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教案汇编(三上).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515071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2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昌吉市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教案汇编(三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昌吉市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教案汇编(三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昌吉市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教案汇编(三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昌吉市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教案汇编三年级上册昌吉市小学科学学会2008年9月1科学是昌吉市八小 李忠华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通过吹泡泡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二)知识与技能:(1)科学是什么。(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2)想知道,爱提问。(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确定自己研究的是什么。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二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洗涤剂、洗衣粉、肥皂、甘油、水等配制吹泡泡的溶液。2各种粗细不同的吸管。3铁丝或铝丝。(二)学生准备:盛吹泡泡溶液的容器。教学时间: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课: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科学课。你知道什么是科学课吗?(板题)(二)自主学习:1讨论“什么是科学”2吹泡泡游戏里也有科学?(1)教师演示:吹泡泡。(2)谈话:关于吹泡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生回答。(3)大家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想研究哪些问题呢?(4)怎样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呢?A学生尝试配制吹泡泡的溶液,选择吸管吹泡泡。B比一比,谁的泡泡大,为什么?(5)拓展:吹泡泡、玩泡泡的新花样。3思考:(1)吹泡泡都经历了哪些过程?(2)谈话:吹泡泡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吹泡泡里有科学。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4讨论找一找我们身边哪里还有科学?学生找后回答:师归纳总结。 2、做一位小科学家昌吉市三小 刘杰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2、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知识与技能: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细心观察,大胆假设和验证,发现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激励学生树立做科学家的信心,进一步明确科学是什么。设计理念:学生参与找出让纸鹦鹉等保持平衡的秘密的活动,使学生感悟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也能做科学。激励学生从小走科学家走过的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1、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科学家资料(说清他是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2、科学家研究科学一般分哪几步进行啊?3、强调:提出问题-预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这样的探究过程。4、你想做一名科学家吗?老师考考你!(设计意图:学生搜集科学家资料的同时,已经在学习科学了,通过这种方式,还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交流科学家资料,结合上节课琴纳的故事,进一步强调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为这节课内容打下好的基础。)二、自主探究:1、纸鹦鹉“站立”的秘密、出示“站立”的纸鹦鹉,学生观察。提问:你能动手做一只能站立起来的纸鹦鹉吗?(设计意图:探究一开始,一定要创设一个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有主动探究的动力。)、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上。(或成功或失败)、学生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手指上不掉下来?(探究第一步)(设计意图:当学生发现自己做的鹦鹉站不住时,自然的就想到提出上面的这个问题,长时间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遇到生活中的情境,自然就会提出科学的问题来。)、分组讨论,商量可行办法。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探究第二步)、按照讨论结果再次动手尝试。、成功的组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失败的组再次进行尝试。(探究第三步)(设计意图:这部分既是寻找证据的过程,也是体验成功乐趣的过程,给失败的同学一次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对照复习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发现自己也能向科学家一样研究科学,教师渗透: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2、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全班交流实验方法。、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师生小结:通过以上活动,有什么发现?、得出很多物体能站立的原因:平衡,重心降低。