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集中答疑之二.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674222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集中答疑之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集中答疑之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集中答疑之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集中答疑之二 陶妙如1、 怎样构建语文高效课堂?2、 怎样发觉语文文本的魅力,使语文课堂充满了吸引力?3、 怎样让教学设计富有创意,从而使学生学习有情趣、理趣以及品味到无尽的妙处?理论大家已经学习的够多了,我这里就专谈实战:在湖南省教科院“同备一堂课,共建新课程”教学设计网络大赛中挑选了几个课例,特为之作了点评,供大家参考:【课例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授课教师:肖毅 湖南省湘乡市第一中学 学 科语文教材名称必修一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 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年级高一学期上期学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同时把他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教学重点1了解梁实秋先生笔下梁任公的形象。2学习梁实秋先生记人叙事类散文的写法。教学思路联系标题激趣导入交流认知学习探究合作探讨总结评价写作练习主要教学方法立足课本,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引导探讨交流。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入: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梁启超? (大家心目中的梁启超)(出示幻灯片)介绍梁启超: 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 谈谈自己对梁先生的印象(我们大多了解的他是一个革命者、政治家)(在这里我还为大家介绍一点他的另一面)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148卷)。(他在当时文坛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子。)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梁实秋先生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来看看作者心目中的梁启超!大家注意:文章中标题中所说的梁任公就是梁启超,任公是梁启超的号。二、初步把握二、 首先请大家听我朗读,思考下面两个题目:问题一: 本文名为记叙一次演讲,实际是通过写事来写人。那么作者心目中的梁启超是什么形象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问题二:一场演讲让作者记忆深刻对当时的观众有什么影响?(用原文的话回答)学生联系文本,思考交流,初步把握文章内容。(1)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2)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三、学习探究,质疑答疑探究学习1 梁启超先生的演讲竟然能够引起不少人从此对中国文学的强烈爱好,那么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先生的性格、气质和修养的呢?(注意这个问题有两问,一个是问什么描写方法,一个是问从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先生。) 描外貌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睿智、朴实、潇洒、自信 学者的外表 绘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 谦逊“可是也有一点喽。” 自负摹动作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 (请学生模仿朗读,体味人物形象)潇洒、自信演讲时的动作神态 (学生朗读)敲头回忆 (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手舞足蹈、时悲时喜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自由洒脱、性情坦露学生经过老师方法点拨,讨论问题,得出答案。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有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1、2)等等 (这需要我们从文中的描写来探究梁先生的个性特点)我首先给大家做个示范:方法点拨:找、读、品、评示例:“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我们分组来讨论,1-2组为一大组,你们来讨论外貌描写;3-4组为二大组,你们讨论语言描写;5-7组来讨论动作描写,按照我教你们的来看梁先生的形象。四、进一步合作探讨 组织活动,让学生全作探讨。明确答案。探究学习2:如此精彩的演讲,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记叙了哪几个演讲的片段呢?我们再来从演讲的片段进一步了解梁先生!演讲的内容朗诵、解释箜篌引讲他最喜爱的清传奇剧本桃花扇讲唐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学问(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可见知识丰富的梁启超)箜 篌 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 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直面死亡的勇气 有文采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胜如花】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杜甫 忧国忧民 任公培养合作探索讨精神,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小结讨论成果展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我们现在来看看作者所说的热心肠的含义,是不是指心肠好、热心帮助他人。对,不是。而是指:真性情 (真实展露自己情感的真性情)热心肠 有激情(讲课时的有激情)炽热的爱国情怀(对这个国家的发自心底的爱)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作者对梁先生有什么感情呢?