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5.1 《海洋灾害》教案 湘教版选修2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9603195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5.1 《海洋灾害》教案 湘教版选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 5.1 《海洋灾害》教案 湘教版选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 5.1 《海洋灾害》教案 湘教版选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5.1 海洋灾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洋灾害的涵义,以及热带气旋、风暴潮、海啸的形成及其危害。2.知道目前人类防范和减轻海洋灾害的主要措施。3.学会利用不同类型的地图分析热带气旋、风暴潮的分布,了解海啸的形成过程与原因。(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热带气旋的发源地和发生频率图,归纳世界热带气旋的分布状况。2.根据有关资料,分析比较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和危害,说出相应防范措施。(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对热带气旋内容的学习,了解热带气旋一方面会给航运、农作物、人类日常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我国南方地区的伏旱。2.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教学重点1. 热带气旋的发源地和危害2. 风暴潮和海啸的形成和危害3.海洋灾害的防范。教学难点热带气旋的形成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海洋灾害、海洋污染对人类社会经济和发展的影响愈来愈突出。【板书】第五章 海洋灾害与海洋环境问题第一节 海洋灾害【提问】常见的海洋灾害有哪些? 【学生回答】台风、风暴潮、海啸等【板书】一、热带气旋【投影】热带气旋图,从直观上认识热带气旋。 【画图训练】分别画出南半球、北半球热带气旋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状况。【点拨】画图时注意热带气旋中心为低气压,水平方向的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北半球做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垂直方向上气流以上升气流为主。【读图】读图5-2热带气旋的发源地和发生频率图,说明全球热带气旋的源地。【学生回答】全球热带气旋主要产生于8个海区:北半球有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5个海区,南半球有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东部和西部3个海区。其中,发生在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我国称之为台风,发生在印度洋和大西洋海域的热带气旋,又名“飓风”。【启发提问】这些源地分布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都位于热带海洋面上。西北太平洋的发生频率最高。 【承转提问】热带气旋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投影】台风是怎样“炼”成的? 【指图讲述】热带气旋是暖中心结构系统,必须有一个为它提供充足水汽和热能的水面,因为台风是一种十分猛烈的天气系统,具有相当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主要由大量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转化而来,而潜热释放又是大气层结不稳定发展的结果。所以大气层结不稳定就成为台风形成、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而对流层低层大气层结不稳定程度主要取决于大气层中温度、湿度的垂直分布。大气低层温度愈高、湿度愈大,大气层结不稳定程度愈强。因而广阔的高温洋面就成为台风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据统计,海温低于26.5的洋面,一般不会有台风发生,而海温高于2930的洋面则极易发生台风。北太平洋西部的低纬洋面暖季 (7月)海温可达30以上,水汽又充沛,成为全球台风发生最多的区域。 初始扰动使不稳定大气中的能量得以激发和释放,而最常见的初始扰动场,就是辐合气流形成的涡旋。 热带初始扰动的发展、壮大,需要依靠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才能不断地使辐合气流逐渐变为气旋性旋转的水平涡旋,使气旋性环流加强。否则,若无地转偏向力或地转偏向力过小,达不到一定数值时,水平辐合气流可径直到达低压中心,发生空气堆积,中心填塞,致使气旋性涡旋减弱或不能形成。因此赤道附近海域尽管气温很高,但不会形成热带气旋。 在暖空气上升时,形成一个低气压区域,周围地区的空气会向这里汇集。在北半球,补偿气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发生逆时针旋转,同时在旋转中加热,加热后上升。在对流层风速垂直切变很小时,迅速形成暖中心结构。 高空的暖空气不断积聚,形成高气压区域,并向四周辐散。高层辐散,空气流走,吸引低层的空气上升补充;低层在空气上升后,气压降低,周围的空气就会向这里汇聚。如此循环往复,导致扰动不断地发展,并最终形成威力强大的热带气旋。 【归纳总结】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主要有广阔的热带洋面提供充足水汽和热能;初始扰动辐合气流形成;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很小的对流层风速垂直切变等。【读图思考】读下图,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1)说明台风的水平结构。 (2)根据平日所见所闻,结合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分析热带气旋的危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热带气旋的水平结构:外圈外围大风区;中圈漩涡风雨区;内圈台风眼。结构外围大风区漩涡风雨区台风眼位置台风的外围部分台风的主要部分,破坏力最大台风的中心部分气流和天气大风区临近时,云逐渐增多加厚,气压下降,湿度增加,温度升高,风力加强。在靠近台风眼附近有强烈的上升气流,产生狂风暴雨。台风眼区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而平静。 (2)热带气旋的危害:由强风、特大暴雨和特大风暴潮组成。既可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又会掀起滔天巨浪,严重威胁航运安全。登陆后,可以摧毁树木、农作物、道路及各种建筑设施,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 【启发思考】难道台风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灾害,没有好处吗? 【点拨】 事物往往是一分为二的。中国南方地区在夏季副热带高压的持续控制下,久旱少雨,热带气旋的来临可缓解旱情和酷暑。 【探究活动】热带气旋经过前后气压、天气的变化情况。 【点拨】热带气旋经过前后气压变化:先变低,再变高。如下图所示: 天气的变化:狂风暴雨-晴好-大风暴雨-渐渐转晴。 【承转】强风或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对海面的作用常导致水位急剧升降,这种现象成为风暴潮。 