(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训练,进一步巩固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科学探究这种科学方法。三、全课总结1、强调: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2、提问: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科学家们是怎么做的?学生思考、回答。(设计意图:渗透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研究科学是一个艰难的、复杂的过程,遇到困难,并不是一件坏事。)四、拓展延伸制作完成“倒立的小人”科学小玩具。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昌吉市第八小学 屈庆祝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2)能够运用文字、图画等方式记录有关的观察、调查的结果。(3)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两大类。2、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有生命物体。(2)认识常见的动物与植物。(3)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如需要空气、水和食物,都有生长、繁殖的能力,都能够运动;。都有生长的能力,都自己制造养料,需要空气、水、土壤中的养分和阳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2)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二、教学准备:事先找好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学校的花园、苗圃),准备一些学生调查研究用的工具(铲子、放大镜)、书。三、教学过程:(一) 导课:1、“当我走进树林,眼前一片生机盎然,无声的树在生长,美丽的小鸟在歌唱。当我走进池塘,眼前一片波光粼粼,快乐的鸟儿在雀跃,清清的水草在舞蹈。当我走进”,这是一首没有写完的诗,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模仿上面的两段诗句继续往下写。 2、让学生补充完整。3、大自然中处处充满生命的火花,地球有了他们才变的美丽。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揭题: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设计意图:教师大胆地把单元页的科学小诗挪到这节课的开头进行教学,确实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课堂上,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续写的小诗,仿佛置身于诗中描写的意境中,感受生命世界的无限美丽。教师发自内心的感叹,与学生产生共鸣。在这种情景的熏陶下,学生热爱生命世界的真实情感被激发了。这使该课的教学效果得到升华。) 二、新授1、作出猜测环节:(1)、 你知道哪些物体是有生命的?(收集学生已有知识) 学生汇报 (2)、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学生汇报。(3)、师生共同总结(边总结边板书): a、他们都能长大。 b、他们都需要营养。 c、他们都能繁殖后代。 d、他们都要吸收水分、阳光等。 所以,我们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设计意图:科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教师只有摸清楚学生的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才可以“对症下药”,同时这一环节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必经之路。)2、寻找证据环节: (1)、活动前准备: 讨论:在校园内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汇报 温馨提示:a、校外活动时,不能踩草坪,不能伤害有生命的物体。 b、小组活动时,小组成员要齐心协力,相互合作。 c、 同学们要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找到的有生命的物体。布置任务,分组活动,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2)、学生分组寻找、观察(3)、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4)刚才大家在校园里找到了那些“有生命的物体”?学生交流。(5)师生共同总结:(边汇报边板书)蜜蜂、蚂蚁、榆树(设计意图: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从而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6)讨论:为什么说他们是有生命的?(7)学生汇报(8)(出示一个钟面模型)问:它是有生命的物体吗?为什么?(9)学生汇报(设计意图:有了比较各小组纷纷补充出人意料的新发现,这些收获得归功于活动空间的开放,有了足够的探究空间和自由度,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不难看出,教者心目中追求的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多种合理的答案。)(10)拓展活动:识别书本13页图片中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的“”不是的“”。(11)学生交流(12)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该如何与他们相处呢?(13)师生交流3、得出结论环节: (1)什么样的物体是有生命的,什么样的物体是没有生命的,(2)你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或是没有生命的,(3)学生总结(略)(设计意图:新授环节教师完全套用科学探究的研究模式,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科学家探究科学的全过程,为他们从小树立科学自信心,从而消除他们对科学探究的陌生感。为后续的科学学习做好铺垫。)三、总结全课 你有什么收获?四、板书: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a、他们都能长大。 b、他们都需要营养。 c、他们都能繁殖后代。 d、他们都要吸收水分、阳光等。校园里的植物 昌吉市四小沙秋瑾A 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初步认识校园里的一些花草树木,能叫出它的名字2、在认识校园里的植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通过对植物的描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认识到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关爱,对学校的关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校园里的植物。