敬其学问 (对这位学识渊博的学 者的敬重)敬仰 仰其文采 (对这位学者演讲时文采的佩服、景仰)尚其精神 (对这位学者的精神的崇尚)五、总结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学者风范的梁启超。并不是作者不欣赏梁启超革命者的风范,而是他要向我们介绍的是一个学者,这也是文人梁实秋最欣赏文人梁启超的地方。所以作者选择了这么一个演讲来体现梁启超的文人气质。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选材的方法,用适当的材料来恰如其分地来表达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表现了梁先生的稳健、潇洒、风趣、博闻。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习文章在描外貌、绘语言、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的这种方法。读任何一篇文章时,让学生明白不仅要明白文章写什么,更要让学学生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学习梁实秋先生写人记事类文章的写法。六、作业试以记XX老师上课为题,任选本文所使用的一种或几种写人的手法,写一段文字,记叙人物的言谈举止,突出其人物的个性特点。学生课后写,老师查阅。自我反思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1联系学生实际,立足文本,落到实处。2、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由文本到其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符合认知规律。3、多向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经评审选拔后,该设计和录像课将被用作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教研网资源,如有异议,请事先申明。点评:以“那么作者心目中的梁启超是什么形象呢”发问,引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用“一场演讲让作者记忆深刻对当时的观众有什么影响”思考,发现“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来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挖细究。探究中提出“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作者对梁先生有什么感情呢”来感悟其写作之目的“敬其学问”“仰其文采”“尚其精神”。高屋建瓴、纲举目张,立意适宜有高度;以本为本,旁征博引却不旁逸斜出,设计科学有操作度。共同探究:1、 本文是大才子写大文豪文气十足,开篇引入来点诗意文段,是不是会锦上添花?总结语浓缩成一首诗或一副联,学生写记XX老师上课时,会不会出现:台上先生巧言如乐解读启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使我久久难忘,坐下学生嬉笑无常仿效实秋描也绘也摹也状也令人常常出新。【课例2】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何忠朝 郴州市二中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1学段 教 学 目 标 1学习作者在记事中突显人物个性的写法。 2品味作者简洁有力的语言。 3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 4学习梁启超的治学精神,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教 学 重 点 1品味并学习本文简洁有力的语言。 2分析并理解人物个性,学生主人公的治学精神。 教 学 思 路 整体阅读把握重点(人物性格、语言)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主要 教学 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读写沟通法 教 学 资 源 文章:那个胖女孩 视频:奥巴马在总统就职仪式上的演讲 教学过程预设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 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 激趣入题:同学们!大家回忆一下,戊戌变法的领导人是谁?(康有为、梁启超。)可见梁启超是一位政治家。可你们知道吗?他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他的学术讲座非常吸引人,你们想听听吗?(想!)可惜他今天来不了,也没留下录音。不过大家不要失望,有一个人亲自听了他的演讲,并且用笔记录下了演讲的精华,能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大家愿意读读这篇文章吗?(愿意!)好,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学生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检测预习效果,进一步熟悉课文。 二、 整体把握 突出重点 提出要求:快速浏览课文,把突显梁启超先生特点的词语画上记号。 指定3名学生到黑板上按照讲稿、外貌、神态、语言、内容、记忆、动作、效果、人品9个方面写出表现梁启超的个性特征的词语,每个学生写3个方面。 纠正学生写得不准确的词语。 介绍梁启超。介绍作者。 学生1 讲稿:秀丽 整整齐齐 浓墨 十分美观 外貌:短小精悍 秃顶宽下巴 肥大长袍 神态:步履稳健 风神潇洒 左顾右盼 光芒四射 学生2 语言:诙谐风趣 沉着有力 洪亮激亢 内容:有情节 有背景 有人物 有情感 记忆:能背讲稿和引证资料 敲秃头使记忆畅通 学生3 动作: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掩面 顿足 狂笑 太息 涕泗交流 效果:受感动 爱上中国文学 人品:有学问 有文采 热心肠 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把握人物形象。 三、 分析文章结构特色 组织讨论:文章是怎样把主人公各个方面的特点组织在一起的?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奥妙? 学生讨论。 学生举手发言。 让学生了解如何选择和组织材料 四、 品味语言 组织讨论:写人的文章,如何把人物写得形象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学生讨论。 学生举手发言。 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语言 五、 延伸阅读 指定一学生朗读文章。 朗读文章:那个胖女孩 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本文写法之妙。 六、 拓展训练 放映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视频。 