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毕业复习要点.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63406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小学语文毕业复习要点2009-06-7 10:20第一节汉语拼音【知识要求】1、学会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2、能够准确、熟练地拼读音节,能借助拼音识字、正音、阅读,学习普通话。3、认识大小写字母和隔音符号,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能用音序法熟练地查字典。4、能掌握字母和音节的书写规则。【知识提要】一、大写字母1、姓名单独书写时,姓的第一个字母和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陈庚:ChnGng李彩霞:lcixi姓名和职务、称呼等组成词语时,姓名的开头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他字母小写。如,王老师:Wnglosh李奶奶:Lnini2、专有名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北京:Bijng福建:Fjin浙江:Zhjing3、每个完整句子的开头第一个字母大写。如果是诗歌,每行开头第一个字母要大写。二、音变规则1、双声叠词中的后一个字读轻声。如:看看星星想想奶奶爸爸2、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念轻声。如:“伟大的祖国”、“说得好”、“激动地说”、“说着”、“来了”、“读过”。3、表示方位的词读轻声。如“教室里”、“天上”、“地下”。其中“里、上、下”念轻声。4、跟在名词后边的“子、头、儿”等读轻声。如“桌上”、“木头”、“女儿”。5、部分双音节词的第二个字,往往读轻声。如“萝卜”、“葡萄”、“骆驼”、“耳朵”。6、“啊”的变音前面一个字的韵母尾含有a、o、e、i、时,“啊”读“ya”。如:“划啊”、“多啊”、“奇啊”、“绿啊”。前面一个字的韵母尾含有u、ao、ou音时,“啊”读“wa”。如“秀啊”、“瞧啊”、“好啊”。前面一个字的韵母尾含有n音时,“啊”读“na”。如“险啊”、“好俊啊”三、标调汉语的音节都有音调,书写时要标上调号。调号标在aoeiu六个韵母上。如果一个音节中只有一个单韵母,就标在这个韵母上面,如:啊我w衣y一个音节中如果有多个单韵母时,就按“a、o、e、i、u、”的顺序标,即音节中有“a”就一定标在“a”上,无“a”有“o”就标在“o”上,也无“o”,而有“e”就标在“e”上,以此类推,如jio、gi、l、chu。标调时有以下三种情况要特殊处理:调号需标在“i”上时,要去掉“i”上的点,再标调,如ch。复韵母“ui”和“iu”的调号都标在它们的第二个单韵母上,即“ui”应标在“i”上而“iu”要标在“u”上。只要记住“i、u并列标在后”这个口诀就不会标错的。如hu、qi轻声不标调号,如:hizi(孩子)yfu(衣服)Shngtou(上头)。四、隔音符号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线发生混淆,就用隔音符号()隔开。隔音符号应写在音节分界处的中上方。拼读时,不能把隔音符号前后的韵母连在一起读。如:皮袄po飘pio西安xn先xin第二节汉字【知识要求】学会汉字2500个左右,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其中第十一、十二册教材中的生字是复习的重点。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以及常用的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做到书写正确、端正、整洁,并有一定的速度。学过的生字能正确地读写、运用,能区别常用的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能熟练地查字典,养成使用字典的习惯。会运用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数笔画法查字典,并具有初步的据词择义的能力。【知识提要】一、字音和字义1、多音字。一个字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读音的字叫多音字。例如:“拗”可读作o,不顺的意思(拗口令),形容词;还可读作o,弯曲使断的意思(竹竿拗断了),动词;还可读作ni,脾气固执的意思(这人执拗得很),形容词。多音字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音同调异,如“应”,读yng和yng;二是音异调同,如“还”,读hun和hi;三是音和调都不同,如“长”,读zhng和chng。(1)根据字义定音例如:“老象的左脚没来得及往回收,就深深地陷进淤泥,河水淹没了老象。”这句话中的两个“没”字,第一个是“没有”的意思,第二个是“漫过或高过”的意思,根据这两个不同的意义,可以确定不同的读音。前一个读作“mi”,后一个读作“m”。由此可以推知:“没膝”、“埋没”等词语中的“没”都该读作m。(2)根据词义定音。如“差”和“参”组词“参差”,是长短不一的意思,应读作“c”;和“遣”、“出”组词“差遣”、“出差”,表示派遣,应读作“chi”;和“别”、“异”组词“差别”、“差异”,是表示不同的意思,应读作“ch”;和“错”组词“差错”,应读作“ch”。有些多音字是由于词性不同而产生的。