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期末总复习.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697464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期末总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期末总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期末总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上)文言文期末总复习晏子使楚练习题一、解释文中下列词语的意义1方(将要) 2坐(犯罪) 3徒(只) 4固(本来)二、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酒酣(hn) 诣王(y)曷为(h)为枳(zh)非所与熙(x) 反取病焉(yn)三、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A齐人固善盗乎B缚者曷为者也C圣人非所与熙也D系向牛头充炭直四、写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古今意义。1谓左右曰古义:指近侍今义:左和右两方面2其实味不同古义:它的果实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含转折)。3寡人反取病焉古义:辱今义:疾病。五、下列句子中与“何以也”句式相同的是(B)A晏婴,齐之习辞者也B缚者曷为者也C圣人非所与熙也D为其来也六、一词多义:楚王闻之(代词,这件事)为其来也(相当于“于”)之齐之习辞者也(助词,的)为何为者也(做)吾欲辱之(代词,指晏子)生于淮北则为枳(结出)七、本文说明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根据课文分析说明_。八、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一)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1解释文段中加线的词语。习辞:能言善辩,长于辞令。何以:用什么办法。何坐:犯了什么罪。避席:离开座位。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A缚者曷为者也B傧者更道从大门入C路转溪头忽见D寡人反取病焉3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的发难。4.把“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翻译成现代汉语。译文:当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二)南文子为国忧智伯欲袭卫,故遗(wi赠送)之乘马,先之一壁,卫君大悦,酌酒。诸大夫皆喜,南文子独不喜,有忧色。卫君曰:“大国礼(送礼)寡人,寡人故酌诸大夫酒,诸大夫皆喜,而子独不喜,有忧色者,何也?”南文子曰:“无方之礼,无功之赏,祸之先(先兆)也。我未有往彼有以来,是以忧也。”于是卫君乃修梁津,而拟边城。智伯闻卫兵在境上,乃还。1翻译画横线的句子。没有来由的礼物,没有功劳的赏赐,是灾祸的先兆。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南文子:明察秋毫,深谋远虑;智伯:阴险狡诈;卫君:利令智昏,但能知错就改。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则故事告诫人们不可贪求无名之财,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善于分析,冷静处理,以防不虞之灾。人琴俱亡 练习题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110)子猷yu 病笃d 索舆y 奔丧bn 好琴ho 掷琴zh恸绝tng 亦卒z 不调tio 了不悲lio二、解释加点字(125)俱病笃都(病)重 而子敬先亡表承接。不译 何以都不闻消息即“以何”为什么总,竟 此已丧矣这语气助词,“了” 便索舆来奔丧于是,就要轿子 便径入坐灵床上直往 弦既不调已经协调掷地云投掷,扔 人琴俱亡都 因恸绝良久于是,就痛苦,极度悲哀气息中止,死亡很 月余亦卒也死 语时了不悲动词,说话完全子敬素好琴向来,一向喜欢三、 填空(17)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的笔记小说。作者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的文学家。2、这则故事写了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四、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18)1、因/恸绝良久 2、月余/亦卒3、子敬/素好琴 4、便/径入坐灵床上5、便/索舆来奔丧 6、此/已丧矣7、何以/都不闻消息 8、都/不哭五、翻译下列句子(27)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2、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3、语时了不悲。说话时完全不悲伤。4、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5、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6、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7、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六、你能结合下面句子补出省略的词语吗?(13)1、何以都不闻(子敬)消息? 2、(子猷)便径入坐灵床上。3、(子猷)月余亦卒。七、问答:1、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2)睹物思人,悼念死者2、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2)一往情深 口若悬河 望梅止渴等3、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2)子敬子敬,人琴俱亡。4、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4)“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了不悲”“都不哭”“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5、子猷死亡的原因是什么?(2)因为生病和悲痛6、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3)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对子敬的死,子猷早已有准备,因为“王子猷、子敬俱病笃”7、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2)“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表现了对弟弟的关心和痛失弟弟的悲伤。8、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 索 、 径 、 掷 (3)9、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3)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 恸绝良久”10、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2)“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11、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4)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谚语:“ 酒肉面前知己假,患难之中兄弟真”“千金难买兄弟情”12、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吗?