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16062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堂教学设计永州三中 左桂遥 0746-624101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汉至元朝中央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要制度(如汉削弱相权、三省六部制、宋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元朝中书省),认识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2.识记汉至元朝地方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要制度(如汉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解决,唐节度使与藩镇割据,宋收地方军事、行政、司法和财政权,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宣政院和宣慰司等),认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3.识记汉至元朝的选官制度的演变(如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科举制),认识封建君主通过控制人才的选拔与任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2.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教学方法与手段图表法、讨论法等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学法指导要求学生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掌握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我们应该以时间为线索,建立纵向的联系,将各朝代的政治制度的史实建立有效的结构,理清脉络,推移顺序,在变化发展中总结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分析问题的历史洞察力。教学过程【有机引入】利用电影汉武大帝片头曲导入【自主学习】1.中国从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一直存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想解决这两对矛盾。那么,你能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两对矛盾的?分别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2.你能透过“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发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哪些重要规律?【知识梳理】1、中央集权的发展朝代背景措施影响汉朝汉初郡县、封国并存,诸侯势力对朝廷构成威胁。汉景帝采纳晃错建议,削减诸侯国势力并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诸侯王子弟分割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宋朝唐朝设节度使,形成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军事上,宋太祖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改变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互相推卸责任,行政效率低下;官费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局面。元朝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吸取历史教训,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之下设路、府、州、县,设宣慰司管辖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君主专制的演进朝代措施影响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设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唐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宋朝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制约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同时导致了官僚互相推卸责任,行政效率低下。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朝代名称内容影响汉朝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有利于广泛搜罗、管理人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朝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协作探讨】1、归纳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征方式建议:分组讨论,自由发言。角度提示:比较异同,把握趋势。参考结论:(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2、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有何进步意义?提示:注意从选官方式和作用、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参考结论:(1)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2)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3)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4)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推动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纵横联系】1、联系初中所学知识,温故知新。