例如:“老班长和我们到了宿营地,他就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第一个“和”是连接词,读作“h”,第二个“和”表示动作,是“拌”的意思,应读作“hu”;又如:“今天天气很暖和”中的“和”,是在形容词里的,它的读音是“huo”,是轻声。挨(i)家挨户;挨(i)打呆(i)板;呆(di)头呆脑扒(b)开;扒(p)手朝(cho)代、朝鲜;朝(zho)阳、朝气蓬勃剥(bo)皮;剥(b)削对称(chn)、称心、称职;称(chng)赞、称一称薄(bo)板;薄(b)弱;薄b荷盛(chng)饭;茂盛(shng)畜(ch)牲;畜(x)牧背(bi)东西;手背(bi)宣传(Chun);传(zhun)记、水浒传参cn加;参cn差不齐;海参shn答d应;回答d子弹dn;弹tn琴、弹性躲藏cng;宝藏zng、西藏倒do退、倒数;颠倒do、倒塌长chng短;长zhng大、生长得不得d;得di动动脑筋;做得de对还hi是;还hun原、还给你调dio动、调查;调tio整、调和银行hng、行列;行xng李、进行、行动(3)特殊的字音。有些字的特殊读音只是出现在极小的范围里,只要记住它的特殊用途,读音就记住了。例如:“单”字,一般情况下读作“dn”;作为姓氏时,读作“shn”;古代匈奴的君主“单于”,读作“chny”。二、掌握笔画、笔顺规则汉字的笔顺是有一定规则的。在书写汉字时,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必须依照一定的顺序。规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里头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后外。有些汉字的书写笔顺较特殊,需要单独记忆。如:凹凸卵必母臣插三、理解字义的方法1、对照法。有的字义可以用互相对照的方法来理解。如“上”可用“下”对照,“弱”可用“强”对照,“暗”可用“明”对照。2替换法。有的字义不大好理解,可以用浅近的字义来替换。如:“似”可用“像”理解,“翔”可用“飞”来理解,“奔”可用“跑”来理解。3演示法。有的字可用实物、动作的演示来帮助理解,特别是许多表示动作的词。如:“揪、撮、握、抓”等,如果能做做动作,就容易分辨,而且会记得很牢。4画画法。有的字是物体的名称,这种物体可能见过,但没有实物,可以画个图来理解。如“镰”是什么?“耙”是什么?画一画就知道了。5分析法。有些字义可通过归纳来理解。如:“兽”是虎、豹、豺、狼,猪、马、牛、羊等有四条腿,全身长毛的脊椎动物;“禽”是有翅膀、长羽毛、能飞的鸟类。6象形法。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不少字义可以用描摹事物的形状来表示意思。如“日”是太阳的形象;“月”像个月牙;“田”就是分割成一块块用来种植的土地。7会意法。就是从字的结构来理解字义的方法。如“尖”是上小下大的形状;“歪”是“不正”的样子;“尘”是小的“土粒”。四、辨别形近字形近字是指某些字在形体上基本相似而稍有区别。形近字的字义一般不相同,字音则或相同、相近或完全不同。形近字主要有五种类型:笔画多少不同,如“勺”、“匀”,“要”、“耍”。笔画长短、延伸不同,如“土”、“士”,“由”、“甲”、“申”。个别笔形不同,如“外”、“处”,“迭”、“选”。个别部件不同,如“受”、“爱”,“遗”、“遣”。偏旁部首不同,如“坑”、“炕”,“掉”、“悼”。对形近字的辨别,不但应通过多种练习以加深印象,还要通过分析造字法,使自己知其所以然。如“崇”和“祟”,崇是形声字,从“山”,“宗”声,因为和山的高大有关,所以是“山”字头;“祟”是会意字,原意是出现神、鬼的示象,因此是上“出”下“示”。又如“渐”和“惭”,两个都是形声字,“渐”的最早意思是河水浸泡或河水慢慢流入,因此是“氵”旁;“惭”表示心理状态,因此是“竖心旁”。五、纠正错别字1、常见的错字有以下几类:增添或减少笔画(点、横、竖、撇)。步浇补武混淆部首。例:延建旁神连混淆字的部分结构。例:游敢假创场改变字的结构位置。例:默满齿点庚2、常见的别字可归为以下四类同音或近音别字。例:以经(已)克苦(刻)招代(待)形近别字。例:拨草(拔)派遗(遣)幸苦(辛)形声别字。例:记念(纪)密蜂(蜜)自毫(豪)生造的或不规范的简化字。例:3、防止和纠正错别字的方法第一,认清笔画,不要多笔或少笔;第二,认清偏旁不误用;第三节词语【知识要求】1、能够正确读写常见的词语,懂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能正确运用常见的词语。2、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析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能够选填适当的关联词语;能够正确使用的、地、得,着、了、过。3、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则、要求和习惯,进行词语搭配和词语归类。4、能辨析、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正确识别褒义词的贬义词。【知识提要】一、词语的理解1、综合分析法。先分析每个词素的意思,再综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如“审阅”,“审”和“阅”是两个词素。“审”是审查,“阅”是阅读。“审阅”就是审查阅读的意思。2、联系上下文法。有的词语可以从课文的句子里直接找到词义。如,“狐假虎威”,课文的最后一句写得明明白白:“狡猾的狐猩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这句话就是词义有些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找出它的词义。如:“草船借箭”的“借”字。“借”字的本义是“暂时使用别人的财物”或“暂时把财物给别人使用”。只看“草船借箭”一词,“借”只能理解为“用草船把箭弄来暂时使用。”这是不对的。