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阅读试题的解题规律及技巧.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44192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中考阅读试题的解题规律及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中考阅读试题的解题规律及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中考阅读试题的解题规律及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中考阅读试题的解题规律及技巧语文语段阅读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分值重,难度大,灵活性强,因此,也往往是学生失分较多的区域。但是,灵活中也不是没有方法可循。下面,就谈一谈其中的规律和技巧。一、问:记叙文(或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1、第一种:渲染一种荒凉或欢快的气氛,为人物出场作铺垫。(或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2、第二种:衬托人物悲伤(或高兴)的心情。3、第三种: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点拨:可根据语段的具体情况选择作答。二、问:如何欣赏优美句子?1、优美句子:运用了修辞方法,或者用了精确的形容词,或者用了多个叠词,或者用了一连串新颖的动词等的句子,一般就是优美句子。2、出题方式:直接给出优美句子,让考生欣赏。让考生自己找出优美句子,再进行欣赏。3、方法: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比喻)、生动地(拟人)、有力地(排比)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赞美(或愤怒、伤心等)的感情。运用精确的形容词:这句话运用了多个形容词,细致准确地描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运用叠词:这句话运用了多个叠词,富有节奏感、音乐感和韵律感,表达出了的感情。运用一连串的动词:这句话运用了一连串准确动词,真实地写出了的过程,形象而生动。三、问:如何归纳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1、仔细通读全文,了解先后写了几件事。2、概括几件事的内容。做到简练而全面。3、把概括好的事件,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点拨:如果是一件事,按先干啥、后干啥、再干啥概括。四、如何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1、仔细通读全文。2、概括方法:概括出的必须是一句完整的话。这句话包括人物、事件、结果。表述为:某某人事件结果五、问:采用第一人称有什么好处?答: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六、问:如何判断记叙文的写法和作用?1、写法(1):欲扬先抑。作用: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有波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2、写法(2):对比。作用: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更加突出。3、写法(3):托物言志(以物喻人)。作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耐人寻味,催人思考。七、问:如何分析继续文(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常用词语(歌颂赞扬):拾金不昧、心地善良、沉稳果断、责任心强、助人为乐、能说会道、心胸开阔、豁达开朗、大公无私、意志坚强、坚忍不拔、智勇双全、从善如流、诚实可靠等褒义词。常用词语(批判讽刺):贪婪自私、心狠手辣、优柔寡断、缺乏责任感、漠不关心、吞吞吐吐、心胸狭隘、自私爱财、见钱眼开、意志薄弱、韧劲不足、有勇无谋、固执己见、虚情假意等贬义词。点拨:根据记叙文语段的具体情况分析判断,从而使用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八、问:如何填补记叙文中省略的空白(省略号或划横线的部分)?1、填补的内容,要做到与上下文意思的衔接,符合文中的情景氛围。2、填补的内容,行文表达上力争与原文的语言特点保持一致。九、问:如何归纳人物的感情变化过程?1、仔细阅读语段,寻找出文中已有的表现人物感情、态度的词语。2、按先后顺序排序,显示出人物感情变化的过程。3、如果问中没有明显的能够表现人物情感态度的词语,自己可以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进行概括,然后排序。点拨:出题的方式,一般是给出几个,让考生再填出其他的词语或短语。十、问:文中的某一段或某一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1、第一种:句子在文章的开头。作用是:总领全文,开启下文。2、第二种:句子在文章的中间。作用是:承上启下。3、第三种:句子在文章的结尾。作用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深化主题。十一、问:如何寻找议论文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一个完整的能够表明作者观点看法的句子。一般的表述特点是:我认为,是。我们应该(要)。直接表述。如:种子不怕挑战、熬住就是一切、三思而后行、不完满才是人生、心系一处,难能可贵、读书是风雅乐事等等。1、第一种:有的议论文,题目就直接地表明了论点。抄下来即可。2、第二种:一般在文章的第一段。寻找出能够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即可。3、第三种:在文章的结尾部分。这种情况较少。4、第四种:没有很明显的句子可以作为论点,需要考生自己根据文章的论述归纳概括。这种情况也比较少。十二、问:议论文的开头先引用一个故事,或者引用名人的一段话,有什么作用?答: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十三、如何判断议论文中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比喻论证。