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636101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记住隋统一全国的时间,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隋唐两朝的都城;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通过概述隋文帝及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探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隋朝的统一,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导学生探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领悟国家统一以及正确的方略、政策是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重要前提;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使学生认识他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贞观之治”【教学难点】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课时安排】 2课时【授课类型】 新授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一、新课导入1、复习所学朝代主线导入: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东魏北齐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宋、齐、梁、陈2、讲述昭陵昭陵,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此陵园下埋葬的便是开启“贞观之治”的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过渡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隋唐的历史。在教师指导下回顾所学历史主线;了解昭陵。导入新课二、学生预习1、记住:隋朝建立和统一的时间;隋唐两朝的建立者和都城所在地。2、列举隋文帝和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3、比较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4、评价唐太宗的功绩。 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二、讲授新课(一)隋统一全国与“开皇之治”师: 现在请大家阅读教材P2第一目:隋统一全国与“开皇之治”的内容,回答以下的问题: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都城在什么地方?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2、隋文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历史上把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叫什么,叫这个名字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原因,隋文帝为了巩固其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政治方面:改革政权机构,重视选拔人才。(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在地方改为了州县两级制,为了选拔人才初创科举制。)经济方面:一方面兴修水利(隋朝大运河)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减轻赋税徭役。3、开皇之治局面的形成隋文帝提倡节俭,在开皇年间,出现了历史上的盛世局面即“开皇之治”。 (过渡句)王朝兴衰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隋朝经历了鼎盛时期,是在什么时候走向灭亡,隋朝之后又是哪一个王朝呢?(二)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 组织学生学习第二目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然后回答提问:1、隋朝的灭亡隋文帝死后,统治隋朝的哪个暴君导致了隋朝的灭亡?灭亡的时间是什么?2、唐朝的建立建立唐朝的开国皇帝是谁?都城在什么地方?教师归纳:隋朝官员李渊及其儿子李世民起兵反隋,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三)“贞观之治” 组织学生学习第三目“贞观之治”,思考老师问题:1、唐太宗年号唐太宗叫什么名字,他的年号是什么?都城在什么地方? 师:既然大家都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请大家再从书上找找他登上皇帝宝座经过的故事。 大家看完了,我们再来看看唐太宗是怎么从隋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的。请大家接着把P4的第一自然段看完回答老师的问题。 2、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唐太宗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是什么?他的方法可以从什么故事中表达出来?(过渡句)同学们很聪明都可以很容易的找出答案,那我们现在来看看唐太宗到底是用什么政策来使自己治理国家的时代成为盛世的。3、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是什么?政治方面,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率。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简法轻刑,调整修改法律。教育方面,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在民族政策方面,实行恩威并重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 4、“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唐太宗吸取历代、特别是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唐太宗指定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巩固政权的措施直接产生的作用。唐太宗本人的精明、能干,励精图治。国家统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5、你怎样评价唐太宗?师: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措施,促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但是在晚年时候骄傲自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阅读教材P2第一目:隋统一全国与“开皇之治”的内容,回答问题1、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以长安为都城的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2、“开皇之治”看书找出青春期的主要生理变化生:隋炀帝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 生: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生:李世民,年号贞观,都城在长安。阅读教材回答:他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古训,基本上作到了广开言路。促成了当时良好的政治风气的形成,这在封建社会是少有的。 魏征和唐太宗的故事。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三、总结拓展师生一起利用议一议来小结隋朝和清朝有什么相似之处;以实物代替徭役对农民有什么好处?然后结合本课重点“贞观之治”来进行小结。复习知识巩固知识四、作业布置 1、教材P7 1、2;练习册:119。