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一中201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43194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岩一中201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龙岩一中201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龙岩一中201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龙岩一中201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佩缤纷其繁饰兮, 。(屈原离骚) (2)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4)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 (荀子劝学)(5)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6)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钱塘六井记苏 轼 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来远矣。沮洳斥卤,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乃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故地。其水苦恶,惟负山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广。唐宰相李公长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乐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于今赖之。始长源六井,其最大者,在清湖中,为相国井,其西为西井,少西而北为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为方井,为白龟池,又北而东至钱塘县治之南为小方井。而金牛之废久矣。嘉祐中,太守沈公文通又于六井之南,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出涌金门,并湖而北,有水闸三,注以石沟贯城而东者,南井、相国、方井之所从出也。若西井,则相国之派别者也。而白龟池、小方井,皆为匿沟湖底,无所用闸。此六井之大略也。 熙宁五年秋,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皆曰:“六井不治,民不给于水。南井沟庳而井高,水行地中,率常不应。”公曰:“嘻,甚矣,吾在此,可使民求水而不得乎!”乃命僧仲文、子圭办其事。于是发沟易甃,完缉罅漏,而相国之水大至,坎满溢流,南注于河,千艘更载,瞬息百斛。疏涌金池为上中下,使浣衣浴马不及于上池。而列二闸于门外,其一赴池而决之河,其一纳之石槛,比竹为五管以出之,并河而东,绝三桥以入于石沟,注于南井。 明年春,六井毕修,而岁适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罂缶贮水相饷如酒醴。而钱塘之民肩足所任,舟楫所及,南出龙山,北至长河盐官海上,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摘编自苏轼全集)【注】沮洳斥卤:低洼潮湿的盐碱地。派别:江河的支流。庳:低下。甃:井壁。罅漏:缝隙,漏洞。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惟负山凿井 负:靠近 B率常不应 率:大抵C并河而东 东:东面 D六井毕修 毕: 全部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六井修治措施的一项是(3分)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 于是发沟易甃,完缉罅漏千艘更载,瞬息百斛 而列二闸于门外比竹为五管以出之 皆以饮牛马,给沐浴A B C D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介绍钱塘城的形成和地理特征,为下文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作了必要的铺垫。B钱塘六井的开凿始于宰相李长源,终于刺史白乐天,为百姓引来了西湖之水,解决了饮水问题。