2、难点: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先给大家欣赏几副图片图片(出示学校植物的图片)这些图片漂亮吗?漂亮在哪里?师:这些植物就是我们学校各个地方的绿化。学校的植物可真多呀!今天我们就到校园里像科学家一样来研究一下我们身边的植物好吗二、观察校园里的植物1、提醒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注意你所观察的植物的名称、生长环境、生长特点等。2、师:你们想研究植物的哪些方面呢?生(可能回答)我们想看看植物的叶子,我们想研究花,我们想研究根师: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注意做好观察记录。3、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植物三、根据观察引导学生认识植物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师:各小组观察的植物不完全一样,那么你们所观察的植物有没有共同点呢?生:植物有叶子,植物有有茎,植物有根师小结:植物的种类很多,样子也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成的(有些植物稍有差别)四、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师:给你所观察的植物排排序师:通过排序你发现了什么?生:(可能会出现的回答)树木高大,小草低矮师:你还发现什么?生:一种植物和另一种植物的叶子不同,茎不相同,根的形状不同师小结:自然界的植物的共同特征是能进行光和作用,依靠阳光进行独立生活,位置一般不移动,同时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正是它们的差别,构成了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校园里的植物市七小 赵斌B案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初步认识校园里的一些花草树木,基本上使学生叫出它们的名字。2.能够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3、能够按一定的标准找出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通过认识到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关爱,对学校的关爱,我们应该爱护它们。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校园里的植物,设计观察表格。2、初步了解植物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难点: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三教学准备 1师:校园植物照片,学生观察记录表。四. 活动过程:课前准备:教师预先对校园植物进行调查,熟悉。要了解本学校植物的分类以及名字基本特性。并提前给学生布置课前任务,要求学生自由结合小组(2-3人一组)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校园里的“大植物”(乔木,灌木类植物),要求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问题都记录下来。(活动目的:教师在上此课之前,自己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根据科学课时紧张,一节课根本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因此让学生可以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自己先去观察,由于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科学课并根据他们的知识程度,所以在观察校园里的植物时,老师特意缩小观察的范围,先从“大植物”进行观察。并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活动1:大屏幕出示校园里的“大植物”照片,欣赏谈话:这些植物你们熟悉吗?它们和我们有关系吗?能说上他们的名字吗? 师生交流谈话:其实它们就在我们的身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下校园里的植物,和它们交个朋友。和它们交朋友,就要熟悉它们。关于植物你们知道多少呢?师生交流谈话:我们怎样去了解它,(从局部到整体,根 茎 叶 花 果实)针对你们想知道的事,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解答呢?(活动目的:通过师生交流,初步了解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植物都有那些了解,以及他们的观察方法,记录还存在那些问题,还有待改进。)活动2:根据每组研究的植物的不同方面,分组设计观察表格例:表格1校园里的植物名称(写或画)观察项目其它发现相同点不同点组员: 地点: 时间: 师生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善设计的表格。(活动目的:交流汇报后,让学生根据先有观察记录的经验,完善自己设计的表格,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调整、指导和启发,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完成设计表格,学会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活动3: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观察校园里你想观察的植物并完成表格并看看那组在观察的时候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以及问题,(观察前准备什么以及观察时注意什么)下节课继续汇报交流。(活动目的:科学课教师应该从教育观念上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主动直接地参与了整个教学活动,并能向老师提出科学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科学探究,尝试了科学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这课对学生来说旨在培养学生能初步学会设计观察表格以及科学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活动:1.给校园里的植物做身份证。2.做一个绿色校园的简单方案。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现有掌握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发挥学生的特长。)校 园 里 的 小 动 物昌吉市十小:高春玲预期学习结果: 1、能够对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2、能够围绕小动物开展一些探究活动。3、能用自己的标准对小动物进行分类。4、认识到动物具有多样性。重点:概括小动物的特征。