而联系全文内容,可以知道,“草船借箭”是指诸葛亮命令军士把船围上草把、青幔,趁大雾漫天靠近曹军水寨,使船身两面受箭,得到十万枝箭。这里的“借”,意思是“诸葛亮用巧妙的办法,从曹军手里夺取箭。”3、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互相解释法用同义词解释。有些生疏的词语,可以用意思相同的比较熟悉的词语来解释。如:“门径”可用“门路”来解释;“一望无垠”可用“一望无际”来解释。用近义词解释。有些词语找不到和它的意义相同的词,可以用近义词来解释。如要理解“寂静”,可用“肃静”做比较。它们静的程度不同,“寂静”要比“肃静”还要静。所以“寂静”可以理解为“特别肃静”。用反义词解释。有些词语可以在它的反义词上加个“不”字。如“僵硬”可以理解为“不柔软”。也可以说“和柔软的意思相反”。4、联系学过的知识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如草原中的“渲染”。“渲染”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即用笔蘸墨汁或其它颜料在宣纸上点染、涂抹。它的特点是,染上的颜料面积大,边缘没有线条,色调柔和。因此,“渲染”是形容草原面积大,一片绿色,非常美丽。5、以旧带新法。有的新词是由几个旧词组成的,这个新词的含义可以用旧词带出来。如“调兵遣将”。“兵”指士兵,“将”指将领,“调”是调动,“遣”的意思如不懂,可查字典,是“派”的意思。把四个意思组合起来,“调兵遣将”就是“调士兵派将领”的意思。6、词义引申法。有些词有本来的意思,还有引申到其他方面的含义。对这类词的理解,我们要先搞清本义,然后理解它的引申义。如“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它并不是说真的要用手把禾苗往上拔,帮助生长,而是比喻“办事情急于求成,不从实际出发”。又如“走马观花”的原意是骑着马看花,现在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二、词语的运用1、词义范围的大小。如“宽阔”和“辽阔”,都是指一定的空间,但“辽阔”比“宽阔”的范围更大。2、词语的语意轻重。如“轻视”和“蔑视”,都有“轻视,看不起”的意思,但“蔑视”比“轻视”看不起的程度更深。3、词语的感情色彩。如“鼓舞”和“煽动”,都有“用语言、文字促使人们的心情、行动发生变化”的意思。但“鼓舞”是“使人们振作起来,增强信心和勇气”,属褒义词;“煽动”是鼓动别人去做坏事,属贬义词。4、词语的使用习惯。如:“改进”和“改善”,前者常和“工作”、“方法”、“技术”搭配;后者常与“生活”、“关系”、“条件”搭配。5、词语的使用对象。如“生日”和“诞辰”,“生日”用于一般人,“诞辰”只用于名人,或所尊敬的人。又如“哆嗦”和“颤抖”,前者用于口头语,后者用于书面语。三、词语的归类和排列1、按词性归类。词语可按动词、形容词、成语等进行归类。2、按词语的用途归类。每个词语都有一定的用途,可以按用途归类。如,(1)按描写人物的词语归类。A、人物的外貌。如:饱经风霜古铜色粗糙慈祥黝黑白哲肩膀宽阔腰圆膀扎身材魁梧布满血丝B、人物的表情神态。如:兴高采烈怒发冲冠悲痛欲绝心花怒放义愤填膺失魂落魄容光焕发精神抖擞喜气洋洋C、人物的动作。如:望、瞧、瞅、盯、注视、凝视、端详、鸟瞰、俯视、瞻仰、查看、视察、浏览、检阅、东张西望、左顾右盼D、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喜悦、惦念、悲伤、犹豫、懊悔、痛苦、大失所望、喜出望外、瞳目结舌、依依不舍(2)按描写山水的词语归类。如:清澈的湖水潺潺的溪水陡峭的山崖滔滔的江水平静的湖面茫茫的戈壁汹涌的海浪浩翰的大海辽阔的平原道路崎岖荒山秃岭万丈深渊群山环抱奇峰罗列云雾缭绕(3)按描写花草树木的词语归类。如:烂漫绿茵似的茂密宝塔似的挺拔婀娜多姿茂盛傲霜斗雪3、词语的排列。按概念大小排列,例如:植物树果树梨树按整体到部分排列,例如:身体上身头部嘴牙齿按时间发展顺序排列,如:黎明日出晌午黄昏按事物发展过程排列,如:耕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四、褒义词和贬义词。褒义词是有褒扬、喜爱、肯定、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贬义词是指带有憎恨、厌恶或者讽刺、讥笑、指责意思的词。1、从同义词中辨析。从词所表现的不同感情来区分褒、贬义。如“团结”与“勾结”是同义词,都有人与人联合起来的意思。但是,“团结”是用在人民方面的,是褒义词。而“勾结”用在敌人方面,是贬义词。2、在比较中辨析。如,“光明磊落”是“胸怀坦白,光明大”的意思,表示人的品质高尚,是褒义词。而“阴谋诡计”指“暗地里策划干坏事”,是坏人的不良行为,是贬义词。3、在语言环境中辨析。有些词在一定的环境里是褒义的,但在另一种环境里是贬义的如,“你这个人谁也瞧不起,自满自足,真是太骄傲了。”句中的“骄傲”是贬义词。“中国女排赢得了世界冠军,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句中的“骄傲”含有自豪的的意思,是褒义词。五、同义词的使用。有的词语意义完全相同,如:爸爸(父亲)生日(诞辰)、妈妈(母亲)、荷花(莲花)、医生(大夫)、巨大(庞大)。有的词语意义相近,如:消灭(歼灭)、批评(批判)、优良(优秀)、揭发(揭露)、关心(关怀)、时期(时代)。使用同义词要注意:1、注意感情色彩的不同。有些同义的词意思相同,但感情色彩不一样,我们可以从语的褒贬义去辨析。如“团结”与“勾结”,“武断”与“果断”。2、注意语意轻重的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在表达的语意上有轻重之分。辨析这些词要作语意的分析。如“优秀”和“优良”都含有“优”。说明成绩或者质量好。但“优秀”的语意比“优良”重。3、注意范围大小的不同。