观看视频后,各自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演讲的场面,写出演讲的特色,要做到鲜明生动。 初步学会本文写作技巧。 七、 总结评价 点评学生短文,归纳整节课要点。 3至5名学生朗读自己的短文。 巩固、深化学习内容。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1 立足文本,重视朗读。 2 把课堂主阵地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动起来。 3 读写沟通,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点评:设计有特色:第二环节的人物描写根据类别让学生读、找,易操作,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其人物描写方法。 共同探究:1、七个环节:第一至第四是对文本的探究,第五、六环节是延伸与拓展,第七是总结。其中延伸需要读一篇文章然后“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本文写法之妙”;拓展需要“ 观看视频后,各自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演讲的场面,写出演讲的特色,要做到鲜明生动”。这两个环节需要多长时间? 2、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之所以吸引“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除其人格魅力之外,与他所选的讲授内容应该有极大关系。讲箜篌引,讲他最喜爱的清传奇剧本桃花扇,讲唐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国韵文灿若星河,怎么就单单选这些呢?而实秋为什么就只节选了这几个片断呢?文本内涵及其丰富,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是不是可以将眼光指向文本,引导学生深挖细究呢?这应该也是延伸也是拓展。【课例3】授课教师:文道军 郴州市临武县一中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2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赤壁赋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2学段 教 学 目 标 1.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能流畅地翻译并背诵全文。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培养对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3.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了解儒释道其人生观的影响。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 学 重 点 1.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3.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讲解,。 教 学 思 路 1. 诵读全文,夯实基础,整体把握文意,理清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重点诵读一、二段,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 2. 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讲解,走进作者被贬黄州后的内心世界。 主要 教学 方法 以诵读为主线,在读中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在老师讲解引导下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用比较法来探究作者当时的复杂思想。 教 学 资 源 朗诵磁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设计讨论话题:1)课前演讲题目:面对厄运 2)我心中的苏东坡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第 一 课 时 一、课前演讲 课前布置好演讲话题:面对厄运 一学生上讲台上演讲,其余在下倾听,并叫一学生对演讲者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表达与倾听能力 二、导入课文 由对学生演讲的评价导入课文。 面对厄运,有人奋起,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并且赢得了最后的成功,如司马迁、贝多芬;有人消沉,一蹶不振,在堕落中迷失了自我。那么苏轼在面对厄运时又是怎么的态度呢? 下面请大家谈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 谈对苏轼的了解 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补充内容、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乌台诗案概略(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3.赋的常识介绍,本文的重要地位。 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了解写作背景,提高学习兴趣,积累相关文化常识。 四听读课文,把握文意及作者情感 1积累字词 壬rn戌x 属zh客 窈yo窕tio 冯png虚御风 桂棹zho 倚歌而和h 愀qio然 舳zh舻l 山川相缪lio 酾sh酒 横槊shu 渔樵qio 江渚zh 匏po樽 蜉f蝣 2.思考作者感情有何变化? 明确:乐-悲-喜 1.听课文朗诵,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2.自读课文,完成字词积累联系。 3. 思考作者感情有何变化? 识记字词,强化积累,培养对文意的整体理解把握能力 五学习第一段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明确:1.可分三层: 点明时间、人物。地点。 月出之前的情况。月出之后的情况。 2.秋江月夜图 清风 水波 白露 水光 月初东山 徘徊斗牛 感受: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心旷神怡) 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3. 为此美景、美事而乐。 4. 品味语言之美。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朗读课文思考: 1.写了什么内容?有几个层次? 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景色?