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粉中药研究概况.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53112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粉中药研究概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微粉中药研究概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微粉中药研究概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附件:微粉中药研究概况(文献综述)微粉中药研究概况 张文高 王显刚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我国药典规定的中药粉末分等的最细者为 “极细粉” ,指能全部通过八号筛(筛孔内径平均值904.6m),并含能通过九号筛(筛孔内径平均值754.1m)不少于95%的粉末。我国中药材粉碎的常规设备难以制备更细的药粉。现代粉体工程的新技术使制备更细微的中药粉体并用于规模生产成为可能。这种比药典规定的“极细粉” 更细微的中药粉体,称为中药微粉(或超细粉,亦有称超微粉、超细微粉)。被粉碎为这种细微状态的中药材,称为微粉中药(或超细粉中药,亦有称超微粉中药、超细微粉中药)。实现这种超常规粉碎的现代粉体工程技术,称为中药微粉碎技术(或超细粉碎技术,亦有称超微粉碎技术、超细微粉碎技术)。中药材绝大部分来源于以细胞为基本结构单位的植物或动物。微粉碎技术可将植物、动物类原生药材细胞膜或细胞壁打破,使细胞内的药用有效成分直接接触溶媒,利于最大限度吸收利用。生物细胞破壁(膜)理论和现代粉体工程微粉碎技术相结合,诞生了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亦称细胞级微粉技术)。这一技术以最大限度细胞破壁(膜)为目的,所获得的中药微粉称为细胞级微粉。现代粉体工程学中一般概念,粉体颗粒粒径小于100微米、大于1微米者属“微米级”,粒径小于1微米,大于0.1微米(100纳米)者属“亚微米级”。目前微粉中药大部分在微米级范围,这部分可称为微米中药;若达到亚微米级范围则称为亚微米中药。目前机械微粉碎设备加工所得微粉中药,基本属于微米中药,是目前中药现代粉体技术研究和开发应用的重点。综观医药、理工、食品等领域发表的与微粉中药相关的期刊文献,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迄今已将近90篇。现就这些已发表的文献作以概述与分析。一、微粉中药越来越受到重视已发表的文献中约1/3属综合概述性文章,约2/3为具体的研究报告,两类文章均始于90年代中期以后,并均呈逐年增多之势,近两年增长尤快,显示微粉中药越来越受到重视。综合概述性文章方面,从1997年发表2篇之后近两年多明显增多,已达31篇1-24,72-78 以上。这些文章从各个方面概述了微粉碎及微粉中药的原理特征、技术设备、优势、现状及发展前景等等。有的文章侧重探讨微粉中药在保健滋补中药、中药散剂的应用及改善剂型品质、改进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等方面;有的专门阐述微米中药的特点、优势、难点、对策、前景;有的介绍了就难溶药物与中草药微细化技术所作出探索性研究;有的分析了各种微粉碎设备的特点和用于中药加工的现状、优缺点,指出振动磨是较理想的设备。多数文章充分肯定了这一高新技术对提高中药药效、降低中药资源浪费与消耗等方面重要的现实意义、应用价值和很好的发展前景,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技术难点及对策、建议。二、微粉中药研究的现状从对微粉中药的近60篇具体的研究报告来看,主要的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一)微粉中药的加工工艺与物性研究济南倍力粉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何煜等25 报告以研磨混炼机进行数百种中药及复方的细胞级微粉碎,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振动使介质产生振动冲击及介质回转,使粉料得到正向撞击的同时又得到剪切力,高速、高能量进行粉碎,是一种高效节能粉碎设备。通过调节其正压力和剪切力的不同来适应各种物料。并可调整粉碎温度在中温、低温或超低温。中药经细胞级微粉碎后,显微镜下观察仅有极少量完整细胞存在。桂附地黄丸复方生药经细胞级微粉碎20分钟后,得300目细粉末,显微镜检测实际粒径90%小于6,基本无细胞形式存在。并介绍了这种微粉碎过程中混合均匀度高(均质化)及“固体乳化”等。郭琪等26报告金匮肾气丸药材经细胞级粉碎的细粉与普通粉碎的粗粉在显微镜下观察在颗粒上有很大差别。李凤生27等早在1995年即报道以超细粉碎技术加工珍珠超细粉,平均粒径1.5左右,95%以上在2以下。陈锡恩等28研究了气流粉碎机制备超细珍珠粉的工艺流程,发现加料速度是气流粉碎的重要参数,对于不同的气流粉碎机及不同的工质均有不同的最佳加料速度;对于特定结构的气流粉碎机,随着压力的增大,产品粒度变细,但气流粉碎存在粉碎极限,即过高的粉碎压力带来的能耗的增加难以从产品粒度的进一步变细中得到补偿,所以应在产品粒度满足要求和经济上可行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压力;增加原料的处理量,减小工质输送过程能量的损失,可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成本。李春华等29用高频振动磨对珍珠进行干式超细粉碎,用目测法观察产品色泽变化,发现随着颗粒的微细化,产品外观颜色由微紫色逐渐变为白黄色乃至亮白色。用激光衍射分析法测定了其粒度、粒度分布及比表面积,发现经10min粉碎,珍珠迅速微细化,中位径由进料粒度300.00减少到6.31,比表面积迅速增大到18460.29cm2.cm-3,此与中位粒径与比表面积的变化关系相吻合;继续粉碎时颗粒粒径的减少只发生了微小的变化,说明超细粉碎趋于平衡;粉碎到15min以后,微颗粒发生凝聚,进入逆粉碎阶段。在整个珍珠粉碎过程中,粒度分布经历了从宽到窄再变宽的变化特征。李春华等30另一项对三七的超细粉碎过程亦有类似特征,超细粉碎工艺制得的三七超细粉细度达到了所需要求,且色泽好、品质高、无污染。