(4)略管宁割席 陈太丘与友期 周处小石潭记练习题一、给加线的字注音篁(hung)竹 卷(jun)石底(d )以出 为坻(ch) 佁(y) 然不动 寂寥(lio)无人 翕(x)忽 幽邃(su) 犬牙差(c)互 二、(1)柳宗元,字子厚,唐代人,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品。(2)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抒情议论 ,是属于散文的范畴。(3)文章顺着寻找发现欣赏的线索展开,行文如画。写石,突出了一个奇字;写水,突出了一个清字;写林木,刻画出一个翠字。三、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B)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四、(1)解释句子中加线的实词。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缠绕)(不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愣住的样子)(轻快敏捷)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静悄悄)(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环 如鸣佩环玉环 清 水尤清冽清凉四面竹树环合环绕以其境过清凄凉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明灭可见可以不可知其源可以不可久居能够(3)翻译下面的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掩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五、阅读理解。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1) 佁然不动愣住的样子 (2) 俶尔远逝忽然 (3) 悄怆幽邃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4) 以其境过清因为2、翻译句子(1) 全石以为底(潭)由整块的石头形成潭底(2)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3、 第2、3、4段文字依次写出了潭中景物、小溪源头和潭中气氛。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凄清寂静寂寞忧伤5、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2)小石潭的全貌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水尤清冽(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六、课外阅读临江之麋临江之人,畋(tin,打猎)得麋麑(m l 小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da,吓唬)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经常抱麋给狗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的确)我友,抵触(用头抵撞碰触)偃仆(偃,仰卧;仆,俯卧),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吃,这里是“舔”的意思)其舌。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以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1、解释加线字(1)畜之_养_ (2)自是日抱就犬_接近_(3)益狎_更加_ (4)见外犬在道甚众_多_2、找出文中描写“麋”的心理活动的句子_以为犬良我友_3、家犬为什么把麋当“朋友”?主人把它放在犬中,吓唬狗不能动麋4、麋被“外犬”“共杀食之”的原因是什么?习惯地认为犬是好朋友。5、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感想?提示:不能自以为是等等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一、给加线的字注音解衣欲睡(ji)(y)欣然(xn)起行(xng)念无与乐者(l)亦未寝(qn)藻荇(zo)(xng)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词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2水中藻荇交横(交叉错杂)3如吾两人者耳(相当于“罢了”)4月色入户(指单扇的门)5盖竹柏影也(相当于“原来是”)6但少闲人(只)7遂至承天寺(于是)8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三、填空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同为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死后谥号文忠。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下列加点双音节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洞明澈)、水中藻荇交横(纵横交错)、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清闲的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相与步于中庭所欲有甚于生者、盖竹柏影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欣然起行所以然者何、念无与乐者陈胜者,阳城人也3、选出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C)、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解释下列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3)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5、选文第二节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写尽了清澈透明的月色。“水中藻荇交横”一句写幻觉,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6、试说一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怎样的景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怎样理解?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令人神往的月色中的世界。表达了作者自适、自乐,又隐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7、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8、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9、“寻张怀民”能否改为“访张怀民”,为什么?包含着一种揣想: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步月呢?