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部分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676939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文学部分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当代文学部分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当代文学部分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六章年代年代重要作家的文学转型第一节余华的转型一、作者介绍 1960年出生,曾是牙医,后弃医从文。二、余华创作的转型1、早期迷恋暴力和死亡,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叙事保持着距离感。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十八岁的“我”一次离家远行的经历,其中“我”的主观感受超越了一切客观环境的“真实”,这是余华质疑现实“真实性”,关怀人的生存状况的开始。十八岁出门远行片断: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分析:“我”的主观感受超越了一切客观环境的“真实”,细腻的个人感觉充满了整个小说文本 一九八六年以一种自洽式的文本方式,揭示了人类社会无所不在的暴力哲学以及背后的权力因素。叙事的假定性,是作者自己叙述出来的,没有必要与现实生活相印证。一九八六年中学历史老师给自己施行劓刑片段接着两条手臂有力地摆动了,每摆动一下他都要拚命地喊上一声:“劓!”钢锯开始锯进去,鲜血开始渗出来。于是黑乎乎的嘴唇开始红润了。不一会钢锯锯在了鼻骨上,发出沙沙的轻微摩擦声。于是他不像刚才那样喊叫,而是微微地 摇头晃脑,嘴里相应地发出沙沙的声音。那锯子锯着鼻骨时的样子,让人感到他此刻正怡然自乐地吹着口琴。然而不久后他又一声一声狂喊起来,刚才那短暂的麻木过去之后,更沉重的疼痛来到了。他的脸开始歪了过去。锯了一会,他实在疼痛难熬,便将锯子取下来搁在腿上。然后仰着头大口大口地喘气。鲜血此刻畅流而下了,不一会工夫整个嘴唇和下巴都染得通红,胸膛上出现了无数歪曲交叉的血流,有几道流到了头发上,顺着发丝爬行而下,然后滴在水泥地上,像溅开来的火星。他喘了一阵气,又将钢锯举了起来,举到眼前,对着阳光仔细打量起来。接着伸出长得出奇也已经染红的指甲,去抠嵌入在锯齿里的骨屑,那骨屑已被鲜血浸透,在阳光里闪烁着红光。他的动作非常仔细,又非常迟钝。分析:中学历史老师本身是个文化隐喻,他为自己和别人施加刑法,是权力制度的合法化和结构化的结果,由此作家颠覆了历史的传统叙述。古典爱情、鲜血梅花:戏仿小说余华早期创作小结:、建构起一个奇异和残忍的文本世界,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生活真实; 、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2、后期转向现实主义,将当代中国乡镇生活的贫困、蒙昧和阶级斗争登峰造极的环境作为人物活动的基本前提。探讨人的生存困惑和不灭人性。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活着:以福贵的不断目睹亲人死亡的大半生经历,表现了普通人近乎灾难的人生,揭示人现实的混乱、险恶和丑陋。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法,人物成为有生命的鲜活个体。许三观卖血记:(1)以平静的语调,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示了人在面对厄运时的求生欲望。