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下学期期末语文测试题.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9601428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一下学期期末语文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教版初一下学期期末语文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教版初一下学期期末语文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一下学期期末语文测试题一、 基础知识(20分)1、下列加点字注意有误的一组是( )(2分)A 簌簌(s) 婆娑(su) 殉职(xn) 热忱(chn)B旌旗(jng) 蹒跚(pn) 蓦地(m) 阴霾(mi)C恬静(sh) 归省(shng) 旺相(xing)晦暗(hu)D 粗犷(gung) 荠菜(j) 行辈(hng) 孕育(yn)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A 惊心动魂 忍俊不禁 凶神恶煞 无足挂齿B 南辕北辙 拈轻怕重 麻木不人 目不识丁C 莫不关心 血雨腥风 不胜枚举 无稽之谈D 小心翼翼 销声匿迹 俯首贴耳 不计其数3、选择原文的词语填在横线上(2分)这腰鼓,使_的空气立即变得_了,使_的阳光立即变得_。 A 冰冷 冰凉 B 炙热 燥热 C宁静 恬静 D 飞溅 飞跃4、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是( )(2分)精益求精 A 好处 B 更 C增加 ( )见异思迁 A 变动 B迁移 C变化 ( )取义成仁 A 选取 B得到 C拿到身边 ( )可望而不可即A到 B就 C靠近、接触 ( )5、下列文字,排列顺序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2分)莺生性胆小,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季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淋浴。然而危险一旦过去,一切便抛至脑后,用不了一会儿,它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它只在树林中最茂密处唱歌,这时总把自己隐藏起来,尤其是在炎热的中午,只偶尔才在树丛边上露面,但很快便又回到了密林中去。A. B. C. D.6、默写课文原句(4分)(1) 海内存知己,_(2)_,芳草萋萋鹦鹉洲。(3) 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4) 烟笼寒水月笼沙,_。7、下列内容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词 B莺布封说明文C梅岭三章陈毅诗歌 D安塞腰鼓刘成章小说8、“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戏也一般,没有什么好看的;豆也普通,没有什么好吃的,但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朴实、热情、好客、真挚的感情以及我们之间的亲密友好的关系,给我深刻的印象。B豆是自己煮的,所以好吃。又因第一次在船上看戏,觉得新鲜、有趣,所以好看。C“我”的肚子饿了,所以感到豆好吃;看戏是费了许多周折才去成的,所以好看。D他们种的豆确实好吃,又是刚摘的新鲜豆,那戏也确实很精彩。9、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两篇文章都热情地赞颂了生命的伟大,也都对漠视生命回避生命,无视生命存在的观点进行了批判。( )(2)七根火柴是当代作家王愿坚写的一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卢进勇。 ( )(3)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而写的一篇议论文。( )(4)“学习方法正确与否是能不能提高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个病句()二、 现代文阅读(30分) (一)最好吃的是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蓝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似地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花朵。那时,我的心里便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10、在原文上用“”把本段文字分为两个层次。(2分)11、这段文字所写的内容是( )(2分)A 春回大地、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 B 荠菜是“无上的美味”C“我”挖荠菜时的心理活动 D“我”挖荠菜时看到的美景。12、文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表现了( )(2分)A 荠菜对作者的热情 B作者愉快的心情C荠菜的可爱 D作者对荠菜的喜爱13、第句中“热切的愿望”应理解为( )(2分)A 对旧社会制度的不满 B要求过上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C希望世界上处处有荠菜 D希望两代人心心相通。14、第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第句是人物的_描写。 (二)A 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 天黑了 路滑 点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B 我赞赏地接过来,谢了她。