有些同义词指的都是同一事物,但涉及的范围、规模有大有小。对于这类同义词,可以及从辨析词语范围入手。如“战争”与“战斗”都指打仗,但“战争”的规模比“战斗”大。4、注意“具体”和“概括”的不同。如“树”和“树木”都指同一种物体。“树木”是概括性的,指一切树。“树”是具体的,如,苹果树,柚子树。5、注意所指对象的不同。有些同义词在所指的对象上,有上下内外的分别。如“爱抚”与“爱戴”都有“爱”的意义,但“爱抚”是指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爱戴”是群众对领袖。6注意词语搭配的不同。在运用词语的时候,要注意词与词的搭配。有些词语搭配常常是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词的搭配来辨析词义。如“维持”与“保持”,“维持”与“纪律、秩序”搭配;“保持”与“清洁、健康”等词搭配。7、注意词性的不同。因为词性不同,所以用法也不同。如“充分”与“充满”,“充分”是形容动作的词,可以与“估计”搭配。“充满”是表示动作的词,后面可带“阳光”“力量”等词。8、注意口头语与书面语的不同。有些同义词意思完全一样,但使用的地方不一样。如“爸爸”与“父亲”,“爸爸”多用于口语,“父亲”用于书面语。9、注意普通与特殊的不同。如,“爬行”和“葡匐”意思是一样的,但“爬行”是平常说的,是普通语。而“葡匐”一般用于军事上,是特殊语。六、“的、地、得、着、了、过”的使用1、在名词前面用“的”。在句子中,一般用“的”与名词组合。如,“蓝蓝的天空白云飘”。2、在形容词后面和动词前面用“地”。如,“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他在暴风中紧紧地抓住桅杆。”3、在形容样子、表示动作的词语后面用“得”。如,“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巨大的响声震得地动山摇”。4、在表示动作和名称的词语之间用“着”。如,“他深情地看着我。”“詹天佑带着学生和工人”5、在表示动作、形容的词语和句子的后面用“了”。如,“武松读了才知道真的有虎。”“武松使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6、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面用“过”。如,“武松放了手又打了一棒。”七、怎样寻找反义词。意思相对或相反的词叫反义词。反义词意义上的矛盾对立,是客观事物矛盾对立的反映。它们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构成反义的词,必须是属于同一意义范围,否则,就构不成反义词。1、从词的音节去寻找。反义词的音节一定要和对应的词相等。如“强”是单音节词,它的反义词也应当是单音节的“弱”。2、从词的范围去寻找。反义词所指的范围应当是相同的。如“坚强”是指人的意志,就应当找“软弱”,也是指人的意志。而不能找“瘦弱”,因为“瘦弱”指的是身体状况。3、从词的性质去寻找。词从性质分,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反义词的词性,必须与原来的词性相同。如“暗淡”是形容词,它的反义词是形容词“光亮”。如果用“亮光”就不对,因为“亮光”是名词。4根据不同的意义去寻找。有的词是多义词,词义不同,相应的反义词也不一样。因此,我们要弄清楚原来的词在文中是什么意义的,再从这个意义出发找反义词。如“老”可以表示年纪不轻了,也可以表示方法陈旧了,蔬菜不鲜嫩了。根据“老”的不同意义,找出不同的反义词。如:他是个老人(老幼);这是老办法(老新)这青菜太老(老嫩)八、理解多义词一个同时存在着互相联系的几个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多义词一般由本义、引申意义或比喻意义组成,因此,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总有一定的联系。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总是单一的。如,“深”有八种意思: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深度;深奥;深刻;(感情)厚;(关系)密切;(颜色)浓;距离开始的时间长;很的意思。但在一个句子里它只代表单一的意思。如:(1)这篇文章道理很深。(深奥)(2)深深的河水挡住了他的去路。(从上到下距离长)(3)深厚的情谊让他久久不愿离去。(感情深厚,关系密切)(4)深绿色的树冠上群鸟飞舞。(颜色浓重)(5)爷爷的话道理很深,但我还是听懂了。(深刻)九、关联词语。1、分清类型。关联词语的类别不同,表现出句子之间的关系也不同。如:表示并列关系的:“也”,“一边一边”,“不是而是”,“既又”表示承接关系的:“于是”,“然而”,“终于”,“一经就”表示选择关系的:“或者”,“是还是”,“不是便是”,“与其不如”,“宁愿也不表示递进关系的:“而且”,“甚至”,“不但而且”,“不光还”表示转折关系的:“虽然但是”,“然而”,“否则”,“尽管可是”,“虽然却”表示因果关系的:“因为所以”,“既然就”等。表示假设关系的:“如果就”,“纵然也”,“即使也”“哪怕还”,“再也”表示条件关系的:“只要就”,“除非才”,“无论都”2分清位置。不同的关联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也不同,有的放在分句前,如“尽管可是”;有的放在两个分句的中间,如“也”,“然而”,“甚至”;有的还可以倒过来放,如“之所以是因为”,有的可以单用,如“但是”等。十、正确使用成语。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定型化的固定词组,大都由四个字组成,多数属于书面语类型。1、成语特点。意义整体化。