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复习选择题专项训练专题1-5[人民版][试题29].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01418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复习选择题专项训练专题1-5[人民版][试题2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历史复习选择题专项训练专题1-5[人民版][试题2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历史复习选择题专项训练专题1-5[人民版][试题29].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复习选择题专项训练(一) 2010.11.221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C郡县制 D内外朝制2(09年江苏卷)“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3关于西周宗法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它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其核心是长子继承制 它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互为表里关系 A. . . . 4(2010浙江文综)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5(2010上海单科)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6(2010海南单科)“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7在影视作品中,人们经常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陛”的两侧有近臣持兵刃站列,以防不测,群臣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A.专制皇权不容逾越 B.皇帝安危国之大事 C.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D.皇帝显示自己威风8(2010安徽文综)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9中国古代对地方管辖的措施不断变化。民间俗语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里的“州官”,其最早的职能应是A管理地方行政 B代表中央监察地方C管理地方军事 D管理地方财政10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突出反映在中央决策的民主化 任人唯贤的原则得以贯彻 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使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A. B. C. D.11(2010浙江文综)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12(09年浙江卷)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13(2010江苏单科)“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 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14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的最高权力机构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15(2010海南单科)“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16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A.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税率 B.英国有权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C.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管理 D.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17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巧合 鸦片成为引发战争的原因是个偶然 鸦片战争的爆发与世界历史发展大潮密切相关A B C D182007年9月20日,全国政协常委何鸿巢以6910万港元,成功购入 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如图),并将其捐给国家。马首铜像在海外漂泊一百四十多年后又回到祖国,导致它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A日本军队 B俄国军队 C八国联军 D英法联军19唐德刚认为我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在某次战争前千年不变,战后十年一变。这次战争有可能是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20(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21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2(09年上海卷)“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23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的最初形式是A建立殖民地 B设立租界 C抢占租借地 D划分势力范围24(2010海南单科)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25民国初年的国歌唱道:“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对此歌词的正确解读是A“开化早”是指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弘扬民主科学精神B“揖美追欧”主要指仿效美国实行联邦制C“飘扬五色旗”反映了当时倡导国内民族平等,五族共和D“世界和平永保”反映了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性质26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27(2010浙江文综)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A B C D28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是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出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趋势A B C D29(09年天津卷)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30(09年浙江卷)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戊戌维新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 国民革命时期31(09年江苏卷)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32(2010重庆文综)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33毛泽东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党开始也不懂得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把城市工作放在第一位,农村工作放在第二位。”此处的“开始”是指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34(09年海南卷)表1 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党员构成表地区党员人数学生工人农人绥远32008%3%80%湖北187763.1%2.3%8.9%广东1500021.2%20.1%39.1%表1表明,1925年的国民党A发展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B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C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 D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35互联网上发布着这样一首诗:“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A遵义会议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土地革命36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上述材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A实现了与国民党再度合作 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根本性认识C放弃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D调整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政策37(09年北京卷)右图中数字符号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时期注明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资料的是 A. B. C. D.38最符合193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所戴军帽的帽徽的是A B C D39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观抽签,得一“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得“上上签”。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蒋介石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天意” B.“民意”指反蒋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C蒋介石夸大了失败的偶然性,未看到失败的真正原因D中共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得人心者得天下”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40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刘邓大军挺进中原C华东、中原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百万雄师过大江41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极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比较两次中日战争中国一胜一败的结局,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 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C壮大了人民的力量 D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42下图为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人)。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发生在下列哪一战役后A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43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C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44(09年山东卷)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A. 联合国 B. 不结盟运动 C. 世界贸易组织 D. 欧洲联盟45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中美建交公报发表1971年基辛格访华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A. B. C. D.46根据中国现代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实行了特殊的政策,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共同点是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47(2010海南单科)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48(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49(09年江苏卷)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 B C D50(2010安徽文综)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