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标准.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508445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 程 标 准课程名称 小 学 生 心 理 学 课程来源 教育系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方案课程时数 每周3学时,共54学时 任务来源 教育系 教务处 编写教师 编写时间 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标准总 说 明小学生心理学也称小学生发展心理学。是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和三年制专科的必修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河西学院现行小学教育专业本专科教学计划均设54学时,每周3学时。本标准按54学时配置教学内容。但由于节假日及学校各类活动的影响,只能设计46学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总目标(一)掌握小学生学习、言语、注意、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社会性、品德等心理机能发展的基本特点。(二)理解小学生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之间的关系;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自身规律。(三)了解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和动态;了解小学生心理异常的基本表现及矫正的基本方法。(四)形成利用教学活动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理念;形成小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基本教学智慧技能。教学内容小学生心理学主要讲述小学生在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掌握、情感与意志的变化、品德与个性(社会性)的形成,以及这个时期可能发生的心理障碍等心理规律与特点。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小学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小学生的学习主要介绍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学习衔接等;第三章小学生言语的发展介绍了小学生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的特点及其培养;第四章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介绍了小学生的思维品质、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与培养;第五章小学生的注意主要讲小学生注意的特点及其培养;第六章小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主要讲小学生情绪、情感、意志的特点及培养;第七章小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主要讲了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特点、性格的特点,小学生的社会行为、人际交往及其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第八章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主要讲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一般特点、小学生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小学生道德习惯的形成和培养;第九章小学生的学习碍障与矫治主要讲小学生学习障碍的特点与如何矫治;第十章小学生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现当代进展主要介绍现当代西方各国小学生心理学的流派;教学时数分配根据课程性质和任务,普通心理学知识复习占6学时,发展心理学理论学习占4学时。小学生心理学陈述性知识占30学时,程序性知识(技能)占10学时,其它占4学时。教学组织形式(一) 知识性内容采用班级上课制下的讲授一谈话法。(二)理论性内容采用班级上课制下的研究成果发布会、模拟国际大专辩论会、模拟记者研讨会、模拟今日说法,自己命题自己答等方法。考核办法 该课程列为校考课程,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70%。其中,期中考试由教师自己组织,形式可灵活。期终考试由学校组织,闭卷考试。章节教学内容、目标及教法第一章 小学生心理学导论 教学目标:(一)掌握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的一般概念;小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二)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动力;小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几个辩证关系;了解小学生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学会用心理发展分期理论和心理发展年龄阶段性判断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教学内容:第一节 小学生心理学研究内容。1、心理及其发展;(1)心理的含义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从性格的动态这个纬度上来看,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河心理特征。从心理的差异性、稳定性来看,可以把一个人的心理看成是个性,从而有可以分出个性心理特征、个性意识倾向性河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自我意识)。从心理能否被感知道来看,可以把心理现象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等等。(2)心理的发展首先,心理的种系发展其次,人的心理实质人类和人的心理是动物心理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的心理的产生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而脑是心理的器官。最后,心理的个体发展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一生中心理发发生展的历史。研究个体心理发展主要是回答这些问题,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是什么?个体心理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其规律如何?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对于人的生活和教育有何意义?等等。在人的一生中,个体大概经历了九个年龄阶段:乳儿期(有称小婴儿期或婴儿早期,0岁,其中出生第一个月或28天叫做新生儿期);婴儿期(1 3岁);幼儿期(又称学前期,到岁);童年期(又称小学期或学龄初期,67到1112岁);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或青春初期,1112到1415到1718);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或青春晚期,1415到1718岁);成年初期(1718到35岁,其中1718到25岁为青年晚期);成年中期(又称中年期,3555或60岁);成年晚期(又称老年期,一般指55或60岁以后至死亡阶段)。