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一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9555162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广东版教材上册第一课教案第一单元 塑造自我第一课 自尊自信一、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地分辨自尊自信与自负虚荣、自尊自信与自卑的区别。 2、懂得自尊始于知耻而持久的自尊自信,需要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要自尊自信,不要自负虚荣。 2、自尊自信与自负虚荣有本质的区别。 3、要自尊自信,不要自卑。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寻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竟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提问:从徐悲鸿的身上,你觉得他的成功除了坚实的基本功外,还有什么重要条件呢?(归纳)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是他成功的重要条件。拥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我们就会为祖国的繁荣强盛而欢欣鼓舞,为祖国遭人欺凌而奋起抗争;拥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我们才能不卑不亢,不会对任何大国表现丝毫的奴颜媚骨。那么,对我们个人来说,自尊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表现的,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它呢?讲授新课一、自尊是健康人格的基石(板书)(活动)学生填写:父母喜欢你,老师欣赏你,你的感受是( );反之( )。你是班干部,威信很高,你的感受是( );反之( )。你的学习成绩很优秀,你的感受是( );反之( )。你自认为长得不好看,同学也因为你的丑嘲笑你,你的感受是( );同学鼓励你,你的感受是( )学生分析:为什么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时我们就会高兴?被别人嘲笑、歧视或侮辱时就会感到沮丧、生气、伤心?师: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并注重维护这一尊严。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人们不仅需要在容貌和衣着上修饰自己,还要在言行上约束自己,同时不容许别人歧视与侮辱,还期望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这是自尊心的表现。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时我们就会高兴,这是因为我们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1)“自尊”的内涵 人从幼年就会表现出自尊心。由此引入自尊的涵义自尊是对自己的人格重视和肯定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爱护自己的身体、仪表,维护自己的行为、心灵的表现来理解以上涵义的表述。(2)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 为什么说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从个人体验可以感受到自尊对人的情绪的影响:当自尊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快乐、振奋、自信这种积极、肯定的情绪;相反,当自尊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失望、忧愁,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学生举例:你觉得自己做得最有尊严的事是什么?你被人尊重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师:从同学们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的价值得到肯定的时候,当我们的缺点被别人包容的时候,我们就会充分体验到生命的意义、生活的乐趣。(3)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自尊心是人进步的动力。自尊能够推动青少年蓬勃向上、力争上游、不甘落后。自尊也会阻止人去做损害自尊的卑下的事情。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即自尊使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二、自尊始于知耻(板书)(1)自尊心与羞耻心的关系“人无耻,无以立”。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从知耻开始。结合“探究园”的第一个活动“人的尊严”引出羞耻心包括什么:在身体和仪表方面,比如在公共场合不能赤身露体,保持衣冠整洁等。在心灵方面,不去做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事情。有了羞耻心,不做耻辱的事,庸俗卑贱的事,才能有尊严。自尊的人必定有所不为,必定不以庸俗卑贱的方式做事,这说明自尊的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是紧密联系的。(2)羞耻心对于形成良好品德的作用“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让学生思考,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难为情,会感到惭愧,会感到内疚。如果无论做出什么错事、丑事都不懂得难为情、惭愧、内疚,就是所谓“恬不知耻”,也就谈不上有道德,更谈不上有尊严了。也就是说,知耻才能有道德,有道德才能有尊严。(3)拒绝卑下,有所不为,才能维护自尊人的尊严要依靠自己的言行来维护。节制自己的言行,不做有损于自己荣誉、形象的事,就维护了自尊。相反,没有羞耻感,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就会损害自己的尊严。