2、搜集武则天材料完成作业【板书设计】 第一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10一、开皇之治 1、隋朝的建立 2、隋文帝巩固政权的措施二、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三、贞观之治1、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2、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学反思第2课 走向全盛的唐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住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唐玄宗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了解武则天及玄宗的治国政策和唐朝盛世局面的繁荣景象;理解盛世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引导学生归纳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治国政策,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概括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太宗、玄宗治国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收集整理图片、资料等,培养学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武则天的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对盛世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展示图片,欣赏图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水平。通过对唐朝繁盛局面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学重点】唐朝盛世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客观评价武则天【课时安排】 2课时【授课类型】 新授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一、导入新课在世界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唐人街。为什么今天还有很多国家把中国人叫唐人,把中国人居住的地方叫唐人街,这说明了唐朝在世界上有何地位?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辉煌的历史,那么在这一时期出现过哪些皇帝对唐的繁荣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呢?上节课我们讲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在唐朝发展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武则天和唐玄宗。准备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结合实际导入新课学生自学目标1、记住: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姓名;记住唐玄宗前期的主要年号和唐朝鼎盛时期的名称。2、归纳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治国政策;3、分析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国力强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共同原因。4、评价武则天。指引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二、讲授新课(一)女皇武则天1、“戏说”武则天 讲述乾陵导入:坐落在陕西西安的唐代帝王陵墓之一乾陵。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皇后即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陵园。陵墓前的石碑是无字的,即历史上著名的“无字碑”。武则天的“无字碑”是石雕成的,碑额九条蟠龙盘绕,碑两侧各有升楷图一幅,碑座正面是一幅狮马图,马屈蹄俯首,雄狮威严挺立。雕刻之精细,为历代墓碑之罕见。但是武则天在碑上不刻文字,至今是迷。一说,武则天认为个人功过无需写上,让后人去评说。那么你是怎么评价武则天呢?2、评价武则天的功过(1)肯定方面政治方面:打击旧的贵族势力 ;招揽人才(姚崇 、宋璟、狄仁杰 )。经济方面:重视农业,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赋税等。 (2)否定方面但是武则天心狠手辣,滥杀无辜,重用酷吏,崇尚佛教,主张土地兼并,大搞阴谋诡计。 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一分为二,客观公正。(过渡句)武则天死后,唐朝经历了几年的动荡,712年,李隆基即位,他就是唐玄宗。唐玄宗统治时期,勤于政事,励精图治,效仿贞观之治,唐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二)、开元盛世 1、请大家阅读教材,归纳出唐玄宗实施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经济方面:重视农业生产。采取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政治方面:积极纳谏、选贤用能、减轻刑法、倡导节俭。2、接下来,请大家回顾唐太宗的治国政策,比较太宗与玄宗治国政策的相同之处,看看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相同点:选贤用能、积极纳谏、减轻刑法、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结果形成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治世局面。(过渡句)唐玄宗前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中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那么这种盛世局面的形成是不是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呢? 3、分析得出唐朝出现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唐朝的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唐玄宗时励精图治,效仿贞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鼎盛时期。(李渊开国唐太宗奠基武则天发展唐玄宗盛世 了解乾陵的故事和无字碑。在教师的指导下评价武则天的功、过。阅读教材归纳要点比较分析太宗与玄宗治国政策分析唐朝盛世局面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和分析能力三、总结拓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世风开放。唐朝,成为东方的传奇,长安,成为传奇的乐土。唐朝的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世风开放,整个开元年间,唐朝的君臣和百姓就在歌舞升平中度过。唐朝,成为东方的传奇,长安,成为传奇的乐土。开元,确实开出了一个崭新的新纪元,开出了中国封建史上最鼎盛、最辉煌的丰碑。复习知识巩固知识四、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板书设计】 第2课 走向全盛的唐朝 一、一代女皇武则天 1、“戏说”武则天 2、归纳武则天的功过是非 二、开元盛世 1、归纳唐玄宗实施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 2、太宗和玄宗治国政策的相同点 3、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过程 【教学反思】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主要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制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二、难点:科举制的发展及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 教师朗诵: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教师介绍诗的大意:昔日的穷困失意不值谈,现在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约束。志得意满马儿快,一天之内看完长安的花。(前两句写作者骑着快马在京城那种志得意满的情景,后两句写的是他科举及第后参加唐代游名花园,摘名花的风俗活动)。二、学生自学目标:1、记住科举制度创立的时间和主要标志。2、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作用。3、比较古今考试制度的异同。