郭学东等31研究证实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和传统的球磨机粉碎得到的珍珠粉最大粒径相差近5倍,平均粒径相差近2倍,超微粉碎的粒径大小为0.7710.97m,传统的球磨机粉碎为0.7778.39m,粉碎效果和产品质量方面超微粉碎要大大优于球磨机粉碎,且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经超微粉碎得到的超细珍珠粉用于美容无沙砾感,临床用药利于人体吸收。宋丽丽等32-33用撞式气流粉碎机对蒲公英进行细胞级超微粉碎,用显微镜观察发现基本无完整细胞存在,细胞破壁可能使其细胞内的各类有效成分充分暴露,迅速释放,并报告了蒲公英细粉与超微细粉体显微特征比较。宋丽丽等79另一项研究证实六味地黄方剂药材进行细胞级超微粉碎后,显微镜下观察基本无完整细胞存在。提示中药复方经超微粉碎可使细胞破壁,从而使其细胞内的各类有效成分充分暴露,迅速释放。陈体强等34报告灵芝子实体低温微粉碎所得微粉末在扫描电镜下的显微形态,呈纤维状以分散的菌丝片段形态存在,长度10-120m不等,直径1.2-4.5m。金万勤等35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生物显微鉴别及粒径,松密度、比表面积测定等方法对苍术、黄柏及二妙丸普通粉和超细微粉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超细微粉颗粒大小均匀,90%小于20m,比表面积提高60100%,松密度约为0.42g/cm3,绝大多数细胞被破碎。提示苍术,黄柏及二妙丸经超细微化后,粉末颗粒大小均匀,球性度及均质度明显改善,松密度及比表面显著提高,细胞破壁率高。孙君社等36发现含丁香、草果、白芷、豆蔻、砂仁、桂皮、小良姜等的传统调味料(香辛料)在进行了超微粉碎后,比表面积增大,表面性能得到了改善,使得香辛料的吸收速率增大,入味时间缩短,休止角和滑角都随着微粒粒径的减小而增大,说明微粒的表面活性越好,更有利于香辛料的溶解与吸收。曹新志等37采用超微气流粉碎机对海带进行超细粉碎,在低温下经2倍音速的气流加速,产生80kg/cm2的冲击力,可将海带粉径由传统的80目左右提高到1000目以上,这种超细粉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巨大的空隙率,其溶解率和消化吸收率大大提高。张拥军等38对超细南瓜粉质构的观察提示超细南瓜粉溶解性、分散性好,易糊化,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孙君社等39报告牡蛎壳和花生壳的超微粉碎工艺及粒度的表征检测,后者包括颗粒密度的测量,休止角与滑角的测定,颗粒直径的测定等。杨华明等40观察滑石粉超细粉碎过程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发现表面活性增强等特点;李冷等41报告云母的微粉碎研究。后两项虽非从中药角度进行的研究,但对研究无机矿物类中药的微粉碎有一定参考价值。(二)微粉中药的成分测定及溶出度、利用度研究湖南中医药研究院近来发表数篇关于微粉中药成分测定的研究报告。罗新建等42测定了七味超微粉化动物药的含氮量,结果表明,阿胶、鹿角胶、龟胶蛋白质含量较高,其次是全蝎、蜈蚣、鹿角霜蛋白质含量较低。认为7味动物药经超微技术,制成超微速溶饮片,不仅方便服用,更有利于药物疗效稳定。何亚辉等43观察了气流粉碎微粉化不同分级沉香粉末(按粒径大小分为A1、A2、A3)挥发油等成份,发现挥发油含量及其紫外吸收度对比试验结果均表明沉香粉以A2为好;薄层扫描法测量主斑点峰面积积分值的比较表明以A3为好。认为粉末过细,会损失挥发油等化学成分。陈新元等44对厚朴、金银花、藁本、苍术4种中药材传统饮片与超微饮片的挥发油及紫外吸收度测定结果表明,两者数据接近,紫外光谱图基本一致,表明超微粉碎对这4种中药材的挥发油成份影响不大。杨新林等45对灵芝破壁孢子与不破壁孢子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显微镜下观察,破壁孢子粉与不破壁孢子粉的形态明显不同,采取水提、酸提、水煮三种不同的提取方式,破壁孢子粉提取液中还原糖与多肽含量都明显高于不破壁孢子粉,提示经过破壁处理后,灵芝孢子中的化学成分更容易被提取出来。陈体强等46对灵芝孢子粉破壁后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破壁前灵芝孢子形态完整,破壁后孢壁结构被破坏,通过透射电镜发现破壁孢子孢内物质易被释放。观察结果表明,复合力场超微粉碎法的破壁率高,超声波-冻融破壁法的破壁效果也较好,而超声速超微气流粉碎法仅使大部分孢子变形,末破坏其孢壁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破壁孢子粉(破壁率大于95%)的粗蛋白、总糖含量变化不大,但粗脂肪(6.35%)及水溶性多糖(2.18%)含量分别较未破壁的提高了38.95%和20.83%;锌、铜、镍、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不大,但锰(20g/g)和镍(5.2g/g)的含量明显高于末破壁孢子。陈体强等34另一项研究证实原木灵芝经低温超微粉碎加工成微粉末后,其一般营养成分基本上没有损失。邹全明等47对鳖甲超微细粉中氨基酸及钙、镁元素含量作了分析,18种氨基酸总量为452.86 mg/g,其中以甘氨酸含量最高,还含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为62.59mg/g;钙含量231.4mg/g,镁含量达到7.128mg/g。认为鳖甲经过超微粉碎处理,在保留其生物活性物质的基础上,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宋丽丽等33、48用薄层色谱法观察,蒲公英进行细胞级超微粉碎后超微细粉体薄层色谱有明显改变,其中代表成分咖啡酸可在甲醇及水中快速溶出,由此可简化提取过程。表明细胞级超微粉碎后其有效成分溶出特征有明显改变,提示细胞内各类成分的存在方式发生改变,其生物利用度亦将发生较大改变。蔡光先等49采用液相色谱法探讨了微粉化对人参类药材(人参、西洋参、红参、三七)人参皂苷浸出率的影响,并对临床常用的服用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人参类药材超微粉碎后其人参皂苷浸出率明显高于饮片,且服用方法以加沸水浸泡服用为佳。刘产明等50对不同粉碎度的三七(三七微粉、细粉、粗粉和颗粒)进行了体外溶出试验,45min溶出物含量和三七总皂苷溶出量测定结果,三七微粉、细粉、粗粉和颗粒的溶出物含量分别为:27.22900.1273%,25.33860.1029%,24.52780.0783%和23.86370.0676%;三七总皂苷溶出量分别为:10.89290.0790%、10.32980.0682%、9.48020.1670%、4.71430.3578%。