她送我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 ,我爸爸 定会回来的。 a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b:“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15、画直线句子的标点正确的是( )(2分)A : “ 。 , ! ” B : , , !C “ , , ! ” D : “ , , ! ”16、A段中“拿、穿、挑、放”等都属_词(A名词B动词C形容词)表现出小姑娘_(A 心灵手巧,动作麻利 B 细心灵活,热情周到)请选项填空(2分)17、请说出B段中a句、b句中两个“好”的意思。(2分)a句:_ b句_18、B段对小姑娘的描写方法有( )(选两项)(2分)A 语言 B 心理 C 动作 D外貌19、结合全文的内容看,小姑娘的性格特征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即_、_、_.(2分) (三)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20、这段文字说明的顺序是( )(2分)A空间顺序 B时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程序顺序21、这段文字在说明上所用的方法是( )(2分)A具体说明 B补充说明 C平实说明 D生动说明22、概括这段文字的段意。(2分)_23、文中加“ ”的“这”字指代的是_(2分)24、文中加“”的“渐渐”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三、 文言知识(10分) 25、填空(4分)(1)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_,_,落英缤纷。(2) 满坐宾客无不_、_、_、_,以为妙绝。(3) 山不在高,_。_,有龙则灵。(4) 中通外直,_,_,亭亭净植。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A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B会( )宾客大宴 C北山愚公者,年且( )九十 D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27、翻译(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_(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四、 作文(40分) 题目:我爱我的_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所补充的内容只能是人物(如:奶奶、爷爷、爸爸、妈妈、老师、同学)、2、把人物放在事件中写,事件可选一件或两件,中心要突出。3、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至少要涉及到三方面。4、写成一篇记叙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初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一) 一、知识及运用。 1.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 )。 C.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 )语。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界间隔。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敝帚自珍 义愤填膺 聚精会神 空前决后 B.魁父之丘 娓娓而谈 惊叹不已 固不可彻 C.淅淅沥沥 孀妻弱子 叩石恳壤 惟吾德馨 D.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亭亭净殖 香远益清 3.下列句子中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也。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对社戏中孩子们的“偷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招待城里来的迅哥儿,摘点豆吃,大人们是会同意的。 B.无论如何这是偷,是不文明的行为,说明这些孩子缺少教养。 C.和伙伴们一起偷豆吃,突出了看戏途中的乐趣。 D.和伙伴们一起偷豆吃,和前边看戏一样使我感到新鲜有趣,难以忘怀,突出中心。 5.下列句中加点词全是副词的一项是( ) A.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B.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C.当他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D.园子里面,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 6.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 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7.判断正误。 (1)社戏的“社”是指土地神或土地庙,“社戏”就是在土地庙里演的戏。( ) (2)安塞腰鼓的“安塞”地处陕北,是个县城,属陕西省延安地区管辖。陕北北部沿长城一带多风沙,地形沟壑居多,地势开阔,形成当地民风纯厚、百姓刚强朴实的特点。( ) (3)摆渡中有“彼岸”,其浅层意思是指江河的对岸那一边;深层意思是比喻所向往的境界。( ) (4)伤仲永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伤”是“哀伤”的意思。