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章 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中图版必修1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9578360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章 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中图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章 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中图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章 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中图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地域分异规律(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如东西方向上或南北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如南北方向上或东西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这种有规律更替的现象就是地域分异规律。(2)基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和因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2自然带(1)概念:自然景观地区差异使地表各种自然要素多呈带状分布,形成自然带。(2)表现(3)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典型地区表现形式图示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性热量低纬度、高纬度地带纬线延伸纬度更替经度地带性水分中纬度大陆经线延伸经度更替垂直地带性水热海拔较高的山地水平延伸垂直更替非地带性规律海陆分布、地形起伏荒漠的绿洲无固定形式考点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1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1)(2)题。(1)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大气环流 B太阳辐射C地理位置 D下垫面状况(2)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哪种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A气候 B地形 C植被 D河流答案(1)C(2)C解析第(1)题,各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文和生物等地理特征是由该区域所在的地理位置所决定,是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第(2)题,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这说明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考向立意】结合实例,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思维过程】阅读题干准确把握其信息,特别是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结合选择项判断结论。【误区警示】对题干信息获取不准,对选项成因把握不清。【预测展望】结合自然事象变化,在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同时,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2.例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1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回答(1)(2)题。(1)判断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土壤水增多库区蒸发量增大蒸腾加强植被覆盖率增加A BC D(2)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答案(1)C(2)A解析第(1)题,修建水库一方面导致土壤水增多,给植被生长提供更多的水分,从而使植被覆盖率增加,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加强,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第(2)题,图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考点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2012山东文综)下图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回答(1)(2)题。(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答案(1)B(2)A解析解答该题组的关键:一是明确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包括水平地域分异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以及垂直地域分异的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原因,二是读懂图示含义。第(1)题,由E到O的变化中已知的自然带变化是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且是水平自然带变化,是水热状况变化,特别是水分越来越少的结果;从“温带及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R温带荒漠带”的变化可以看出是水平自然带变化,又由自然带的变化规律可知,R是温带草原带。第(2)题,OF方向三组自然带体现“高山山地温带(山麓水平自然带)”的变化,是海拔越来越低、热量条件越来越好的结果。【考向立意】结合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考查自然带的判断及地域分异规律。【思维过程】读题干和图示获取各自然带的地域分布及空间分布调运所学知识确定自然带地域分布规律确定自然带类型及影响分布的主导因素。【误区警示】不能正确把握区域自然带之间的关系和图示自然带分布规律,是导致该题组出错的主要原因。【预测展望】结合区域自然带分布图,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应用。主题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特别提示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定义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成因总结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景观变化例证沿海内陆沿海 方法技巧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1)在分析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太阳辐射:赤道两极 热量带:赤道两极 植被:赤道两极 土壤:赤道两极(2)在分析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沿海内陆 降水量:沿海内陆 植被:沿海内陆 土壤:沿海内陆预测演练2.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或活动积温,写作10积温。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下面甲、乙两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甲图反映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乙图反映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甲图反映由背风坡向迎风坡的分异规律乙图反映由平原向高原的分异规律A B C D(2)某地水热状况与A和地区相似,则该地()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农业地域类型可能为季风水田农业光热资源丰富,盛产长绒棉可能为我国热带作物生产基地A B C D答案(1)A(2)B解析第(1)题,沿一定方向,甲图表现为热量的差异,乙图表现为水分的差异,因此甲、乙两图分别反映了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和从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就热量看,该地处于热带,就降水看,该地处于湿润地区,因此判断该地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故该地可能是季风水田农业或我国热带作物基地。