成语的意义不是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必须透过字面意义进一步去理解它所包含的深刻的实际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结构定型化。成语的每个成分,一般不能随便改动,即不能随便换字、加字或减字,不能调换次序。2、成语的来源。成语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人民群众的口语。如:千方百计、横七竖八、量体裁衣、一干二净、三心二意等。二是来自古代寓言、历史故事和古典作品中的语句。如:坐井观天、狐假虎威、刻舟求剑、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南辕北辙、堰苗助长、守株待免、画蛇添足、买椟还珠、惊弓之鸟、滥竿充数、破釜沉舟、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怒发冲冠等。3、解释成语的一般方法。寻找典故。有的成语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事件。只有了解它们的出处,才能真正了解它们的含义。如,读了将相和这个历史故事后,对“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的意思就明白了。从字面上理解。如“水落石出”,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是水位落下去了,石头就露出来了,比喻真相大白。理解古义。有的成语出自古代,只有理解了古义,才能正确地知道成语的意思。如“井底之蛙”中的“之”,就是现在“的”的意思。区别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千锤百炼”的本义是用锤子锻打,用火烧炼。比喻义是经历许多次艰苦的斗争和考验。引申义是指文艺作品进行多次修改,不断提高。4成语的正确使用读准字音。如“破绽百出”的“绽”字,应读作zhn,而不能读成“dng”,“垂涎三尺”的“涎”字,应读作xin,而不能读成“yn”。字形要写正确。如“好高骛远”的“骛”字是上下结构,“骛”的字义是追求,所以下面的部件是个“马”字,而不能写成“鹜”。“趋之若鹜”的“鹜”字也是上下结构,字义是鸭子,所以下面的部件是“鸟”字。要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通过查字典,弄清成语中重点字的字义,进而掌握成语的整体意义。例如“破绽百出”,重点是弄清“绽”字,“绽”是裂开。“破绽”指衣服上的裂口。“破绽百出”原指衣服上的裂口很多,现用来比喻说话、做事露出的漏洞很多。这样“绽”字就不会写成“锭”字了。第四节句子 【知识要求】1、能把句子补充完整,会理清词序混乱的句子,会扩充句子和缩短句子。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能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中心句。3、能用常用的词语和关联词造句子,内容正确,意思明白、结构完整。4、能改写几种常见的句子。如,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反问句;直述句和转述句。5、能认识和运用比喻、拟人、反问、设问、排比、夸张等句子。6、能难修改常见的病句。7、学会使用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和省略号。认识分号和破折号。能正确书写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占格要规范。【知识提要】一、理解句子的含义。1、抓关键词语来理解。如:“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七步诗)“持”(用来)、“羹”(豆汁做成的菜肴)和“漉菽”(把豆渣过滤出去)是关键的词语(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成美味佳肴。)2、抓住要点来理解。如,“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卖火柴的小女孩)这句话的重点是两个“幸福”。第一个“幸福”:联系课文内容知道,小女孩临死时是在种种美好的幻觉中度过的,是幸福的。第二个“幸福”: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和痛苦,也就彻底幸福了。表面上说的是实际上表达了作者3、从比喻、象征意义中理解。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里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来比喻人民没有自由,革命者处处遭迫害。这句话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谈笑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不能理解为4、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全文内容有密切的联系,要把握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要联系上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统一,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军队能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反映了诗人在临死时还念念不忘祖国统一的感情。