( ) (5)“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内容大多一事一议,有文采,体裁多样。如唐朝作家周敦颐的 爱莲说。( ) 8.填空题。 (1)说明愚公移山原因的句子是 , 。 (2)龟虽寿中表现诗人虽到暮年仍然雄心不减,积极进取的句子是 , 。 , 。 (3)石壕吏中表现人民被抓丁吓得惊恐万状的句子是 。 (4)写出相见欢中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写纷乱的心情的句子 , , 。 。 (5)清平乐村居中,贬词褒用,抒发无限喜爱之情的诗句是 , 。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言,请你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10.说明文中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请从所学的文章中举一、二个例子加以说明。 二、阅读。 (一)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的一声开了,过了一会, 又听见有人在( )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 )了回去。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房的电话本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他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噔、噔、噔地下楼去了。 11.请给文中括号处填上恰当的词。 12.“光景”在文中的意思( ) A.状况 B.时光景物 C.表示估计 D.表示时间 13.第句对小姑娘运用了( )描写。在这句中找出5个形容词: 、 、 、 、 。这一描写说明( ) A.小姑娘家庭贫寒,年龄不大,身体瘦弱。 B.小姑娘幼小,身体弱,不会打扮自己。 C.小姑娘懂事,生活俭朴。 14.第句运用了 和 描写。 15.从对小姑娘的语言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她( ) A.小小年纪就勇敢地承担起照顾妈妈的重担,但她很乐观。 B.虽然年纪小,可见着生人不害怕,不拘谨,对生人的问话对答如流。 C.因为她年纪太小,见到生人太紧张,话说不清楚、明白。 16.“她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去掉“似乎”可以吗?为什么? 17.“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感激地谢了我”说明小姑娘很 ;“回头就走”的原因是 。 18.“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中“赶紧”表明我对小姑娘 的感情。 19.对小姑娘的描写,表现了小姑娘 的精神。 20.“我”问小姑娘家住哪里,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二)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欲穷其林: 仿佛若有光: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22.解释下列词语古今不同的含义。 交通:古义: 今义: 23.根据选段文字概括出两个成语: 24.把选段中第二自然段所写的内容概括出来。 25.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描绘桃源自然环境的美好: 描绘桃源社会环境的平静: 描绘桃源人生活的恬适: 26.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述下列语句的含义。 渔人甚异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7.第一自然段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三) 爸爸默默地进屋去了。那女人马上跟进去,喋喋不休地说那毯子太昂贵。爸爸像往常一样,逼得没法只好发火了。她一转身要走,正好遇到想进屋 的彼得。她又转身嚷道:“不管怎么说,他无需一床双层毛毯!”爸爸望着彼得,眼里露出 尴尬的神情。 彼得忍不住了,对爸爸说道:“她是对的,爷爷不需要一床双层毛毯。来,把它剪开,成为两床。”爸爸和那个女人都愣住了。 28.本语段选自小说离别的礼物,从本段中看这“离别的礼物”是 ,是 送给 的。 29.解释画线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喋喋不休 尴尬 30.第一段中,那女人的形象通过 描写刻画出来,表明她是 的人。 31.第二段中,彼得的语言表明这是一个有个性的孩子,“她是对的”一句是 语。 32.第二段中,彼得说“爷爷不需要一床双层毛毯”和第一段中那女人说“他无需一床双层毛毯”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三、作文。 题目:期待 要求: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题材、体裁不限。 参考答案 一、1.B 2.B 3.D 4.D 5.A 6.拟人疑问比喻排比、拟人 7.(1)(2)(3) (4)(5) 8.(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3)老翁逾墙走,老 妇出门看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5)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9.它一改过去送别诗中离愁别恨的低调,代之以积极的、健康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10.