主题2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1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如下图所示:(1)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2)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4)同一自然带:阳坡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5)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2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原理(1)通过同一自然带在山地南坡和北坡分布的高低判断南北半球,如果该自然带在山地南坡位置比北坡高,则表明该山地位于北半球,反之在南半球。原理:同一自然带在山地阳坡的分布位置高于阴坡。(2)通过基带名称确定山地所在的热量带或气候区。原理:山地基带与其所在水平位置的自然带基本一致。(3)通过自然带数量判断山地所在纬度和相对高度。原理:山地所在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越多。(4)通过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山地所在高度确定山地的纬度分布。原理:同一自然带,山地所在的纬度越高,其分布的海拔越低。预测演练3.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图”,完成(1)(2)题。(1)按由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 B乙丙甲C丙甲乙 D甲丙乙(2)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 B水分 C坡向 D地形答案(1)A(2)A解析第(1)题,山麓地区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的分布,纬度越高,其海拔越低。第(2)题,不同纬度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差异,是由热量和水分条件的组合不同形成的,其中热量因素是主要的。考点三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3读下图,完成(1)(2)题。(1)图示六处自然带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最大的是()A、两地 B、两地C、两地 D、两地(2)、三地气候()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 B类型不同,成因不同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 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答案(1)D(2)A解析第(1)题,地受地形影响虽地处赤道地区但形成了热带草原带;地受地形、洋流影响虽然地处南回归线附近,但形成了热带雨林带。、两地自然带的形成是受洋流、地形因素的影响,属于非地带性现象。第(2)题,、三地气候类型都为热带草原气候,但形成原因不同;、是在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的,地是受地形的影响形成的。【考向立意】结合局部区域图,考查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原因。【思维过程】读图结合经纬网和区域轮廓确定考查区域调运所学知识确定考查区域中的非地带区域确定影响因素。【误区警示】不能把非地带性表现与区域自然现象进行有机结合。【预测展望】结合局部区域图,考查非地带性现象的产生及其成因。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如下表:因素地区自然带和地表景观成因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海陆分布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苔原带、针叶林带无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北极地区冰原带无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地形起伏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科迪勒拉山系西侧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高山植物区地势高,水热条件差洋流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洋流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森林带或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欧洲西岸针阔混交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水分昆仑山麓温带荒漠带绿洲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尼罗河谷地热带荒漠带绿洲尼罗河河水灌溉拓展延伸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的判断方法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分异规律。预测演练4.读“安第斯山西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略图”,完成(1)(3)题。(1)甲、乙、丙代表的景观分别是()A雨林常绿硬叶林荒漠或半荒漠B雨林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C雨林常绿阔叶林热带草原D雨林常绿阔叶林荒漠或半荒漠(2)影响两段自然带数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C大气环流 D相对高度(3)有关段及其东坡自然带情况,叙述错误的是()A段东坡基带为温带荒漠带B段东坡和西坡自然带差异体现了纬度地带性C影响段东坡和西坡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D段西坡自然带数量比东坡多答案(1)A(2)A(3)B解析第(1)题,结合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可判断:甲为热带雨林,乙为常绿硬叶林,丙为荒漠或半荒漠。第(2)题,一般情况下,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的山脉,垂直带谱越多;而图中段虽然相对高度大,但垂直自然带数量却比段要少,因此影响两地自然带数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第(3)题,段西坡和东坡基带的差异主要是地形导致的,属于非地带性。雪线的影响因素和高度判断 (2012江苏地理)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 与降水有密切关系。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2)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 000米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1)C(2)A1影响雪线的因素分析(1)气温:地表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因而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向两极降低。(2)降水量: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反之亦然。因而,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附近,而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3)地貌: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陡峻的山地,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缓坡雪线较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2雪线高度的判断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1)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2)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3)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4)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一、选择题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据此完成12题。1图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2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答案1.B2.B解析第1题,结合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所反映的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判断各环节名称。第2题,该图示反映了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让西部面临人类活动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图甲和图乙分别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域的区域划分图”及“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图”。