(2)具有形式的美感,有意采取民歌因素。简洁的叙事、单纯笨拙的人物、简单对话、刻意的重复手法。(3)“幽默”成为作品的内在肌理许三观卖血记片段他要去的地方是上海,路上要经过林浦、北荡、西塘、百里、通元、松林、大桥、 安昌门、靖安、黄店、虎头桥、三环洞、七里堡、黄湾、柳村、长宁、新镇。其中林浦、 百里、松林、黄店、七里堡、长宁是县城,他要在这六个地方上岸卖血,他要一路卖着 血去上海。他这么站了一会,觉得寒冷起来了,就蹲下去靠着一棵树坐了下来。坐了一会儿, 他从胸口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他数了数,只有三十六元四角钱,他卖了三次血,到头 来只有一次的钱,然后他将钱叠好了,放回到胸前的口袋里。这时他觉得委屈了,泪水 就流出了眼眶,寒风吹过来,把他的眼泪吹落在地,所以当他伸手去擦眼睛时,没有擦 到泪水。他坐了一会儿以后,站起来继续在前走。他想到去上海还有很多路,还要经过 大桥,安昌门,黄店,虎头桥,三环洞,七里堡,黄湾,柳村,长宁和新镇。 在以后的旅程里,许三观没有去坐客轮,他计算了一下,从松林到上海还要花掉三 元六角的船钱,他两次的血白卖了,所以他不能再乱花钱了,他就搭上了一条装满蚕茧 的水泥船,摇船的是兄弟两人,一个叫来喜,另一个叫来顺。 余华后期创作小结后期放弃了用写作对抗生活的叙述方式,转而通过描绘人物面对人生的态度,表达了对生活的回归。第一节 苏童的“南方世界”一、 生平1963年生于苏州,出版有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妇女乐园、红粉等小说集和我的帝王生涯、米、碧奴等长篇小说。二、苏童小说的取材多取材于“历史”,对于“意象”的经营极为关注,尤其擅长表现女性人物的细腻心理。三、艺术特征1、在关于旧时中国家族的叙事中,流露出忧伤、衰败的情调;在关于小城镇的叙事中,则专注对残酷青春的书写。枫杨树系列:如1934年的逃亡、罂粟之家、米罂粟之家:具有宿命论的主题,家族的衰败早已处在性和暴力的冲动中罂粟之家片断沉草好像睡着了。庐方把头探到缸里,看见沉草闭着眼睛嘴里嚼咽着什么东西。“你在嚼什么?”沉草梦呓般地说,“罂粟。”庐方不知道沉草被绑着怎么找到了罂粟,他把沉草从缸里拉起来时才发现那是一只罂粟缸,里面盛满了陈年的粉状罂粟花面。庐方把沉草抱起来,沉草逃亡后身体像婴儿一样轻盈。沉草勾住庐方的肩膀轻轻说,“请把我放回缸里。”庐方迟疑着把他又扔进大缸。沉草闭着眼睛等待着。庐方拔枪的时候听见沉草最后说,“我要重新出世了。”庐方就在罂粟缸里击毙了刘沉草。他说枪响时他感觉到罂粟在缸里爆炸了,那真是世界上最强劲的植物气味,它像猛兽疯狂地向你扑来,那气味附在你头上身上手上,你无处躲避,直到如今,庐方还会在自己身上闻见罂粟的气味,怎么洗也洗不掉。作家在刘氏家谱中记了最后一笔。枫杨树最大的地主家庭在工作组长庐方的枪声中灭亡,时为公元年月日。 分析:具有宿命论的主题,家族的衰败早已处在性和暴力的冲动中香椿街系列:如刺青时代刺青时代片断据朱明后来告诉别人说,小拐那天跪在冲床边向他求饶,向红旗和其它人求饶,他的可怜而卑琐的样子令人作呕。朱明和红旗让它过了第一关,但是第二关却是由座山雕控制的。从五金厂的后门出来,他们按照事先的约定把少年小拐扶到座山雕家里,五六个人按住半死半活的少年小拐,由座山雕为他刺青,刺的不是小拐想像中的野猪标志,而是歪歪扭扭的两个字:孬种。刺青的部位不在常见的手臂上,而在少年小拐光洁的前额上,座山雕在完成了他蓄谋已久的工程后得意地笑了,他说的话与红旗如出一辙,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香椿树街怎能让一个小拐子称王称霸?我知道那么多人出卖少年小拐缘于一个简单的事实,他们无法容忍少年小拐在香椿树街的风光岁月,尽管那是短暂的昙花一现的风光岁月。命运如此残忍地捉弄了小拐,他额上的孬种标志是一个罕见的物证。