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六单元练习文科.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02339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六单元练习文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六单元练习文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六单元练习文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文科)单元练习六(第六单元)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孙中山A第一个要求推翻清政府 B第一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C第一个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第一个发动了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2.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3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4.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订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A民本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5孙中山先生于1919年总结民国以来经验时说:“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步,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这地底的陈土,就是官僚、武人、政客。要建筑灿烂庄严的民国,须先搬去这三种陈土,才能立起坚固的基础来。这便是改造中国的第一步”此后孙中山为“搬去这三种陈土”而采取的措施有 改组国民党 提出新三民主义 确立三大政策 发动“二次革命” A B C D6中国近代历史纵横谈中提到, “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付诸实施的却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于后者A同情广大农民的生活疾苦 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抑制长期出现的贫富不均 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7. 1924年,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这主要是因为新三民主义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 C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基本一致 D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8.毛泽东曾对一个外国来访者说:“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A发动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B提出抗日反蒋的主张C遵义会议的召开 D找到“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9.“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A国民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C延安时期 D过渡时期10. 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C红军长征的胜利 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11.毛泽东的诗词是珍贵的史料,下列可用于研究抗日的诗句是A“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C“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竞殒命,壮志也无违。”D“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2. 吕正操回忆录记载:“我第一次出席这样庄严、隆重的大会。听了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听了朱德同志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周恩来同志论统一战线的报告、刘少奇同志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以及彭德怀、陈毅、聂荣臻、陈云、刘伯承、李富春、叶剑英等同志的发言,深受教益。”文中的“大会”是指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3. “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共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进京赶考”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应是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工农武装割据 C遵义会议 D七届二中全会14.以下是毛泽东在不同时期的著作或讲话,请按时间顺序排列新民主主义论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A. B C D15.下列著作,为人民政协共同纲领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的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 B新民主主义论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6.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下列事件属于革命进程第二步的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解放战争 D三大改造17.“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论述应出自毛泽东的A新民主主义论 B论人民民主专政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8.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他们最应该选择的学习资料是 A B C D 1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下列历史术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工农武装割据 新三民主义 社会主义两类矛盾学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B C D20. 2008年5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光明日报社在北京联合召开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周年座谈会,指出:30年前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A人们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使人们彻底认识到了“文革”的根本错误 D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上来21.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南方谈话 C“文革”时期全面整顿 D中共十五大2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下列关于邓小平理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并把它写进党章B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C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学说D“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23从中国历史来看,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二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人的理论创新,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三大理论成果都具有时代特征 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产物 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 具有科学性A B C D2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A B C D25. 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二材料解析题26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1924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其三为民族。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之地位。”材料二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而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斯指出:(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3)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1) 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2分)从1905年到1924年,孙中山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是什么?(2分)(不得摘抄原材料)(2) 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殖民地诸民族具有民族意识的三个原因,参照作者的思路,运用近代中国的历史史实,分析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3分)(3) 材料三中,卡尔顿海斯提出了民族主义的两个定义,试用一句话综述其核心内容,并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例典型史实论证其观点。(6分)(4) 有西方学者认为,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你对这一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作用加以说明。(3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或者结合得不好,走了很多雩路,吃了很多的亏,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1935年起,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于是,大家觉得很有必要给这种思想体系安个名称。”他说:“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做毛泽东思想,决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当然,在这种正确思想体系里面,我的东西可能要多一点。” 陈明新领袖情毛泽东与周世钊材料二 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梁柱毛泽东倡导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材料三 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材料四 邓小平审阅向十四大作的政治报告稿时,郑重指出:“报告稿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可以体现以我为主体,但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报告对我的作用不要讲得太过分,一个人、几个人,干不出这么大的事情。” 与刘少奇的晚年悲剧(1) 根据材料一,请概括出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2分)(2)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出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的时期及其该时期的最重大理论成果。(4分)(3) 材料二中标志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开始探索自己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文献是什么? (1分)(4)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 (4分)(5)根据材料一和四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体现了怎样的个人品质? (4分)21.(1)新内容: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分)。一贯思想: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由和独立 (2分) (2) 原因:是中国摆脱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需要(民族危机);西方民族主义(或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思想在中国传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历史(政治)舞台。 (3分) (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3)综述:民族主义是建设民族国家进程中的政治行动。(2分)例证: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中,建立了中华民国;(2分) 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分)(4)反对(不同意)。(1分)说明:民族主义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民族主义是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思想基础。(2分,任答1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但是必须是正面的积极作用,是与当代有关的。)22.(1)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的产物,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2分)(2)形成时期:井冈山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2分)成熟时期:延安时期(或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2分)(3)论十大关系。(1分)(4)邓小平理论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代表”思想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主要建设党的重大问题。(4分)(5)体现了个人的高风亮节和历史唯物主义者的品格;摆正了个人与党的组织、与党的领导集体的位置,反对个人崇拜的庸俗之风。(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