这里可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事情是“耻”,是应该拒绝的,不可为的;怎样做才能洁身自爱,维护自己的尊严。比如,例举和分析中学生生活中可见的一些现象: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守交通规则、举止粗鲁、形象邋遢、言辞污秽、打架斗殴、恃强凌弱、说谎成性、偷窃、损坏公物、吸烟酗酒、赌博吸毒、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等等。 (活动)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羞耻之心,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举例说明。 师:在动物中,只有人会有羞耻感,这是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之一。但在物欲横流的世态中,有的人羞耻感正在一点一点地消失,使道德逐渐旁落,直到触犯法律成为罪犯。现在有一种变调,那就是不知什么是羞耻而应当禁止。当一些人大慷集体之慨,搞权钱交易,行贿受贿时,没有那么多人感到义愤了,认为反正钱是集体或国家的,能弄到手也是一种本事。有的人看到别人出门以车代步、每天奔波于饭局、牌局、舞局,在灯红酒绿中潇洒,不去恨搞腐败的行为,而认为自己没本事,甚至产生了一种“渴望腐败”的心理,这真是一种悲哀。这样的两种人都该感到羞耻。一些贪污受贿者被查处后,在悔过时大都会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他们大都是在经过“第一次”心里忐忑的艰难选择后,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才逐步走向犯罪的。如果在当初就能以“不畏人知畏己知”自省自己,感到自己的行为是羞耻的,那么在为与不为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就不会有以后“落马”、丢官乃至丢了性命了。所以,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不知羞耻的人,就永远不会有自尊。而且还有可能触犯法律,走向犯罪的深渊。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二、走出自卑 树立自信(板书)图片:他做得对吗?(见课本第三页最下面图)引导学生分析黄平的做法不是自尊的表现,而是一种自卑。并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自卑的现象存在,比如:觉得自己来自农村;穿着没有别的同学好;自己的成绩暂时在班上落后的等等,分析讨论。(1)自卑的表现和危害一些人常常觉得,“我不如别人”、“我是平庸之辈”,这种心态就是自卑的表现。自卑产生有客观原因和心理根源。客观原因:自身条件的缺陷。好胜心受到挫折。自尊心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有利的环境发生变化。人际关系淡漠、紧张。心理根源:性格软弱。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自卑的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最常见的现象是害怕在别人面前说话和做事;上课、开会或参加聚会时,往往坐在后排不太显眼的位置;在课堂上做作业时,一定要遮遮掩掩,生怕他人看见会耻笑;考试答题时犹豫不决,容易产生考试怯场;做完习题或参加完考试后,一定要与同学反复核对答案才放心。过于自卑,往往还会产生一些自暴自弃、孤僻、悲观的不良心理,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自卑的学生常常感觉什么都不如别人,容易产生失望情绪,严重者甚至对前途感到渺茫,对人生感到悲观失望。自卑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猜疑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这种自卑心理是压抑自我的沉重精神枷锁,是一种消极、不良的心境。它消磨人的意志,软化人的信念,淡化人的追求,使人锐气钝化,畏缩不前,从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开始,以自我埋没自我消沉告终,使人陷入悲观哀怨的深渊不能自拔。(2)克服自卑必需树立自信在明确了自卑的消极作用的基础上,教材提出了克服自卑的方法就是要树立自尊自信,正确认识自己,发现和发挥自己的长处。真正的自尊自信是以正确的自我认识为前提的,自尊自信也包含了一个人所应该具有的自我认识。一个人自尊心、自信心的发展,与其对自我的认识程度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从根本上了解自己的时候,他也就获得了一种真正的内在的力量,也就会感受到那内在力量的引导、鼓励和推动自己。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或自我有了充分的了解,才可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生活的意义。自信对人最主要的意义是取得成功的心理支持。自信具有极大的力量,人们认识到自信的力量,运用这种力量帮助自己去创造、发明,从事各种事业。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第三课时一、复习提问二、克服自负和虚荣图片:她做得对吗?(见课本第四页第一副图)提问:图片中的女孩穿着一条新裙子,逢人便说价值一千多,看到同学羡慕的目光,她觉的自己的地位提高了!她的这种做法是自尊的表现吗?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行为呢?引导学生分析女孩的做法不是自尊的表现,而是虚荣心在作怪。并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与虚荣有关,比如:互相攀比穿名牌;骑高档自行车;比头饰、书包、手机、家世等等。(1)自尊与自负的区别,自负的危害人应该自尊自信,自尊自信与自负有着本质区别。自负的人常会感觉他人都不如自己,自负表面上近似于自信,但是与自信又有着本质的区别。自信的人对自己有着客观的认识,所表现的是实际的内在自我。而自负的人恰恰正是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所表现的多是夸张的自我,或是幻想中的自我。