难点:围绕小动物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准备:提前捉不同地方的蚂蚁3-4个分别装在两个瓶,(注意:捉蚂蚁不要伤害)蝴蝶一只、鱼 记录纸昆虫盒、各种食物及刺激性东西。课时安排:2 课时教 程:第一课时。一、引课我们美丽的校园都有什么动物?都是在哪里找到的?(放开说)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校园里的小动物。二、新课1、观察了解蚂蚁(1)提问:在观察蚂蚁时应该注意什么?(生说)师生讨论总结:a、 不要大的响动。 b 、 不用手摸。 c、 静静的观察并画下来,要求画的时候不光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身体的各部分。(2)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贴黑板)(3)研究蚂蚁的食性: a、 提问:从哪几方面研究? b 、讨论 汇报 交流; C、 小结。(4)研究蚂蚁对刺激的反应 a 、你怎么去研究? b、 交流 汇报; C、 小结。(5)探究蚂蚁的习性。 要求:把不同地方捉的蚂蚁各拿出一个放在一起看有什么反应。(6)小结。2、用同样的方法观察鱼、蝴蝶或者其他小动物(说明:课堂有时间就观察没有时间留着家里去做,课堂上把一种动物研究透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研究其他动物)。第二课时: 三、主要概括归纳小动物的共同特征1、谈话:我们课堂观察蚂蚁回家又观察了其他小动物。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提示:相同的地方从生命的共同特征找(例: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等) 不同的地方是指每一类动物特有的特征(例:生活环境、外形特征、生活的习性等)2、讨论 交流(这里要让学生放开说不要干预)3、谁能把同学说的再概括一下。4、师:小结归纳四、给常见的小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21页 :这些小动物分别叫什么? 2、谈话:我们来给他们分类,你想怎么分?(用线段连)。 3、学生活动。 4、汇报交流分类的依据(时间要充分)。 5、小结: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最简单的分类方法天上飞的 、水里游的、 陆地上走的、 爬的、跑的等。五、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有关小动物你还想了解什么?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学习。六、板书:(略)。二课时 三、主要概括归纳小动物的共同特征1、谈话:我们课堂观察蚂蚁回家又观察了其他小动物。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提示:相同的地方从生命的共同特征找(例: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等) 不同的地方是指每一类动物特有的特征(例:生活环境、外形特征、生活的习性等)2、讨论 交流(这里要让学生放开说不要干预)3、谁能把同学说的再概括一下。4、师小结归纳四、给常见的小动物分类 1、看21页 这些小动物分别叫什么? 2、谈话:我们来给他们分类,你想怎么分?(用线段连) 3、学生活动。 4、汇报交流分类的依据(时间要充分) 5、小结: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最简单的分类方法1天上飞的 水里游的 陆地上走的 爬的或者跑的五、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有关小动物你还想了解什么?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学习。4植物、动物、人昌吉市回民小学 王金兰一、教学目标:1、能够对植物、动物、人进行观察,比较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2、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表达和交流观察的结果。3、能力用几何图表现生物类别之间的关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难点:找出职务、动物、人的相同与不同。三、教学准备:萝卜和兔子的实物或标本,有关萝卜和兔子生长的图片。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引入1、 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兔子和萝卜的故事。有一个小兔子第一次去找萝卜,可他不认识萝卜,兔妈妈拿出萝卜,让小兔把自己与萝卜比较,说一说自己和萝卜的不同之处。2、 听了这个故事,谁能说出萝卜和兔子的不同点。(先同桌相互交流)3、 在找找兔子和萝卜的相似之处。教师归纳并划出集合。二、 引导探究1、 提问:人与黑猩猩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2、 小组讨论、汇报。3、 动物、植物与人之间有什么不同和相似之处?学生讨论汇报。(有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教师小结:人类与动物的相似之处,我们都是有生命的,我们需要事物、水、空气和生活的空间,我们生长,我们也会死亡等.人类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我们看上去不同,我们穿着衣服、我们说话,我们非常聪明,我们会制造工具等等。三;巩固、评价1、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人类与动物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人类与动植物的不同之处是什么?2、 小组评价四、 课堂练习1、 人和猩猩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人和猩猩的相似之处人和黑猩猩的不同之处2、 找出植物、动物、人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不 同 之 处相 同 之 处植物、 动物、 人课后反思:你对本课教案的意见:生命离不开水教学设计(A案)昌吉市一小闵建玲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用多种方法证明物体中含有水。(2)会用涂色的方式表示水在物体中的含量。2、科学知识(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二、教学时间:1课时三、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探究、提取植物中的水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有关人体、动物、植物离不开水的资料。(2)各种食物含水量的数据。(3)蒜臼、水果刀、纱布等工具;小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西红柿(或水果)、胡萝卜和土豆等。(4)一次性塑料杯(或瓶子)、植物油、塞子(或硬纸板)、记号笔(或绳子)。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2)实验用的蔬菜、水果等;(3)水彩笔、尺子、记录本。