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模块测试卷.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45573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模块测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必修模块测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必修模块测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模块测试卷班级: 姓名: 得分:一、阅读下列一段社科文,完成1-3题(9分)城市中的礼与乐刘士林 礼、乐与城市文明有密切关系,这可从什么是文明,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什么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等角度加以认识与阐释。 首先,在中国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也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其次是“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这在中西民族是高度一致的。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在实践的意义上,依附于城市的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有“礼乐”即“夏”(文明人),失“礼乐”则为“夷”(野蛮人)。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从当代语境看,与乡村、城镇及传统城市相比,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均获得了更高的发展,因而,一般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在当代的发展水平,而作为一个社会更高发展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理想追求”才是其代表或象征。 再次,城市文明的核心在于“礼”与“乐”。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借别。”引申地说,“礼”的功能在于划定秩序,“乐”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没有“序”的人群是野蛮的、混乱的,而丧失“和”的社会则是僵化的、非人性的,只有这两者的和谐发展,才能使人既在“礼”的前提下“相敬”,又在“乐”的引导下“相亲”。从当代的视角看,城市文明的核心即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系统。在表面上,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到它的各个方面,但从“人文学”等相关研究入手,如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说:“人文学主要有两大块,一个是美学,一个是伦理学,分别讲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善的。”由此可知,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的主体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前者用来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后者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礼”与“乐”、“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其和谐发展对于当代人十分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与规范,人口众多而拥挤的城市必然混乱不堪;而失去“乐”的疏导,则会直接影响到都市人的心理健康与精神生态。(选自光明日报)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明”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其核心在于“礼”与“乐”。B“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密切的,这一点在中西方不同的民族中都是高度一致的。C“文明”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其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D因为“文明”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2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一项是( )(3分) A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 B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 C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 D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礼”与“乐”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两者和谐发展,才能使人“相敬”“相亲”。B在当代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发展水平,应当予以废弃。C“城市的善”主要用来维持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城市的美”,主要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两者分属“美学”、“伦理学”范畴。D尽管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研究城市人文精神,却只能从“人文学”的研究入手。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5分)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注)1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引兵而西引:率领。 B王翦谢曰谢:道歉C、老臣罢病悖乱“罢:”通“疲” D. 李信果辱秦军 辱:使受辱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翦言不用,因谢病 不如因善遇之B. 