自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过于自尊”。而实际上,对自己的夸张和炫耀自负的主要表现之一,本质上正是其不自信或自信心不足的表现。(2)自尊与虚荣的区别,虚荣的危害不正确的自尊心或对自尊心的曲解,可以产生消极的破坏力,使人脱离集体、片面追求个人荣誉。当自尊心过强,虚荣心膨胀时,容易使人自我陶醉,固执己见,不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情感。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在自尊方面存在误区,容易将自尊与自负、虚荣混在一起。虚荣心的主要表现:过于看重别人的评价,丧失自我。对挫折的知觉敏感性高,承受能力低。为了满足虚荣心去编织谎言。虚荣心是一种心理缺陷,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心灵导航”的最后总结这一单元的学习目的:既要懂得自尊的道理,又要能够联系自己,懂得如何塑造自己的自尊人格。三、课堂练习1.2 明辨是非一、目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认识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懂得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学习明善恶,辨是非的能力。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能够正确对待长辈亲朋、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不同的社会影响,在生活道路上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道德和法律铸造自己的良知标尺,以善良正义的人做为人生的榜样,坚持美好的理想追求,对诱惑不软弱,对错误不盲从,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是非分明、品德高尚的人。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中心内容是说明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对于做人的重要性,认识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学会在生活中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正确行动。本课内容分成三个小节:第一节,在青少年阶段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的重要性,做人必须有一把良知的标尺。第二节,正确对待来自长辈亲朋、公共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方面的各种社会影响,明辨是非。第三节如何克服判断是非的障碍,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1.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1)做人必须有一把良知的标尺正确的是非观我们在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价值判断,都要讲一个好坏是非。因此,如何分辨善恶是非,就是做人的首要的问题。只有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善恶是非以后,才能决定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才能扬善抑恶。判断是非善恶需要有正确的标准,这就是一把良知的标尺。良知的含义是指人的本能中具有的、以及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在本课中,良知就是指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所谓“是”指对的、正确的。所谓“非”是指错误的、不对的。“是非”是指事理的正确与错误。所谓“善”,就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合理性。满足需要是从人本身的出发的。人的需要可以分许多层次。所谓“合理地”是指满足形式的客观合理性,是就社会而言,具体地说就是在社会当中个人需要的满足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样一来,善就不是一个单纯的主体的,也不纯粹社会的,是主体的、社会的、历史的。所谓“恶”,就是与善相对的东西。(2)怎样铸造良知的标尺在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上,在每一次接触、判断、处理各种事情的过程中,通过道德的陶冶,法律的知悉、榜样的选择,分析能力的提高,理想的确立等途径,一个人的是非善恶观就会逐渐清晰和坚定起来。(3)学会在生活中辨别是非社会生活非常复杂,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同,价值标准也不一样。也就是说,人们是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和判断事物的。选择哪一种价值标准,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是人的自主行为。在这里,教师可以给学生举出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价值标准的例子:以发财致富为标准、以出人头地为标准、以清闲享受为标准、以奉献社会为标准、追求创造发明的成就、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个人成功、追求平凡安稳、追求轰轰烈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人生追求面前,自己如何判断,如何选择,这就要看有没有正确的标尺。在青少年阶段,人生标尺的选择,决定你将会成为怎样的人。教学建议:本节教学可以从探究园“班级风景”活动开始,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有是非的,自然进入“心灵导航”。进一步讨论“班级风景”的例子,同时联系心灵导航内容。2.正确对待社会影响本节是使学生学会如何辨别是非的问题的具体化。帮助学生对他们生活中的社会影响的主要方面作具体的分析和认识。