三、科举制度的创立学生看书回答老师问题:1、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2、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是什么?3、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1、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原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存在严重弊端,已不适应需要;中小地主经济实力增强,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隋朝统一之初需要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2、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立。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产生的作用:科举制有利于统治者从地方豪强手中夺取选拔官吏的权利,使一批有才能的中小地主(庶族地主)有机会走入仕途,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3、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从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看,隋朝科举制属草创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前代选官吏的痕迹,其优越性在当时还未表现出来,但是隋朝改革封建的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隋朝在选官吏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四、科举制度的发展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读书:读书提纲:1、唐朝科举制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分类、科目、考试内容、录用等方面。)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与理解“省试”合格后录取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科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在指导学生读书的基础上,学生回答,老师评价判断根据教材共同归纳: 在学生基本掌握基础知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右上角的读一读一位唐朝官员的话:“国家取士,选法前代,进士之利,得人为盛”学生讨论交流生:教师归纳小结:第一、唐代选官效法隋代的科举制。第二、唐朝通过进士科的考试为国家选拔了很多人才。接下来让学生完成右上角的想一想唐代为什么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学生讨论交流生:师:先帮学生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即三十岁考上明经就算老了,而五十考上进士还算年轻。然后引导学生从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和录取人数的比例两方面加以思考。简单的说,就是“明经”好考,“进士”难考。四、科举制度的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给予引导。一方面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一个方面,使学生辨证地认识科举制,看到科举制在当时的进步性的同时,认识到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清时代,其弊端和危害较突出(明清八股取士)。学生完成议一议的问题:科举制的实施与唐朝的繁荣有何关系?学生讨论交流生:教师归纳:一是科举制的实施满足了中小地主参政的愿望,缓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有利于统治者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二是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相比,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利,开放了仕途之路,选拔了一批促进国家发展的优秀人才;三是要参加科举就必须读书,所以刺激了教育的发展;四是科举考试看中诗赋文章,刺激了唐代文学的繁荣。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小结:学生分组小结,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基础知识,养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六、作业布置 与世袭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有何进步性? 古今考试制度比较制表板书设计: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一、科举制度的创立 三、 科举制度的影响1、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 1、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2、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 2、辨证地认识科举制 3、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与理解“省试”合格后录取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科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 【教学反思】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记住唐朝边疆主要少数民族及政权的名称。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及其被唐朝册封的称谓,了解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通过概括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对历史地图和其他图的阅读,培养学生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各族之间虽有兵戎相见,但相互之间的友好交往仍是主流,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教学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教学难点】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课时安排】 2课时【授课类型】 新授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谈谈自己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了解导入新课1、记住唐朝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著名首领的名字及被唐朝册封的称号 2、列举唐朝与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方式和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3、理解并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学生自学课文培养自学能力讲授新课一、唐与吐蕃的关系1、指导学生看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点明唐朝边疆各主要少数民族名称及分布。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吐蕃族生活的地区及其生活指出吐蕃是今天我国藏族的祖先,又是7世纪到9世纪青藏高原上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名。3、介绍吐蕃杰出首领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建立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及其与唐朝通婚的史实。(介绍意义:两族的联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了解文成公主进藏的具体史实及其影响。指出联姻影响: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团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汉藏两族的发展,特别是有利地促进了吐蕃民族的进步。5、学生看书回答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有哪些?唐中宗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完婚;唐穆宗时,唐蕃双方会盟及建立会盟碑。