寡人以不用将军计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 归老于频阳 于是余有叹焉D荆数挑战而秦不出 来而记之这已少6、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B、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C、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D、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2) 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21分)鹊桥仙 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8(1)词中“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答: (2).0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 。9.补写出下列名句明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曹操短歌行)(2)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3)_,_。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三、(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聆水陈幸蕙谁说长沟流月去无声呢?水,也有她们自己的语言的,只是,那需要一份如水般玲珑透明的心境去领会,才能清晰辨认。山城有水,水自碧山间潺潺而来,又缓缓经庄脚流淌而过,在盈澈见底的沟洫中,渐次将自己款摆成一道叫人明心见性的清凉。似乎满山殷勤浓密的苍翠,怎么也挽不住那一点对人间的关注与情爱,涓涓弱水,必执意要奔向人间。于是就那样毫不迟疑地起程,穿越密密树林,磊磊涧石,穿越青苔题壁的山涧,欣欣然来到这安详的田园世界,决心把这大片山城的土地,润泽成膏;把种子,育化成苗;然后把人心,洗涤成一面不沾惹尘埃的明镜。那是否便是山城之水的心事与身世了呢?夏日午后,我时常临流而立,俯看水中天光的投影,云朵的飘移,小鱼的从容出游,以及自己悠悠摆动、却并不流走的身影;并且侧而倾听水与风的酬唱应答,水与石的温和争辩;或者水自顾自地行吟如歌与沉默无言。流水仿佛诉说着许多故事,也令人联想起许多故事的声音,有时,竟使我禁不住忘情的蹲下身来,像儿时沟边放纸船的样子,生命又温柔地回到了赤子最初的心境。谁说长沟流月去无声呢?我真想告诉那只顾在杏花疏影里,饮酒吹笛至天明的陈简斋水,其实也有她们自己的语言,只是她只肯把自己的流传,说给那既领略过生命中婉约柔静之美,复饱经狂涛骇浪、颠踬困苦的知音去听罢了。若生命的河流,是一段曲折的沧桑;若岁月的清溪,是迢迢前去的逝者。那么,在每一道有形无形的流水之前,我都愿意自己是宁静得足以聆见水之清音的过客。12、“长沟流月去无声”是宋朝诗人陈与义的词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的一句,请简要说明原词意义与文中的引用意思上有何不同。(原词是:“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答: 13.“水,也有她们自己的语言的”,请列出水的语言是什么?答: 14、.需要一份如水般玲珑透明的心境去领会”中“水般玲珑透明的心境”具体指的是什么?答: 15.“杏花疏影里,饮酒吹笛至天明”化用了陈与义(简斋)的临江仙中的一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请结合文意,说说化用这句诗的目的。答: 16.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的题目是聆水,所以全文都围绕着聆听水的声音选择材料,写溪流的潺潺,浇灌农田,写我临流而立,静心聆听水流声音的美好感受。B、全文以“谁说长沟流月去无声呢”开篇,写水的清澈和明性、水的清凉和情爱,最后又以“谁说长沟流月去无声呢”过渡到议论,升华主题,把听水的意义上升到人生、社会,给人以深深的思考。C、“在每一道有形无形的流水之前,我都愿意自己是宁静得足以聆见水之清音的过客。”中,“有形”指具体实物的水,“无形”指社会生活的生命、岁月等。作者告诉读者,聆听水的语言,可以让人感悟生命的宝贵。D、文中的水是安静的,不带一丝人间烟火,玲珑剔透、盈澈见底,安详宁静,不禁让人忘情,让人心旷神怡,洗去人世间的一切浮躁。E、读这篇文章,让人联想到山水田园诗的恬淡闲适,唐宋诗词的优美意境。文章在孤寂中又略带淡淡的哀愁,令人因感伤而浮想联翩。四、语言文字运用(35分)17.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美国虐待伊拉克战俘的丑闻暴光后,美国的形象可谓是脚布子做衣领臭一圈。B、以自己的方式向目标前进,视成功如囊中物的人,对方认为你很富有独立性。C、真是好事多磨,在经历了许多挫折后,希望公司终于正式成立了,我们也可以安之若素了。D、一叶落而知秋,从笔记本电脑流行校园可以看出,笔记本电脑普及的时代即将到来。18.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从它的水面上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B、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C、中国人每人每年要吃掉四、五百斤粮食。D、“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他焦急地等待着,铃声突然响起,他冲上去拿起了听筒,电话那端传来一个操普通话的男子的声音说:“恭喜你,你被录取了!”B、临床试验证明,采用草药防治多种疾病的效果良好,这使那些对怀疑用草药防治疾病是否有效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C、据资料记载,生长在野外的长尾鸡的尾羽,每年能增长一米左右,而长尾鸡的寿命能活至八至十年,所以最长的尾羽能够超过七米。D、某报社传达室告示:外来车辆不得入内。来访者请电话联系后在传达室等候。20.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个毛孔渗进来。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二三个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的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答: 21.下面是一首题为春的诗稿,有三句尚待斟酌;请你补缺,完成全诗的创作。要求:第处完成后,前三行诗应是一组排比句;第句处与第处应保持语意连贯,并扣合这首诗的题目(结尾处应有表明诗句语气的标点符号)。不管命运的手如何沉重,不管皱纹怎样犁着前额, ,不管你在忍受怎样的残酷的忧患,但只要你 , 五、写作(60分)22.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同学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婆媳之间.有时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得脸红脖子粗,互不相让,结果是同学之间的友谊断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淡了,邻里之间开始冷战了,婆媳也分锅吃饭了. 是啊,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但如果人人都能多一点坦荡,少一点狭隘;多一点冷静,少一点冲动;多一点接纳,少一点排斥那么,你我的心灵就会出现一片晴朗的天空。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不得抄袭与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