(1)对社会影响要做判断和选择社会上既存在着真善美,也存在着假恶丑,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影响必须加以判断,经过筛选,才能决定取舍。要使学生形成筛选、取舍的意识,有取有舍,不能全盘照收。舍什么,取什么,就要以良知的标尺去衡量,分辨出哪些是无用的糟粕,哪些是有害的毒素,哪些是有益的营养。(2)正确对待来自长辈亲朋的影响对少年的价值观影响最直接、最大的是父母、亲属这些身边经常接触的人。有些家庭给学生的影响并不是正面的,亲属的不良行为,如一些做父母的人的赌博、偷窃、贪婪、欺骗等行为,会成为孩子的坏榜样。许多八年纪学生已经能够对亲属的不良行为有判断力。应该帮助学生对亲属的行为做是非判断,拒绝不良影响。孝敬父母的教育和抵制家庭不良影响的教育应该并行不悖,同样不可缺少。(3)正确对待公共传播媒体发出的信息学生在课外与公共传播媒体接触极多,受影响很大。在电视、网络、报刊发出的大量信息中,有许多并不适合中学生。但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学生接触什么信息是很难控制的。只能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使他们自觉抵制不良信息。(4)正确对待“社会流行”流行文化有极大的渗透力,对青少年尤其具有吸引力,不可避免地会进入中学校园。各种各样的赶时髦、追星潮流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对社会流行不能简单地统统否定,需要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有所取舍,避免狂热,保持适度。要使学生认识自己为什么会受流行文化影响,了解从众心理的产生原因,有助于他们加强理性思维。这部分教学,应该联系“小链接”内容,与“实践与评价”的“我思我行”活动结合进行。教学建议:本节内容涉及现实问题多,在教学中应注意整体把握,顾及到各教学要点的到位。可在课前采用调查法了解学生在社会影响方面的不正确做法,分析其想法,再结合课本要点进行教学。3.跨越障碍,正确选择引导学生要把正确的是非观落实到行动上,是本课的落脚点与目的。本节内容属于如何践行:战胜自己,突破情面,坚持美好的理想。需要结合探究园中“新闻透视”的活动、实践与评价中的“角色扮演”和阅读与感悟的两篇材料学习本节内容。(1)正确的是非观需要付诸行动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只是有了正确的认识,认识必须付诸行动才有意义。在许多情况下,学生并非不知道对错,而是没有做到正确行事。由认识到行动,学生经常遇到的障碍是意志不坚定,经受不住诱惑,不能打破情面。此处应该结合“阅读与感悟”的第一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教学。(2)战胜自己,抵制诱惑要使学生懂得,人生真正的对手往往是自己,成功最大的障碍也是自己。战胜面前的各种困难重要,战胜自己同样重要。坚持正确的行为就要战胜自己的软弱,不向诱惑屈服。如果是坏事,无论怎样新奇有趣,有利可图,都不能去做,这时候必须把握良知的标尺,坚定自己的意志。经过多次这样的锻炼,诱惑就不会起作用了。(3)打破情面,不追随犯错缺乏主见,容易追随别人,是青少年阶段的特点,也是许多人犯错误的原因。在别人的带领下做错事的情况,有时候是长辈亲属的不良影响,有时候是交上了品德不好的朋友,或者是参加了行为不良的小圈子。在这里应该强调慎重交友和避免不良小圈子问题,强调如果朋友做了错事,要敢于指出,而不能追随犯错。这里应该结合实践与评价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进行教学。(4)坚持理想,身体力行在本课教学内容的最后,鼓励学生坚持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坚持美好理想。理想是知与行的结合,是良知在内心的确立,是坚持正确是非观的一种力量。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指人生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理想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人们的向往和追求,是理想的品质;现实生活可能性发展趋势,是理想的科学性所在;人们对社会发展前景的形象化构想,是理想的表现形态。美好的理想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也是学生具有良好思想素质的标志。人在青少年时代大多都怀有美好的理想,但是有的人信念不坚定,在现实生活中逐渐放弃了理想。应该鼓励青少年坚持他们理想,守护他们的理想,始终以理想来引导自己的行动,那么一定能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这部分教学应该结合阅读与感悟的第二篇文章的阅读进行。本课教学重点: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本课教学难点:正确对待社会影响。附:本课知识要点一、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1做人必须有良知的标尺正确的是非善恶观2怎样铸造良知的标尺3学会在生活中辨别是非二、正确对待社会影响1对社会影响要做判断和选择2正确对待来自长辈亲朋的影响3正确对待公共传播媒体发出的信息4正确对待社会流行三、跨越障碍,正确选择1正确的是非观要付诸行动2战胜自己,抵制诱惑3打破情面,不追随犯错4坚持理想,身体力行四、教学建议1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园”中的“班级风景”活动进入课程内容,结合心灵导航的第一节,体会生活中许多事情需要做是非判断,明确做人要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这就是铸造良知的标尺,懂得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做是非判断。通过“探究园”中的“新闻透视”活动,实践与评价的“透视流行”活动,结合心灵导航的第二节,体会社会的复杂性,懂得如何正确对待各方面的社会影响,正确判断社会生活中的是非问题。学习科学的分析方法,正确看待社会流行,独立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结合阅读与感悟的有所爱,有所憎,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践与评价中的“角色扮演”活动,学习心灵导航的第三节前半部分,认识有正确的是非观很必须知行一致,落实到行动上,突破内心与外部的障碍,不做错事。