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概况;(1)小学生生理发展的条件。首先,小学生生理发育的特点身体外行的变化。通常,我们以身高、体重、胸围等指标来说明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体内机能的发育(这首先表现在心脏和血管的变化;其次是肺的变化;再次是骨骼的变化。);神经系统的发育(首先是脑的重量变化;其次是脑电波的发展。);其次,学习活动对小学生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入学后,正规化的学习生活变成了学生的主导活动,这对小学生乃至人的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小学生进入学校,开始学习系统的自然与社会知识,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等等;进入学校从事正规化的学习以后,小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掌握读、写、算这些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以便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的知识经验打下最初的基础;,进入小学后,在学习中,教师不只要求小学生掌握直接的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掌握间接的知识经验;从进入小学时候起,“小学生”这个称号和“孩子”这个称号不同了;(2)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首先,小学生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尤其是智力和思维能力;其次,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协调的;第三,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开放的;第四,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可塑的;第二节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1)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通过素质影响智力的发展;通过气质的类型影响儿童性格的发展。当然,我们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2)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环境在心理发展上是如何起决定作用的呢?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的教育条件,决定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内容(或范围),以及各类心理发展的品质,它们也改造那些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素质。教育条件在小学生发展上起什么作用?教育条件在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往往受两个条件限制,一是受社会性质和制度所制约,二是受教师能动作用所限制。教育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上。2、心理发展的动力;(1)什么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一般认为,在儿童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和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称为发展的动力。(2)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的具体表现首先,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通过儿童的实践活动而体现出来的;其次,这对内部矛盾,一个是新的需要,一个是原有的水平。“需要”是动机系统,表现为动机、目的、兴趣、理想、信念和欲望等。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是儿童在遗传素质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适应新的需要时,便发生了矛盾,随着矛盾的解决,心理水平也就逐步等到提高。3、教育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小学生心理发展主要是在其内因基础上,由适合于他们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来决定的,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教育工作的能动性,要从不同儿童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积极条件和教育方法,引起他们新的需要,从而有节奏、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教育是如何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呢?这里的一个中间环节是小学生对教育内容的领会和掌握,它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使小学在领会知识、掌握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心理的发展。4、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性;(1)什么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首先,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的年龄阶段特征说有;其次,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一定年龄阶段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而说的;再次,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也表现在关键年龄上;最后,儿童心理年龄特征还表现在儿童的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有一个成熟期上。(2)儿童心理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表现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儿童心理特征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共同性;许多年龄特征,特别是认识能力方面的特征的变化,有一定的范围和幅度;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都是稳定的。可变性表现在: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儿童的某些心理发展的程度和速度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儿童某些心理发展的程度会出现有本质区别的年龄特征;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儿童可能出现某些同样的年龄特征,但这些特征的具体内容却会产生变化和差异。