据此完成35题。 3关于图甲中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多B灌木林增多,旱地减少C高草地增多,旱地增多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4关于区域土地类型变化对该河流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河流径流量增加 B土地荒漠化加剧C水土流失严重 D洪涝灾害多发5该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错误的是()A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C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D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答案3.A4.B5.C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区域的灌木林、高草地、农居地面积减少,水浇地面积不变,旱地面积增大。第4题,结合上题可知,区域植被面积大幅度减少,耕地面积增加,则可以判断该河流域经历了大规模的开荒。从图中祁连山可以判断图示地区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则可知该河流域会出现土地荒漠化现象。第5题,图示地区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河流主要依靠冰川融水补给,流量较小,在河流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会导致中下游流量急剧减少甚至断流,加剧荒漠化。读“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67题。6关于图中荒漠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受副热带高气压或信风影响,降水少B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C其在亚洲分布面积最大D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主要成因7关于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形成该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热量B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影响了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C反映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地区分布在大陆东部答案6.A7.A解析第6题,图示荒漠带为热带荒漠,其是在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发育而成,在其形成过程中,因受副热带高气压或信风影响降水稀少是主要原因。第7题,结合图示知,从苔原带到荒漠带,伴随太阳辐射增多,生长积温和年均温逐渐递增,说明导致其分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下图是“非洲大陆10积温分布图”。读图,回答89题。8下列现象符合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是()A地积温大于地B、两地积温大约相同C地积温小于地D、两地积温大约相同9影响20S东西沿海地区积温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 B洋流 C纬度 D大气环流答案8.B9.B解析第8题,受地势影响,地积温较低;、两地纬度相当,积温大约相同,符合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第9题,20S东西沿海地区分别受暖流和寒流影响,东岸积温高于西部沿海。(2012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10图中所示山地()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11该山地位于()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答案10.C11.A解析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是认真读图,明确山地垂直带谱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第10题,图中信息显示该山地是东西走向,南坡带谱复杂,大部分自然带在南坡的分布海拔低于北坡,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该山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南坡是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C项正确,A、B项错误。南北坡基带差异大是北坡基带海拔高导致的,D项错误。第11题,天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的南坡基带都不可能是雨林季雨林带。读“世界某局部区域示意图”,完成1213题。12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分布正确的是()13图中乙、丙处植被的分布主要是()A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B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带性规律D非地带性现象答案12.B13.D解析第12题,根据经纬度可以看出该地应是南美洲南部地区,图中山脉为安第斯山脉,其西侧为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东侧是背风坡,降水少,形成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景观。第13题,图中山脉东西两侧的植被差异是由高大山地对西风气流的阻挡所致,属于非地带性现象。下表中序号至为我国六座城市。据此回答1415题。 (单位:)序号一月均温七月均温年均温0.327.314.24.729.317.213.328.421.82.926.612.72.128.315.715.828.822.914.城市一月均温的变化体现了()A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B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15均为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影响它们年均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海陆位置C太阳辐射 D人类活动答案14.A15.C解析第14题,一月均温由高到低,是所处纬度高低不同的结果,体现了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第15题,年均温由低到高,是太阳辐射影响的结果。二、综合题16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 500多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其要素如图所示。读“各要素联系框图”,完成下列问题。(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中相应的位置上。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什么?(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答案(1)自上而下分别是(2)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3)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地势高),气候逐步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推断结构图中的因果关系:地势高气温低多冰川、冻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第(2)题,地理环境各要素发展演化具有整体性。第(3)题,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应从各要素的变化分别叙述。17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植被表示_,这类植被分布地区出产优质葡萄,主要自然原因是_。(2)图中植被带的南北更替体现了自然环境_的地域分异规律。(3)图中洋流对地的自然环境有何影响?答案(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光热充足或夏季炎热干燥(2)纬度地带性(3)该洋流为寒流,对地具有降温减湿作用,使沙漠逼近海岸。解析由经纬度及区域轮廓知该地区为地中海地区。(1)地中海地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优质葡萄的生产与该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有关,降水少,光热充足。(2)植被的南北更替是受太阳辐射纬度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3)图中洋流为寒流,对地气候的影响是降温减湿,在沿海形成沙漠景观。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