认识如何正确对待朋友的影响,不追随别人做坏事。结合“阅读与感悟”中的不要让生活夺去理想一文,学习心灵导航最后一小段,深刻领悟美好理想对于培养正确是非观的意义。鼓励学生坚持理想,坚持真理。2. 课时安排建议建议教学时数为3课时。第1课时,从“探究园”中的“朋友之间”的活动开始进入教学内容,学习心灵导航第一节。本课时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良知是正确的是非观,在青少年时代就必须确立正确的是非观。第2课时,结合“新闻透视”活动和“我思我行”活动,学习心灵导航第二节,启发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体会社会是复杂的,学习正确对待社会影响。第3课时,结合阅读与感悟的两篇文章和“角色扮演”活动,学习心灵导航第三节,教育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懂得如何把正确的是非观落实到行动上,体会坚持美好人生理想的重要意义。3. 探究园活动指南活动一:朋友之间(1)活动目的 认识到校园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存在是非问题,判断是非要有正确的标准。同学朋友之间不能不讲原则,不分是非。通过活动学会理性分析,懂得做人的良知是正确的是非观,要铸造自己良知的标尺,学会判断是非,与同学以正确方式交往。(2)活动内容分析 周立与王云海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说明,这两个朋友做事有是非不分的倾向。“等价交换”打扫卫生和做作业是他们各自的责任,应该自己完成,不能作为利益互相交换。“打抱不平”同学之间的矛盾应该通过交流沟通解决,不能“以牙还牙”。“好样的”对社会上的不良行为没有正确的判断,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做贡献”中学生经常互相请客吃喝是不应该的,不是正确的交往方式,友谊不能靠吃喝来建立。(3)过程指导第一步:阅读材料第二步: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分别分析,这四件事情是否是“好朋友”应该有的行为,分组讨论并作是非判断。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二:这四件事情,或类似的事情,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应该如何处理同学间的关系?怎样交朋友?第四步,结合问题三,学习心灵导航第一段,让学生归纳如何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并把它作为是非判断的标准,与同学朋友交往要有原则,讲是非。教师总结。活动二:是不是要把自己变得丑恶才能生存?(1)活动目的体会社会的复杂性,认识坚持正确的是非观需要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体会坚持理想需要进行一生的努力。(2)活动内容分析这位经商的年轻人经历了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种种困难,他心中明白是非对错,但是在选择上却十分犹豫,不知如何是好。在现实中,一些人因为不能抵制不良影响,变得丑恶了,但是坚持正确的是非观,坚持理想的人是不会变得丑恶的。四个观点从不同角度回答了标题的问题,结论是一样的:人不能放弃良知,不能放弃理想,不能让自己变得丑恶。(3)过程指导第一步:指导学生细读材料。第二步:以组为单位,进行对教材中所列观点的辩论。第三步:引导学生结合心灵导航的第三段、阅读与感悟的第二篇文章进行思考,懂得一个人在判断是非的基础上还要进行选择,在行动中必须突破障碍。第四步:教师总结。(4)增加某些活动4. 实践与评价指南活动一:选择(1)活动目的:体验在同学相处中分辨是非的重要性,懂得必须做到突破情面,坚持正确的是非观,才不会追随别人做错事。(2)过程指导第一步:请学生表演故事。可以选几组学生,按照各自不同的设想,做不同的表演。第二步:分组讨论活动的问题。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教师举例,或者让学生举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选择?第三步:结合活动,学习心灵导航第二段第三段,让学生归纳,与亲朋好友相处时,应该怎样做到以是非为标准判断和选择。教师总结。活动二:透视“流行”(1)活动目的学会对流行事物进行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正确对待“流行”的影响,克服盲目随大溜、赶时髦。(2)活动内容分析中学校园中常常可以看到某些社会上的流行事物。有的流行事物使少年学生的沉迷、陶醉,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严重的还可能妨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由于流行文化的背景和内容相当复杂,不应该简单地判断和否定,而是应该通过引导,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自觉摆脱消极影响。阅读材料:一个女修理工和电影明星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性。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流行的态度,可以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3)过程指导:主题班会我看流行第一步:布置学生分组进行准备,每个组分析一种中学校园的流行事物。比如:泡网吧、玩电子游戏、追星、穿流行服装第二步:各组作主题发言。每个小组的代表按照小提示中的四个问题的层次对一种流行事物做分析,第三步:同学自由发言、补充。 第四步:教师总结。 5阅读与感悟指南(1)选材目的:叶圣陶与施韦策的这两篇文章,对于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来说,可称经典。叶圣陶是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施韦策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伟大人道主义者。他们的人品道德和事迹都是青少年的楷模,这样使他们的文章更具有说服力、震撼力。阅读这两篇文章,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本课教学内容,而且能够为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思想营养。