(3)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产生原因;首先,儿童遗传素质和生理的发展是形成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物质基础;其次,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形成是由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的;再次,从儿童活动发展来分析;最后,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等到改造提高,也要经过一个是变质变过程。 第三节 小学心理学研究方法。1、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首先,将小学生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来研究;其次,系统分析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类型;纵向研究与横断研究相结合的动态研究;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相结合的系统个案分析研究。整体研究与分析研究相结合,在局部研究基础上的整体化;(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强调两种效度,即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其次,注意准实验设计;再次,观察手段的改进;最后,重视因素分析;2、基本方法;(1)观察法;(2)谈话法;(3)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4)测验法;(5)问卷法;教学时数:共计安排4学时。第一、三节各1学时;第三节2学时。教学方法建议:本章可采用班级上课制下的讲授一谈说法。先复习普通心理学有关内容,尔后概述小学生的心理学研究内容。第二节作为重点,要从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讲起,着重讲清心理发展的年龄分期,影响因素及内部动力,进而概述小学生心理发展相对特点。第三节的内容普通心理学已学过。可采用案例法来串讲,主要讲观察法、调查法及个案分析法。第二章 小学生的学习 教学目标:(一)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二)掌握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特点;(三)理解幼儿、小学生学习的相对特点和小学生两次学习适应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四)学会运用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小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教学内容:王耘等编小学生心理学第三章。第一节 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1、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可分为广义的学习和狭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属于狭义的学习。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是认识(认知)的一种特殊过程,并显示出以下一系列的特点来。(1)学生学习一般要越过直接经验阶段;(2)学生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有学习策略的;首先,对学习策略的理解;其次,重视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5)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过程;2、小学生学习对其心理发展的作用;(1)学习的社会性要求;(2)教学的要求;(3)集体生活的要求;第二节 小学生学习特点;1、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1)学习动机及其作用;(2)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的内容和学习兴趣两个方面2、小学生学习态度的发展;(1)对教师的态度;(2)对班集体的态度;(3)对作业的态度;(4)对评分的态度;3、学习能力的发展特点;小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是学会进行智力活动。有关研究指出,在教学中,儿童智力活动的一般形成过程包括五个阶段:(1)了解当前活动的阶段;(2)运用各种实物来完成活动的阶段;(3)有外部言语参加的、依靠表象来完成活动的阶段;(4)只靠内部言语参加而在脑子里完成活动的阶段;(5)智力活动过程的简约化阶段;第三节 幼儿园、小学、中学学习的衔接。1、从幼儿到小学生;(1)狭义的学习和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的义务。(2)幼儿的学习与小学生的学习(3)入学的准备儿童入学前学习的准备,除了物质准备、生理准备外,还有心理上的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态度的准备;学习习惯的准备;学习方法的准备;学习能力的准备;社会性能力的准备;(4)初入学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首先,对学校的消极态度;其次,学习障碍;再次,交往障碍;2、从小学生到中学生;(1)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新特点首先,学习内容的变化;其次,学习方法的新要求;第三,学习动机的新特点;第四,学习兴趣更为强烈和广泛;第五,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第六,集体生活开始发生变化;(2)升学的准备在整个小学教育中,应有意识地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把学习活动与社会意义联系起来。其次,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再次,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最后,指导儿童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发展社会能力; 教学时数:共计安排4学时。其中第一、三节各1学时;第二节2学时。教学方法建议:本章涉及的主要是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可将狭义和广义学习放在第一节讲。学习理论则可以不讲,留给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学习大家都有直接经验,可采有三段教学形式:第一段 学生在黑板上和笔记本上列出本章纲要,然后教师重点讲解;第二段 每个学生备一节课(8分钟),课堂随机抽讲,可讲10名学生。第三段 教师进行总结。第三章 小学生言语发展 教学目标:(一)理解言语、语言及其相关概念;(二)掌握小学生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及内部言语发展的基本特点;(三)形成促进言语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王耘等编小学生心理学第四章。第一节 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1、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特点;(1)朗读;(2)小学生复述课文能力的发展状况;2、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培养;(1)训练小学生说完整的话;(2)加强口头造句练习;(3)加强朗读训练;(4)加强课堂中师生对话;第二节 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发展;书面言语是指个体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借助阅读来接受别人思想的言语类型。1、识字;(1)各年级儿童一般都能顺利达到教学大纲所提出的误字要求;(2)儿童识字后有回生现象;(3)城乡之间,儿童识字水平有一定差别,但并不明显。