C陈述古到任后,组织人员对钱塘六井进行了修治,使六井在第二年的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D本文以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为主体,但不局限于“记”,而借“记”发“议”,意在“记”外。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3分)译文: (2)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3分)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歌哭”语出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1)首联的“空”指的是什么,“同”指的又是什么?(2分) (2)清代的査慎行评价这首诗的颔联说:“不独写眼前景,含蓄无穷。”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颔联进行赏析。(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各路诸侯联合进军京师,讨伐董卓。董卓派华雄率兵迎战。关羽自告奋勇,愿与华雄交战。袁术嫌他地位低微,喝令将其打出。曹操上前阻止,关羽才有了出战的机会。曹操端了杯热酒为关羽壮行,而关羽愿先去斩华雄,回来再喝酒。果然在酒尚温时提来了华雄首级。B马超在西凉太守韩遂的帮助下兴兵为马腾报仇。马超亲自带着一队士兵向曹军冲杀。曹操大败,为了掩饰身份,先是割断长胡子,后来又扯着旗角包颈而逃,最后连所穿的红袍也丢弃,幸亏曹洪赶来拦住马超,曹操才得以脱身。C关羽攻占襄阳后乘胜进攻襄樊,曹操派于禁率七支精兵救援。于禁刚愎自用,既不能审时度势,也不听忠告。关羽抓住他在平地上扎营这个弱点,借秋雨连绵,襄江水涨之势,派人去上游堵住各个缺口,等河水上涨,骤然放水。于禁所率七军,不会水者皆死于水中,会水者皆降服。于禁被擒后投降,先锋庞德不降被杀,七军皆没。D. 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引兵追击,误从死门进入了诸葛亮布下的石阵,幸亏得到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引领,才从生门而出,得以逃脱。E诸葛亮第五次出兵祁山,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巾帼女衣,司马懿不为所动。不久诸葛亮病危,祈禳不成,遂将平生所学传授给蒋琬,并做好身后的军事安排。尚书李福赶到,诸葛亮推荐姜维、费祎相继为丞相继承人后死去,时年五十四岁。 8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1)吕布在白门楼被缢死前曾说过一句话:“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吕布为什么说这句话?这句话指的是什么事?请简述。 (2)“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是孙策临死时留给孙权的忠告,结果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妹嫁给了刘备。请说说周瑜为孙权所主的这件内事是否成功,并简述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梁惠王下)(1)下面各项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滕文公并没有明确的外交策略,所以才感到左右为难。B孟子的意见还是很明确的,不过是换一种思路,换一种策略。C“无已”的意思是“如果您一定要我说”。D“效死而民弗去”,这是假设在君王已经牺牲了的情况下百姓仍不愿意逃跑。(2)孟子说“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从孟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外交智慧?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构思的诞生几乎没有雷同的。要解释构思的产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借重比喻。一些极其复杂的事情,若用比喻来加以解释,往往能收拨云见天的效果。有一次,人们问天文学家金斯我们的地球有多大年纪了。“你们想像一下,”金斯回答说,“有一座巍峨的大山,比方说吧,高加索的厄尔布鲁山。你们再设想一下,有一只小麻雀在山顶上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啄着这座山。这只麻雀把厄尔布鲁山啄光需要多长的时间,地球就已存在多长时间了。”至于有助于领会构思是怎样产生的比喻,就简单多了。构思好比闪电。