两都赋道理胜过文辞,张衡的二京赋文采超过立意。至于这篇赋作,比拟诸家,或运用辞藻表现思想,或运用事实阐发意蕴,也颇有情致,不精研细审的人不能详知这篇赋作中蕴含的深意远旨,不通晓众物的人不能统摄这篇赋作中涉及的殊物异闻。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当世之人的创作,没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实质。”陈留人卫权又为左思此赋作了略解从此以后,三都赋被时人称誉推崇,文章太多,不一一记载。司空张华见到此赋,感叹说:“左思是班固、张衡之流的人物,(此赋)能使诵读的人感觉文已尽而意有余,历时越久,越有新意。”于是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起初,陆机从南方来到洛阳,打算创作三都赋,听说左思正写此赋,拍手而笑,给弟弟陆云写信说:“这里有个粗俗鄙陋的北人,想作三都赋,等他写成了,也只好用那些纸盖酒坛子罢了。”等到左思的赋作传出,陆机赞叹佩服至极,认为不能超越(他),于是停笔不写了。秘书省长官贾谧请他主讲汉书,贾谧(在“八王之乱”中)被诛杀后,左思退居宜春里,一门儿心思扑在典籍上。等到张方肆意暴虐,祸害京都洛阳,左思将全家人搬到冀州。几年后,因病而死。8(5分)描写了诗人读书、饮酒、竹林漫步、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3分)表明诗人喜欢过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2分)9(6分)这两句诗表面是说本来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不把英雄衰老当一回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2分)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4分)10默写(每句1分)1艰难苦恨繁霜鬓,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三、文学类阅读(23分)11(1)B、E(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5分)(2)写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揭示了文章的主题。(3分)自然地引出下文,(1分)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1分)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1分)(3) 本文选取的材料很多,但是都紧紧围绕着母爱、亲情这一线索,很好的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3分)本文的语言有很强的抒情性,将抒情与叙事、描写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3分)(4)可从下面几点展开论述:论语中的观点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我们要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感受亲情的可贵,享受亲情的美好。在与亲人分离的日子,我们要从思想到行动上去关心、关爱自己的亲人,多与亲人沟通感情。(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四、实用类阅读(23分)11(1)B C (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5分) B项,李白只是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空灵,并不是摒弃;而且李白的诗并不会是剽悍、纯粹、猛烈的。C项,文中的意思是“没有李白的加入,大唐会减却许多光辉”,这并不能说“大唐王朝也很难变得开朗雍容”。 (2)不同之处:李白是一个游侠诗人,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 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3分)缘由: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含有游牧世族的血液,具有西域骑士剽悍、洒脱的特性。(3分) (3)前者:伟大的漂泊者被孕育出来之时;(3分)后者:包含异质的李白与开朗雍容的大唐的相遇。(3分) (4)李白漫游大唐各地,发现并用诗歌撒播了各地的风情与美丽。(意思对即可)五(22分)12答案 B 解析 A讷n;C贮zh;D靓jng,炽ch,13答案 C (解析 A组中的“毛骨悚然”,B组中的“事”应为“势”,D组中的以逸“待”劳)14答案 C17土伊危机;供需矛盾;美元贬值(答对一个要点,给2分)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www.ks5u.com来源: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 s 5 u.com)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