小结:从我们刚才讲的来看唐蕃友好往来的两种重要形式是联姻与会盟,完全回避了“兵戈”战争。二、唐与南诏的关系请学生先阅读这一目的内容,了解南诏、唐朝和南诏友好关系的史实。1、南诏:只是政权名而不象吐蕃、回鹘(回纥he )既是政权名又是民族名。(六诏时代,它是指蒙舍诏(地处南部的一诏)。8世纪前期六诏统一性政权。)2、唐朝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小字部分)3、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对南诏的影响政治上,南诏效仿唐朝建立官制;经济上,成都的织锦工匠迁往南诏,促进其织锦业的发展;文化上,从文学(语言)、艺术(书法)、建筑(崇圣寺三塔中千寻塔)等方面。三、唐与回纥的关系学生看书回答唐朝与回纥关系的表现1、回纥出兵助战。2、唐朝对回纥首领的册封。3、经济文化交流。4、联姻四、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得到发展的原因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询一下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得到发展的原因。 政治上(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提供了前提条件)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民族政策上(采取战争、册封、和亲等灵活多样的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团结)。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注意的就是:第一、各族之间虽然友好往来与兵戎相见交融,但以彼此的友好往来为主;第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三、民族关系具有历史性和延续性,在前代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教师的指导下看图、阅读教材,回答教师提问。阅读教材,了解南诏以及唐朝和南朝的史实看书找出唐朝与回纥关系的表现学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识图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总结拓展复习知识巩固、拓展知识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完成作业【板书设计】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一、唐与吐蕃的关系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唐与南诏的关系唐朝与南诏的友好关系的表现(政治、经济、文化)三、唐与回纥的关系唐朝与回纥关系的表现四、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得到发展的原因政治上、经济上、民族政策【教学反思】 第5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找出鉴真和玄奘,通过比较的方法认识历史。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唐朝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当时在是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与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导入新课提问导入: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否是历史上的唐僧?谁能讲述唐僧的故事?出示自学目标:1、熟记与唐朝友好交往的两个国家和五个人物; 2、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3、归纳鉴真和玄奘的相同之处,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自由谈谈对唐僧的了解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首先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帮助学生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一、遣唐使来华1、介绍遣唐使遣唐使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2、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目的、作用: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次数:从630895年的260多年中,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来中国,其中三次因故中止,一次仅到朝鲜,两次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一次为特派使团迎接遣唐使回国;日本名副其实的“遣唐使”为十二次。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空海在中国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李白的诗见书。送秘书监晁衡卿还日本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阿倍仲麻吕。二、鉴真东渡1、介绍鉴真生平和鉴真东渡情况鉴真是唐代著名高僧,曾客服重重困难6次东渡日本讲学,传播佛教文化,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大历史贡献。展示鉴真东渡示意图次数概况1未出海变夭折(遭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莫)2被风浪所阻(突遇风暴,船只被汹涌的波涛击破)3东渡未能成行。(被官府出面阻止)4未果(因弟子的好心阻拦)5遭遇台风失败(换眼疾,双眼失明)6东渡成功(753年,终于抵达日本)2、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鉴真坐像:公元763年,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葬于日本。在他逝世前,其弟子按其真容制作了鉴真干漆夹纻坐像。塑像色彩逼真,身体为肉色,双手拱合,闭目微笑,嘴唇有淡淡的朱红,须发黑白相间,身着红色衫,上披袈裟。塑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至今供奉在唐招提寺开山堂内,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 唐招提寺鸟瞰图: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为日本著名古寺,公元770年竣工。由鉴真及其弟子设计、建造、完成。整个建筑深受中国盛唐建筑风格影响。寺中主殿金堂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八根廊柱并列在台基上。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然后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三、玄奘西行学生看书思考回答: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2、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以引导学生学习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1、 阅读本目教材。了解遣唐使。2、 看书归纳、分析遣唐使来华的目的、次数、作用。3、 了解中日友好交流的重要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1、 阅读本目教材,了解鉴真生平、鉴真东渡情况。2、 了解鉴真坐像、唐招提寺图,评析郭沫若诗歌,感悟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学生阅读本目教材,思考教师提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意识总结拓展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学习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学习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复习本课知识思考讨论提问巩固知识、拓展学生思维作业布置 教材P7 1、2;练习册:119完成作业【板书设计】 第五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来华二、鉴真东渡三、玄奘西行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