其次,“寻”与“访”不同,“寻”有一种急欲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西湖游记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从武林门而西(向西)突兀层崖中(高耸的样子)即棹小舟入湖(划船)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览的迫切心情?心飞湖上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3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主要用了哪种修辞?文中写了山色、花光、温风、波纹四种景物,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更定:初更开始的时候。毳衣:用鸟兽细毛编织的衣服。雾凇沆砀:雾气弥漫,大雪覆盖湖山。白:酒杯。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挐一小舟(n)毳衣(cu)沆砀(hngdng)一芥(ji)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词。人鸟声俱绝(停,止)是日(这)挐一小舟(牵引)余舟一芥(小草)3本文的叙述和描写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何相同的特点?提示:不必面面俱到,列举其一即可。如都是写景散文,但都不先点景,一个写解衣又起,一个写乘舟下湖,使读者随作者自然地步入景中;文字都十分简练;二者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4由于描写的对象不同,这篇文章与记承天寺夜游表现的意境和手法的运用有何不同?此题有一定难度,不必作过高的要求,可侧重于一个方面。如苏轼的文章突出了闲适、恬静,张岱的文章突出了广漠、辽阔;苏文借用多种形象作喻体,表现月色空明,张文则直写雪色之白。治水必躬亲练习题一、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潴有浅深 (zh)非相度不得其情(xing)(du)躬历山川 (gng)非咨询不穷其致(z)(xn)好逸而恶劳(y)亲劳胼胝 (pin)(zh)远嫌而避怨(xin)布袍缓带 (po)二、解释下列加线的词(1)泥于掌故(拘泥)(2)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3)势有曲直(河流的形势)(4)是以必得躬历山川(因此)(5)不可执一(固执,坚持某种主张)(6)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代词,这样)(7)冒雨冲风(迎着,顶着)(8)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成功,办成)三、与“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B送孟浩然之广陵C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D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四、指出下列加点的词的古今义。(1)泥于掌故 古义:古代典籍制度 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2)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古义:完成、做好今义: 举起、抬起五、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躬亲、清廉(用原文“冒雨冲风,亲给钱粮,不扣一厘”也行)六、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事实论证、对比论证七、除海瑞治水外,请列举我国历史上其他的治水名人,并简要介绍其事迹。(1)禹: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用疏导的方法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2)范仲淹:北宋文学家,在江苏东部海滨修筑大堤范公堤,恩泽后代;治理太湖时,提出了“浚河、修圩、置闸”三者并重的治水方式。(3)李冰:秦时蜀郡太守,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八、翻译下列句子。(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3)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4)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九、阅读下列选段,完成文后各题(一)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别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1文中“海忠介”即海瑞,是明朝(朝代)曾骂过皇帝的清官。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杂文家吴晗曾写过一部关于他的历史剧海瑞罢官。2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3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表明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治水必躬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C)A第一段中的“盖”字是句首发语词,表明下文要就自己的观点发表议论。B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治水,一实一虚,对比分明,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C作者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第一段讲道理,第二段侧重摆事实,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D第一段中“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构成排比,很有气势;“是以”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并运用了对偶的句式。(二)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1)雨雪三日(下)(2)雨雪三日而不霁(放晴)(3)晏子入见,立有间(一会儿)(4)逸而知人之劳(安闲)(5)公披狐白之裘(兽皮大衣)(6)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给予)2下列句子与“雨雪三日而不霁”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B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景公觉得“雨雪三日,而天不寒”的原因是什么?“披狐白之裘”,非天不寒,而是保暖好。景公只从自身的感觉出发看问题。4故事中,景公的笑带有怎样的意味?正确的一项是(B)A欣赏晏子的幽默言谈。B对自己不知黎民之苦觉得愧疚。C尴尬地发现自己的失言。D对自己身强体健颇为自豪。5这段文字中晏子劝谏君王的方式是(B)A犯颜直谏,言君王当与民同饥寒。B相机启发,并以仁君来期勉君王。C再三反问,令君王自悟其过失。D慷慨陈词,分析治国成败的关键。6读了本文后,你认为景公是一个怎样的君王?(仅就上文内容作简单的评价)只顾自己享受生活,不体恤天下百姓,很糊涂;启而能发,及时省悟,知错能改,不算昏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