(2)内容分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有所爱,有所憎,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文,是一篇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说理散文。文章开门见山阐明做人不能不爱憎分明,有了爱憎的认识,还必须转化为行动,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的认识如果不转化为行动,就毫无意义。接着,文章非常简要地阐明了什么是善与恶,指出判断善恶的基本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利于他人、是否有利于群众、是否有利于全世界全人类。伟大的人道主义医生施韦策的回忆录节选不要让生活夺去理想是一篇充满激情的哲理散文。施韦策在少年时代就树立了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他以一生的无私奉献实践了这一理想。在本文中,施韦策热情讴歌美好的理想,以自己切身的感受告诫青少年,一定要坚持你们的理想,不要让生活夺去它,因为青年时代理想是人生的无价之宝,它是摧毁不了的巨大力量。(3)我思我悟:叶圣陶怎样说明“有所爱,有所憎”与“有所为,有所不为”之间的关系?叶圣陶提出的辨别善恶正邪的标准是什么?施韦策为什么要防止自己成为“成熟的人”?施韦策怎样看待青年时代的理想对于人生的作用?怎样做才能象施韦策那样坚持理想?读了施韦策的文章和事迹,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第三课 自我负责一、 学习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由于个人对社会的依赖关系,决定了个人对社会负有责任;懂得人在少年阶段的基本责任;认识个人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懂得如何培养责任感,锻炼和增强自己的负责任的能力。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到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能够自省自律,避免做错事,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懂得关心和爱护他人,为集体贡献力量,关爱社会,奉献社会,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二、学习重、难点分析:重点:少年的责任 难点:做有责任感的人三、学时安排: 三课时(第一课时)四、学习活动设计(一)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人,不是沙漠中孤独的仙人掌,不是莽林中独来独往的山大王。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有责任感的人们支撑着社会这栋大厦,他们是栋梁,是砖瓦,是石子,无论大小都有不可缺少的价值(活动1):“这与我无关吗?”(讨论)(1)四个情节是中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看起来小湖是个依赖性很强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毫无责任意识,完全依赖妈妈“陪读”,妈妈不在家,她就不能独立完成学业,还心安理得地说:这不怪自己。这个例子也反映出一些家长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能力,事事代劳,影响了孩子心理、道德和能力的成长。李顺不肯去看望奶奶,还振振有辞地指责父母强迫他做不愿意做的事。这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反映出这样的孩子过于自我中心,对家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实际上,十三四岁的中学生应该可以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应该懂得关心和照顾家人。小加作为足球队主力,为了自己出去玩,把比赛抛在一边,对集体的事情缺乏责任感。这样的行为损害集体荣誉,这种态度如果得不到纠正,不仅影响人际关系,也影响一个人事业的成功。王平从来不参加拣垃圾的公益活动,还给自己找借口。如果人人都象王平那样只管自己,不愿意为社会做一点奉献,那么社会就会变得自私冷漠。实际上,社会的文明进步是许多人的无私奉献推动的。(活动2):沉默以“小杉对自己的辩护有道理”作为辩题,请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做辩论。分析:小杉的例子是生活中常见的,小杉的态度和做法也是一些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采取的。小杉无意中打碎了商店的杯子,虽然不是故意的,但是这个后果是她的行为造成的。小杉缺乏责任意识,不敢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找各种借口为自己辩护。她的沉默是在逃避责任,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态度。(第二课时)(二)讨论交流 形成概念形成概念:1成长带来责任(1)做人就要负责任人生活在社会中,与社会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人依赖社会才能够生存与发展,因此人必须对社会负责。什么是“责任”?责任有两个方面的基本涵义:一是指份内应做的事,二是指因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而应承担的过错。(2)成长带来责任人在幼小的年龄,因为不具有独立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是没有责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能力提高了,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人在少年时期要开始承担责任,就有了对责任的体验,这时责任还不是完整的成年人的责任,责任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责任心是分层次的,培养责任心的过程,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满足生物需求到满足社会精神需要的方式升华的过程。