样品溶出度大小顺序为:微粉细粉粗粉颗粒。提示不同粉碎度的三七,其溶出度也不同,三七以微粉入药较为适宜。李晓明等51对超微粉碎前后决明子进行了大黄酚溶出量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提取时间的条件下,决明子药材水煎煮大黄酚的提取率只有7.6%,而经不同条件超微粉碎后的各组决明子的提取率分别提高到69.7%、57.1%、32.4%;5min水浸泡下,决明子微粉中总大黄酚含量与药材水煎煮90min的含量相当。粉碎前对样品进行适当干燥可提高总大黄酚的溶出量。王爱武等52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比较了酒制及超微粉碎对当归散中黄芩苷溶出量的影响,发现酒制对当归散中黄芩苷溶出几乎无影响,而超微粉碎可增加黄芩苷的溶出,从而肯定了超微粉碎的重要意义。肖丹等53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川贝粉和川贝微粉在不同时间内总生物碱的溶出量,发现川贝微粉在各时间点的溶出量均大于川贝粉。提示临床使用川贝兑服时,以微粉更佳。苏瑞强等54对以普通粉碎机、超微粉碎机制得葛根药材再制备愈风宁心片,采用转蓝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粉碎技术制得的制剂间溶出度差异极显著,超微粉碎技术能提高愈风宁心片溶出度,提高产品质量。刘莉等55采用浆法体外溶出实验、薄层扫描法测定川芎不同入药形式物中阿魏酸的60分钟体外溶出量,结果为(毫克为单位):超微粉(0.6450.008)、细粉(0.3590.005)、水提物(0.2200.004)、醇提物(0.5260.007)、双提物(0.0610.003)。表明川芎超微粉较细粉更能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宋丽丽等56应用HPLC图谱考察了六味地黄超微细粉及六味地黄细粉的化学成分溶出特性,并对比考察了两种粉体中目标成分熊果酸及丹皮酚的含量、溶出特性。结果表明两种粉体甲醇提取液HPLC在相同保留时间有相同吸收峰,但峰值有明显差异;超微粉中熊果酸及丹皮酚的含量分别较细粉高出4 4.5 5 %和 7.6 %。提示六味地黄方经超微粉碎后,其化学成分的组成没有明显变化,但溶出速度及溶出量均明显提高。孙晓燕等80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粒径当归及其制剂溶出液中特征峰的吸收度,结果表明当归超细粉及其制剂的溶出速率参数T50 、Td分别为 129.3、215.7min和139.5、221.1min;当归普通粉及其制剂T50 、Td分别为 179.5、304.7min和 208.0、328.7min。提示当归超细粉及其制剂的溶出度和溶出速率均优于普通粉及其制剂。李春华等81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粒度的珍珠粉氨基酸体外溶出量和溶出速率,结果表明:随珍珠粉颗粒粒度的减小,氨基酸的溶出量增大,溶出速率加快,超细珍珠粉与未超细珍珠粉相比,表现得更加明显,从而大大提高了珍珠粉氨基酸的溶出效果。郭学东86研究证实红参普通粉和超微粉的Rg1和Re的溶出速率有显著的差别,超微粉的溶出速率明显高于普通粉。郭学东87另一项研究表明山茱萸普通粉和超微粉各自的溶出速率都随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只是普通粉在5分钟时有一个高点。超微粉的样品从1分钟到5分钟,熊果酸的提取量增加较快,之后变得缓慢增加。 (三)微粉中药的吸收与药物动力学研究吴玲娣57撰文论述中药固体制剂与人体吸收,指出难溶性药物或溶解缓慢的药物吸收度与药物粒子的大小有直接关系,药物的粒子愈小表面积愈大,口服后药物与胃肠液的接触面愈大,则愈有利于药物的溶解和吸收。建议对制丸散剂的药物微粉化处理,将药物粒子的直径控制在5以下,生产的丸散剂有利于吸收,药效易得到发挥。李凤生27等对普通市售粗珍珠粉与超细珍珠粉的内服及外用吸收情况作了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普通珍珠粉由于粒子太粗,内服时吸收效果很差,对尿中Ca2+基本不影响;而超细珍珠粉内服时吸收效果显著增加,与普通粗珍珠粉相比,增加了近3倍。说明超细珍珠粉较普通市售珍珠粉内服时更易被人体直接吸收。超细珍珠粉涂敷于皮肤上极易被皮肤直接吸收,涂后仅1小时就已被皮肤显著吸收并渗入皮肤内层很深处;普通市售(粗)珍珠粉即使涂敷4小时后也很难被皮肤直接吸收,不易渗入皮下。黄芳等58用药物累积法测定了普通马钱子粉与超细马钱子粉给小鼠口服给药时的表观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两种粉末均符合一室开放型模型,测得分别为1.30、0.31;分别为131.2/、176.5/;分别为0.1054/、0.2108/。超细马钱子粉的达峰时间明显小于普通马钱子粉,普通粉约需超细粉的4倍左右,而峰浓度却大大高于普通粉。表明马钱子超细粉的吸收速度比普通粉大大提高,能很快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发挥药效,并降低药材用量。超细粉在体内的清除率达到了普通粉的2倍,说明超细粉在体内的消除比普通粉要快,减少了毒性成分在体内的蓄积。结论:超细粉体技术既可加快、加大马钱子在体内的吸收,又可加快其在体内的消除。该研究为超细马钱子粉在临床上的使用提供了参考依据。薛焰等83以药理效应法研究了超细粉体技术对马钱子药物动力学的影响,亦有类似结论。袁红宇等59观察了超细粉体技术对马钱子主要成分士的宁在小鼠体内分布的影响,发现马钱子超细粉给药组士的宁在各组织器官中吸收、分布、排泄普遍快于普通粉组,且在体内脏器含量明显高于普通粉组。提示超细粉体技术可加快马钱子主要成分士的宁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减少其在体内蓄积。黄芳等8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服用二妙丸普通粉或超细粉后的家兔血浆和小鼠组织中二妙丸指标成分小檗碱的浓度,结果表明家兔分别给药2种二妙丸后,药物动力学过程均符合二室模型,主要参数普通二妙丸组为:1/2(Ka)=0.5669, C(ma)=187.7269g/ml, T(peak)=1.4185, AUC=6897.8701(ng/ml);超细粉二妙丸组为:1/2(Ka)=0.5023, C(ma)=251.6208g/ml, T(peak)=1.0701h, AUC=5433.6206(ng/ml)。