五、教学过程(一)导课。1、视频展示汶川大地震废虚中,人们干裂的嘴唇和期待的眼神。2、看了这段视频,你想说什么?3、师小结;对!生命离不开水,(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水与生命的密切联系。(二)探究蔬菜、水果中含有多少水。1、(师拿出装500毫升水的矿泉水瓶)说:科学证明:人体每天需要5-6瓶这样量的水,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现在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你们,老师平均每天只喝了2瓶左右的水,为什么我还能精神奕奕地上课。(生答)2、对,熟菜、水果中有水。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生答)3、师出示西红柿,问:西红柿体内有水吗?怎样把它们体内的水取出来?你有哪些方法?怎样知道它含有多少水?4、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小组内简要记录提取植物体内水份的方法)5、学生交流,师把学生的想法板书在黑板上。6、课件提示:用工具要注意安全。拿材料要注意节约。找到的水要放在烧杯里7、组长领材料,小组开始找水活动8、活动汇报:你们是怎样找到水的?9、小结并设疑:刚才,我们从植物中找到了水,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呢?(植物中含有的水有多有少)刚才,你们让我亲眼目睹了水果蔬菜里含有水,让我知道了人可以从水果蔬菜等食品中补充人体所需的水。那动物、人体中也含有水吗?10、师出示课件:唐山大地震中的故事1976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很多人都埋在了废墟里,其中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对母子也埋在了废墟里,十多天了,没有吃,没有喝,可营救人员发现他们时,那个只有八个月大的孩子却还活着,你们知道怎么回事吗?原来,他的妈妈咬断了自己的手指把断指塞进了孩子的嘴里。那个妈妈真伟大啊,真是喝着妈妈的血,孩子才活了下来。因为血中有水啊!(三)涂色活动:了解其他植物的含水量1、设疑:(以自身作例)大家看我人长得较胖,大家说我的身体里有水吗?你能猜一猜我的身体里有多少水吗?(人体中有三分之二的水)2、讲解:(出示投影片)鱼身体里含有多少水?一杯牛奶中含有多少水?人的血液中含有多少水?3、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插图,并进行涂色活动。用绿色水彩笔或铅笔涂出这几种物体中的水含量。(初步理解百分比含义)4、交流:从资料中你明白了什么?(四)、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1)出示土豆和胡萝卜,问:这两种蔬菜中,哪个含水多?(2)先让学生作出预测,再引导学生想法设计方案。(3)学生按方案进行操作。(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五)巩固拓展1、通过今天的活动,你学到了什么?2、回家以后,可以利用家里的用具,对其它植物进行一些探究活动,下节课告诉老师,好吗?生命离不开水(B案)昌吉市八小 韩娟预期学习结果1、知道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离不开水。2、会用涂色的方式表示水在物体中的含量。3、能够用几种方法证明常见物体中含有水。4、意识到水哺育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难点:想各种办法,比较物体中的含水量。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大试管、纱布、小烧杯若干、试管架、碗、汤匙、盐、小刀(塑料带锯齿)、小棍子、手动搅碎器、小草数根、植物油、大托盘、记录单等。课件2、学生准备:水果和蔬菜(如:黄瓜、西瓜、西红柿、苹果、葡萄、梨子、冬瓜、桔子、土豆、红薯等)、彩笔、橡皮泥、擦桌布、等。(说明:学生准备的水果蔬菜可在早读课前收来,教师把他们分成同等重量,上课的时候发下去。大托盘可作菜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讨论生命离不开水。1、提问:小朋友们,谁家有一两天停水的经历?说一说停水都给你们带来了哪些不便?(听取学生回答)2、进一步追问:除了人离不开水,还有哪些物体也离不开水?3、播放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录像。4、师生小结:水对生命来说真是太重要了。生物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呼吸、消化、蒸腾、光合作用等都需要水,离开水生物就不能生存,生命也就会停止。板书课题。(命离不开水)(设计意图:水,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以学生切身的生活感受引入,加深学生对命离不开水的认识,再调动学生对水的已有经验,并通过短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离不开水。)二、自主学习(一)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想办法 提问:在你们吃的食物中,哪些含有的水分比较多?(听取学生回答)谈话: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带来的不同食物是不是含有一样多的水分。 想一想:有哪些办法可以把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办法可能有:手挤、刀拍、捣碎、用手动磨碎器磨碎、榨汁机、布挤等。 提问:在这些办法中,哪些方法可以在课堂上用呢?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办法可能有:手挤、捣碎、布拧、手动磨碎器磨碎等。 提问:其他办法为什么不能用? 指名回答 原因可能有:没有装置或器械,太危险等。教师讲解手动磨碎器的用法。. 动手做 教师分发学生带来的蔬菜、水果(同等重量)等。 每个小组发两只杯子,纱布,报纸等。 每组学生从蔬菜、水果中挑选出两种,在众多适用的办法中选出种办法,把水从植物体内挤出,分别盛在杯子里。 (说明:应指导学生挑选出水分比较多的蔬菜、水果,如橘子、西瓜、葡萄、黄瓜、西红柿等。手挤的方法挤出的水很少,而且弄的满手都是,至少应该发一些塑料袋,或者纱布、其它布等,拧出的水分又多又干净。) 活动注意: 在桌上掂上报纸,用刀时注意安全,不要损坏桌面、用大托盘做砧板。 挤出的水分别装在小烧杯中,便于比较。 由于三年级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因此,实验时间要长一些。 填写活动记录表。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植物体内的水,同等重量更便于比较,并在感受的过程中,提高动作能力,从而获得多方位的发展。) (二)比较植物体内的水的多少 实验后,引导学生说明哪一种植物含水比较多。 学生归纳: 引导学生归纳:我们吃水果、蔬菜时,在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的同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说明:比较时, 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几种植物,一人负责一种。