电日日夜夜在地面的上空积累,一旦空气中的电达到了饱和状态,一朵朵洁白的积云就会变成阴森的积雨云,于是从积雨云的稠密的带电的水汽中,便会爆发第一道火花闪电。几乎紧接在闪电之后,一场暴雨便会倾泻而下。构思就如闪电,产生于人的满含思想、感情和记忆的印痕的意识之中。所有这一切是逐步地、慢慢地积累的,等到电位差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导致放电的现象。这时,意识这个被整个儿压缩的,还多少有点混乱的世界,便会诞生闪电,也就是说诞生构思。构思之得以产生同闪电之得以产生一样,往往只需要一个极为轻微的推动力。可能是一次偶然的相逢,可能是印在心中的一句话,可能是一场梦,可能是远方的呼声,也可能是水滴映射出来的阳光或者是轮船的汽笛声。列夫 托尔斯泰看见了一株断掉的牛蒡,便爆发了闪电:产生了描绘哈吉穆拉特的那部令人惊叹的中篇小说的构思。然而,托尔斯泰要是从未去过高加索,也没有听说过哈吉穆拉特的事迹,那么牛蒡就无从触发他这个构思。唯其因为托尔斯泰心里对这个题材已有所酝酿,所以牛蒡才引起了他必要的联想。如果说闪电好比是构思的话,那么豪雨就是构思的体现。体现为形象与语言的和谐的洪流。体现为书。但是跟明亮的闪电不同,构思最初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构思只可能逐步成熟,逐步吸引作家的才智和心灵,逐步趋于周密,趋于复杂化。但是所谓“构思酝酿”的过程却全然不像某些幼稚的人所想像的那种样子。这绝不表现为作家抱住脑袋坐在那里向壁虚构,或者独自一人像个狂人似的口中念念有词地踱来踱去。构思的形成和充实是个不间断的过程,每日每时,随时随地,在一切偶然的事件中,在劳动中,在我们“转瞬即逝的生命”的喜怒哀乐中,不停地进行着的。要想使构思成熟,作家决不可脱离生活,一味地去“苦思冥想”。相反,只有始终不渝地接触现实,构思才得以绽出鲜花。 (摘自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有删减)10下面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引用金斯的故事,是为了告诉我们构思是如何产生的。B“几乎紧接在闪电之后,一场暴雨便会倾泻而下。”文中的这句话讲的是构思的产生如同暴雨的产生。C文章认为构思之得以产生往往只需要一个偶然的因素。D普希金曾说:“当时,这部自由的小说的远景,我虽然透过魔法的水晶,却仍然没有看得分明。”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文章最后一段谈的构思与明亮闪电的不同。11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那种样子”指的是什么样子?作者认为构思的过程应该像哪种样子?(2分) 12请概括本文作者认为构思产生的过程。(4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甲)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5分)百花深处 非鱼 认识她,是在那个拥挤肮脏的小浴池。 祝红梅就在那里,腰间围着一床旧的被子,抽烟。 我喊:“搓背。”她快速用嘴把烟头从嘴角移动到嘴唇中央,薄薄的两片嘴唇一鼓,烟头已被她“噗”的一声送到了墙角。她掀开被子,一双细瘦的长腿,肌肉松弛,整个人从侧面看扁扁的。她头发稀少,在脑后挽一个小而乱的髻子,潦草应付。 她套上一双黑色胶鞋,咵嗒咵嗒过来,接过我手里的搓澡巾,套在右手上,先在左手掌里很响地拍两下,然后从我的背上一滚而过。 “疼。”我大喊。 “啊,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她嗓门很大,亮且婉转,完全不像她的外表那样粗糙。搓澡的时候,她的话很多,不停地絮絮叨叨。更多的时候,没人找她搓澡,她会安静地站在洗浴室门口,或者坐在更衣室墙角的床上。她喜欢隔着浓浓的水雾看一个个年轻的身体,而她老去的身体像隔年的苹果,干瘪,多皱,没一点水分。祝红梅和很多人都是熟人,她们热烈地交谈。很快,我和她也成了熟人。很偶然的一次,在她又问七问八的时候,我礼节性地问她住在哪儿,她说:“百花深处。”我一愣,百花深处?单单这四个字,就足以让我对祝红梅产生好奇,也和她成为热烈交谈的熟人。 我问她百花深处是哪儿,我怎么没听说过。她哈哈大笑起来,笑完了,她诡秘地说:“不告诉你。”她越这样,我越好奇,我越好奇,她却越不说。我曾试着问售票的阿姨,她笑着摇摇头:“红梅啊,她爱开玩笑。”可我觉得她一点也不像开玩笑。 天渐渐热起来,祝红梅闲着的时候也越来越多。她靠着墙,不停吸烟,话也越来越少,眼睛呆呆地看着高处的一方小窗,或者看某一个年轻的身体不慌不忙地穿衣服。在冬天来临前,小区的暖气接通了。我终于为不再去挤肮脏的小浴池而长出口气。我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祝红梅,可就在这时,我又见到了她。 一个中午,在一家饺子馆,我见到了正在喝酒吃饺子的祝红梅。穿一条黑色长裙的祝红梅比搓澡的时候漂亮多了,很明显她已经喝多了,两颊通红,眼睛迷离。 