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 4.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借鉴作用? 分析文章内容,培养想象力及口头作文能力;从课文中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六学习第二段 1.联系屈原的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明确“美人”指代作者的政治理想,被贬仍忠君爱国的情怀。 2.由“乐”而“悲”,悲由“美人”不可得而生,客者箫声的音调悲凉、幽怨,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3.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思考、讨论,探究: 1.歌词有何含义?如何理解“美人”? 2.本段感情有何变化?如何理解? 3如何写箫声,运用了那些手法?有何特色? 学会联系旧知解新题;学习知人论世方法;如何分析语言特色 七课题小结 1.小结本节课重要内容:情景交融的手法;作者由乐而悲的变化 2.布置课后作业: 1.背诵第一、二段 2.整理本节课内容3.读苏东坡突围 巩固新知 第 二 课 时 一.课前演讲 演讲话题:我看苏东坡 一学生上讲台上演讲,其余在下倾听,并叫一学生对演讲者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表达与倾听能力 二.学习第三段 指导朗读,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探究 1.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2.悲英雄不再;悲自己功业未成;悲人生短暂。 3.作者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一世之雄的曹操,像曹操这样的英雄都销声匿迹了,更何况是我们这些人生短暂又还未建立功业的人呢?既然建立了功业也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干脆就及时的享受人生吧。“哀吾生、羡长江”写出了作者叹人生之短,“抱明月、挟飞仙”是想超脱尘。但是又无法逃避现实,只能是“托遗响于悲风”,写出不得不“哀”的一片苦衷。 朗读课文,思考讨论: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2.“客为何而悲?是如何阐发的? 3.本段是怎样将景、情、理结合在一起的? 培养朗诵能力,分析文章内容,自主学习,讨论探究 三学习第四段 组织朗读,提问讨论: 1.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2.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注意与及时行乐的观点区别,作者认为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 朗读课文,思考讨论: 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旷达之情如何表现出来?理解作者“释悲”方法,儒释道思想对其思想的影响,感受作者的旷达之情,如何看待苏轼的“及时行乐”? 四学习第五段 1.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可恩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2.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洲,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3.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朗读思考讨论: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3.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特色,了解赋的“主客问答、抑客扬主”表现形式, 五小结全文 组织讨论,课文小结: 文章思路结构,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线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讨论小结: 本文留给自己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内容、作者情感,微观落实在字词句段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 六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比较 组织讨论、探究: 1.交代词赋同一时期产生。 2.从三个方面比较异同: 都写赤壁景,但景色迥然不同。 都写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但人物成败不同。 都抒怀,感情基调又各不相同。 3.不管是词和赋,诗人都写了他被贬后有志难伸的苦闷,但最终都得以解脱,这也充分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 思考谈论探究: 1.背诵念奴娇 赤壁怀古 2.词赋所写的内容有何异同? 3.怎么从作品中去认识作者? 学习比较鉴赏法,对同一作者、同一时期或是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体会其思想情感的变化。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1.将课前演讲内容与文本内容相关联,把课堂知识生活化。 2.重视基础知识积累和朗诵,注重培养学生倾听、表达能力。 3.重视课外拓展,引进比较法研习课文,要求阅读相关资料文章,扩大学生视野。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1.思考强度大,不能照顾所有学生; 2.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待改进。点评:遵线索,大容量,快节奏,两课时将赤壁赋由表及里作了充分展示。用演讲,有补充,作比较,多形式让苏东波外儒内道形象十分丰满。2、 共同探究: 1、阅读第四段时有“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之语,按苏轼在本文之心态应没含批评之意,更多的可能是劝慰之情,用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来劝慰。因前面有“何为其然也”之问,语气中似有些许关切;后面之文也多为劝慰之语。 2、“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洲,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这一说法虽然网上多处都有,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思考,已经“突围”的东波还会这样不成熟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此时的东坡应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际云卷云舒”了吧。