妇女生活系列:如妇女生活 、妻妾成群2、既注重现代叙事技巧的试验,也不放弃传统的叙事模式和审美意境,有时还刻意追求一种古典雅致妻妾成群:具有厚重的真实感,但不打算解释历史,而是对“五四”以来女性解放的理想进行拆解,对女性倍受压迫的历史给予了一种想像性的叙说。我的帝王生涯:糅合写实手法和现代技巧的历史小说,借以表现普通人被置于权力巅峰时被异化的绝境。我的帝王生涯开头父王驾崩的那天早晨,霜露浓重,太阳犹如破碎的蛋黄悬浮于铜尺山的峰峦后面。我在近山堂前晨读,看见一群白色的鹭鸟从乌桕树林中低低掠过,它们围绕近山堂的朱廊黑瓦盘旋片刻,留下数声哀婉的啼啭和几片羽毛,我看见我的手腕上、石案上还有书册上溅满了鹭鸟的灰白稀松的粪便。是鸟粪,公子。书童用丝绢替我擦拭着手腕,他说,秋深了,公子该回宫里读书了。秋深了,燮国的灾难也快降临了。我说。前来报丧的宫役们就是这时候走近近山堂的,他们手执一面燮国公的黑豹旄旗,满身缟素,头上的丧巾在风中款款拂动。走在后面的是四名抬轿的宫役,抬着一项空轿,我知道我将被那顶空轿带回宫中。我将和我敬重或者讨厌的人站在一起,参加父王的葬礼。第三节 王安忆创作的转型一、 生平和作品1954年生于南京,在上海长大。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二、王安忆创作的三个阶段及特点1、第一阶段(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早期创作是对茹志娟创作特色的发扬,关注普通人的命运,以同情、体贴的心态把握普通人的生活和内心。作品纯真而细腻。雨,沙沙沙(雯雯):对一个年轻女孩纤细内心的把握十分到位,关注女性敏感的内心世界,文风纤细、柔美雨,沙沙沙片断:生活中是有很多乐趣,一定也包括着梦想的权利。雯雯别的都不要,只要它。尽管她为它痛苦过,可她还是要,执意地要。如果没有它,生活会是怎么样的而她隐隐地但却始终地相信,梦会实现。就像前面那橙黄色的灯。看上去,朦朦胧胧、不可捉摸,就好像是很远很远的一个幻影。然而它确实存在着,闪着亮,发着光,把黑沉沉的夜,照成美丽的橙黄色,等人走过去,就投下长长的影子。假如没有它,世界会成什么样?假如没有那些对事业的追求,对爱情的梦想,对人与人友爱相帮的向往,生活又会成什么样? 雯雯在这柔和亲切的橙黄色中走着,她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心里充满了期待。他会来吗?也许会,他说:“只要你遇上难处,比如下雨,没车了,一定会有个人出现在你面前。” 前边那天蓝色的世界,真像披上了一层薄纱,显得十分纯洁而宁静。雯雯微笑着走进去了。 雨,绵绵密密地下着,发出“沙沙沙”的悄声慢语。雨水把路洗得又干净又亮堂,使得这个天蓝色和“沙沙沙”组成的世界明亮了。 流逝(前资本家少奶奶端丽):2、第二阶段(80年代中80年代末)开始转向写人性和文化,反思“性”的内涵小鲍庄(捞渣、鲍五爷)“三恋” 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通过对蒙昧压抑中畸形的男女关系的描写,揭示了性的自然意味和文化意味。小城之恋片断她依然如小时候那样,请求他帮她开胯。这工作于他却越来越为艰难,可他无法推却。由于无法推却,这要求便更加折磨了。她躺在他的面前,双腿曲起在胸前,再慢慢向两侧分开,他再克制不了内心的骚动了。 当他为她开胯的时候,他心里生出一股凶恶的念头,他想要弄痛她。便下了狠劲。她不由尖叫了起来,那尖叫如同汽笛长啸,把他吓了一跳,手软了,松开她的膝头。她并拢了双膝,用胳膊抱在胸前,继续叫着,随后便骂,骂出一串男人才能骂的粗话她不再让他说话,一叠声的骂,声音又尖又高,企图压住他的骂声。他的骂声低沉而有力,具有一种缓慢的穿透力。当她自以为胜利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他的声音却雄浑地回荡着。这才发觉,他的咒骂一直没有停息,与她并行,犹如乐队里的大提琴似的,虽少有旋律,那音响却永远不灭。