小檗碱在小鼠体内各脏器中分布,超细粉组均高于普通粉组。提示经超细粉碎技术处理的二妙丸在体内吸收、分布明显优于普通二妙丸,消除也较普通二妙丸快。宋丽丽等67采用急性累计死亡率法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六味地黄超微粉体内消除过程符合二室模型,有明显量效关系,ip LD90为2.8675gkg-1(细粉单次给药ip死亡率无明显量效关系,LD90不能求),Vc为391.8mgkg-1,Vd为524.5mgkg-1,K12为0.0831h-1,K21为0.6428h-1,t1/2()为0.8113h,t1/2()为1.7434h。结果提示,六味地黄超微细粉与传统加工六味地黄细粉相比,药代动力学有显著差异,前者量效关系明显,消除过程符合二室模型,说明其在体内吸收良好,易于跨膜转运,提高生物利用度。(四)微粉中药的药效学研究杜晓敏等60研究证实分别采用微粉技术与传统粉碎技术加工原生药材再以相同制剂工艺制成的诚年月泰A与诚年月泰B(由香附、当归、益母草、丁香、姜黄等中药制成的用于痛经等的外用贴脐剂),在外用的主要药效学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相同剂量时诚年月泰A镇痛及改善微循环作用均强于诚年月泰B,而小剂量的诚年月泰A与大剂量的诚年月泰B的药效作用相当接近,提示采用超细微粉技术制成的诚年月泰A制剂与采用传统粉碎工艺制成的诚年月泰B比较,有提高疗效的作用。糖泰胶囊由人参、黄柏、枸杞子等中药材制成,比较糖泰胶囊A(采用超细微粉技术制成)与糖泰胶囊B(采用传统粉碎技术制成)的药效学。结果显示,糖泰胶囊A与B的3个剂量组均有降低正常动物血糖的作用,相同剂量下糖泰胶囊A的作用强于B,而糖泰胶囊A小剂量组与糖泰胶囊B大剂量组对正常小鼠的血糖降低作用几乎相同;糖泰胶囊对STZ造成小鼠胰岛细胞损伤所致的血糖升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降低率在15%27%之间,相同剂量下,采用超细微粉技术制成的糖泰胶囊A与传统粉碎技术制成的糖泰胶囊B比较,降糖作用更为明显,降糖幅度亦较大,而糖泰胶囊A小剂量组的降糖作用与糖泰胶囊B大剂量组则更为接近;糖泰胶囊A与B 3个剂量组均有抑制四氧嘧啶模型大鼠血糖升高的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糖泰胶囊A大剂量组的降糖作用与阳性对照组相仿,而糖泰胶囊A小剂量组的降糖作用与糖泰胶囊B大剂量组相似。以上动物实验结果提示,原生药材经超细微粉制成的外用和内服制剂药效作用较采用传统粉碎技术的制剂明显提高。杜晓敏等61另一项研究观察了细胞级微粉加工制成的微粉制剂桂附地黄A及传统粉碎技术加工原生药材制成的桂附地黄B对幼年小鼠生长发育及生殖系统的影响,发现桂附地黄A可使幼年雄性小鼠提肛肌、海绵球肌重量及血清睾酮含量明显增加,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桂附地黄B组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则无明显变化。表明相同剂量下,桂附地黄A较桂附地黄B对幼年雄性小鼠的生长发育影响更加明显。对肾虚及阳虚小鼠亦有类似影响。说明与传统粉碎工艺的制剂比较,细胞级微粉技术工艺可提高药效。张兰英等62 还报道采用超细粉碎技术对原生药材进行微粉化制成的芩连胶囊A与传统粉碎技术制备的芩连胶囊B的药效比较。芩连胶囊A体外抗菌作用强于芩连胶囊B和芩连片,芩连胶囊A抗炎作用略强于芩连胶囊B和芩连片。吕文海等63用BT1500型离心沉降式粒度分布仪测定了生、制水蛭超微散的粒度。通过小鼠抗凝血、抗血栓作用,比较了水蛭丝水煎剂、1/2煎剂剂量的普通散、超微散、制水蛭超微散的药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考察。发现供试品药效由强到弱为制水蛭超微散、生水蛭超微散、生水蛭散、生水蛭水煎剂、对照组。提示水蛭经超微粉碎,尤其是新法炮制后超微粉碎,其药效明显提高,气味、口感亦明显改善。杨珺等64把中华鳖甲经超微粉碎后制成鳖甲超微细粉给小鼠灌胃给药,通过5个功能学实验结果表明:0.02g/kg剂量能提高NK细胞活性率,0.02g/kg、0.20g/kg和0.40g/kg剂量均能提高溶血素抗体积数水平及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可以确定鳖甲超微细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同时,也说明超微粉碎工艺不影响鳖甲的功效作用,而且增加了鳖甲的使用价值和保健功能。杨珺等65通过鳖甲超微细粉和相同剂量的碳酸钙的钙表观吸收率实验,证实鳖甲超微细粉的钙表观吸收率显著高于碳酸钙对照组。并通过测量相应饲料喂养大鼠的身长和体重,以及股骨的长度、重量、骨密度、钙含量等指标。结果为:3个剂量水平鳖甲超微细粉实验组及2个剂量水平碳酸钙对照组大鼠的股骨长度、股骨干重、股骨骨密度、股骨骨钙含量以及身长显著高于低钙饲料对照组。2个剂量水平鳖甲超微细粉实验组大鼠的股骨骨密度及股骨骨钙含量显著高于相相同钙含量的2个剂量水平碳酸钙对照组。提示鳖甲超微细粉具有增加骨密度的功能,在钙表观吸收率和提高股骨骨密度及股骨骨钙含量方面优于碳酸钙。张之佳等66观察了一定剂量的气流粉碎工艺制成的超细南瓜粉与复方超细南瓜粉喂饲对糖尿病家兔的影响,并设机械精磨南瓜粉对照。结果表明,超细南瓜粉的疗效显著,复方超细南瓜粉的疗效更为显著,能很快使造模后家兔糖尿病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两者效果都明显优于机械精磨对照组。刘莉等55用扭体法和热板法比较川芎不同入药形式物(超微粉、细粉、水提物、醇提物、双提物)的镇痛作用,结果表明川芎超微粉的镇痛效果最好。宋丽丽等67采用急性毒性死亡率法估算药动学参数;抗疲劳、降糖、碳粒廓清、耐缺氧及溶血素生成实验测定药理活性的方法观察了六味地黄超微细粉与传统加工六味地黄细粉药理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超微细粉急性毒性量效关系明显;抗疲劳、降糖、碳粒廓清、耐缺氧及溶血素生成作用约与传统加工细粉3倍量相当。提示超微细粉在生物利用度及药理活性方面均优于传统加工细粉,可以提高疗效、节省中药材资源。许启泰等84亦报告复方地黄超微细粉与传统加工六味地黄细粉药理作用存在明显差异,超微细粉抗疲劳、降糖作用较传统加工细粉强;超微细粉急性毒性量效关系明显。王明艳等85研究证实半夏抗肿瘤复方粗、细粉对人食道癌Eca-109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OD值与细胞对照组比差异均显著,P0.05),但两者之间作用差异不显著。