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给人以确切的感觉。例子略? 二、11.挪动 缩 12.C 13.外貌 瘦瘦 苍白 紫 短 破旧 14.动作 语言 15.B 16.不可以。因为:这是我的感觉。去掉后就不能表达出小姑娘见陌生人不惊慌的性 格特征 17.懂事 急着回去照顾妈妈 18.既怜爱又钦佩 19.镇定、勇敢 20.为下文 “我”去探望她妈妈和她打下伏笔 21.穷尽,走到头 隐隐约约 开阔敞亮的样子 整齐的样子 22.古:交错相通 今:交通运输 23.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24.赞美 桃源 25.土地平旷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怡然自 乐 26.渔人非常诧异 老人和孩子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27. 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8.一床双层毛毯 爷爷 29.略 30.语言 自私自利、刻薄 31.反 32.不一样。彼得的话另有所指,女人说的话是小气,不愿意拿出毛毯。 三、作文略 初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二) 一、(28分) 1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是( ) A归省(xng) 行辈(hng) 蕴藻(yn) 一撮豆(cu) B恬静(ku) 冗杂(rng) 羁绊(j) 晦暗(hi) C谐谑(xu) 粗犷(gung) 缤纷(bn) 垂髫(tio) D阡陌(qin) 呓语(y) 泯然(mn) 孀妻(shung)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宛转悠扬 月光皎洁 大启大落 奇伟磅礴 B勿勿变幻 抑扬顿挫 不决于耳 自变不穷 C雅雀无声 轰然雷动 左右逢源 无体投地 D豁然开朗怡然自乐 括目相待 戛然而止 3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惮(怕) 稍纵即逝(放松) 忍俊不禁(忍受) 怅然(不如意的样子) B熠熠(闪光发亮) 枕戈待旦(天明) 漠不关心(冷淡) 拈轻怕重(抓) C热忱(真实的情意) 不足挂齿(值得) 不远万里(不以为远) 精益求精(聪明精明) D见异思迁(变动) 取义成仁(成全、实现)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绕梁不绝(山) 4下列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回来了!哪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地说。 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奔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C当一切都时过境迁的时候,记忆中的进行曲不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温柔么?即使是最激越,最欢快的歌曲、一个人唱起来,不也有点寂寞吗。 D你这一声叹,比刚才唱的好听,你把你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意分给了我。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试题做好之后,检查了一遍,完全符合要求,只有两道题的答案写得简单了一些,可能要扣分。 B这样的教学,不仅学生复习了旧课,而且学到了新的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C我得继续发扬成绩,改进缺点。 D我确实喜欢音乐,能够沉浸在我所能够欣赏的声音世界中,并从中有所发现、获得,有所超越、排解、升华。 6句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甚至当我们连心都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 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 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 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 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 A B C D 7选出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A约有两三分钟不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比喻) B幸福披着本色的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夸张) C当我们守候在年迈的父母膝下时,哪怕他们鬓发苍苍,哪怕他们垂垂老矣,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很幸福。(排比) D满园子里寂然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对比) 8在下面的情境中,回答不得体的一项是( ) 江涛把自己的200元压岁钱寄给了灾区希望小学。有的同学问他是不是想出风头,江涛说: A“如果大家都来出这样的风头,我们的社会该多好啊!” B“如果能想到灾区儿童的处境和需求,你就不会这样说了。” C“我不过是做了我想做的事罢了,别的,我从来没想过。” D“这样说无非是一种嫉妒,你该不会是这样吧?” 9按照括号的提示,用“”线标出句中该停顿的地方(每句只能有一次停顿)。 