责任感的培养与学生能力的增长密切相关,具备相应的能力才有责任心可言,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责任感的内涵与要求是不一样的。(3)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之所以要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是因为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这后果或者对他人和社会有好处,或者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害。做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个人有了责任感,就会去关爱别人,关心社会,做事前就会自省自律,使自己的行为产生好的后果,对他人和社会有益,避免做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事。2少年的责任(1)对自己负责。自己成长为怎样的一个人,自己的责任是首要的。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学习阶段,自我负责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完成各方面的学习任务。要掌握学科知识,学会运用,培养分析、概括、理解等多项能力,同时在心理、道德、身体等方面培养锻炼自己,形成良好素质。在成长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就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2)对他人负责。每个人的成长中都凝聚着父母、师长、同学、朋友的关心与爱护。爱是双向性的,得到别人的爱,也应该把爱给别人,要关心、爱护和帮助父母、师长、同学、朋友,不要做伤害别人的事情。越是长大,对亲人、朋友、师长就越应该多负责任。(3)对集体负责。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集体给我们友情、支持与荣誉,自己是集体中的一个成员,对集体是有责任的。此处应该针对学生过于强调自我,集体观念淡薄的情况分析讲解。(4)对社会负责。一个美好的社会是由许许多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创造的。如果人们都只顾自己,不关心社会,社会不能发展进步,个人也不会有美好前途。个人行为影响社会,良好行为促进社会发展,不良行为损害社会。对社会怀有强烈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为社会努力奉献的人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要拥有以创造美好的社会为己任的胸怀。3做有责任感的人(1)树立负责任的人生态度:形成清晰的责任意识,就能产生出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责任的自我要求,就能时时处处事事怀着负责任的态度,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而不会敷衍了事,马虎应付,不顾他人,不管后果。(2)学会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提高自己理性思维的能力,学会全面考虑问题,减少盲目性,对自己将要做的事情的后果有正确预测,争取好的结果,避免不良后果。(3)养成先思考、后行动的习惯:“三思而后行”是负责任的表现,是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头脑发热,卤莽行事;不糊里糊涂,盲目行事。如果意气用事,盲目行事,最后造成了恶果,即使事后自己愿意负责任,可能也难以挽回后果。(4)对自己的错误或过失造成的后果,要承担责任。当自己的行为已经造成了某种不良后果,无论是自己的错误还是无意中的过失,都应该勇敢地、老老实实地承担责任。逃避或推委自己的责任,如果是小事,至少有损人格;如果是大事,还可能给自己带来更严重的后果。(第三课时)四、习得展示与检验(三)实践交流 自我体验(活动3):提笔思考(1)父亲做错事,孩子是不是只能跟着做?孩子能不能批评父亲,或者拒绝追随父亲?小燕听话是对的吗?听家长的话有没有原则?(2)父亲带着未成年的孩子一起犯罪,未成年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小燕对自己有没有责任? (3)结合讨论内容写一篇“自我负责”的文章。分析:小燕是个聪明听话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又能帮助家里做事。但是在父亲做违法的博彩生意时,她放弃对是非的判断,放弃对自己的负责,盲目追随父亲做犯罪的事。这件事情的主要责任虽然在父亲身上,但是小燕对自己的行为也有一定的责任。尤其是,这件事情可能在她的一生中留下污点,她可能永远要怪罪父亲,也会后悔当初听了父亲的话。如果她当时具有分辨能力,有自我负责意识,即使不能劝阻父亲,也不去追随,就不会造成这种后果。(四)阅读反思 认知感悟(1)这些科学家们都是核研究领域的佼佼者,然而他们不去发明核武器,却去努力控制、减少和销毁核武器,这是为什么?(2)科学家们通过什么行为表现出自己对人类的崇高责任感?(3)你认为自己对人类有没有责任?如果有,怎样才能真正履行这种责任呢?分析:罗特布拉特和他领导的帕洛沃什科学会议是一个科学家群体,他们为了防止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危害人类,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投身于减少和销毁核武器的工作。由于他们对人类崇高的责任感和为世界和平做出的重大贡献,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和平奖。罗特布拉特的颁奖演说充满了伟大的人文主义精神,体现了对人类的强烈的责任感。其中包含着一个明确的信念,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核科学家发现了核力量,不应该任其变成人类的祸害,所以,他们要进行控制、减少和最终消灭核武器的努力。(五)检测反馈 拓展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