祝红梅喝的是一种劣质的白酒,度数很高,一瓶已经没剩多少。我劝她少喝点,她说:“喝,喝死拉倒。”我眼看着祝红梅喝完了那瓶白酒,盘子里的饺子还有一多半。她摇摇晃晃地站起来要和我再见,看她醉成那样,我觉得应该送她回去。扶着她,我说她今天很漂亮,她傻呵呵地笑:“漂亮?那是三十多年前了。”她不停地东摇一下,西晃一下,走过一条条大街小巷,从一个破旧的院子里穿过去,我看到两间旧的瓦房。祝红梅指指那座孤零零的破房子:“那儿,百花深处。” 这就是百花深处,她的家? 走近了,我看到房子前一大片蓬勃的太阳花、指甲花、长寿花、蜀葵,还有日落红、旱金莲,杂乱地挤在一起。这就是她的百花深处了,也对啊,谁说这不算百花呢。 扶她进了屋,她一头倒在一张窄窄的床上,沉沉地睡去。我打量着祝红梅小小的家,简单的家具,简单的陈设,但墙上却贴满了各种老画报,还有演出的剧照,生活照片。仔细辨认,又看画报下面的简介,我看到了无数个祝红梅:柯湘的祝红梅,江姐的祝红梅,杨开慧的祝红梅天啊,她曾经是一个剧团的当家女一号。那时候,她可真美啊。很多张照片上,她笑容灿烂地和一个小男孩站在一起,用长长的胳膊搂着他的肩膀。也许是她的儿子。 我隐约看到了一个女人无限风光的过去,一段模糊不清的后来。就好像穿过香气四溢的百花园,突然跌入枯萎衰败的野草丛。其中怎样的伤痕累累,都如烈酒,被她一饮而尽。祝红梅在床上睡得很香,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我替她拉上门,穿过她灿烂繁杂的花花草草,悄然离去。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她的嗓门很大,亮且婉转,与她粗糙的外表形成鲜明的对比,并埋下了伏笔,使下文交代人物过去的身份显得合乎情理。洪培欣语文网 B她喜欢隔着浓浓的水雾看一个个年轻的身体,这一细节暗示了人物内心深藏着对流逝的青春岁月的缅怀。 C画线句对人物动作的描写一方面展示了人物内心的百无聊赖和空虚,另一方面也隐约地透露了小浴池生意的清淡。 D小说中的“我”贯穿全文,是女主人公几十年人生遭际的见证者,对女主人公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和悲悯。 E这篇小说刻画了一位曾经风光而今落寞的女艺人形象,其几十年的人生故事并没有直接再现,而是留下了一大片想象的空间。14“百花深处”作为小说的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5关于祝红梅这一形象,有人认为作者将她刻画得太颓废了,有人认为作者在她的身上寄托了很深的感慨和思考,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谈一谈。(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李叔同的出家之路刘仰东 李叔同本是富家子弟,生于天津,长在上海,曾就读上海南洋公学,后到日本求学。他年轻时被称为“翩翩浊世佳公子”,结交娼优,风流倜傥;出家前涉猎极广绘画、音乐、戏剧、诗文、书法、金石等无所不通。正是由于出家前后生活境况的巨大反差,他被视为尽享荣华之后从朱门入空门的典型一例。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李叔同的骨子里,本来就有许多不入流俗的东西,倘若换个角度看,他的出家,与其说看破红尘,不如说是一种势所必然的归宿。 李叔同一向漠视世俗观念,在出家前就屡有表现。留学日本时,有一次他约欧阳予倩早8点到他家。欧阳予倩因电车耽搁迟到了几分钟。名片递进去后,李叔同却从二楼打开窗户,对欧阳予倩说:“我和你约的是8点钟,可是你已经过了五分钟,我现在没有工夫了,我们改天再约吧。”说罢便关窗而去。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当教师时,早起晚睡有一定时间,很少改变。一天晚上,他已经睡了,忽然学校收发员来叩房门,说有电报,他在里面回说:“把它搁在信插里。”到第二天早上才开房门取看电报。有人问他:“打电报来总有紧急事情,为什么不当晚就拆看呢?”他说:“已经睡了,无论怎么紧急的事情,总归要明天才能办了,何必急呢!” 世俗认可的思维和行为,在李叔同身上往往是不灵的,这就为他日后脱离尘世多少埋下了一些伏笔。说他“漠视”,是因为他并非不明白这些道理。出家前两三年,李叔同去日本洗温泉,行前还写信告诫一个学生,处世要圆通,否则不能与世相水乳。 李叔同的友人韩亮侯曾忆及两人相识的经过。韩亮侯当时在东京留学,一日,去听西洋音乐会,身边坐着个衣衫褴褛的观众,与满堂附庸风雅的阔人们形成鲜明对照,韩一时不免诧异。散场时,彼此打了个招呼,这人便是李叔同。李邀请韩到家里坐坐,一进门,韩便吃了一惊:满壁皆书,书架上摆着许多富有艺术品位的玩意儿,屋角上还有一架钢琴。韩亮侯越看越糊涂。此时,李叔同退去破衣烂衫,换上一身笔挺的西装,邀韩外出就餐。李叔同的一个学生回忆说:“在学校里很少见他的面,就是同事房间好像也不很走动的,教员休息室也不常去冬天衣服穿得很少,床上被子也很薄,严冬并不生火。”他此时的生活状况,与“苦行僧”已经相去不远了。