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在某一方面研究的时间,从而可以将研究深入地开展下去。)(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体含水量的不同,并认识人通过吃水果蔬菜也可获得一定量的水分。)(三)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提问: 你们知道我们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吗?我们喝的牛奶含有多少水?我们每天吃的米饭、面条、肉、鸡蛋、鱼又含有多少水吗? 学生猜测或查阅资料回答。 学生在科教书上的图上涂色。教师指导。 补充其他植物含水量的数据。大屏出示参考资料上【100克食物含水量对照表】。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吃的各种食物里面都含有大量的水,补充我们人体的需要。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的目的是通过涂色对比,使学生感受不同物体含水量的不同,【100克食物含水量对照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活动。) 三、拓展活动:设置小草“喝”水的装置。 提问: 小草体内有水吗?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小草用什么喝水 ? 怎样使我们知道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呢? 学生讨论: 小草放在什么容器中?怎样把小草固定?怎样保证容器中的水是小草喝的?( 也可直接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 学生设计实验装置。 安装装置。 学生分组,在课堂内安装装置,并做好第一次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同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 四、 延伸1、 激情:上到这儿,我很想写一首诗,你们想听一听吗?(大屏出示)2、 提问:你们知道这儿的“你”指的是谁吗?把“你”换成水我们来读一读。“因为有水,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水,鱼儿游得欢畅”3、 激趣:你们想接着我的诗把它写下去吗?4、 学生续写诗5、 总结:是呀,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板书)(设计意图: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切身感受到生命体与水的关系,用诗歌让学生表达出对水的热爱,学生会表达的更透彻,并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作业:1、 观察记录小草喝水情况。2、 观察记录自己养的小宠物喝水情况。(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认识植物动物的“喝”水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关心周围的小动物。)观察水(A案)昌吉市七小 努尔古丽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水并能准确表达出水的特点。2、学生能够鉴别多种液体。知识与技能1、通过运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认识知道观察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2、通过观察水认识水的基本特征。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1、进一步培养成细心观察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精神。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矿泉水 雪碧 白醋 牛奶 一次性纸杯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1、你们猜猜,老师拿的这个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凭什么认为它是水呢?有什么依据?2、要想准确辨别出我们周围的东西,只靠看是不好下结论的,看只是观察物体的一种方法,你知道观察还有哪些方法?(板书:观察方法:眼看、鼻子闻、嘴巴尝)。还有其它的一些简单的方法吗?3、有没有哪个同学上来用这些观察方法来准确辨别下瓶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纠正正确的闻.尝的方法)。4.说说你都用了那些观察方法?那种方法最合理?5现在你认为要准确辨别一种物体应该怎样做?(运用各种感官合理观察,综合判断)(二)、探究水的特性1、用各种观察方法来探究水的特性。(1)小组长上来领取矿泉水,用合理的方法来观察水并其特性记录下来,如有其它发现你就更了不起了。(尝的时候将水到进自己的一次性纸杯少许)。(2)学生分组观察,完成实验记录。(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注意区分气味和味道)(4)教师引导小结:通过我们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尝,我们找出了水的特点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如果是你不认识的物体,能随便就去闻、去尝吗?为什么?)2、应用观察方法,辨认各种液体,快速找出水。(1)水和雪碧、白醋、牛奶放在一起,你能又快又准确地将找出来吗?(2)分组实验:辨别各种液体,并在找的过程中仔细发现另外三种液体有什么特性?和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汇报交流辨别液体的方法以及这四种液体的相同和不同特性。(三)、进一步认识神奇的水1、同学们做完实验应该做什么呢?桌子上一片狼籍,我们应该把战场打扫干净。2我想问问同学们,桌子干净了吗?桌子上的水到那里去了?(水的毛细现象)(四)延伸,看来水很神奇呀,同学们回去想想还有什么好方法研究水,下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神奇的水。观察水教学设计(B案)昌吉市佃坝中心学校 刘萍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对水的发现。2、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出水。知识与技能1、知道观察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2、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3、知道像水一样没有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物体叫液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的能力,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 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教学难点 选择用具,把水运到1米或更远的空桶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小烧杯4个,塑料袋,塑料杯,筷子,牛奶,白糖,酒,水演示材料:不同形状的杯子5个,大烧杯1个,红水游戏材料:长短不一的细管2根,小杯子1个,水槽4个,红水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激趣导入,认识水的重要性。