该文对此结果的讨论认为,可能是制备的两种药液均经高温高压灭菌处理,使粗、细粉的活性成分溶出率相近,从而使二者结果逼近,如采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以粗、细粉的含药血清作用于癌细胞,可避免上述高温高压灭菌处理过程,同时更能反映二者在吸收、代谢、活性上的差别,也更接近临床用药方式。陈龙等88认为贵妃香身胶囊采用微米香药后,疗效增强,发挥药效的速度大大提高。(五)微粉中药的毒理学研究华春玉68运用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测得普通马钱子粉LD50 为 223.95mgkg 1,95%的可信限为208.19240.94 mgkg 1;超细马钱子粉LD50 为 198.09mgkg1,95%的可信限为181.41216.34 mgkg 1。马钱子粉经超细粉碎后粒径减小,可增加其在体内的吸收,这可能是超细粉的毒性大于普通粉的原因。提示临床上如用超细马钱子粉,应降低用量。宋丽丽等67 采用急性累计死亡率法研究结果表明,六味地黄超微粉体内消除过程符合二室模型,有明显量效关系,ip LD90为2.8675gkg-1,而细粉单次给药ip死亡率无明显量效关系,LD90不能求。(六)微粉中药的临床疗效研究孙冰等69观察了菊乐牌舒胸片(主要成分为微粉技术处理后的325目三七粉体,与川芎、红花浸膏粉)对急性软组织损伤及缺血性心脏病的疗效,并与类似的80目三七细粉的舒胸片组(对照1组)和三七、红花、川芎均为提取物而无原生药的舒胸片组(对照2组)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菊乐牌舒胸片对急性软组织损伤及缺血性心脏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显著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认为采用微粉技术更能保持中药的“原汁原味”、综合治本的特色,避免在喷雾干燥高温、纯化过程中损失有效成分。张尚斌等70对脑髓康胶囊剂型改革,其中天麻、全蝎经过微粉工艺使细胞破壁,并稳定黄芪多糖。病例选择在相似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为期半年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表明比原剂型临床疗效有明显提高,有效率分别为90%和75%。笔者等71用贝利微粉技术加工的超细黄连粉为主制备“解毒护心胶囊”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给予统一的常规西药治疗和益气活血中药(黄芪注射液及三七总皂苷分别静脉滴注)的基础上,口服解毒护心胶囊者,肿瘤坏死因子、C反应蛋白显著下降,反映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指标E/A显著升高,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100及后两者比值均显著改善,而未服解毒护心胶囊的对照组均无显著变化。表明超细黄连粉为主的解毒护心胶囊确有明显的抗炎、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和降脂等作用,有利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三、微粉中药研究的主要进展、问题和对策建议(一)主要进展1.文献发表量逐年增多,似呈几何级数增加,表明该技术越来越受重视,也表明该技术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2.制备微米、亚微米级中药微粉的现代粉体工程微粉碎技术已比较成熟,粉体工程技术方面的科研、企业和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十分关注这一新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现代粉体工程的相关设备和理论、概念与中医药的结合在加快。3.文献报道所用的中药微粉碎技术与设备大多归属两类:气流粉碎与振动磨粉碎,这两类均优于过去使用的转子粉碎机和球磨机。较多文献使用的济南倍力粉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研究制造的贝利微粉机(研磨混炼机),属于第三代振动磨,在多种性能指标方面优于气流粉碎机,已经有多种适用于中药微粉碎的机型,基本解决了微粉中药的关键设备问题。4. 对数百种中药材进行了不同目的微粉碎加工的工艺参数、预处理方法及成型、包装、贮存等相关问题的技术工作及部分工业性实践。解决了难粉碎中药的微粉碎工艺及相关问题,为微粉中药的工业化实施奠定良好基础。5.借鉴粉体工程学、中药鉴定学等方面的理论、概念和技术手段,基本解决了微粉中药粉体物化特性表征技术手段,在微粉中药颗粒形态、显微特征、粒径测量等方面积累了部分资料。6.较多的研究工作一致肯定了微粉碎过程不易造成中药有效成分(如挥发性成分)的破坏、逸失,并明显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度、利用度,能够保证微粉中药的质量,有助于提高药效、节省药材。7.较多的动物实验研究显示,采用微粉技术加工原生药材或制备复方中药制剂(包括内服的胶囊、片剂等或外用制剂)与采用传统粉碎技术制备者比较,药效学指标显著提高,提示微粉技术是提高中医药疗效的可靠途径。8.已经有少量的采用微粉技术制备的制剂临床疗效提高的报道。9.少量的关于微粉中药毒理学、药物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使我们对这一重要问题有了初步认识,并已引起重视。10.一些制药企业对于在中成药生产中应用微粉碎技术积极性较高,并已看到对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药材、降低成本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在中药制药企业中广泛推广这一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1.微粉中药的规模性临床推广应用已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等单位初步起步,以“单味中药超微饮片”开始中药饮片改革的新探索,并得到湖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二)存在的问题1.