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民国时期的一些所谓高僧,如不少名刹的住持,往往视佛门典律于不顾,结交权贵,锦衣玉食,乃至男盗女娼,无所不为。弘一法师则自出家时起,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苦行僧。1936年春,弘一法师到青岛讲律。市长沈鸿烈和名士朱子桥将军慕名请他吃饭,事先曾约定好。未料弘一法师当天爽约,托人带来一张纸条,上写打油诗一首: 昨日曾将今日期,短榻危坐静维思。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 沈鸿烈读罢,表情颇有些难堪;朱子桥将军看了纸条,则欣喜若狂,说:“今天得到一张极珍贵的墨宝,收获可不小啊!” 这就是弘一法师。他的一个学生曾这样评价他:“他放弃了安适的生活,抛妻别子,穿破衲,咬菜根,吃苦行头陀的生活,完全是想用律宗的佛教信仰,去唤醒那沉沦于悲惨恶浊的醉梦中的人群尽管这注定要失败,但我们不能离开时代的背景,离开先生的经历,苛求于他。” (摘自人民政协报,有改动)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A李叔同本是富家子弟,后来皈依了佛门,其根本原因在于生活境况的巨大变化和他的许多观念不入流俗。B.文章列举李叔同的种种往事,意在说明他不把世俗准则放在心上,始终按照佛教的处世态度来立身行事。C.出家前两三年,李叔同还告诫学生处世要圆通,否则不能与世相水乳,从中可看出 他懂世俗而不用世俗。D. 在文末,作者引用他人评价,肯定李叔同的出家动机,指出其局限,强调对其评价不能忽视时代和个人的因素。E. 李叔同穿着破衣烂衫去听西洋音乐会,反映出他摈弃物质享受又难舍艺术追求,内心存在着矛盾与冲突。14“李叔同一向漠视世俗观念,在出家前就屡有表现。”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记叙了李叔同的这些表现?请简要概括。(4分) 15李叔同出家后,市长和将军请他吃饭,李叔同为什么“爽约”?作者记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3分)水浒的 (kngqing)跌宕、洒脱不羁与红楼的铁画银钩、工笔细绘,令人觉得白话绝不比古文拖沓、啰嗦,而在鲁迅、周作人、梁实秋、郁达夫们手中,更是凸显成高华练达的绝美风景。中文之美,不仅美在风骨,更美在形体,以至其任何一块肌肉的肥瘠、任何一袭衣袂的摆动、任何一缕纹脉的走势、任何一种表情的意蕴,增之则长,减之则短,真是 。 (1)根据拼音在第处写出汉字。_(1分) (2)划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改正。 (3)请选出一个恰当的成语填入第处。( )(只填字母,1分) A鬼斧神工 B巧夺天工 C栩栩如生 D活灵活现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3分) 当初,苹果公司开除乔布斯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看好他在已经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仍然放言要以自己颠覆性的产品去创造一个崭新的IT王国的“壮志”。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是青年时期所遇到的思想上的依托禅,给了他最温暖的安慰,使他很快从狂躁中回复了清净、澄澈,找到了任由思维自由行走的理想世界。 将划线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适当增删字词)(3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7分)材料一:8月19日,深圳数千民众走上街头反对日本右翼人士登上钓鱼岛,在游行过程,部分民众打砸同胞开的日系车。材料二:自日本上演“购岛”闹剧以来,上海市接连发生多起日本人被袭事件。9月11日参加上海9球中国公开赛的日本台球选手在上海吃宵夜时喧哗被市民暴打。12日晚间一名日本男性外出时,被上海市民殴打。目前共有4名日本人受伤。 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加以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五、写作(70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比”的说法,“钱财不比,妻儿不比”,“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等等;而当下,更是时时处处充满着“比”,比谁更“恶搞”,比谁更“超级”,比谁的官大,比谁的钱拿得多,比谁的房子住得宽,比谁坐的车子档次高不过,也有一种人是比谁的好事实事做得多,谁为国家集体作的贡献大。