作用:运用打比方的方法,通俗而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道理)。2、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具体地论证了的观点(道理)。3、对比论证。通过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的特点,增强了说服力。4、引用论证。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道理),增强了说服力。十三、问:议论文中如何再给文章补充一个论据?论据:一是事实论据,一是道理论据。1、补充的论据要与上文的论证方向和情感方向一致,具有证明本文论点的效力。2、补充的论据的语言表达模式,要与文中的行文特点保持一致。3、根据题目要求补充事实论据或者道理论据。十四、问: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能否调整顺序?1、第一种:几个论据之间如果是并列关系,没有先后和轻重之分,就可以调换,调换后不影响论证的效果。2、第二种:几个论据之间如果是层进(递进)关系,就不能调换。如果调换了,就打乱了文章的逻辑脉络,显得混乱。十五、问:如何回答议论文的论证过程?答:本文在第段提出了(论点内容)的中心论点,然后采用了(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或对比论证或引用论证,有几种写几种)的论证方法进行集中论证,最后总结全文,提出希望,发出号召。十六、问:如何解答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1、打比方。作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2、举例子。作用:具体地说明了的特点。3、作比较。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了的特点,揭示了的作用。4、分类别。作用:条理清楚地说明了的特点。5、摹状貌。作用: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十七、问:说明文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答:不能去掉。一词,起修饰限定作用,准确地说明了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如果去掉,意思就变成了,就与实际情况不符,表达就不严密了,就不准确了。十八、古文句子的翻译应遵循什么原则?答:应遵循译-连-调-补的原则。第一步:译,即把句子中的每个词(字)解释出来。第二步:连,即把解释出来的的每个词连接起来。如果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致,就不再动。第三步:调,即连接起来以后,如果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作一下适当的调整,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致。第四步:补,即把翻译过来的每个词连接起来以后,还不顺畅,就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点拨:解释每个词的时候,一般要把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把通假字译过来,把古今异议词译出来。调整顺序,主要是把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倒装句等调整为正常语序。适当补充,是指把承前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等补充完整。十九、问:什么样的作文能进入一类文的档次?答:中考作文的评判,一般从卷面书写、层次结构、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等多方面进行考量,只有每一方面都比较优秀,有特色,才能进入一类文的行列。1、卷面书写清楚、认真,字迹规范,力争优美。2、标点使用正确,位置恰当。3、层次清晰,段落布局合理。4、语言通畅。在通常的基础上力争优美,新颖,灵动,富含哲理。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5、选材新鲜恰当,能充分地表现文章的中心。6、结构完整。开篇点题,中间扣题,篇末照题。6、思想情感积极向上,符合传统或主流,不偏激。二十、问:作文创新可以从哪些着手?1、写上短小恰当的题记。2、用上恰当整齐的小标题。3、采用日记体、书信体等形式。4、语言文采飞扬,新颖深刻。二十一、问:什么样的作文得分率极低?是比较失败的作文?第一种:不分段落,一段到底。第二种:字数欠缺太多,严重不够。第三种:卷面混乱,字迹潦草,看不清楚。第四种:思想偏激,观点悖谬。这四种情况只要有一种出现,就可能被判为四类文,分数极低。解答语文中考试题,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掌握了解答试题的基本规律和技巧,对于提高答题准确度和语文成绩将会起到较大的作用。2012中考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2012中考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一、基本文体知识识记(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三)说明文分类:、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六)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议论文语言特征:严密记叙文语言特征:生动、形象、准确(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十二)描写的方法:、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十四)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十五)议论文结构、引论:提出问题 、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十七)常见论证方法:、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风格: 柔婉 豪放灵秀庄严绮丽朴实繁复凝练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