【课例4】授课教师:吴联初 株洲市三中学 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2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 题赤壁赋年级高一学期上期学段第2学段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积累如“歌”、“如”等实词和“之”、“于”等虚词,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2分析景、情、理交融以及虚实结合的写法。3了解作者在旷达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教学重点1文言实词和虚词、文言句式的积累;2景、情、理交融以及虚实结合的写法。教学思路基础过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检测主要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法、探究法;3练习法。教学资源1 高中新课程导读丛书 (必修2)2赤壁赋学案.doc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课前自主学习一、作品及背景这篇赋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 )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作者是元丰三年( 1080 )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人叫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壁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可见赋要做到“体物”与“写志”的完美统一。赋是古老的文体之一。“体物”即描摹景物,“写志”指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体物”与“写志”要高度统一。二、作者:苏东坡在文艺创作上广有成就,在这方面,他可以说是一个天才,一个全才,一个大家。文与欧阳修齐名合称为“欧苏”,诗与黄庭坚并举合称为“苏黄”,词则更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且和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则更是独树一帜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绘画上也别具一格;文艺理论上则提出文章要“行云流水”。苏轼,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颗锃亮的明珠。 读一读,划一划,填一填。广采博收,培养自学习惯。二、导入新课以对联导入课题: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家分。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苏洵、苏轼、苏辙 ;千古文章四家分是: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此联乃清人所作,上联言苏门父子三人均为填词名家,下联四大家是韩、柳、欧、苏四家,其中苏家包括苏洵、苏轼、苏辙,仍然是对苏门的盛赞;千古文章让四家,四家文章苏门占其一,四家非四人。另外在北宋文坛上,欧阳修堪称领袖,苏门为主力,是以四家里是没有王安石的,到唐宋八大家里才加上了曾巩和王安石。此对联是四川眉山三苏祠的楹联,上下联都是颂扬三苏的。“三苏”中,苏轼的成就最大。学生作笔记,积累素材。引发对课题的兴趣,感受中国文学的深厚渊源。三、完成下列字词的注音教师巡视检查。举酒属()客 歌窈窕()之章 少()焉 徘徊于斗()牛之间 冯()虚御风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桨 溯()流光 幽壑()嫠()妇苏子愀()然山川相缪()舳舻()千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江渚()扁()舟举匏()樽而相属()蜉蝣()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学生课前完成,互相交流,课堂展示。自学为主,扫清文本生字词,巩固基础。四、熟读课文教师要求:读课文35遍,利用课文注解积累字词,理解文章结构。提示:读出韵律,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读出情感,根据文赋对仗特点背诵相关句子,根据文赋押韵特点背诵句子,理清文章层次情感变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如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重点记忆关于风月的句子。(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交流、指导。)读一读,划一划,背一背(小组内部、组与组)。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五、提问教师设问:说说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从语言上、写景上、情感上交流对赤壁赋有什么初步感受?教师归纳:1、语言上有一种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2、写景上有一种境界开阔飘飘欲仙的感觉。3、情感上是悲中有乐,乐中有悲。学生讨论交流、展示。训练学生概括总结与口头表达能力。六、研读第一段研讨“壬戌之秋羽化而登仙。”赏景: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第一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1朗读,疏通文意,组内翻译、找出其中的文言现象并交流,做笔记,读熟。2组内探究并交流。3朗读第一段,要求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熟读课文并背诵。培养学生语感,体会情景交融,积累文言字词。七、研读第二段研讨“于是饮酒乐甚泣孤舟之嫠妇。”品情: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提示:可分两层。写作者的歌声;写客人的萧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2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3本段的“悲”从何体现?a乐极生悲为人之常情;b悲从“歌”中来:赏析歌词的内容,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提示:“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C悲从“箫声”中来:赏析箫声,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存。