二、认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1、陈述句。用来告诉别人一件事情,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叫陈述句。陈述句的语调是平和的,在书面语的句末一般用句号。例如:爸爸身体很好。老师带领我们去春游。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2、疑问句。用来向人提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句句尾语调上升,常带有疑问词“呢、吗、呀、么”,书面语的句末用问号。例如:这是什么地方?你打算怎么办呢?3、祈使句。用来表示命令、请求、禁止或劝阻等意思的句子叫祈使句。书面语的句末一般用句号和感叹号。例如:别打孩子!(劝阻)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十六年前的回忆)(命令)亲爱的爷爷,来吧!(凡卡)(请求)4、感叹句。用来抒发强烈感情(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惊讶、厌恶等)、表示感叹的句子叫感叹句。感叹句的句末用感叹号。例如: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开国大典)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林海)唉!她死得好惨哪!(穷人)三、句式的变换1、陈述句、“把字句”、“被字句”的互变。一个意思,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例如:“桑娜抱西蒙的孩子回家。”(陈述句)可以写成“桑娜把西蒙的儿子抱回家。”(把字句)也可以写成“西蒙的儿子被桑娜抱回家。”(被字句)2、肯定句、否定句、反问句互改。例1:“周恩来是中国人民的好总理。”(肯定句)“周恩来难道不是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反问句)例2:“凡卡不是一个幸福的少年。”(否定句)“凡卡难道是一个幸福的少年?”(反问句)例1是“肯定句”和“反问句”之间的互换;例2是“否定句”和“反问句”之间的互换,他们各自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3、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改。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删掉句子中表示否定的词:“不”、“没有”等,并加上表示诘问的词语:“怎么”、“难道”、“岂不”等。句末要加上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呢”、“吗”等(有的也可以不加),句末改为问号。如:“你们没见过周恩来这样的好总理。”(陈述句)“你们难道见过周恩来这样的好总理?”(反问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其改法与上述相反,删掉的得加上,加上的得删掉,问号改句号。如,“法官怎么能这样对待李大钊呢?”(反问句)“法官不能这样对待李大钊。”(陈述句)4、直述句和转述句互改。把人物说的话直接描写出来,叫直述句;把人物说的话用第三人称写出来,叫转述句。例如:直述句:周总理对我说:“我今晚上要批阅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转述句:周总理对我说,他今晚上要批阅这些文件。我们送去的稿子,他放在最后。四、句子的修辞。1、反问句。反问句一是常常有“难道”、“怎能”、“怎么能”等词语,如:“看到那数不清的青松白桦,怎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林海)。二是包含的思想感情很强烈,可以通过朗读来体会。如:“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2、拟人句和拟物句。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句子叫拟人句。把人当作事物来写的句子叫拟物句。拟人句和拟物句都叫比拟句。如:“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绣花鞋。”(林海)“狼说:先生,求求你快一点儿,猎人一到,我就完了。”东郭先生和狼又如:“人还在火车上,心已经飞到天安门广场。”(拟物句)3、夸张句。故意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数量、特征、作用等,这类句子就叫夸张句。(1)虚数夸张。一些文章常用“千、百、万”等虚数来描写事物,叫夸张。如“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曾汪伦)。“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句中的“千尺”“百尺”就是过分夸大的虚数。(2)描写夸张。有些夸张句是用描写的方法来反映事物的形状及发展变化的。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狱中联欢)“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3)比喻夸张。有些夸张句是运用比喻的方法来突出事物的。如,“它的声音太小太小,就像蚊子哼哼似的。”(小音乐家扬科)把小提琴的声音比作蚊子的叫声,小得可怜,是夸张句。(4)对比夸张。用事物形状、程度进行对比描写。