引导学生联系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中的相关内容,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2、联系现实,考察本课所学制度对现在的影响。(1)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相同点: 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下。 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同点: 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数名称已变化。 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 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控制地方局势,管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政区划更多的是体现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代表当地人民利益。(2)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可用往年高考题举例说明(08全国卷I) 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6分)(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参考答案:(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6分)。(2)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5分);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5分)。(3)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6分)。(4)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10分)。3、典型习题训练(1)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C) 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2)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对大臣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C)A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B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C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D地方赋税全部由中央掌控(3)汉武帝为削弱相权采取的最为重要的措施是() A频繁任免宰相以防大权旁落B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 C废除秦朝的中央官制D开始探索三省体制(4)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C) A尚书中书门下B尚书门下中书 C中书门下尚书D门下中书尚书(5)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6)表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的标志是()A察举制度的实行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C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D科举制度的创立(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免各执己见,争执不下,浪费时间。于是,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开始只有三省长官,后来又陆续增加了一些官员,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参决朝政,这些人也是宰相。政事堂的创立,增强了三省制的功能。 材料三 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请回答:(1)宰相名称始于何时?它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2)唐朝和宋朝为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各采取了哪些措施?(3)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1)战国。宰相一般只是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名,地位很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2)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并设政事堂。北宋:在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在地方削弱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将专权。 (3)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宋:严格控制地方,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但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课外延伸】永州访古1、永州古代行政区划沿革2、零陵文庙、宁远文庙介绍【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围绕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多样的历史材料,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来,着重探究了“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结。在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学习知识的能力,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总体把握的能力。