相关的概念、术语较紊乱,如中药微粉、超细粉、超微粉、超细微粉、中药细胞级微粉等,微粉中药、超细粉中药、超微粉中药、超细微粉中药、细胞级微粉中药、微米中药等,中药微粉碎技术、超细粉碎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超细微粉碎技术、细胞级微粉技术等。2.微粉中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涉及粉体工程技术和相关机械设备制造单位、中医药医疗、科研、教学机构和制药企业等不同领域的诸多单位,在科研学术上又涉及粉体工程、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剂、中药化学、制药工程、药理、毒理、药代和各科临床等方方面面,目前大多处于缺乏协调、合作的探索阶段,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整合,尚难形成合力和声势。3.微粉中药尚缺乏权威的质量标准、工艺规范等,成为制约微粉中药研究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4.微粉中药在不同剂型和不同服用方法情况下的剂量问题既无规范的依据,也没有严谨的研究或令人信服的论证,这是制约微粉中药临床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5.临床应用研究十分薄弱,临床研究论文甚少,由于在研究设计、观察指标、疗效判断标准等方面的缺陷而说服力不足。6.微粉中药(特别是毒剧中药)毒理学、药物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作得太少,也影响微粉中药临床推广应用。7.对于微粉中药的诸多工程问题,如各种不同中药的个性化粉碎度控制、分散、包覆、表面改性、成型、物化特性表征、药品生产及贮运稳定性等等,尚缺乏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及深入研究。8.由于种种原因,多数医院(包括各级中医医院)缺乏应用微粉中药的积极性。(三)对策与建议1.领导重视,作好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并给予一定的科研投入。2.加强学术交流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对微粉中药研究、应用重要意义的认识。3.针对微粉中药相关的理论概念、科研攻关、推广应用等方面的重点问题,有计划地组织专家论证、科研协作、考察交流。4.组织考察、论证和优选适用于微粉中药加工的系列设备、配套设施和操作规程,供制药企业和医疗、科研单位选用。5.通过协作攻关,逐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常用中药微粉化工艺规范、常用微粉中药质量标准等,为微粉中药的研究、应用提供权威、规范的基础平台。6.重视和加强微粉中药临床科研,强调严谨的科研设计,如随机分组、对照、盲法、足够的样本、合理的客观指标等,最好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为客观、准确评价微粉中药的适宜剂量、临床疗效、毒副作用等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临床科研及文献资料、专家经验等方面的整理、总结、论证,对微粉中药在不同剂型和不同服用方法情况下的临床适宜剂量和临床等效性问题提出初步可行的方案,以利于临床推广应用。7.有计划地研究中药(特别是毒剧中药、贵重药等)微粉化后药效学、生物等效性、毒理学、药物动力学方面的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8.组织研究规范常用微粉中药的粉碎度控制、粒度及物化特性判定与表征以及控制药品生产、贮运稳定性的措施等。9.以微粉中药的形式进行中药饮片改革值得高度关注。建议命名为“中药配方微粉”,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组织力量进行中药配方微粉质量标准研究,以规范和保证中药配方微粉的质量;借鉴和参照中药配方颗粒研制、试产、临床试用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和经验,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下,逐步试点开展中药配方微粉研制、试产、临床试用和对比研究。10.重视微粉中药相关的技术、设备、方法、配方、新产品等方面的专利和其他形式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四、结语微粉中药的科学研究正在兴起,微粉中药的临床应用已经起步,这一中医药高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是中医药进入新世纪的必然和机遇。中药微粉技术是21世纪初期中医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可行的途径之一,是将对中医药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的当代高新技术之一,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 微粉中药涉及学科领域很广,有关研究和应用刚刚起步数年,积累资料尚少,未知领域还多,发展不平衡,临床、毒理、药代等研究十分薄弱,还有艰巨的研究工作亟待开展,任重道远。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在北京召开了微粉技术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研讨会,标志着这一重大课题已受到我国高层和中医药界的重视,以此为契机必将大大推进微粉中药研究应用的进程,促进中医药现代化,造福人类。参考文献1.朱鹏,沈菊妹.CF气流超细粉碎机在中药散剂中的应用.中成药 1997;19(7) :39.2.余琪,杨苏蓓,李榕.中药微粉化技术的研究.今日科技 1997;(10):4.3.骆苏芳,翁甲丰,冼显秀,等.浅谈超微细中药粉体.中药材 1999;22(4):209-211.4.沈平孃,何筑生.制药粉体工程技术与中药现代化.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1999;1(3):26-28.5.