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心得体会.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516061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设计心得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建筑设计心得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建筑设计心得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 我们先用最少的文字来说一下什么是建筑。 曾有一位师长将建筑分为三部分:上位建筑、空间与建构。 上位建筑 即建筑生成的基础。路易.康曾说:“一朵玫瑰成为玫瑰的愿望存在于种子存在之先。”在建筑中是说建筑先有存在的愿望,然后存在。这个愿望就是上位建筑很生动的说明。张老师在“关注城市,淡化建筑”文章重大抵说明了上位建筑是做建筑的第一步。是从大的方向去把握建筑。 空间 建筑活动的最终目的。也即建筑的本质。也就是说,我们做建筑就是做空间。 建构 建筑的表现形式。是空间的载体。每一座建筑最终多是以建构作为表达。 如果把一座建筑比作一篇文章。那么,写他的动机,就是上位建筑。文章表达的思想就是空间。而最终写出来的文字,就等同于建构了。 我以为,这三点已经将建筑概括得很精辟。所以,建筑的定义可以这样来下:建筑是以上位建筑为基础,建构为表现形式的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是先辈们积累下来的建筑,在当时虽然没有把建筑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但几千年的历史总不会白白的浪费掉。老祖宗用他们的智慧成功的创造了我们中国的传统建筑。 我们还是用上面的三个方面来系统的论述一下中国传统建筑。 1、传统建筑中的上位建筑 传统的上位建筑主要是从人的行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去指导建筑生成。当然,这些是自发的。也就是说是很朴素的理论。 从人的需求出发 当建筑作为建筑第一次生成的时候,他的形态是最自然的,也最能反映人真正的需求。 传统的住宅形势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宅在古代,不论是官宅还是民宅。都是以屋和院的形式存在的。在屋里,人完成吃喝拉撒睡等最基本的行为。其余的多数行为,如聊天、晒太阳、溜达等都在院中完成。这样的分法完全是从需求出发。因为人们需要抵御风寒,也需要阳光、空气。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宅的定位。 然而,到了现代,宅这个东西明显走了味,从西方引进了卧室,起居室等等的概念。这样的住宅把电视作为中心,好像人生下来就是为了看电视,来了客人也要看电视。而阳光没了,空气没了,我们的是外空间通通没了。 最可悲的是,我们学建筑的人还在继续这种无聊的游戏,还在以电视来组织家居。广大群众认可的也是这种不人性的模式,而且互相攀比谁的起居是更大。 都是看电视的空间,再大有什么用! 用人的需求来指导建筑,这是我们这些作建筑的学生最缺少的,也是必须认识到的。每天一边谈着以人为本,一边从书本上把漂亮的建筑据为己用的同学最该清醒一下。 从社会形态出发 封建社会是我国历时最长的社会形态,以是发展的最完善的社会形态。在封建时期的建筑中,这一社会形态以深深植根其中,严密的等级制度,尊卑有序。在建筑上有明显的体现。所以,封建时期的建筑反映封建时期的社会形态。 再反映社会形态的同时,他也对社会形态起着反作用。打个比方,在四合院的建筑中,长辈住在正房,小辈住在厢房,正房居中,厢房被置于两侧。男朴住在到座,女仆住在罩房,一个在原子的最前边,一个在院子的最后边。所以男的、女的相见的时候很少,年幼的也总是不敢往年长的人的屋里去。自然而然,长又有序、男女有别的封建意识就被强化。 作为现代的学生,要学的当然不是让现今的建筑也做到等级森严,尊卑有序。但我们要知道,社会是一种关系,把握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建筑除了反映人的需求,还要反映关系,因为在建筑中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各种群体。所以,我们在把握需求的时候,也必须去把握关系。而社会形态系统的就是人类关系学。所以,用社会形态来把握建筑就显得至关重要。 从自然环境出发 中国传统建筑非常注意与环境的关系。 首先,是建筑适应环境。这在建筑选址上有很好的表达:“最好北面有山岭屏障阻挡寒风,最好门前南面平原、耕作招凉,最好水源顺驻,最好远景悦目、最好农地方屋终年都可以见到太阳。”当然,最初纯朴的愿望最终被扭曲为风水。但这种对自然选折的重视,现今也很有指导意义。 然后,就是建筑反映环境。在园林里,任何一个亭子,楼阁。都不是随便放置的,任何一个建筑都是为了使整体的环境增色,这样的建筑才是好的建筑。 从自然出发,然后又回到自然。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环境观。 但也不可否认,他们对环境理解的也很狭隘,他们所谓的环境永远是一个小环境。他们没有去从一个大的角度上去认识环境。当然,甚至没有意识到应该从大的角度去认识环境。 人生活环境之中。只要有人存在,就要有环境;同样,没有了环境,就不会有人。 建筑同样也是环境,是人造的环境,人不能直接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但又离不开自然环境。所以只有去把握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把握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才能做出建筑,做出好建筑。 