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转折过渡。1、朗读,疏通文意,组内翻译、找出其中的文言现象并交流,读熟。2组内探究并交流。培养学生语感,体会对话抒情,积累文言字词。八、作业1朗读第二段,要求读出感情的变化来,揣摩苏子在唱歌时流露的悲情。2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二课时一、研读第三段研讨“苏子愀然托遗响于悲风。”品情1问:客因何而悲呢?一悲英雄不在(板书):赞颂曹操的功业并不是主要的,“而今安在哉?”一句才是重点。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是何等的黯然。这是客悲伤所在。2问:客除了悲叹英雄不在,还有何悲?(朗读“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词,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寄蜉蝣于天地,涉沧海之一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人生短暂与自然无穷的悲哀,此二悲也。二悲人生短暂渺小。(板书)“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说明理想美好,却难以实现。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此三悲也。三悲理想现实矛盾。(板书)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的出的。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之况。3如何理解“客”之所“悲”?“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读不曾晃动一下便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1朗读,疏通文意,组内翻译、找出其中的文言现象并交流,读熟。2组内探究并交流。培养学生语感,体会对话抒情,借史抒情,积累文言字词。二、研读第四段研讨“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哲理1问:面对客人的回答,苏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明确: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发,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物我无尽,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因此,用不着羡慕江水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板书:由情入理。2问:那苏子认为该怎样度过人生呢?明确: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抒发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1朗读,疏通文意,组内翻译、找出其中的文言现象并交流,读熟。2组内探究并交流,明理:宇宙变化。培养学生语感,体会哲理抒怀,由情入理的写法,培养豁达胸襟,积累文言字词。三、作业研读第五段,并结合全文找出文章的感情线索,说说文中写到的“喜”“乐”情怀。第三课时一、研读第五段研读第五段:“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1问:此时,客之心情如何变化?客喜而笑感情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杯盘狼籍以杯盘的杂乱来反衬苏子与客人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2由此,我们得出赤壁赋的感情线索是什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以“喜”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第一阶段的乐是一种偏重于感官的愉悦,美景使作者暂时忘忧,主观上力图避开内心烦扰而获得的暂时的陶醉;而在最后阶段的乐,是一种达观之乐,是对生命真谛、宇宙真谛大彻大悟之后的至乐,是一种勇于直面现实而经过深刻体悟之后的乐。无可置疑的是,这后一种乐(审美体验)远比前一种更稳定,更持久,更深刻。3问:文中的“客”真有其人吗?文中客和“我”对话,实质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在念奴娇词里不也说“人生如梦”吗?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1朗读,疏通文意,组内翻译、找出其中的文言现象并交流,读熟。2组内探究并交流。培养豁达胸襟,积累文言字词。二、古汉语知识积累1一词多义歌 扣舷而歌之。( ) 歌曰。( ) 倚歌而和之。( )望七月既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纵一苇之所如。( ) 之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 耳得之而为声。( ) 月出于东山之上。( ) 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相与枕藉乎舟中。( )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月出于东山之上。(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2通假字(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 (4)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 3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2)舞幽壑之潜蛟。( ) (3)泣孤舟之嫠妇。( )(4)侣鱼虾而友糜鹿。( ) (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4特殊句式:凌万顷之茫然。 ( )何为其然也? ( )而今安在哉? ( )寄( )蜉蝣于天地,渺( )沧海之一粟。 ( )而又何羡乎!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5成语: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交流展示,师生点评。巩固检测,温故知新。三板书设计内容结构表:第一段:夜游之乐 美事:美景:美感:第二段:主客异现 主人:乐甚、歌之、美梦客人:呜然、舞蛟、泣妇 第三段:乐极生悲 生活空虚生命短暂欢乐难久第四段:因悲生悟 变换角度摒弃贪欲及时行乐第五段:随遇而安做笔记,直观感受。学会提纲挈领,再次感受“苏风”。四、作业1阅读导学丛书70页-72页。2做导学丛书73-74页。3背诵默写全文。