(4)儿童识字的音、形、义中,发音受方言的严重干扰;2、阅读;(1)阅读的基本方式:朗读和默读(2)阅读中的理解;包括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理解、对逻辑关系的理解、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作文;(1)丰富学生的生活;(2)从说到写;(3)从模仿到写作;第三节 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1、内部言语的特点;(1)隐蔽性;(2)与思维的相关性;(3)简约性2、小学生内部的言语的发展特点;在整个小学阶段,内部言语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过程:一是出声思维时期;二是过渡时期;三是无声思维时期;3、小学生内部言语发展的评估;(1)小学生默读评定指标;(2)小学生默读后“理解”评定指标教学时数:共设计5学时,其中内部言语一节2学时。教学方法建议:本章引用的研究成果较多。最好先用纲要信号法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把研究成果全部列成表格整理,教师根据整理出的研究成果进行讲解。第四章 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教学目标:掌握小学生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特点和规律。学会用这些特点分析小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认知问题。教学内容:王耘等编小学生心理学第六、七章内容。第一节, 小学生的感知特点;1、小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特点;(1)对颜色的感知(2)对声音的感知(3)对空间的感知(4)对时间的感知(5)对运动的感知2、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1)小学生观察的特点首先,儿童设想不同位置所观察到的形象时,对熟悉的特征鲜明的,容易判断正确;对特征不明显或不熟悉的,判断比较困难。这表明知觉因素和生活经验在空间表象活动中的作用。其次,儿童空间知觉能力逐年发展,各年龄组的错误率约在15-50%之间,其中912岁各组的错误率约为25%左右。各年龄组的错误除5%是由于其他原因外,其余都是由于受试者从自身所在的方位,而不从其他方位观察,这表明儿童观察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再次,8岁组儿童由于自我中心主义现象造成的错误最多,占40%;912岁组,约占20%;13岁时下降到10%;这表明儿童观察中和自我中心主义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硬骨减弱,但仍是小学各年龄学生观察错误的集中点。最后,错误的原因也在于儿童头脑中不善于对三维空间和二维空间关系进行转换。第二节, 小学生记忆特点;1、小学生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发展;(1)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概念无意记忆,是指没有预定目的的任务,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无须付出艰苦的意志努力的记忆;有意记忆,是指有预定目的的任务,有意识地进行的记忆,并且记忆过程须要付出艰苦的意志努力。(2)小学生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发展状况2、小学生机械记忆和理解(意义)记忆的发展;(1)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的概念机械记忆:就是对记忆对象并有理解、不甚理解或无法理解的记忆。理解记忆:又称意义记忆,就是根据对材料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记忆。(2)小学生机械记忆和理解(意义)记忆的发展状况3、小学生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的发展;(1)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的概念形象记忆:就是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或活动的形象的再现。抽象记忆:就是对概念公式、定律、定理等抽象材料的记忆。(2)小学生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的发展状况4、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发展;(1)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概念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即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方式;短时记忆: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一般包括两个成分,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必要时可提取出来解决面临任务的记忆方式,储存时间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不忘。(2)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发展状况5、小学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1)记忆策略的概念记忆策略:即在被试有意控制之下的,可以用来提高记忆操作的认知活动或行为活动。(2)小学生能采用的记忆策略首先,复述:即识记材料的一种简单面有效的方法,是不断重复识记材料直至记住的过程。其次,组织:即指识记者找出要记忆材料所包含的项目间的意义联系,并依据这些联系进行记忆的过程。6、小学生元记忆的特点;元记忆:就是关于记忆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人们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1)小学生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首先,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其次,有关记忆材料与任务方面的知识;最后,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2)关于记忆的元认知体验。(3)记忆监控。7、小学生记忆的培养;(1)有意识记的培养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了解自己活动的目的任务,并原意为达此目的任务而努力。其次,向学生提出适当的长远的识记任务。再次,教会学生独立地自觉地检查自己的记忆效果。最后,充分利用无意识记。(2)意义(理解)识记的培养首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教材。其次,对高年级学生要教会他们良好的记忆方法。再次,考虑延缓重现的作用。最后,适当训练机械记忆能力。(3)加强复习,防止遗忘首先,及时复习,及时强化。其次,要让学生“试图回忆”。再次,分散时间学习比集中时间学习效果更好。最后,尽可能动员多种感觉器官参加学习和复习活动。