如“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狱中联欢)这是大与小的对比夸张。4、排比句。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排列在一起,充分抒情,集中说理,以增强语气,给人以鲜明的印象。(1)句子的数目。排比句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形式差不多的句子或句子成份构成。如,“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2)句子的形式。排比句的结构形式差不多,有的一样。如,“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3)句子的意思。排比句的意思必须紧紧相连。如“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我的战友邱少云)这里三个“为了”都是写邱少云为什么纹丝不动的原因,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5、比喻句。比喻就是打比方。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在某一点上极其相似,就可以作比,用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1)明喻。即很明显的比喻。一般包括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它的构成形式是:“甲像乙”,比喻词一般用“像、好像、如、犹如、仿佛、似的”。例如:“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索溪峪的野)“地球又是一个就像一叶扁舟。”(只有一个地球)(2)暗喻。即不明显的比喻。它的构成形式是“甲是乙”或“甲成了乙。”例如:“沉重的铁镣,撞击得丁当作响,成了节奏强烈的伴奏。”“地坝变成了绝妙的露天舞台。”(狱中联欢)“碑林中的书法美不胜收,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碑林荟萃)5、设问句。设问句是作者为了把事情说清楚,把观点阐述明白,故意先提出问题,再自己回答问题的句式。认识设问句,主要看特征,有“自问自答”这个特征的,是设问句;没有,就不是。如“世界上有没有给自己写信的人呢?有!这个人就是德国著名医生欧立希。”“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6、对偶句。用对称的字、词、句以加强语言效果的修辞方式。如,“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狱中联欢)“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五、缩句和扩句1、扩句。扩句就是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后添上适当的附加成分,加以修饰、限制或补充,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具体、生动。例如:“八路军、新四军是队伍。”“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为人民服务)2、缩句。缩句就是保留句子的主要成分,删去附加成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简洁。例如:“松鼠的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尾巴翘着。”六、修改常见的病句认识常见病句成分残缺。如:“上课了,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这句话缺了“谁”这个主语部分,谁在听老师讲课呢?意思不明白。用词不当。句子中的某个词语,或用得不恰当,或褒贬不当,或大小不当,或轻重不当,或近义词错用等。例如:(a)在这次考试中,他取得了优异的成就。(b)他办事总是犹豫不决,一点也不武断。搭配不当。“今天的活动是最愉快的一天。”如果把这句话缩短成“活动是一天”,毛病就暴露了。“活动”是一种行为,“一天”是时间。把“活动”这个行为当“一天”这个时间搭配,怎么恰当呢?词序混乱。句子中的词语没有按照句意合理排列,使句子的意思表达不清楚。例如:“这次考试,全班同学普遍的语文成绩提高了。”(“这次考试,全班同学的语文成绩普遍提高了。”)重复累赘。句子中重复使用了意思相同的词语,使得句子多余累赘。例如:“李老师的关怀,我一辈子终身难忘。”前后矛盾。句子中前后表达的意思相矛盾,使句子的意思不清楚。例如:“同学对我的批评基本上是完全正确的。”指代不明。句子中用上了代词(如“我、你、他、它、这、那”等等),但指代的对象是什么,无法让人确定,造成了意思不明白的毛病。例如:“参观了河池氮肥厂、河池水泥厂和河池缫(so)丝厂后,大家都说:这个厂变化真大!”不合事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及客观事实。例如:“看到这热火朝天的情景,我心上似乎有使不尽的劲头。”归类不当。把根本不是同一类的事物混杂在一起,造成归类不恰当。例如:“妈妈买了茄子、萝卜、南瓜、扁豆、猪肉、西红柿、鸡蛋等许多蔬菜。”“猪肉”和“鸡蛋”不是蔬菜,归类错误。2、修改病句的原则。不能改变原句子所表达的意思。3、修改病句的步骤。第一步,要读懂句子,弄清它要表达什么意思。第二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之后,再回到原句上查找,看看是什么毛病影响了这个句子意思的表达。第三步,查到句子的毛病之后,按照句子的意思“对症下药”,认真修改。