她来不及换气,接连的大骂,试图压倒他,他毫不退让,沉着地伴随她的聒噪,直到她声嘶力竭,躺在地板上滚来滚去哭泣起来,他才住口,阴沉沉地注视着她。 她浑身已经滚得漆黑,两只漆黑的手无所顾忌地揉着眼睛,染黑了泪水,脸上流满了肮脏的眼泪。他忽有些心酸,便提了她的桶,盛满了冷暖相宜的水,叫她洗澡。她不听,依然哭着。由于有了安慰,哭得更加伤心,那伤心也更加真实。分析:小城之恋最有形式感,在一个特别严格的极限里,就是两个人的孤立处境,岗上的世纪就拆藩篱了,社会性的成分比较多,好处是人物和故事都有复杂性,但不如小城之恋有形式感 王安忆岗上的世纪:从生命本体的角度来体察和描绘性体验和性活力王安忆第二阶段创作小结中期除了反思民族文化外,还涉及对人性的高度关注,“三恋”系列即以性爱文化为切入点,深度考察人性的作品。3、第三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90年代后,通过对个人经历、家族身世、城市历史等的追述,思考时代、文化对个人生存的影响,体现了较明显的理性色彩。叔叔的故事:对理想主义和知识分子神话进行了消解,在艺术方式上,作者主观地对故事进行推进和阐释,乃至现身说法。叔叔的故事片断我终于要来讲一个故事了。这是一个人家的故事,关于我的父兄。这是一个拼凑的故事,有许多空白的地方需要想像和推理,否则就难以通顺。我所掌握的讲故事的材料不多且还真伪难辨。一部分来自于传闻和他本人的叙述,两者都可能含有失真与虚构的成分 那时候,我们还没有意识到,人所受到的制约是多么不可违抗,若说是人选择了思想方式,不如说是思想方式选择了人。我们以为什么都可随心所欲,做游戏也可不遵守规则。小说这世界给予我们的是一个假象,我们以为现实也如小说一样,可以任意指点江山;我们以为现实和小说一样,也是一种高智力的游戏。小说给予我们和叔叔的迷惑是一样的,它骗取了我们的信任,以为自己生活在自己编造的故事里。这一个虚拟的世界蒙骗了我们两代人,还将蒙骗更多代的人们。 分析:作品内在的分裂:一方面是“叔叔”自己讲述的受难者的“光荣历史”,一方面是“我”一再拆穿历史的谎言长恨歌与一般的通过个性写共性的文学作品不同,作者采用的是以普遍性逻辑推导人物行为的方式。以作品人物的经历写上海市民的精神特征。作品的叙述风格理性、精致、绵密,有强烈的“分析性”。长恨歌第 一 部小标题1. 弄 堂 2. 流 言3. 闺 阁4. 鸽 子5. 王 琦 瑶6. 片 厂7. 开 麦 拉8. 照 片9.“沪上淑媛”10. 上海小姐11. 三 小 姐12. 程 先 生13. 李 主 任14.爱丽丝公寓15.爱丽丝的告别长恨歌第一部片断站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当天黑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那暗看上去几乎是波涛汹涌,几乎要将那几点几线的光推着走似的。它是有体积的,而点和线却是浮在面上的 上海的弄堂里,每个门洞里,都有王琦瑶在读书,在绣花,在同小姊妹窃窃私语,在和父母怄气掉泪。上海的弄堂总有着一股小女儿情态,这情态的名字就叫王琦瑶。这情态是有一些优美的,它不那么高不可攀,而是平易近人,可亲可爱的。 分析:1、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透视上海的文化命运。2、叙述风格理性、精致、绵密,有强烈的“分析性”(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对人生况味的分析、对上海精神气质的分析)。王安忆第三阶段创作小结此期创作将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城市文化等生存背景之关系进行深刻反思,艺术上采取新的叙事策略,擅发议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