魏凤环,田景振,牛波.超微粉碎技术. 山东中医杂志 1999;18(12):559-560.6.庄志发,季斌,冯紫慧.细胞级超微粉碎的研究应用.山东食品发酵 2000;(3):37-39.7.王爱武,吕文海,耿晖.超微粉碎在中药生产中应用概况及展望.时珍国医国药 2000;11(7):669-670.8.杨明,杨胜,刘龙成.气流粉碎技术在中药精细加工中的应用.中国中药杂志 2000;25(8):509-511.9.陆付耳,阮金兰,余达经,等.试论微米中药.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2001;3(1): 12-15.10.郭学东.中药饮片前景技术超微粉碎技术.首都医药 2001;9(1):53.11.张颖,陈世玲,盖国胜,等.中草药与难溶药物超细粉碎技术的应用.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2001;3(2):9-11.12.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微米中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学术研讨会”纪要.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2001;3(4):78-79.13.罗付生,韩爱军,杨毅,等.超细粉体技术在中药行业中的应用.中草药 2001;32(10):941-94214.侯连兵.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中药材 2001;24(10):765-766.15.徐君辉. 中药超微粉碎技术问世.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1;8(10):51.16.彭念国.超细微粉碎技术用于中药粉剂加工初探.国医论坛 2001;16(6):54-55.17.蔡光先,杨永华.中药饮片改革的新探索单味中药超微饮片.湖南中医杂志 2001;17(6):50.18.陈力,吴懿平,张乐福. 超微粉碎技术及其在中药加工中的应用.中药材 2002;25(1):55-57.19.吴纯洁. 中药超细粉碎技术之浅析.中成药 2002;24(1):59-61.20.刘璐.中药新药工艺研究现状及思考.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0;7(11):39-40.21.冉懋雄.略述高新技术与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1;3(7):10-14.22.蒋立宪,刘爱莲.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与天然药物加工技术现代化.辽宁丝绸 2001,(2):26-29.23.张亚红,刘红宁,朱卫丰.超微粉碎技术及其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1):57-58.24.张孝娟,陈长洲,崔景朝.中药超细粉体及其在中药配方颗粒中的应用.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2002,(1):47-49.25.何煜,郭琪,杜晓敏.中药细胞级微粉碎对体内吸收的影响.中成药 1999,21(11):601-602.26. 郭琪,杜晓敏,何煜.单方、复方细胞级粉碎和普通粉碎质量标准对比试验研究.中成药 2001,23(1):70-7127.李凤生,刘宏英,李春俊.超细粉碎枝术与超细珍珠粉.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14(1):33-39.28.陈锡恩,干路平,郭芳.超细珍珠粉制备工艺.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1,27(3):313-315.29.李春华,林强,裴重华,等.珍珠超细粉体的制备及物性研究.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9(4):316-318.30.李春华,林强,裴重华,等.中药三七的超细粉碎工艺与产品物性研究. 中国粉体技术 2001,7(6):21-22.31.郭学东,赵保文.珍珠粉不同加工方法粉径大小的比较.首都医药 2001,(2):52.32.宋丽丽,郭淑丽,蒋士忠,等.蒲公英超微细粉体显微特征观察.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1,20(1):31-33.33.宋丽丽,范丙义,李勉,等.蒲公英超细粉体特性探讨.中国中药杂志 2002,27(1):12-14.34.陈体强,朱培根,李开本,等.灵芝子实体微粉末的显微形态及其化学成分.福建农业学报 1999,14(4):27-33.35.金万勤,黄芳.苍术、黄柏及二妙丸超细微粉的生物药剂学的研究 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超细微粉的表征.中草药 2001,32(4).:306-308.36.孙君社,吴小华.传统调味料的超微粉化及其表征. 农业工程学报 2000,16(6):123-125.37.曹新志,韩珍琼,刘万年.超细海带粉的生产工艺.粮油食品科技 2000,8(6):28-29.38.张拥军,姚惠源,张之佳.超细南瓜粉质构特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2001,22(6):16-18.39.孙君社,马林,刘海.牡蛎壳和花生壳的超微粉碎及表征.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0,(5):26-28.40.杨华明,邱冠周,王淀佐.滑石粉超细粉碎过程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硅酸盐学报 2002,30(1):91-93.41.李冷,涂文热,曾宪滨.云母微粉碎研究.武汉工业大学学报 1995,17(3):28-32.42.罗新建,蔡萍,单志宏,等.七味超微粉化动物药含氮量的研究. 湖南中医杂志 2001,17(6):51-5243.何亚辉,蔡萍,杨永华.微粉化对沉香挥发油等成份的影响.湖南中医杂志 2001,17(6):51.44.陈新元,王实强,刘亚雄,等.超微粉碎对厚朴金银花藁本苍术中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湖南中医杂志 2002,18(3):57.45.