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 中图版选修6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9597680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 中图版选修6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 中图版选修6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 中图版选修6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单元测试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1下列选项不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 )A大漠盐湖 B极地苔原 C畜群牧场 D高山草甸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 ( )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B环境决定人类活动 C人类活动决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D环境的发展具有自我的规律,人类应服从环境3生态系统的基础与和核心的是 ( )A土壤 B植被 C水文 D大气4关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原因是主要的B环境发展的必然C人为原因更为重要D环境问题的产生完全由人类的活动决定5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废气,通过高烟囱“越境”到北方邻国加拿大,引起了国际纠纷。这主要反映了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中()的矛盾?A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D资源的有效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的什么矛盾。 ()A资源的有效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7下列关于当代环境问题特点的叙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过程的不可逆性C规模的全球性 D治理的不可行性8人工合成的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这一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 (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人类破坏活动的广泛性C规模的全球性D过程的不可逆性9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鉴于环境问题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人类不应再合成新的、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从而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B原始森林被砍伐后,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是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并不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貌C随着人类活动的空间不断扩大,联系的不断增强,现阶段的环境问题全部演变成全球性范围内的问题D由于南极和北极地区,环境恶劣,人烟稀少,所以不存在环境问题10.下列现象中,主要由人为因素而形成的是 ( )A我国华北平原农作物受寒潮的侵袭B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危害人体健康C我国因水旱灾害,每年损失巨大D2000年春夏之交我国北方不少地方出现蝗虫灾害,农作物因而减产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据此回答1112题:11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病虫害防治不力 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C生存环境改变 D人为破坏严重 12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加剧水土流失诱发地质灾害增加酸雨频率影响生态群落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 B C D13下列环境问题不能够反映当代环境问题的规模全球性特点的是 ( ) A臭氧层破坏问题 B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C海洋污染问题 D 水土流失问题14下列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是 ( )A要想富,上山去砍树 B讲卫生,用一次性饭盒C过日子,多子多孙多福寿 D到市场买菜,自备菜篮子15“一个地球,一个家庭”表达的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题是 ( )A大力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 B颁布保护环境的法律,建立环保机构C加强全球合作,共同保护环境 D进行国土规划,搞好国土整治16下列叙述中,与“绿色奥运”理念相符的有() A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把保护古都风貌、突出北京特色放在重要地位 B到2008年奥运会时,每平方千米都有天气预报 C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自律意识 D到2008年,本市90的公交车和全部出租车、环卫车、邮政车都将使用清洁燃料17沙尘暴的袭击敲响了环保的警钟,要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局面,我国应( )坚决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适度放慢经济建设的速度加大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方面的执法力度ABCD18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B多数国家资源比较贫乏,环境承载量小C接受发达国家污染严重工业的转移D经济、技术水平有限,环境保护能力不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据此回答1920题:19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A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B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C全球共同合作,打击恐怖主义,保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D实现人口零增长、经济零增长、环境污染零增长20能促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社会行为是( )A推广使用一次性筷子B大量使用聚乙烯塑料饭盒C限制使用再生纸D垃圾分类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要求。据此回答2122题:21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B积极发展国家工业C积极发展科技,开发新能源D治理污染22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持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总量D改善生态环境“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被破坏。它是英国经济学家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性的经济模式。据此回答2325题:23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B围湖造田,开垦荒山C南水北调,发展生产D发展工业,污水排入江河24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全球变暖B破坏性地震C酸雨危害D土地沙漠化25下列行为中,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C封山育林,永不采伐D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综合演练与思维拓展(本题共2小题 ,共计50分)26(36分)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圈层代表_;圈层代表_。(2)A表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环境中获取_和_;B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的_又要排放到环境中去。(3)C表示_ 作用于环境;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_作用。(4)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当人类向环境_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_速度,或者向环境_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5)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的箭头_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图中_箭头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箭头_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箭头_表示。(6)由于图中B所表示的人类活动而产生的环境问题,其中位于大气圈的有_ 、_ _,位于水圈的有_ _ 、_ 。27(14分)阅读“PPE怪圈”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PPE怪圈”(“贫困人口环境”怪圈)是指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更准确地说,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由于“PPE怪圈”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地区普遍存在,所以常被用作解释贫困地区贫困机制的一种理论模式。环境恶化生活贫困人口增长 (1)从线索入手,简述“PPE怪圈”的基本动因。(2)从线索入手,简述贫困与环境的互动关系。(3)从人口自然增长模式、生产力水平和劳动力数量、教育与个体素质、社会保障与防病养老等方面入手,简述线索成立的原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CABCBCDAB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ADDCDDBAD题号2122232425答案ADCBA二、综合演练与思维拓展(本题共2小题 ,共计50分)26(36分,每空2分)(1)人类社会 环境 (2)物质 能量 废弃物(3)人类 反馈 (4)索取资源 再生 排放废弃物(5)A B D C (6)大气污染 全球变暖、臭氧空洞、酸雨 水污染 赤湖27(14分)(答案只要合理可适当给分)(1)随着人口的过度增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增加,过度开发资源,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及盐碱化、物种减少、气候恶化、自然灾害增多等(2分);生活生产消耗的物质、能量过多,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各种环境问题。(2分) (2)贫困对环境:贫困人口眼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需要,教育落后,人口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对环境问题的无知,对当前行为长期后果的无知,使环境恶化。(3分) 环境对贫困:环境恶化,生存条件恶劣,土地生产力继续下降,疾病增多,人们更加贫困。(3分) (3)生活贫困地区多为过渡型人口再生产类型,自然增长率高;生产力水平低下必然导致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增加;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机会少,对计划生育的有关知识无知;社会保障很不完善,需多生子女来防病养老。因此,生活贫困地区反而出现人口不断增加的局面。(4分)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