第三节, 小学生的思维与智力发展;1、智力和智力测验;(1)智力和智力发展首先,关于智力问题的研究现状其次,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最后,智力发展的特点(2)智力结构首先,智力因素说(主要研究智力构成的要素,包括特殊因素理论、二因素理论和多因素理说);其次,结构说(强调智力是一种结构,包括二维结构模式、层次结构理论和三维结构模式);最后,皮亚杰的智力理论;(3)智力测验智力测验是通过测验的方式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下面是几种适用于小学生智力测验的量表:首先,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其次,瑞文推理测验;最后,韦氏量表;2、小学生思维的特点;(1)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首先,小学时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思维形式交错发展的时期,主要是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度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其次,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再次,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小学生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整体结构。最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2)小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首先,概括能力的发展;其次,比较能力的发展;最后,分类能力的发展;(3)小学生概念的发展首先,小学生概念的逐步深化;其次,小学生概念的逐步丰富;字词概念的丰富化;数字概念的丰富化;最后,小学生概念的逐步系统化;(4)小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首先,小学生直接推理的发展;其次,小学生间接推理的发展; 3、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其培养;思维品质:又叫思维的智力品质,是个体思维活动智力特征的表现。包括四个主要的方面,即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1)思维的深刻性及其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的表现。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重点应放在提高他们的数学概括能力上:首先,小学阶段,数的概括能力主要是指:认识数的实际意义;对各数的大小和顺序的理解;数的分解组合能力和归类能力。其次,在培养数学概括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最后,数学命题(判断)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2)思维的灵活性及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它的特点是:首先,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方法来解决问题;其次,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作综合分析;第三,概括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第四,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第五,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的合理的结论;(3)思维的敏捷性及其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主要是培养学生迅速而又正确的运算能力。以小学数学为例,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要求运算进既正确,又有适当 的速度。其次,都会学生一定的速算要领与方法。(4)思维的独创性及其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指个体独立思考创造出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智力品质,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形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理解题意,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条件;其次,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自学性,把独立思考作为小学生学习“常规”加以训练;再次,激励“新颖性”;最后,在数学运算中突出抓学生自编应用题; 第四节, 小学生的想象特点。1、小学生想象的特点;(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2)想象逐渐符合客观现实(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首先,一般说来,小学儿童的想象最初具有复制和简单再现的性质,以后独特性和新颖性才逐渐发展起来。其次,小学生的想象,不论是再造想象或创造想象,最初都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性,以后概括性、逻辑性才逐步发展起来。2、小学生的幻想和理想;(1)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幻想由直观性、虚构性向抽象性、现实性发展。(2)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幻想由笼统性、肤浅性向分化性、深刻性发展。(3)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幻想不断地由易变性向稳定性方向发展。教学时数:共计8学时,其中第三节和第四节各为3和1学时。教学方法建议:本章内容较多,概念繁杂。首先要复习普通心理学中学过的内容,把概念搞清。然后采用模拟“今日说法”,由两个学生扮演主持人,向教师提问,教师以提问回答形式教学。要求学生做好笔记。也可采用单双号对问法,先把基本内容理解好,然后再进行讲解。第五章 小学生注意特点 教学目标:掌握小学生注意的基本特点及规律;了解小学生注意力培养的基本策略,学会用一些指标来判断多动症儿童。教学内容:王耘等主编小学生心理学第四章。 第一节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1、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是指小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发展。据研究,小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发展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2)就引起学生注意的动因而论,那些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3)小学生的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2、小学生注意特性的发展;不论是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都表现出集中性、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几种特性。在小学阶段,这些特性得到不断发展。