1、播放配乐诗,师生共赏。2、谈话:一首朗朗爽口的小诗,道出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这普普通通的水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揭开它的奥秘吧!(板书:观察水)(二)探究水的特点1、亲自找水,发现水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把认识物体的经验上升到用科学方法的层次,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1)谈话: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四杯液体,分别是凉开水、糖水、酒、牛奶,可是老师一着急,忘记了哪杯是凉开水,现在请大家帮老师一个忙;用又快又好的方法找开水。愿意吗?(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汇报结果(3)提问: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找到了水,但是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4)学生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5)教师小结并板书:首先应该用眼睛看,能找到牛奶,接着用鼻子闻,能找到酒,然后用舌头尝能找到糖水,剩下的那杯就是水。(6)教师强调注意事项:刚才我们用看、闻、尝的办法找到了水,其实这些方法也是我们观察认识其它物体所用的方法,另外我们还可以用手去摸,这也是观察物体的方法之一,但是老师有一个重要的要求,那就是对于不认识的物体,我们不能随便去闻,更不能随便去尝,知道为什么吗?(以免引起中毒)(7)谈话:首先谢谢同学们帮老师的忙,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你们是根据水的哪些特点找到水的呢?(8)学生讨论,汇报结果。(9)教师小结并板书: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2、仔细观察,发现水的另外两个特点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1)演示实验: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2)学生观察:汇报发现。(3)小结: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板书)。(4)谈话: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接下来小组做一个小小的活动,请把水倒进塑料袋里晃一晃,看看水会怎么样?(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汇报结果。(6)教师小结:水容易流动(板书)。(7)讲解: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并且会流动的物体叫液体(板书)。(8)提问: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液体吗?(9)学生讨论,回答。(三)团结合作,在游戏中体会水的特征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团结合作精神。1、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小游戏(出示长短不同的两条细管、小杯子、水槽4个),你们想一想,如果不直接用倒的办法,可以用哪些办法把一个水槽的水转移到另一个水槽里面?2、学生回答3、谈话:哪一种方法更快呢?怎么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呢?4、介绍游戏规则:分成两组,一组用杯子舀,一组用管子吸,每组两个人,其余同学做拉拉队。5、教师当裁判,近距离比赛一次。6、谈话:刚才我们发现用舀比较快,那距离再远一些呢?7、教师当裁判,远距离再比一次。8、小结:刚才我们发现在短距离的时候是用杯子舀快,在长距离的时候是用细管吸快。如果把水运到更远的地方呢?这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远距离用水管吸,近距离用桶提的原因。(四)总结及课外延伸1、上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2、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液体,生命离不开水,关于水还有许多奥秘,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上网去了解更多水的知识。板书设计观察水方法: 看 闻 尝 摸特点: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 没有味道 透明的液体 像水一样没有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物体叫液体 3神奇的水(A案)昌吉市八小 俞凤琴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探究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表面张力、压力和浮力。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描述水的神奇之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溶解现象、会产生表面张力、有压力和浮力,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会做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 表面张力、 压力和浮力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3、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好习惯。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红色的水、吸水纸;滴管、铁盘,数码展示台,水、回形针、玻璃杯;大可乐瓶、钉子、胶布;烧杯(500ml)、烧杯(250ml)、砝码、橡皮泥;方糖、1-2粒高锰酸钾、玻璃棒学生准备:纸巾(或手纸)、硬币(5分)、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会“爬”的水探究水的毛细现象。 1、谈话: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看水总是往低处流吗? 2、学生实验:将纸巾下端浸入红色的水中。 要求:(1)先猜测,后实验,并做好记录。(2)观察发生的现象。