请以“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1 . (1)芳菲菲其弥章 (2 ) 俯察品类之盛 (3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4)輮以为轮 (5)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6)无边落木萧萧下2 (3分)C (东:向东流)3 (3分)C ( 是开凿,而非修治; 是说修治后带来的好处。)4 . ( 3 分)B(“开凿终于终于刺史白乐天”有误,白乐天做的是修浚工作,而非开凿工作。)5 ( 6分)( l )太守陈述古刚到这里,询问百姓担忧的市情。(意思对、语言通顺l 分。“始”、“病”各1 分)( 2 )这是天下的通病,难道只是对待水这样妈?(意思对、语言通顺l 分,“患”、“岂”各1 分)【参考译文】 钱塘江的潮水离开钱塘向东冲向西陵,潮水从远处涌来。它使低洼潮湿的盐碱地,变成了种植桑麻的地方,时间长了又发展成为人口聚居的城镇,今天州县的平坦陆地,都是钱塘江的故地。这里的水质又苦又恶臭,只有靠山凿井,才能得到甘甜的泉水,可是泉水供给的范围又不够广。唐朝的宰相李长源开始开凿六井,引西湖的水来供给百姓饮用。后来刺史白乐天治理西湖疏浚六井,并且在西湖边上刻碑题字,直到如今人们还依靠这几眼井水生活。当初李长源开凿六井,其中最大的在清湖,叫做相国井,相国井的西边是西井,西井的偏西而向北的叫做金牛池,又向北而偏西靠近钱塘城的分别是方井和白龟池,又向北而偏东到钱塘县治南面的叫做小方井。不过,金牛池废弃已经很久了。嘉祐年间,太守沈文通又在六井的南面,越过河流往东,到美俗坊的地方开凿了南井。水流出了涌金门,汇入湖中向北流去,上有三道水闸,水流注入石砌的水沟,穿城向东流去,南井、相国井、方井都从这里流出。至于西井,则是相国井的支流。而白龟池、小方井,都建造了暗沟从湖底流过,不用水闸。这就是六井的大致情况。 熙宁五年秋天,太守陈述古刚到这里,询问百姓担忧的事情。百姓都说:“六井不修治好,老百姓就没有水喝了。南井沟渠低下而井高,水在地底下流淌,大抵通常供应不过来。”陈公说:“咳,说得太过了,有我在这儿,能让百姓没有水喝吗!”于是命令和尚仲文、子圭办理此事。于是打开沟渠更换井壁,修补好了一些漏洞,这样一来,相国井的水滔滔而来,沟里的水都溢了出来,向南注入漕河,上千的船只轮流来取水,瞬息之间就可以灌满百斛。还疏浚涌金池,将它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让洗衣浴马这样的事不在上池发生。并且在上池的门外设置两道闸门,其中一道闸门连接上池并将河水引入,另一道设在石围栏里,并列摆放五根竹管作为水管来引出池水,池水汇入河中向东流去,经过三桥然后流入石沟,进而注入南井。 第二年春天,六井全部修治好,正好赶上干旱之年,从江淮到浙右的各地水井都干涸了,老百姓到了用瓦罐装水奉如美酒相互赠送的地步。而钱塘的百姓肩上扛的,舟船载的,南自龙山,北到长河盐官海边,都有丰足的水供牛马饮用,供人们洗澡。 我认为水是人们急需的,干旱以致井水干涸,并非年年会发生的。因为与水有关的隐患不常有,而忽视了水是人们的急需之物,这是天下的通病,难道只是对待水这样吗? 6(1)“空”指的是六朝的繁华喧嚣早已不复存在。“同”指的是“天淡云闲”,即自然景象。古今相同。(2)颔联虚实结合,“鸟去鸟来”为实,“人歌人哭”为虚,自然界的鸟来鸟去与人类的生生死死,亦歌亦哭,都随岁月的流逝融入山色、水色之中,表达了时光的流逝,历史的更迭。7(5分)BE,B错,曹操先弃袍后割须,最后扯着旗角包颈而逃。E错,是第六次出兵祁山;蒋琬和姜维应对调。8 ( l )吕布希望刘备替自己向曹操求情。(1分)当初袁术派纪灵攻打刘备,刘备向吕布求助。(1分)吕布请双方一同赴宴,提出通过射箭方式决定两军战或和的方案,双方都同意。(1分) 最终,吕布一箭射中辕门外画戟小枝,( 1 分)使得双方罢兵替刘备解围。( l 分)(2) 不成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1 分) 孙向刘备讨要荆州不成,周瑜定计以招亲为由把刘备骗到东吴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 l 分)诸葛亮识破其计,让刘备按照对策行事,弄假成真娶了孙尚香( l分) 周瑜又与孙权商议困住刘备,但刘备在孙夫人的帮助下瞒着孙权离开东吴(l 分) 周瑜闻讯后带兵追赶刘备,但刘备已被诸葛亮在江边接住,渡江远去了(l 分)9(1)D (“效死”,是指百姓宁可献出生命)(2)孟子认为小国首先要自强自立,不做大国的附庸,要争取独立自主,保持自己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其次,要深沟高垒,加强国防建设。一旦有侵略者来犯,军民要同心同德,与国家共存亡。