(1)小学生注意集中性和稳定性的发展首先,注意集中性和稳定性的概念(注意的集中性即注意指向于一定事物时的聚精会神的程度;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的集中性在时间上的持续情况,就是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其次,小学生注意集中性和稳定性的发展状况研究;(2)小学生注意广度(范围)的发展;首先,注意广度的概念(注意广度也称注意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知觉客体时所能注意到的客体的数量。);其次,小学生注意广度(范围)的发展状况研究;(3)小学生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首先,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的概念(注意的分配就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对象或活动上的能力;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其次,小学生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状况研究;第二节 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无意注意是由内外刺激所引起,并受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所制约。(1)刺激物的特点对注意的影响(刺激物的特点主要是指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和运动性等);(2)人体的内部状态(需要、情感、兴趣、知识、经验);2、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有意注意是注意发展的高级形态,为人类所独有,它是注意活动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此,从这一角度考虑,培养学生注意能力还须注意以下几点:(1)引起有意注意的主要原因首先,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信赖性;其次,对学习兴趣的依赖性;第三,对活动组织的依赖性;第四,对知识经验的依赖性;第五,对性格、意志品质的依赖性;第六,是否能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还与学生的学习是否疲劳有关;第七,加强师生的双向沟通也是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一个因素;(2)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3)善于运用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注意发展的高级形态。从特征上讲,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第三节 小学生“多动症”的判断。1、“多动症”概述;多动症,又称多动综合症、注意缺陷障碍。其外观症状表现为多动、不安宁、难于调节和控制。多动症的本质特征在于注意障碍。2、“多动症”的症状;按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的诊断标准,儿童多动症有如下症状:(1)注意涣散;(2)行为冲动;(3)活动过多;1987年,美国精神病学会进一步提出了多动症儿童的诊断标准:(1)常常在座位上玩弄手、脚,或蠕动身体(在青春期,可能局限于主观的好动感觉);(2)难以按要求保持坐姿;(3)易受无关刺激的影响而分心;(4)难以在游戏或团体活动情境中等待轮渡的机会;(5)回答问题欠考虑,具有冲动性;(6)难以遵从他人的指令(不是出于反抗或不理解);(7)难以将注意力保持在任务或游戏活动上;(8)常常一项活动还没完成就又去干其他事情;(9)难于安静地玩耍;(10)常常谈话过多,喋喋不休;(11)常常打断或插进别人的谈话;(12)不能倾听别人的谈话;(13)常常丢失生活中的常用品(如书、玩具、铅笔等等);(14)常常采取冒险行动而不考虑行动后果(如不看一下两边来往的汽车情况就立即冲过马路)。一个儿童如果在上述14项指标中有8项符合,且已持续6个月以上时间,他就可能被诊断为患了多动症。3、“多动症”病因探讨;(1)脑神经介质异常;(2)觉醒异常;(3)食物过敏;(4)发展迟缓;4、“多动症”的治疗;(1)药物治疗;(2)行为治疗或行为矫正;(3)结合治疗,即将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两者结合起来对多动症进行治疗。教学时数:共设计4学时,其中第一节2学时教学方法建议:本章内容相对简单易学,可采用讲演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也可设计两个题目,把学生分成组,开展模拟国际大专辩论会。第六章 小学生的情感意志特点 教学目标:掌握小学生情感和意志特点,了解小学生的情绪障碍及情绪、意志培养的基本策略。教学内容:王耘主编小学生心理学第八章。第一节 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2、情绪发展理论简介(1)情绪发展的学习理论(2)情绪发展的认知理论(3)精神分析理论(4)人类学理论3、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首先,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其次,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最后,情感更富有稳定性;(2)小学生对表情模式的认知特点首先,小学生对照片表情模式辨认;其次,小学生声音表情与活动录像表情模式认知发展;(3)小学生高级情感的发展特点首先,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转折期,一般是在小学三年级。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道德范畴的情感体验有所不同。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自然的、直接的由客观现实引起的情感体验,以及具有高度概括性并带有激励作用的崇高道德观,对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小学生理智感的发展;(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同人的认识活动的成就获得、需要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及思维任务的解决相联系。)最后,小学生美感体验的发展;(小学低年级儿童已能很好地欣赏动物塑像,与高年级儿童的感受体验成绩十分接近,但对人体造型欣赏还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在音乐美感欣赏上,小学高年级学生与中学生一样,认为流行歌曲通俗,易懂,旋律优美,更能引人入胜,产生美的愉悦体验。)第二节 小学生意志发展特点;1、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品质;首先,小学生的意志自觉性较差;其次,小学生意志的受暗示性和独断性特征较为明显,其中受暗示性尤为突出,除了二、六年级外,各年级一半或一半以上的儿童表现出受暗示性的特点来。2、小学生意志的果断性;首先,小学生的果断性随年级升高而不断发展;其次,相当一部分小学生表现出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的特征;最后,小学生的果断性品质还很不稳定,到三年级后达到一个高峰,随后又迅速呈下降趋势,直到六年级时才得以改变。3、小学生的自制品质及其相反特征的表现首先,小学生的意志的自制性品质随年级升高而逐步发展;其次,小学生的行为明显受内外诱因的干扰,随年级的升高,抵制内外诱因干扰的能力逐渐增强,受内外因干扰的影响逐渐减弱。4、小学生意志的坚持性品质首先,小学生的坚持性品质较好;其次,小学生的意志的坚持性品质随年级的升高而迅速发展。第三节 小学生情意品质的培养;1、将儿童的各种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2、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3、增减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4、培养小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5、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培养意志品质;6、培养小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7、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克服困难的情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各种意志品质;第四节 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障碍(1)小学生的过度焦虑;(2)强迫症;(3)恐怖症(包括对身体损伤的恐惧、对自然事件的恐惧、社交的恐惧) 教学时数:共设4学时。