本课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较大,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备课资料】1. 永州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原始社会末期,永州属三苗的江南地。夏商至西周时期,属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南境。秦代,属长沙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析长沙国置零陵郡,郡治零陵(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县西南),辖7县4侯国。7县是:零陵(今广西全州、兴安、灌阳一带)、营道(今宁远县地)、泠道(今宁远、新田县地)、始安(今广西桂林、临桂、阳朔、灵川、永福、永宁县地)、营浦(今道县及江永部分地)、洮阳(今广西全州、资源县地)、钟武(今衡阳县地)。4侯国是:泉陵(今冷水滩、芝山、祁阳、祁东、东安及双牌部分地)、都梁(今洞口、武冈、绥宁、城步一带)、夫夷(今邵阳、新宁一带)、舂陵(今宁远、新田、祁阳部分地)。元封五年(前106),郡上设州,零陵郡属荆州。新莽王朝时,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辖地未变。东汉时,复名零陵郡,迁郡治于泉陵(治所在今永州市芝山区城北1千米),辖区也有所扩大。除原来的7县3侯国(舂陵侯国并入泠道县)外,还增加了湘乡县(今湘乡、双峰等地)和昭阳(今邵东县地)、烝阳(今衡阳县地)2侯国,共计8县5侯国。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于建安三年(198)攻占零陵,零陵郡属刘表势力范围。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后,刘备代刘表领荆州牧,零陵郡属刘备势力范围。三国时,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刘备病故,零陵郡地入东吴。孙吴时期,零陵郡地域开始减小。甘露元年(265),分零陵郡西南部置始安郡,今广西桂林、临桂、阳朔、兴安、灵川、永宁、永福等县地从零陵郡分出。宝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南部置营阳郡,郡治营浦(今道县);分北部都梁、夫夷、昭阳置昭陵郡;同时将湘乡、重安(原钟武)、烝阳3县划入衡阳郡。至此,零陵郡辖6县:泉陵(今冷水滩、芝山、东安地及双牌的一部分)、祁阳(今祁阳县地)、永昌(今祁东县地)、零陵(今广西全州县地)、洮阳(今广西全州、资源县地)、观阳(今广西灌阳县地)。营阳郡辖营浦、营道、舂陵、泠道等4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废营阳郡入零陵郡。永嘉元年(307)置湘州,零陵郡属湘州。东晋永和年间(345356),析零陵郡复置营阳郡。义熙十二年(417),零陵、营阳二郡属荆州。南北朝时期,梁天监十四年(515),改营阳郡为永阳郡;陈改永阳郡为营州永阳郡。隋开皇九年(589),撤零陵、营阳二郡,设永州总管府,区域较零陵、营阳2郡有所扩大,谢沐、冯乘2县从临贺郡划入。大业五年(607),改永州总管府为零陵郡。辖5县:零陵(今冷水滩、芝山、祁阳、祁东、东安地及双牌部分地)、湘源(今广西全州、资源、灌阳地)、永阳(今道县、江永县地)、营道(今宁远、新田地及祁阳部分地)、冯乘(今江华、广西富川县地)。隋末,萧铣改营道县为梁兴县。唐武德四年(621)废零陵郡,分置永州、营州。武德五年,改营州为南营州。贞观八年(634),改营州为道州。贞观十七年,撤道州并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复置道州。开宝元年(742),改永州为永州零陵郡,改道州为道州江华郡。到代宗大历二年(767),永州辖4县:零陵、祁阳、湘源、观阳(析湘源县置,今广西灌阳县地);道州辖5县:宏道(原营浦县地,今道县地)、延唐(原营道县地,今宁远县地)、江华(今江华县地)、永明(原永阳县地,今江永县地)、大历(析延唐县置,今宁远、新田及祁阳部分地)。五代时期,后唐天成二年(927)马殷建立楚国,永、道二州属马氏楚国势力范围。后周广顺元年(951),南唐灭楚,永、道二州地入南唐。后周世宗时,授周仁逢为武平军节度使兼侍中,“尽领湖南之地”,永州、道州属周仁逢领地。后周时,分永州的洮阳、湘源、灌阳置全州。至此,永州仅辖零陵、祁阳2县。道州仍辖5县,其中延唐县改名延熹县。永、道二州的区域大体相当于今冷水滩、芝山、祁阳、祁东、东安、双牌、道县、宁远、新田、江华、江永等县地。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分全国为13道,永、道二州属江南西道。淳化五年(994),改属荆湖路。至道三年(997),改属荆湖南路。两州的辖地与县名有所变动。乾德三年(965),延熹县改名宁远县。撤销大历县,并入宁远县。雍熙元年(984)升东安场(原应阳县地)为东安县。至此,永州辖零陵、祁阳、东安3县,道州辖营道、宁远、永明、江华4县。元朝确立行省制度,省下设路(州)、县。原永州零陵郡、道州江华郡分别改称永州路、道州路,隶属湖广行省湖南道。明代改路为府。永州路、道州路分别改称永州府和道州府,隶属湖广行省。洪武九年(1376),将道州府降为道州,隶属永州府。同年,改湖广行省为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属之。崇祯十二年(1639),分宁远的新田堡置新田县。至此,永州府辖1州7县,即道州、零陵、祁阳、东安、宁远、江永、江华、新田。清顺治元年(1644),分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为湖广左、右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属湖广右承宣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64),改湖广右承宣布政使司为湖南省,永州府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民国2年(1913),改道州为道县。民国3年,衡永郴桂道改为衡阳道,永州属衡阳道。民国11年,湖南省撤销道,仅存省、县二级。民国16年,析零陵、宁远、桂阳、祁阳、新田、常宁等县地置阳明县。民国20年,阳明县撤销。民国26年,湖南省划分行政督察区,永州各县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湖南省调整行政督察区,原第九行政督察区所属各县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湖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辖零陵、祁阳、东安、道县、宁远、江永、江华、新田等8县。2、零陵文庙零陵文庙,又名先师庙、县学宫、孔子庙、圣庙,既是祭祀“玉圣先师”孔子的庙堂,又是古代零陵唯一的官办学校;是古代培养国家人才的场所,又是施教化之功的阵地。 