【参考译文】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 孟子回答道:“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护城河,筑牢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这样就好办了。”10 .D(A 一些极其复杂的事情,若用比喻来加以解释,往往能收拨云见天的效果。金斯的故事,为了告诉我们比喻的解释效果。B闪电指的是构思,暴雨指的是构思的成果,C 托尔斯泰事例说明,先要有积累。)11 (11)抱住脑袋坐在那里向壁虚构,或者独自一人像个狂人似的口中念念有词地踱来踱去。或者:脱离生活,一味地去“苦思冥想”。( 2 )作家决不可脱离生活,一味地去“苦思冥想”。相反,只有始终不渝地接触现实,构思才得以绽出解花。12(1)人的意识之中逐步地、慢慢地积累思想、感情和记忆的印痕。(2)需要一个极为轻微的推动力,我们周围世界,我们身上一切都可能是推动力。(甲)13C D(C项画线句描写人物的动作主要是为了展现人物内心对生存艰困的焦灼和因生意清淡有可能失业的隐约担忧;D项“我”并没有见证人物几十年的人生遭际,作品只是截取主人公晚年生活的一个片断,借“我”的眼光去观察,含蓄地透露了人物大起大落的命运。)14答案:以富于形象感的事物命题,给人美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是构成全文情节的线索:了解到祝红梅住在百花深处,引发我的好奇;看到祝红梅的住处及环境,促使我对祝红梅开始理解。标题暗示祝红梅生活环境的美好,与她现实生存境况的落魄与凄凉相对比,衬托了她内心中对美的热爱和向往,也让人备感命运磨砺、生命凋零的残酷。(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15答案:【观点一】作者并没有将人物刻画得颓废。祝红梅抽烟、喝酒,折磨自己,表面上看是颓废,实际上反映了人物内心的痛苦和对命运的无奈,这让人物显得更加真实。一个曾经拥有风光的青春岁月的人,如今沦落于生活的底层挣扎,并且又将失去那颇不容易的搓澡的工作,其苦痛是可以理解的。主人公即使生活在卑微的底层,但从她高声的说笑、好的人缘以及住处种满鲜花等描写中仍能感受到她心灵的美好和善良,她生活态度的积极。(意思对即可,每一点2分。)【观点二】作者在祝红梅这一人物身上寄托了她很深的感慨和思考。祝红梅曾经的风光与如今的落寞相对比,作者借此感慨命运的无情,生活的残酷。祝红梅在晚年的凄凉与寂寞中仍然保有对美的欣赏与热爱,在底层社会的劳碌中仍然不失心地的善良,作者借此思考人性的美丽与坚韧。人物如今的落魄潦倒,也意味着一种艺术和文化的失落,一个时代的结束,作者以此表达对艺术与文化的哀惋与痛惜。(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乙)13、C D (A生活境况的巨大反差是指他出家前后的变化。B根据文章中的“这就为他日后脱离尘世多少埋下了一些伏笔”,只能说他的行为与佛教超然尘外的处世态度有相通之处,并非“始终按照佛教的处世态度来立身行事”。E“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有误,在摈弃物质享受与追求高雅艺术之间并没有“矛盾与冲突”。)(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14. 人际交往方面淡泊人情世故; 物质生活方面与世俗追求相异。( 言之成理即可15 李叔同认为。身为僧徒不宜参加俗世筵宴。 目的在于表明:李叔同出家后不愿结交权贵,过着苦行僧的生活,这与他出家前漠视世俗观念的思维和行为是一脉相承的。他的出家“是一种势所必然的归宿”。(言之成理即可)四、(13 分)16 (l )铿锵( l分)(2)改为:不仅美在形体,更美在风骨。( l分)( 3) B ( l 分)17 他己经一无所有, 仍然放言要以自己颠覆性的产品去创造一个崭新的IT王国。 这一(或“他的”)“壮志”并不被很多人看好。或者:他己经一无所有, 仍然放言要以自己颠覆性的产品去创造一个崭新的IT王国, 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一(或“他的”)“壮志”。(一个短句2 分共3分,语言表达不连贯的酌情扣分。18答案示例:反对以爱国的名义施暴,爱国需要理性。首先,购置日系汽车的中国人,只是在分享现代科技文明的成果,购买日系车不等于卖国。日本人和日本政府是两码事,保护他国人员在本国不受伤害是每个国家应尽的义务。其次爱国需要表达,但必须以法律为底线,不能随意破坏公共物品,不能报害民众的私产。施暴不是文明社会应有的景象,而是对法律秩序的公然挑衅,是不折不扣的违法行为。理性爱国、奋力强国、精心治国,才能真正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观点2 分,理由4 分,语言表达1 分。写出两条理由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观点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