其中情感部分3学时。教学方法建议:本章内容属中等难度,教学难点在于情绪发展理论,但只须了解即可,为了突出重点,可先用纲要信号法,然后结合讲解。也可采用研究成果发布及记者招待会法。第七章 小学生个性与社会性 教学目标:通过大量研究成果的描释,使学生掌握小学生个性(自我意识、性格)、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特点;学会用这些成果去分析小学生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形成小学生个性培养的基本技能。教学内容:王耘等主编小学生心理学第九章、第十章。一般来说,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包括:完成某种活动的潜丰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第一节 小学生自我意识特点;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识等心理活动的意识,包括自我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尊心、自豪感、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等;1、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是不断发展的,但不是直线的、匀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又有平稳发展的时期:(1)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处于上升时期,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二年级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2)小学三年级到小学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其年级间无显著差异;(3)小学五年级到小学六年级又处于第二个上升期。2、自我意识各因素的发展;(1)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从小学生的自我描述来看,有如下特点:首先,小学生的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其次,虽然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能用心理词汇来描述自己,但也是以具体形式来看待自己,把自己的这些特征视为绝对的和不可变更的。(2)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其主要表现为:首先,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升高而增强;其次,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并表现出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再次,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最后,小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3)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它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是儿童的自尊心,自尊心强的儿童往往对自己的评价比较积极,相反,缺乏自尊心的儿童往往自暴自弃。自我体验包括对自己所产生的各种情绪情感的体验,其发生和发展是不同步的。一般来说,愉快感和愤怒感发展较早,自尊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发生较晚。第二节 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根据性格的表现形式,认为性格由以下各种特点组成:性格的理智特征: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方面的认知活动特点与风格;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人对情绪的控制所表现的某种稳定的、经常表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情绪的强度、稳定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一个人在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水平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性格的道德特征:指反映在对现实的态度上的特点。1、小学生性格发展的总趋势;2、性格特征因素的发展特点;(1)情绪特征因素的发展情绪的强度,即情绪对人的行为活动的感染程度和支配程度及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情绪的稳定性,即情绪稳定、持久或波动起伏的程度;主导心境,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主要的情绪色彩(2)意志特征诸因素的发展;(3)理智特征的发展;3、社会变量对小学生性格发展的影响;(1)家庭因素与小学生性格发展的关系;(2)学校因素的影响;(3)性别与城乡的影响第四节 小学生性格的测量1、作业法2、投射法(包括联想法、构造法、表露法)3、问卷法4、评定法(包括数字评定、描述评定、标准评定、检选量表和强迫选择评定)第五节 小学生的社会行为;1、 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1)分享(2)合作与竞争行为2、攻击行为;3、影响小学生社会行为的因素;(1)生物因素(2)社会认知能力首先,移情能力;其次,获取观点的能力;第三,道德推理的能力;第四,家庭教育环境;第五,宣传媒介;4、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控制攻击性行为;(1)教育者必须言行一致;(2)提供进行亲社会行为的机会,培养儿童的责任感;(3)强化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建立利他主义的自我概念;(4)教会儿童掌握交往策略,减少攻击性行为;(5)提高社会认知能力;(6)正确运用宣传媒介的巨大影响作用,为儿童选择良好的学习榜样。第六节 小学生的人际关系;1、同伴交往;(1)小学生的友谊;(2)小学生的同伴团体;(3)小学生的同伴接纳性;2、亲子关系;(1)权威父母;(2)专制父母;(3)容许父母;3、师生关系;(1) 小学生对教师的态度;(2) 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第七节 小学独生子女学生的个性特征。1、国内外有关独生子女的研究概况;2、独生子女个性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1)独生子女父母的特殊行为特点;首先,父母爱子心切;其次,父母对儿童过度宠爱;最后,父母对儿童保护过度;(2)家庭结构的影响首先,严父慈母型;其次,慈父严母型;再次,严父严母型;最后,慈父慈母型;3、独生子女的教育(1)充分利用独生子女家庭环境和教育的有利条件,发挥其优势;(2)针对独生子女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首先,提供锻炼儿童意志和能力的机会;其次,对儿童的要求要符合儿童的实际水平,避免过高的期望给儿童年带来心理压力;再次,培养儿童的独立性,鼓励儿童与同伴交往。(3)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不仅注重儿童的智力培养,而且要重视儿童良好个性的发展;首先,积极组织集体活动;其次,发挥教育评价的功能;最后,重视意志力的培养; 教学时数:共计8学时,前四节各2学时,独生子女讨论加入性格一节中。 