A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着急的是弟弟) B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着急的是妈妈) C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着急的是爸爸妈妈)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交错相通)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用说) B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听见)妇抚儿乳(喂奶) C年且九十(将近)曾不能毁山一毛(草木) D既出,得其船(自己的)不能称前时之闻(对称) 11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A(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来到了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以后)没再出去,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B(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乡亲来到了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以后)没再出去,渐渐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C(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来到了这个美好的地方,(以后)没有出去,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D(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县城里的人来到了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以后)没再出去,就和外国人产生了隔阂。 (2)稍稍宾客其父( ) A渐渐去他父亲那里做客。 B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 C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D渐渐宾客去他父亲那里 12作家与作品、文体及年代配对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石壕吏 杜甫 唐代 叙事诗 B黔之驴 韩愈 宋代 寓言 C社戏 冰心 现代 散文 D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东晋 散文诗 13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要求书写清楚正确,字体工整。 _,_。 _,_。 1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天涯若比邻。 (2)问渠哪得清如许,_。 (3)写出龟虽寿中表达作者豪情壮志的诗句:_。 (4)清平乐一词中,在作者辛弃疾眼中儿童顽皮、淘气的形象是_。 二、(38分) 阅读语段,回答文后题目。 (一)(10分) 第二天,我晌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加点的4个字依次注音正确的一组是(次)(1分) Azho zhng zhng sh Bzhu zhng zhng sh Czho zhng zhng s Dzhu zhng zhng s 2对这段文字的出处、作者及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节选自故乡,作者鲁迅。本段主要写故乡的豆好吃,戏好看。 B节选自社戏,作者鲁迅。本段是看戏后的余波,也写了“我”对吃豆看戏的感受。 C节选自故乡,作者鲁迅。本段主要写故乡是乐园。 D节选自社戏,文中的“我”即作者鲁迅。本段主要写“我”对吃豆看戏的感受。 3“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的话有4层含义,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是的”承认偷豆一事,表现双喜诚实的品质。 B“我们请客。”说明偷豆的理由是请客,并非不光彩的事情。 C“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意思是偷你家的豆是看得起你,说明双喜聪明,很会说话。 D“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埋怨六一公公说话声音太大,把虾吓跑了。 4“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句话怎么理解?(3分) 5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应如何理解?(2分) (二)(12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移山的目的是“_”,移山的困难有:_,这从文章的第1段可以看出;运土石的工具很小;运土的距离远、时间长,这从文章第2段的“_”一句可以得知;这一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3分) 2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把“_”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含有_语气。但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_”,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胜利。