【承转】二、风暴潮 【讲述】通常把风暴潮分为由热带气旋引起的热带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大类。 【启发提问】根据热带风暴潮形成的原因,热带风暴潮多发生在什么季节?(夏秋季节)有何特点?(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主要影响哪些地区?(凡受热带气旋影响的海洋国家,沿海地区均有热带风暴潮发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3页内容,列表比较热带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的多发季节、特点、分布多发季节特点主要分布区热带风暴潮温带风暴潮【学生回答】多发季节特点主要分布区热带风暴潮夏秋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热带气旋影响的海洋国家,沿海地区均有热带风暴潮发生。温带风暴潮春秋水位变化稳定、持续中高纬度沿海地区【思考】(1)风暴潮会带来哪些危害? (2)易遭受温带风暴潮灾害的国家有哪些?【学生回答】(1)风暴潮的危害:可引起水位暴涨,堤岸决口,船舶倾覆,农田受淹,房屋被毁。 (3)易遭受温带风暴潮灾害的国家有: 亚洲:中国(渤海、黄海北部沿海地区经常遭受风暴潮袭击);朝鲜、日本。 欧洲: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如英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挪威、波兰等。荷兰尤为惨重。 美洲:美国和加拿大。 【讨论】风暴潮危害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与风的强度有关。除此之外还取决于受灾地区的地理位置、海岸形状和海底地形、社会及经济情况。 一般来说,地理位置面对海上大风袭击、海岸形状呈喇叭口、海底地形较平缓、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达的地区,风暴潮灾害较为严重。 【综合分析】孟加拉是世界上遭受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试分析孟加拉湾易遭受风暴潮袭击的季节以及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原因。 【点拨】孟加拉湾纬度较低,海湾里小外大,向印度洋敞开,易遭受热带风暴潮袭击,因此孟加拉湾易遭受风暴潮袭击的季节为夏秋季节。 孟加拉湾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原因有:孟加拉湾里小外大,向印度洋敞开;夏秋季节,盛行西南季风,风涨潮势;孟加拉湾沿岸地处恒河入海口,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沿岸地区人口密集,一旦发生灾害,受灾人口较多。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影响比较严重的海洋灾害除了热带气旋和风暴潮外,还有海啸。 【板书】三、海啸 【投影】印度洋海啸资料 【提问】什么是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的成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由海底地震引起。【讲述】海啸 (Tsunami)是指因某些突发事件引起的短时间内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大部分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由地震引起的海啸称地震海啸。水下或沿岸山崩、海底火山爆发也可能引发海啸。【启发提问】所有的海底地震都会引发海啸吗?【学生回答】不是【引导提问】那么,形成地震海啸的条件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4页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地震海啸形成的条件:一是引起海啸的海底地震震源较浅,一般要小于20-50千米;震级较高,在里氏6.5级以上。二是要有海底大面积垂直运动。三是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横跨大洋的大海啸,一般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启发提问】相对受灾现场讲,海啸可分为遥海啸和本地海啸两类。根据字面意思,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遥海啸,什么是本地海啸吗?谁的危害更大?【点拨】遥海啸是指横越大洋或从很远处传播来的海啸,也称为越洋海啸,其海啸波属于海洋长波。海啸波一旦在源地生成后,在无岛屿群或大片浅滩、浅水陆架阻挡的情况下,常可传播数千千米而能量衰减很少,可使遥远的大洋彼岸遭受海啸灾害。大多数海啸属于本地海啸,或称为局地海啸。本地海啸与地震发生地相距较近,所以海啸波抵达海岸的时间也较短,有时只几分钟,多则几十分钟。常因预警时间较短,猝不及防而造成严重灾害。 【阅读】课本材料“历史上的一次大海啸”。【承转提问】海啸的危害很大,我国也是世界上地震危害较大的国家,那么,我国会发生地震海啸吗?【探究活动】结合课本材料“我国会发生地震海啸吗?”,探讨日本为什么是世界上发生地震海啸最频繁的国家,而我国则很少有海啸发生?地震海啸会给日本带来哪些严重的危害?【点拨】日本列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正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地震最频繁且震级高。日本直接濒临太平洋,洋面广阔,海水深邃,有利于地震海啸的形成与传播。因此日本成为世界上发生地震海啸最频繁和危害最重的地区。我国虽地处太平洋西岸,濒临环太平洋地震带,但我国有宽广的大陆架,其间滩平水浅,深度大都在200米以内,不利于地震海啸的形成与传播。从地质构造上看,我国除了郑城一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外,沿海地区很少有大的断裂层和断裂带。所以,即使我国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缺乏引发海啸的条件。 【承转】既然海洋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巨大,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防范海洋灾害。目前人类对海洋灾害的防范手段有哪些呢?【板书】四、海洋灾害的防范【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6页内容,了解以下内容。(1)目前人类主要采取哪些防范手段来预防或减少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2)海洋灾害预警和防御体系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3)全球范围的海洋灾害监视监测是通过 实现的。通常包括哪些内容?【点拨】(1)目前,人类对热带气旋、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只能通过科学预测、自动化仪器观察 (如卫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2)海洋灾害发生、发展、运行和消失的监视监测,是预警和防御体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3)全球范围的海洋灾害监视监测是通过海洋监测 (或观测)网实现的。通常,海洋监测网包括以下内容:沿海及岛屿海洋站、船舶观测、海洋浮标观测、水下及海底观测系统、遥感监测。【板书设计】 第一节 海洋灾害 111 第一课时一、热带气旋1发源地2形成3危害二、风暴潮1概念1,3,52分类、成因3危害 第二课时三、海啸1概念2形成条件3危害四、海洋灾害的防范111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