教学方法建议:本章内容较多,而且个性部分本身内容就复杂,要逐节讲解。随后设计一次班内知识竞赛,以便加深理解。课后要求学生每人做一份手抄报或出一套模拟考试题。第八章 小学生的品德发展 教学目标:理解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一般特点;掌握小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趋势及规律;学会运用学过的原理分析小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教学内容:王耘等主编小学生心理学第十一章。第一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一般特点;1、西方和前苏联心理学家对小学生品德进展的研究;(1)皮亚杰对童年期道德观念形态和判断的研究状况童年期的道德观念形态具有如下6个特点:判断中的相对性,即开始认识到对于好坏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判断中的目的,即依据人在行为中的目的来判定行为的好坏;制裁的独立性,即认为制裁要有一定的原则,应按照违反法规或伤害别人的轻重而给予不同的处理;可逆性,即指出与某一道德行为相对应的行为,并且随着年龄的递增,抽象的观念也越来越发展;了解赔偿和改正的意义,逐步赞同适度的惩罚,如对受害者赔偿损失,给予犯错误者一个改正的机会等等;看到偶然事件的因果性,逐步对道德行为的偶然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原因有所认识,作出较公正的判断。(2)美国心理学家科尔柏格关于道德判断的研究状况他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力发 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3)前苏联心理学家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研究状况首先,研究了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方式。;其次,研究了小学生的道德习惯的特点;最后,研究了小学生纪律性行为的形成问题;2、我国关于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的研究;第二节 小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发展;在我国,心理学界对中小学生品德发展做了大量研究,结果发现,从出生到成熟的整个时期,我国学生的品德发展所显示出来的基本特点就是协调性。这主要表现在:1、小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2、小学时期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向逐步分化发展;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生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4、小学阶段的品德的另一特点是品德发展过程中出现“飞跃”或“质变”。第三节 小学生道德动机的发展;1、小学生道德动机的特点;(1)小学不同年级学生的道德动机的自觉主动性和独立性具有不同特点。小学生已能比较具体地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依据,但他们的道德行为极少是出于内心的自觉。(2)不同年龄学生产生道德或不道德动机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它们是由客观的、主观的,或兼有两者的不同性质的矛盾引起的。(3)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一是正确估计他们道德动机的自觉主动性和独立性;二是既看到他们的道德认识对实际行为的制约作用,又不过高估计它的作用,三是善于针对和利用不同年龄儿童的道德需要。2、小学生道德动机的培养;小学生道德动机具有直接性、具体性,道德动机的斗争不激烈。因而,这是发展和培养他们道德动机的良好时期。(1)将道德动机的培养和发展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及意志结合起来;(2)经常注意激发小学生的道德动机;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日常道德行为的具体要求,以提高他们道德行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社会性;其次,激发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兴趣。最后,利用表扬、奖励、竞赛、评比以及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等手段,修正和强化他们的道德动机。第四节 小学生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1、小学生道德认识的特点;(1)小学生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2)小学生道德观点的发展;首先,小学生对公物观念的特点;其次,小学生公正观念的特点;再次,小学生的集体观念的特点;最后,小学生的惩罚观念的特点;2、小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1)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2)小学生情感在品德教育中的作用;3、小学生道德意志行为的特点;第五节 小学生道德习惯的形成和培养1、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特点(1)当前小学生的道德习惯和道德行为的水平偏低;(2)劳动习惯较差,这是当前小学生的普遍现象;(3)小学生关心父母、教师以及他人习惯可达50%左右;2、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1)制定行为规范;(2)适合年龄特征;(3)有目的地练习和重复;首先,严格执行行为规范的要求;其次,耐心训练、指导;第三、树立模仿的榜样;第四,善于客观地评估;第五,逐步培养良好的班风; 教学时数:共设计5学时。其中第一节为2学时。 教学方法建议:本章内容与教育心理学、德育学有交叉主要应讲小学生品德发展。先采用自己命题自己答;而后采用案例分析,最后进行串讲。 第九章 小学生的学习碍障与矫治 教学目标:了解心理卫生学的常识,掌握小学生学习障碍的基本特点;初步形成矫治学习障碍的技能。教学内容:王耘主编小学生心理学第十二章。第一节 小学生学习障碍的基本特点及类型;1、什么是学习障碍;迄今为止,关于学习障碍的定义还有许多分歧,但许多人都同意学习障碍具有四个特征:即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排除性。2、学习障碍的分类;(1)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学习障碍;(2)阅读和书写方面的障碍;(3)算术方面的学习障碍;3、小学生学习障碍的症状;(1)感知、思维和语言首先,视学记忆受损;其次,空间定向障碍;第三,听觉辨别能力很差;第四,信息加工过程有障碍;第五,缺乏应变能力; (2)行为、情绪和社会性首先,注意涣散,活动过渡,有精神卫生障碍是学习障碍儿童的一个主要特点;其次,行动不灵活动;第三,情绪不稳,具有冲动性;第四,自我概念较差,自我评价较低;第五,人际关系较差;(3)其他问题,如发育迟缓、品行问题等第二节小学生学习障碍的矫治。1、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1)胎儿期、出生前、出生后的轻度脑损伤或轻度脑功能障碍;(2)遗传素质假说;(3)生物化学假说设;(4)心理与环境假设;2、学习障碍的鉴别与评定具体的诊断手段或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1)智力测验及成绩评定;(2)语言能力检查;(3)感知觉、运动检查;(4)教育诊断;几种评定量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