文中的“_”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 3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n)。 B箕畚(j bn)运于渤海之尾。 C河曲智叟亡(wng)以应。 D一厝(cu)朔东。 4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5对下面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毕力平险(用毕生的精力去铲平险峻的大山) B帝感其诚(天帝感受到了他的诚心) C冀之南,汉之阴(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北岸) D无陇断焉(没有高山阻隔了) 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1分) A太行山和王屋山四周各长七百里,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B参加移山的是愚公和他的妻子以及邻居家的寡妇和她的儿子,共四人。 C邻居寡妇家有一个约三四岁的小孩。 D愚公等人把挖下的土石都扔到渤海当中。 7下列说法有错误的是( )和( )(2分) A本文选自列子,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B这篇寓言故事的高潮是第2段,即愚公率领家人移山。 C文中有几处细节描写,如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智叟的“笑而止之”。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移山的愿望,宣扬了封建迷信。这反映了作者的局限性。 E文章把有长远眼光的人称为“愚公”,而把鼠目寸光的人称为“智叟”,这不仅突出了对比,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三)(16分) 老鞋匠 端木蕻良 在一个墙角上有个鞋摊儿,一位老头儿坐在“马扎儿”上,在为过往的行人和邻近住户们修补鞋子。 他的摊儿上,摆着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小钉子、碎皮子、前掌、后掌、鞋油、胶水,还有废旧的自行车和汽车的外带和内胎 他使用的家什,也是顶普通的工具,切刀、锥子、磨石、剪子、铁锤和钉子 老头儿长年坐在十字路口的墙角边,好使东南西北的行人都能看到他。他整天不闲地为人修补鞋子。 他的背后,就是一家店铺小货仓的窗子,窗子向南,窗子上摆满了花盆儿。花盆里的花儿长得十分茂实,可说不上有什么名贵的。天门冬、金丝荷叶、榨浆草,还有一盆玻璃翠 摊子上没有字号,也没有人知道老鞋匠的名字,来修补鞋子的人只是顺口叫他一声老师傅罢了。墙上贴一张条儿,上面写着:“快修,当时可取。” 不停的来人,坐在小凳上,等他把鞋子修好,就好上路,有战士,有工人,也有农民,还有学生们 鞋有各式各样的,更多的是塑料底的。有的人因为鞋跟磨偏了,有的人鞋子开线了,有的鞋帮裂口了,有的人因为鞋根掉了,还有那爱惜新鞋的,没穿就拿来打掌了。还有那矮个子姑娘拿着半高跟鞋来要求老鞋匠再把跟儿加上半寸 人们把刚修好的鞋子,重新穿在脚上,站起身来,抖擞精神,觉得比以前轻快多了。 有的人,接过鞋匠手里的鞋子穿上,在地上轻轻跺了两下,既合脚,又称心,付了款,说声谢谢,便踏步走在路上了。 这个老头儿,曾经托人写了“快修”字条儿,他是为了人们的方便。他大概为了怕人等得心急,才告诉我们,他这鞋摊,能够当时修得,马上穿起,立即继续走路。可是,他知道不知道,鞋子修得称心,走路的人,加快速度,要节省多少时间、多做多少事呢? 他,不只是个修补鞋子的人,他也是一个为人们修补了流去时间漏洞的人。 1选出不全是形容词的一项是( )(1分) A过往 邻近 B废旧 普通 C名贵 轻快 D茂实 方便 2指出对加点词词义推断有误的一项( )(1分) A他使用的家什修鞋工具 B摆着一些不起眼的东西让人瞧不起 C有的人鞋子开线了脱了线 D没穿就拿来打掌了给鞋底钉掌子 3选出句中没有使用修饰语的一项是( )(2分) A为过往的行人和邻近住户们修补鞋子。 B既合脚,又称心,付了款,说声谢谢。 C他使用的家什,也是顶普通的工具。 D他这鞋摊,能够当时修得,马上穿起,立即继续走路。 4选出直接表现老鞋匠的一项( )(2分) A花盆里的花儿长得十分茂实,可说不上有什么名贵的。 B墙上贴一张纸条儿,上面写着:“快修,当时可取。” C鞋有各式各样的,更多的是塑料底的。 D他整天不闲地为人修补鞋子。 5选出表现方式不同的一项( )(2分) A一位老头儿坐在“马扎儿”上,在为过往的行人和邻近住户们修补鞋子。 B老头儿长年坐在十字路口的墙边,好使东南西北的行人都看到他。 C不停的来人,坐在小凳上,等他把鞋子修好,就好上路。 D他,不只是个修补鞋子的人,他也是一个为人们修补了流去时间漏洞的人。 6说说“鞋有各式各样的”这一段的表达作用。(2分) 7文中有一句话能够解释本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写出这句话。(3分) 8作者通过哪些描述显示出人们对老鞋匠工作的看法?(3分) 三、(34分) (一)修改应用文(4分) 读下面应用文,完成15题填空。(只填字母) 招领启示 A 昨天下午,本人在学校水泥球场,十分荣幸地拾到一个钱包,里面装有人民币57元整、 B C D E 票证若干张。想必失主万分着急,望失主速来认领。 F G 李 虹 25日 1有错别字的一处是_。 2语言运用不得体,应删掉的一处是_。 3内容中多余应删掉的一处是_。 4内容中不该交代而必须改动的一处是_应改为_。(字数不超过原字数) 5内容中应该交待而没有交待的内容是( ) A票证的具体数目 B钱包的颜色和式样 C认领的时间和方法 D认领的地点和方法。 (二)作文(30分) 题目:那一次,我流了泪。 参考答案 一、1B 2B 3A 4C 5D 6C 7D 8D 9A、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B、弟弟找不着爸爸妈妈很着急。