七、标点符号用来标明句读(du,文词停顿的地方)、语气和专用名的书写符号。包括句号、问号、感叹、逗号、顿号、分号、冒号等七种点号,和引号、省略号、书名号、破折号等四种标号。标点符号使用要正确,要注意顿号、逗号、句号等的区别,不能混用。要注意标点符号占格的位置。句号、顿号、逗号、冒号、分号、问好、感叹号等用在文字后面方格的左下角,占一格。省略号、破折号用在文字后面方格的正中,各占两格。点号要紧跟在文字后面,转行不顶格书写。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左半部分可以写在一行的开头,但不可以写在一行的末尾;右半部分不能写在一行的开头,可以写在一行的末尾。第五节阅读【知识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背诵指定的课文。2、能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能归纳段落大意,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3、能根据文章的内容,准确、完整、明白地回答问题。4、能独立阅读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具有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能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知识提要】1、划分段落。(1)按时间顺序分段。这一类文章,作者在每一段的起止处,往往都交代了时间。划分段落时,要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作为分段的依据,有几个不同的时间就分为几段。(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这类文章一半是写人记事的,因情节比较集中,故事性强,通常按“起因经过高潮结果”来写。(3)按地点、空间的转移分段。一般游记、参观、举办活动以及写景状物的文章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类文章,作者在每个段落的开头往往点明地点或处所,有的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但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4)按照事情或问题的性质分段。这种分段,适合于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事物的性质或说明道理,或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文章。(5)按文章的结构分段。这种类型的文章,采用最多的是“总分”;“总述分述总述”;或“总述分述”;或“分述总述”来组织材料。2、归纳段意(1)中心句摘引法。中心句摘引法就是利用中心句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2)自然段意归并法。一个由若干个自然段组成的意义段,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归纳段意。(3)取主舍次法。取主舍次法就是抓主要(线)事件归纳段意的方法。3、列小标题(1)抓住段落的主要内容去概括。(2)抓住段落的中心思想去概括。(3)摘引段落的中心思想去概括。(4)运用描写对象的特征或特定环境去概括。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段意合并法。这是概括主要内容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加以整理。(2)要素综合法。就是根据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来概括。记叙文一般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基本要素。要弄清这几个问题,然后将这些要素组成通顺的话,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3)重点归纳法。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由若干部分组成,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只要抓住最能体现故事内容、中心思想的材料去分析、归纳就能概括出较为准确的主要内容。(4)题目扩展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题目本身就概括地反映了文章的重点,点明了重要事件,因而我们对课文的题目提出问题,并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归纳起来,便可以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5、概括中心思想概括中心思想时,采用的基本方法是: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写作目的)。常用的表达格式有以下几种:(1)记叙文:本文记叙了表现(赞扬、歌颂、抒发、表达)了品质(精神、感情)。(2)写景状物、说明文、寓言、童话故事等:本文通过描写(介绍)说明(告诉)了道理(性质、用途)。(3)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常用的方法有:分析题目。抓中心句抓重点段分析主要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