(3)思考:为什么会发生水往高处流的现象呢? 3、小组实验并讨论。 (提示:可参考课本31页内容,引导学生从分析材料结构入手。) 4、学生汇报交流。 5、教师小结:水能沿着有空隙的物体向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毛细现象。 6、学生讨论并汇报: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做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认识毛细现象,在此基础上,提供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中的毛细现象。)(过渡语:同学们,平时我们都能相互团结,友好相处。那么,我们认识的水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呢?请大家来做个实验吧!) (二):会“团结”的水探究水的表面张力。实验一:学生分组实验:用滴管在5分的硬币上滴水。1、介绍滴管的用法。2、实验要求:(1)选择硬币的面并将它平放在桌子上。(2)预测:滴多少滴,水刚好漫到桌子上。(将预测的滴数记在记录单上。)(3)一边滴一边观察发生的现象。(用恰当的语言或图示记录,同时记录实际的滴数,并与预测的滴数对比。)(4)思考:a、为什么会发生水面向上突起的现象呢?b、为什么小小的硬币,却能容纳那么多的水?3、小组实验并讨论。4、学生汇报交流。5、教师小结:像水这样的液体,具有使表面尽量缩小形成凸面的力,这种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设计意图: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水的表面张力的存在。)(过渡语:大家想知道水的表面张力到底有多大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实验二:演示实验:向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回形针,放多少个水会漫出来。1、实验要求:(1)先猜测,记录好数据。(2)杯中的水一定要满满的可用滴管填加以达到效果。(3)回形针要一个一个从杯子的边缘慢慢放。(4)将杯子放在盘子里,然后放到数码展台上。(5)老师一边放,学生一边数一边观察水面的变化。2、师演示。3、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后的感受。4、引导学生看图片:理解生活中的水的表面张力。 5、小结: 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所以水黾能在水面上滑行,草叶上能形成露珠和小水珠等等。6、布置作业:(1)搜集一些有灌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的例子或图片。(2)完成书后的活动记录。(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实验的设计,以及图片的观察,使学生明白水有表面张力,而且坏还 “很大”。)第二课时(三):会“喷射”和会“托举”的水探究水的压力和浮力。 实验一:演示喷水。1、实验要求:(1)在大可乐瓶上扎三个孔,大小相同,高低不同,相距不能太近,而且要光滑。(2)装水之前先用胶带把孔贴上。 2、学生猜测:当装满水之后,将胶带去掉,会发生什么现象?3、教师演示:引导观察并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4、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生活中水的压力现象。(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和讨论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水会产生压力,而且水越深,产生的压力越大。)(过渡语:水除了有压力外,还有浮力。不信,我们做个实验来证明。)实验二:水的托举实验。1、实验要求:(1)先将橡皮泥贴在小烧杯的底部,然后放入装有水的大烧杯中,使它保持平衡,并且记录大烧杯中水的位置(如:150ml)。(2)将一个50克的砝码轻轻地放入小烧杯中。(3)观察大烧杯中的水位有什么变化,并记录。(4)如果再加一个50克重的砝码,水位会有什么变化?2、学生猜测:是谁把烧杯托起?加入砝码的重量与水位的变化有什么关系?3、学生分组实验并观察记录。4、学生讨论分析并汇报。5、小结:实验证明水中的物体受到了浮力的作用。6、学生自学书中历史故事,说说“曹冲称象”与这个实验的相同之处。(设计意图:利用小烧杯中的橡皮泥让学生感受到谁有浮力,而且通过向小烧杯中加砝码,观察水位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水位的变化与“托举”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四)认识溶解现象1、谈话:谁喜欢喝糖水,能告诉大家它是怎么制作的吗?2、学生汇报。3、小结:像(方块或颗粒状的)糖,放入水中慢慢消失,而水变甜的现象叫做溶解。4、提问并布置实验: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呢?请同学们将高锰酸钾1-2粒放入水中,仔细观察高锰酸钾颗粒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5、学生分组实验并观察记录。6、学生汇报交流。7、提问: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呢?8、讨论:关于溶解,你能提出哪些问题?9、布置作业:回家选择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研究。(设计意图: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启发学生回顾糖放到水里“化了”的事实,初步认识溶解现象。接着观察高锰酸钾颗的溶解过程,使学生全面细致的认识溶解现象。)(五)总结水的性质1、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水有哪些性质?2、指导学生完成书后实验记录。 五、附记录表探究水的表面张力实验内容预测数据现象实际数据结论在5分硬币上滴水满杯水里放回形针探究水的浮力实验内容放入小烧杯(ml)增加一个砝码(ml)增加两个砝码(ml)结论水的托举实验神奇的水(B案)昌吉市三小 吕慧霞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 (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画)描述水的其他本领。 2、科学知识 (1)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表面张力和溶解现象。 (2)了解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以学生动手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辨识水的特征,了解水的毛细现象与表面张力现象。难点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实验,从实践中引出真理。 三、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自主探究一、会“爬”的水。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