杨新林,朱鹤孙,赵东旭.灵芝破壁孢子与不破壁孢子的显微镜观察与生化测定比较研究.中草药 1997,28(12):721-723.46.陈体强,朱培根,蔡云,等.原木灵芝孢子研究:()未破壁孢子与破壁孢子的比较.食用菌学报1999,6(3):21-26.47.邹全明,杨珺,赵先英.中华鳖甲超微细粉中氨基酸及钙、镁元素分析.中药材 2000,23(1):6-7.48.宋丽丽,张启明,王鸽子.超微粉碎对蒲公英成分溶出特性的影响.时珍国医国药 2001,12(6):492-493.49.蔡光先,杨永华,张水寒.微粉化对人参类药材有效成分的影响. 中国医药学报 2001,16(6):26-27.50.刘产明,杨洪元.不同粉碎度三七体外溶出试验.中成药 1998,20(2):17-18.51.李晓明,王跃生,闫寒,等.超微粉碎决明子对其大黄酚溶出量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1,7(6):6-8.52.王爱武,耿晖,魏 巍.酒制及超微粉碎对当归散中黄芩甙溶出效果的影响.山东中医杂志 2001,20(4):237-238.53.肖丹,马莉,何兴国.川贝粉和川贝微粉释药性能比较实验.时珍国医国药 2002,13(5):265-266.54.苏瑞强,何煜,林峰,等.超微粉碎技术提高愈风宁心片溶出度的研究.中成药 2002,24(3):167-17055.刘莉,徐新刚,高鹏,等.川芎不同入药形式的体外溶出与药效学比较.中成药 2002,24(4):246-24856.宋丽丽,张启明,范丙义,等.六味地黄方超微细粉的有效成分熊果酸与丹皮酚溶出特性的研究.中成药 2002,24(7):498-50057.吴玲娣.中药固体制剂与人体吸收的探讨.基层中药杂志 1995,9(4):17-19.58.黄芳,郭立玮,金万勤.药物累积法测定普通马钱子粉与超细马钱子粉的表观药动学参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7(3):162-163. 59.袁红宇,郭立玮.超细粉体技术对马钱子中士的宁在体内分布的影响.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18(1):27-28.60.杜晓敏,刘璐,何煜.原生药材超细微粉制剂的药效学研究 中草药 1999,30(9):680-684.61.杜晓敏,郭琪,何煜.中成药传统制剂与超细微粉制剂的药效学比较.中成药 2000,22(4):308-309.62.张兰英,王法平,王曦,等.原生药材微粉化制剂对药效作用的影响.中国粉体技术 2001,7(01):38-41.63.吕文海,邱福军,王作明.炮制与超微粉碎对水蛭药效影响的初步实验研究.中国中药杂志 2001,26(4):241-244.64.杨珺,邹全明,王东昕.鳖甲超微细粉免疫调节功能实验研究.食品科学 2000,21(3):40-42.65.杨珺,邹全明. 鳖甲超微细粉增加大鼠骨密度的研究.食品科学 2001,22(3):86-88.66.张之佳,洪伯铿,张拥军.超细南瓜粉对家兔实验性糖尿病作用的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1998,13(2):52-56.67.宋丽丽,杜钢军,范丙义,等.六味地黄超微细粉药理学研究.中国中药杂志 2002,27(6):436-43968.华春玉.不同粒径马钱子粉的急性毒性实验医药导报.2001 20(12):776.69.孙冰,徐劲,涂群.菊乐牌舒胸片微粉技术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引进国外医药技术与设备 1999,5(10):53-54.70.张尚斌,杨玉峰.脑髓康胶囊的剂型改革.中草药 2001,31(11):828-829.71.张文高,王显刚,谢庆成,等. 益气活血法与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63-70.72.王昌利,范少敏,白吉庆.中药有效群体及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11):60-6273.葛晓陵.中药的超细加工及其应用的探讨.中成药,2002,(8)74.李呈敏,史万玉.中兽药超微粉碎技术的应用前景.河北畜牧兽医,2002,18(6):16-1975.詹秀琴.与时俱进的中药现代化制备技术郭立玮教授谈纳米中药与微米中药.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4):198-20176.朱世斌.微粉工程技术在药剂领域中的应用. 中国药师,2002,5(1):23-2577.朱世斌.微粉工程技术在药剂领域中的应用(续). 中国药师,2002,5(2):83-8578.郭立玮.关于“中药制备高新技术”的思考与实践.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5):129-13279.宋丽丽,李 勉,范丙义,等.六味地黄超微细粉体显微特征观察. 中草药,2002,33(6):560-561,56880.孙晓燕,袁红宇,郭立玮,等. 超细粉体技术对当归及其制剂溶出速率的影响.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18(4):219-22181.李春华,林强,裴重华,等.不同粒度珍珠粉中氨基酸体外溶出效果研究. 食品科学 2002,23(3):82-8482.黄芳,郭立玮,袁红宇,等.超细粉体技术对二妙丸体内吸收、分布的影响.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18(4):216-21883.薛焰,郭立玮,袁红宇,等.药理效应法测定超细粉马钱子和普通粉马钱子的药动学参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18(2):94-9584.许启泰,杜钢军,包翠屏,等.复方地黄超细微粉药理学研究. 中草药2002,33(6):537-53985.王明艳,许冬青,詹秀琴,等. 不同粒径半夏抗肿瘤复方对人食道癌 109细胞生长影响的比较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18(2):92-9386.郭学东.比较红参普通粉碎和微粉化处理的溶出速率.首都医药 2000,7(9):4787.郭学东.山茱萸普通粉碎和微粉化处理在溶出速率上的比较. 首都医药 2000,7(8):4588.陈龙,朱广泉,刘四海.微米中药在贵妃香身胶囊研制中的应用. 中国科技信息 2002,(11):54-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