零陵文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初址在芝山潇水以西黄叶渡愚溪之左。愚溪是一代文宗柳宗元谪居芝山后游历、生活的地方,也是芝山人民祭祀柳子之所在。韩愈以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将作为培养人才的学宫建立于此,自然是期望永州“人文蔚起”,文冠八芳。故而在此度过了一百五十三年的时光。至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首次迁置城东门内。八年后,在元末农民起义的战火中灰飞烟灭。明洪武三年(1371年),文庙再迁城南,规制如旧。城南面临潇水,与西岩隔岸相对,零陵文庙与芝山山光水色相依相伴了一百二十余个春秋。因为城南地邻潇水,地势低下,常遭洪水肆虐之苦。明弘治三年(149年),文庙第三次迁至城北。嘉靖二十一年(1545年),因其地风水不吉,遍察全城“良壤”,择定城内东山南麓现今庙址西南侧建庙。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攻克零陵,将文庙付之一炬。清顷治十四年(1657年)于原址重建。乾隆四年(1739年)又改迁至太平寺侧南谓王府旧址,因地势低平而潮湿,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迁到明嘉靖二十一年所建庙址东侧三丈多远的高地上,即现存庙址所在地。文庙建筑规模庞大,气势雄伟。现存的文庙只有大成殿和东西两庑,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大成殿,彩绘斗拱,疏朗雄大,歇山重檐,翼角高翘,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殿前、檐下有石柱四根,其中两根为汉白玉柱,雕刻着蟠龙,龙身矫健,对向回舞盘旋,两根青石柱雕刻着飞凤,殿前后阶有石狮、石象各一对,块石丹墀雕刻花龙。这些石刻选型古朴,雕琢精致细腻,栩栩如生。木横枋,飞檐,大殿四周的石围栏和台阶的石脚上,都精细的刻着人物及飞禽走兽、花卉,砌垒的线条分明、工整、美观。大成殿后面两角上方有两块汉白玉石碑(其中一块已毁),立于青石乌鱼之上。碑上盖顶和碑两边的雕刻十分精巧,有龙飞凤舞之貌。这些雕刻和建筑具有卓越的艺术价值,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湖南省人民政府于1956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修复一新。 零陵文庙的建筑方式、装饰风格和雕刻艺术,即体现了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观念,更反映了零陵人民的劳动成果和智慧,折射出芝山人民敢于创造、勇于创新的精神。 3、宁远文庙宁远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它始建于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明、清两代历次重修,最后一次重修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至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历时十载,耗银六万余,占地7000平方米。整座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精美,规模庞大,给人以古朴、庄重、雄伟之感,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走进大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宽广的庭院,草茂花繁,飞红滴翠,宛如一座花园。园的前端,有一泮池,形若半月,全为条石构成。池内种有荷花,亭亭如盖,生趣盎然。与泮池相映生辉的棂星门,亦为青石结构,上镌麒麟狮象,跳跃奔突,栩栩如生。然后是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崇圣殿(后殿),层层递进,深邃曲折。大成门并排三扇,高达丈余,气势雄伟,东西并列乡贤、中宦两祠,进入大成门,整个成殿便映入眼帘,顿觉满目生辉。大成殿,是文庙主体。殿宇轩昂,高达5.7丈,为宫殿型结构。前有青石坪台,坪台外有一青石铺就的庭院,可容数千人,肃穆开阔。大成殿周围墙上画有圣迹图,记载孔子生平。其后即崇圣殿,其布局结构,仅此于大成殿,左右为东西庑。抬头看去,红墙琉璃瓦,斗拱飞檐,层层而上,如翼欲飞。大成殿内上首,金漆木雕孔子神位即供于此。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已毁,现只留石座一方,新画孔子一幅。 宁远文庙的精华之处,莫过于石雕。大成殿前丹墀刻有五龙浮雕,一眼望去,逐浪翻波,时隐时现,仿佛水花在溅,涛声在响。环绕青石坪台的20方石雕,刻有各种形体的飞禽走兽,或站或坐,或升或降,或双戏,或单飞,多姿多态,妙不可言。所有石雕艺术中,尤以20根龙凤青石柱吸引人。石柱高约8米,直径约40公分,你看那龙,张牙舞爪,似在翻江倒海;你看那凤,展翅飞腾,直觉习习生风。 过去,文庙是历代统治者“祭孔”的地方,现为人们工余、课余进行文化娱乐、体育锻炼和浏览的场所。宁远古城西廓有一群巍峨的宫殿式建筑,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十分显目,它就是名闻遐迩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疑山风景名胜区重要人文景观宁远文庙。宁远文庙,原建在距宁远县的城东11公里的冷道县故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县城易名迁址,随县城迁建于今地,又名学宫,是祀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堂,又是古代社会官办的学堂,它是庙学合一的教育机构,是传播儒文化的神圣殿堂。宁远文庙坐北朝南,东西宽60.2米,南北长170.8米。占地10282平方米。建筑物采用中轴线对称式布局,中轴线上自南至北建筑分别为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两侧对称式排列着登圣坊、步贤坊、腾蛟门、起凤门、乡贤祠、名宦祠、东西庑、尊经阁、明伦堂建筑。大成门及乡贤、名宦两祠建筑相连形成一道东西屏障,将文庙分隔成前园与后院两进院落,园中池映风荷,绿树扶荫,棂星门石坊峙立,一派中国园林景色;院内建筑,曲廊环回将东西庑、大成殿、尊经阁、明伦堂、崇圣祠连接在一起,为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式建筑风格。中国石雕是宁远文庙建筑装饰的特色,它不仅拥有全国古建筑中唯一的龙凤石柱群石雕,还有月台围栏石雕、丹陛石雕、棂星门石坊石雕,及三对立狮石雕,这些石雕的工艺手法囊括了高浮雕、镂孔、浅浮雕、线刻等,工艺精湛,造型生动,线条柔和。壮观的石雕与朱梁黄瓦的宫殿式建筑相映生辉,吸引了无数来九疑山旅游的客人,为之惊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