C、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10D 11(1)A(2)C 12A 13略 14(1)(2)略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4)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二、(一)1A 2B 3D 4并不是那夜的豆格外好吃,那夜的戏格外好看,而是通过写豆和戏突出那夜的生活终生难忘,表达对乡间少年朋友的诚挚情谊。 5六一公公并无责怪双喜及小朋友的偷豆行为,而是为踏坏了庄稼而感到可惜。 (二)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方七百里,高万仞;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讽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智叟亡以应 3C 4D 5B 6A 7B、D (三)1A(“过往”不是形容词) 2B(“不起眼”含“不惹人注意”的意思) 3B 4D 5D(D项是议论) 6表现老鞋匠手艺好,能够修各种各样的鞋;表现老鞋匠态度好,能够为各种各样的顾客服务。 7鞋子修得称心,走路的人,加快速度,要节省多少时间、多做多少事呢! 8通过对“不停的来人”的描写,表现老鞋匠工作受到人们的欢迎;对老鞋匠技术的相信;通过对“有的人,接过鞋匠手里的鞋穿上,在地上轻轻跺了两下”的描述,表现人们对老鞋匠工作的满意。(答这一题时,一定要认真地阅读句段,从“表达作用”的角度来理解所写的内容是如何表现老鞋匠的,是从哪一个侧面来表现他的) 三、(一)1A,“示”改“事” 2D 3G 4E应改为“人民币若干元” 5D (二)略 初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三) 一、基础知识平台(16分) 1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4分) 阔chu() q()祷 甜n() 阴mi() 2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让那清凉的雨丝,_;让那安闲的雨丝,_;让那多情的雨丝,_;让那无声的雨丝,_。 (1)抹去你思维上的俗(2)诉说你心中的爱(3)洗去你心灵上的尘(4)拨动你心底的弦 A(3)(1)(4)(2) B(1)(2)(3)(4) C(1)(3)(2)(4) D(3)(4)(2)(1) 3下列成语中加粗字的含义与所给出的义项完全一致的一组是() A机会:日理万机 随机应变 B更加:精益求精 老当益壮 C名声:莫名其妙 名不副实 D渡口:无人问津 津津有味 4仿照例句,另写一个句子。(4分) 例句:没有泥石的聚积,就没有高山的巍峨。 没有_的聚积,就没有_。 二、综合性学习实践(44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人有负盐负薪者 李延寿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藉(ji):垫、衬。惠:即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 1解释加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2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来?(4分) 3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谈谈。(4分) (二)现代文阅读(32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挂在树梢上的风筝 田野 (1)随便走到哪里,大自然都是美丽的。 (2)但我还是喜欢故乡的山,故乡的水。 (3)还是远在宝岛台湾的时候,还是早在三十年前的青春的岁月,我就常常思念海峡对岸我的故乡的那座无名的小山了。 (4)而特别使我难忘的,是山顶上的那棵古老的大榕树:青树绿叶,亭亭如盖,并且还悬垂着潇洒的长长的胡须。真犹如一位登高而望归人的老者哩。 (5)我的故乡是平原。从外地回来的游子望见山顶上那株高高的老榕树时,他就知道:快到家了! (6)记得,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飞机的空袭,我读书的学校,疏散到附近的县上去了。寒假或是暑假回家时,我和同学们,三五成群,在长而懒散的公路上行走着,疲乏而又单调地走着。忽然之间,有谁最先发现了那山顶上老榕树虽然,还仅仅只是个蒙蒙的影子,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所有的人都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到家了!”于是,我们不觉都争先恐后地加快了脚步,而且越走越快,越走越有劲。老榕树的影子也越来越看得更清楚了。真像一位登高而望归人的老者呢 (7)我还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带上几本书做枕头,一个人躺在大榕树下面的平地上,自由自在地幻想。阳光下,淡淡的野花的香味,像故乡的米酒一样令我沉醉。 (8)我更记得,在每年春节后的几天,我的故乡有放风筝的习惯。而山顶,就是孩子们比赛的地点。各式各款的风筝,一个比一个飞得更高。我的彩色的蝴蝶风筝,在辽阔的天空,显得特别的轻盈。 (9)但是,很不幸。有一次,在收线的时候,我的蝴蝶,一下子被大榕树的树梢缠住。线扯断了,风筝却飘飘荡荡地挂在那里 (10)多少年已经过去。我离开故乡,也越来越远、越来越久了。但是,我却一直觉得,我的风筝,好像还依然挂在那株大榕树的树梢上呢。 (11)在台湾,每当我想起我的故乡,我就一定会想起那座无名的小山,一定会想起那株古老的榕树;也就一定会想起似乎依然挂在那树梢上的我的风筝。 (12)于是,我就有着一种难以言喻而又难以排遣的痛苦的思念和思念的痛苦。好像,我的游子的心,也挂在那海峡对岸的遥远的树梢上一样 (13)台湾是多山的。从北部的大屯山,中部的阿里山,到南部的鼓山、旗山,我都去过。这些海外名山,也的确各有特点。但我仍然无法忘情于我的故乡的那座无名的小山。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种思念之情,是越来越强烈了。 (14)是一九五三年的春天吧?有一个周末,我同妻到台北水源地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去散步。天气很好。阳光从青色的密林洒下,犹如温暖的雨滴。我们沿着浅草的小径,一直走到了山顶。然后,我们就在一株开满红花的凤凰树下休息,妻坐着,在欣赏山下的风景。我双手枕着头,躺在草地上,嘴里含着一片无花果树的叶子。微风吹来,我闻到一股醉人的早稻的清香。台北平原上的作物,已经快成熟了。 (15)我突然感到:我好像又回到海峡对岸的我的故乡了,好像我正躺在那座无名的小山上,躺在那株古老的榕树下面 (16)我很自然地举目望了望树梢:红色的凤凰花,在微风中轻轻摇动着。 (17)但是,我的风筝呢?那挂在树梢上的彩色的蝴蝶,它在哪里? (18)于是,我翻身坐起,并不觉叹了一口气。妻从来没有到过大陆,更没有到过我的故乡。但她是懂得我的思念的。关于那座无名的小山,关于那株古老的榕树,关于那个失去的风筝,这些年,她也听我不止讲过一次了。 (19)“我知道你为什么叹气”她望着我。在下山的路上,我们都没有说话。只有那两旁的草丛里,响着时远时近的虫鸣。妻忽然停下步来,回头望了望山顶上的凤凰树,好像对我说,又好像在自言自语:“我想,我会理解的” (20)我的心里,顿时涌起一股热流。我也不觉回过头来,又望了望山顶上的那株凤凰树,在微风中,红色的花,正轻轻地摇动着。 (21)后来,我终于回归祖国的大陆了。 (22)记得,在我有幸返乡探亲的路上,我一夜都没有睡好。我听着列车员在报告一个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站名,我知道,故乡近了近了。虽然,在夜里,我看不见我心中的那座无名的小山,那棵古老的榕树;但是,我多么想再像当年那样背着书包,一面跑一面欢呼着:“到家了!到家了!” (23)然而,时间无情,我毕竟是个大人了。人生的波折,甚至使我更早地成熟,更早地衰老。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我的感触,应该说,是远比当年要复杂得多啊! (24)一早,我特地去看了那座无名的小山。就像我故乡的面貌一样,小山也变了,变得更美了:一条一条的梯田,整整齐齐。山顶上那株古老的榕树,依然是青枝绿叶,亭亭如盖;依然是悬垂着潇洒的长长的胡须。我深情地抚摸着我曾经如此思念过的老榕树,我的心中充满着一种难以自已的激动。我回头望望山下,一片金黄的菜花。灰色的城墙,已经拆掉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幢一幢红瓦的楼房。往日的公路,已经铺上了石渣柏油的路面;而从来没有过的铁轨,也一直通向了远方 (25)这不就是我从前曾经有过的幻想吗?当我用几本书作枕头,躺在这棵老榕树下面的草地上的时候。 (26)但是,我仍然有一种难以言喻而又难以排遣的寂寞之感:我的那个挂在树梢上的风筝呢?它在哪里?我举目凝望着云天远处,而陷入了沉思。 (27)我仿佛看到,看到了在海峡彼岸台北市水源地附近的那座小山了。 (28)我更仿佛看到,小山顶上的那株凤凰树了:在微风中,它的红色的花朵正轻轻地摇动。一朵一朵的红花,在我模糊的泪眼中,又仿佛都幻化成,幻化成了我那失去的风筝 1此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画直线的两个句子中的风筝各象征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句(1):象征:_情感:_ 句(2):象征:_情感:_ 3如果将(26)(27)(28)三个自然段略去,会对文意造成怎样的伤害?(3分) 4第(21)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后来,我终于回归祖国的大陆了。”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他的回归过程?(3分) 5(1)(2)自然段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3分) 6第(6)(7)(8)三段文字的开头分别用“记得”“我还记得”“我更记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7第(20)自然段中“我也不觉回过头来,又望了望山顶的那株凤凰树,在微风中,红色的花,正轻轻地摇动着”这句话与后文的哪一段呼应,这样写有什么的作用?(3分) 8本文第(4)段画线句中把榕树比喻为“登高而望归人的老者”,如果将这句话改写成“登高而望子孙归来的老者”行不行?试说明理由。(3分) 9“妻从来没有到过大陆,更没有到过我的故乡。”但对“我”回归大陆的情感和行动表示理解,妻子的这种行为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10根据这篇文章的主题,拟一上联,请对出下联。(4分) 上联:南望宝岛盼统一;下联_。 三、作文(40分) _,让我告诉你 参考答案 一、1绰祈腻霾 2A3B 4“没有江河的聚积,就没有海洋的博大”等等。 二、(一)1(李惠)让相争的两个人看(从羊皮上打下的)盐粒,背柴的人就主动接受惩罚。 2李惠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语句:“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3提示:(1)做人要诚实,不能见利忘义。 (2)遇事要善于动脑筋。 (二)1盼望海峡两岸统一。 2(1)故乡思念故乡 (2)台湾盼望台湾回归 3本文的主题是盼望海峡两岸统一,如果去掉这三段,主题就变成对单纯的故乡的怀念。 4如果详细写回归的过程,就会冲淡了本文的主题。 5突出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引起下文。 6既使叙事抒情有层次,又突出了故乡的风筝。 7最后一段。表现对台湾和在台湾的亲人的怀念,突出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心情。 8行。这样写比原文显得亲切。 9台湾同胞对两岸统一的理解和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