自我反思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1 注重了文言字词的疏通与积累,起点低,重心低。2 完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时间多,突显新课程理念。3 回归文本阅读,重在引导学生潜移默化感受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淡化了文章篇章结构的条分屡析。2教学进度可能会很慢。点评: 苦闷是人生的常态,能至达观源自开阔的视野与坦荡的心胸,在赤壁,东坡豪放了。传承是教师的职责,能让体悟全靠清晰的思路与深究的课堂,在本案,联初创造了。但“淡化了文章篇章结构的条分屡析”,集中梳理文言知识,在某种程度于高一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与掌握是不是跨度稍大了点。共同探讨点:1、怎样将文言知识、感情哲理体悟在同一阅读过程中理解、掌握?2、怎样让学生在三课时的学习中对文本熟悉,并能轻松的背诵?【课例5】边城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双牌县第二中学 刘树忠 学 科语文教材名称必修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 题边城年级高二学期上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鉴赏作品的环境描写,了解自然环境对小说主题的作用。2、通过细读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品味翠翠的人物形象,进而培养语言鉴赏能力。3、结合人物分和环境分析,领会小说的主旨,明确边城所要表现的的人性内核。二、过程与方法1、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边城,使学生对全著有一初步的整体感知。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搜集作者及作品的有关情况,湘西凤凰的图片资料等。3、课堂内组织学生进行泛读与精读,引导学生去阅读发现,教师作阅读提示,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个性解读,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人性化的阅读观点。5、课外鼓励学生阅读全著,拓展延伸。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 2、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教 学重 点难 点1、重点:把握主旨和翠翠的人物形象;感受风俗美、人情美。2、难点: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教 学思 路边城节选篇幅长,应该要组织学生预习或观看影片,以便课堂上有效地鉴赏。鉴赏的重点应放在品味如水一般纯粹、柔美、灵动的语言上,品味如水一般清纯、浪漫、多情的人物上,品味至真、至美、至善的自然之美、风物之美、风俗之美、人性之美上。教师要在学生与作品作家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引领学生走进作家理想的精神家园,感受“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主 要教 学方 法语言品读法、交流探究法教 学资 源电影视频、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预设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一条五百里长的湘西大走廊,北有风景,而南有人文。风景中的张家界和天子山,集聚了鬼斧神工的造化之美,那么人文中钟灵毓秀的“龙凤之俦”又是谁呢?对,熊希龄和沈从文, 凤凰正是有了熊希龄和沈从文这样的人中俊彦,它才当得起“凤凰”之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沈从文,走进湘西,去领略那份古老而淳朴的美吧!【活动一】 从风景和人文角度,思考湘西的特色。 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鉴赏作心理准备。二、1、走近凤凰之子沈从文沱江少年:(19021917)在沱江泡大的沈从文,为了能同这里的自然亲近,他学会了逃学,学会了游泳,甚至学会了撒谎。在逃学的处罚中更加炼就了爱思索、爱幻想和倔强、自主、从容的品性。 军旅生涯:19171922十二岁就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十五岁随军外出,曾做上士,后来还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过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这“放纵野蛮”的数载间,他看够了底层人物细微的悲欢。闯荡北京:熊希龄对布衣菜色的沈从文丝毫未表同情。而郁达夫则发出令人闻之色变的控诉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大力介绍沈从文的习作给京城各大副刊。水边的抒情诗人(汪曾祺):边城长河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甜酒苦酒沈从文的爱情生活“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被流放的歌者: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载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中把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作家。历经磨折的沈从文1988年逝世,1992年,沈从文的骨灰由其家人护送回故乡凤凰,一部分安葬于听涛山下,一部分洒向沱江清溪之中 2、投影搜集到的沈从文的照片、故居的图片。【活动二】探究沈从文的人生历程,对沈从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投影学生搜集整理的图片及文字,教师作补充)这个过程全部由学生自主地在课外完成,课内仅展示成果。激发了阅读兴趣,便于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三、1、走进边城(1)“边城”的概念边城泛指地处边远的小镇,一般较为安静、闭塞,而边城虽然也说的是一个湘西边远小镇上的故事,但是它已在沈从文的笔下成为了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沈从文这样解释边城这个概念。“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活动三】1、探究“边城”的内涵。2、投影学生搜集的图片或文字。3、学生概说情节。1、对“边城”和边城进行辨别。2、对边城的美景有一直观印象。3、了解整部小说的情节,为课文的鉴赏做准备。(2)边城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引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