社会形态是描写人与人的关系。而自然环境同样表明了一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只要建筑不会脱离人而存在,他就不会脱离环境而自己存在。好的建筑总是要适应自然环境和反映自然环境的。 另外说两个问题 可以说,传统的上位建筑,由于是一种自发的建筑活动,所以,有它反映需求的一面;但是有正因为它的自发性,没有人去研究系统的上位建筑理论,所以,它的整体把握形非常差。也就是说在小范围它可能很好,而一把范围扩大,就会把握不了。 另外,由于传统的建筑大部分都生活在封建社会中,而封建社会在中国过于长久,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形态本身就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所以,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形态的指导意义本身就失去了它的正确性。所以,社会形态对建筑产生的歪曲影响。 二、传统建筑中的空间 中国的建筑空间的特点主要有二:第一是空间的不定义性,第二就是空间的历时性。 混沌空间 说中国古建的空间是混沌空间很有道理,但混沌的不是空间的品质,是空间的定义。 中国的传统建筑只营造空间而不定义功能。 从大的类型上说无论是小到家宅,店铺,还是大到寺庙,宫殿他们的单体建筑都是一种模式。矩形的平面,柱网的建构。空间类型也都是一样, 再细到一个家庭的空间里,这里只有按等级分的正房、厢房、耳房、罩房。而不是按功能分的厨房,卧室。正房、厢房都有着一样的空间品质,也都可以睡人或是用作书房等。 这样就是说,中国的传统空间具有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一间房,可以是住宅里的也可以是寺庙里的;一间房,可以做仓库,也可睡人,也可以做书房;还是一间房,儿童可以在这里作各种游戏,可以引发出各种想象。 一间房,一间不定义功能的房,反而我们会给她更多的功能,把空间利用得更充分更丰富,更有创造力。你在这样的一间房里,不会无所事事,不会一整天除了在卧室睡就是在起居室里看电视。 并且,这样的一间房也是最容易建造的一间房。矩形平面,柱网建构,只要有木材,有愿意帮忙的邻居就可以建构起来。 所以,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混沌空间,既有着很好的适应性,与创造性,又很方便建造。是一种很成功的空间形态。 四维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重的另一个空间特点就是线性,与四维性。 一本书上讲空间分为硬空间与软空间,所谓硬空间他就是一个几何意义上的空间。而软空间就是一种经历,一种空间经历。也可以这样说,硬空间是客观存在的,而软空间是为了人而存在的。 人的存在方式不是静止的,所以软空间也不是一个静止的空间。他是一种经历,一个序列空间。也许是说在纯粹的空间中加入了时间的部分,这与就是四维空间 园林空间就是典型的四维空间。 在中国的园林里,空间的布置不是随意的,任何一个景观不是单纯的景观。他是整体中有机的一部分。 当你走进任何一个好的园林,你就走进了一个匠师为你安排好的流线中。对景,欲扬先抑等各种手法的运用,让你在行进中不断的感受空间给你带来的享受。 你会发现每一景观,在不同的是建会有着不同的感受。 同样,宫殿、四合院你细心的体会也会发现。空间都是作为一种序列、而存在的。人所留意到的不会是空间本身的界面,而是一种感受。 总之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偏重于序列,单体大都是很简单的,因为作建筑的认知道空间本身不是最神圣的,而是为人服务的。建筑不是目的,人的活动才是最终的目的。 三、传统建筑中的建构 建构是现在的中国建筑与世界差的最大的部分,然而,在封建社会,中国的建构是很成功的。 成功重要表现在建构的标准化,和对材料性质的掌握。而恰恰这又是现代中国建筑最薄弱的地方。 标准化 标准化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他已实现在各个领域上。然而建筑的标准化只有中国真正的实现了。 首先是构件的标准化,远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提有了“材”的概念的提出。 材是构件的标准,构件的基本尺度。当一个构件的数据被准确的标出时,那么,这个构件的大小形态就定了型。于是,全国上下都可按照这个规范来营造。 这样,最直接的好处便是营造速度的提高,也就是说,在同时期,中国要建造同西方一样等级的建筑要省去太多的时间。 同时,构件的标准化,也节省了人力物力,也就是建筑成本。人们有了分工,自然,最获益的就是效率 然后就是空间的标准化, 空间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一个间字上。所有的平面都是由间来组成,帝王的房子有九间大,我们的房子只能有三间大。 于是,在中国,帝王、将相、诸侯的建筑都就有明确的标准。这样,这么大的中国,所有的建筑都有了规范。这很难得的奇迹。 标准化,使中国传统建筑在建构方面一个很大的进步。当时,乃至拿到现在都是很先进的。 “因材致用” 这四个字是候老师在中国建筑美学上提出的。他赞美的是便是老祖宗对材料性质的成功掌握。 建筑师哲路易.康曾对砖说,砖你要什么?砖说,我要拱。这是一个小的例子,但从拱中,我们确可以闻到砖的气息。 同样,中国的古建样式轻巧,就像他的材料木材一样。大的飞檐,透漏的屋身。每一处,都有木材的味道。 中国的抬梁式的建构,把木材的优点发挥到顶峰,这在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就是缘自于对木的了解,与对木的热爱。 中国几千年的建筑历史,也是木建构的历史。所以木,作为建筑材料的一种,在中国已经得到了最充分,最普遍的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