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生.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96818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每日一句格言:当我们拥有梦想的时候,就要拿出勇气和行动来! 雄县中学 学校 语文 学科导学案执笔: 李红敏 审核: 韩秀丽 荆轲刺秦王预习案 第一课时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学生姓名班级课 题荆轲刺秦王课型课时5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重点难点1、 重点在于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2、 难点在于对荆轲性格的把握。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口译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教师点拨;知识链接(一)、刺客列传主旨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二)背景简介: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字注音骨髓( )燕()国揕()胸偏袒() 匕()首淬()火濡()缕忤()视 瞋( )目鄙()人倚( )柱揕搭( ) 变徵()之声樊於()期 切齿拊()心 长侍()足下厚遗()蒙嘉箕()踞()以骂 夏无且()以药囊提()轲被八创()目眩()2成语积累切齿拊心:一去不复返:发上指冠: 图穷匕首见:无可奈何:悲歌击筑:变徵之声: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从“-”到“-”)写行刺的缘起第二部分(从“-”到“-”)写行刺的准备第三部分(从“-”到“-”)写易水送别。第四部分(从“-”到“-”)写廷刺秦王。三、本课自我反思: 荆轲刺秦王探究案 第二课时课堂学习:一、研读第一部分(1-2):行刺准备。 1、重点字词:(1)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 )(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3)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4)诚能得樊将军首 ( )(5)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6)樊将军 以穷困来归丹 ( ) ( )(7)而伤长者之意( )(8)愿足下更虑之(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文言现象(句式),并翻译。(1)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3. 合作探究(1)荆轲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的?(2)荆轲与太子的对话,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二、研读第二部分(3-4段)1、重点字词: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 )(3)顾计不知所出耳 ( )(4)可以解燕国之患 ( )(5)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 )(6)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 )(7)函封之 (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文言现象(句式),并翻译。 (1)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合作探究第二部分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三、本课自我反思:荆轲刺秦王探究案 第三课时一、研读第二部分(5-8)1、重点字词: (1)使工以药淬之 ( ) (2)其人居远未来 ( ) (3)太子迟之 ( )(4)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5)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去。( )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文言现象(句式),并翻译。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2)欲与俱 3.合作探究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二、研读第三部分(9)1、 重点字词:(1)又前而为歌曰( )(2)发尽上指冠( )(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文言现象(句式),并翻译。(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又前而为歌曰 3.合作探究(1)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通过哪些方法渲染的这种氛围? 4.课外延伸赏析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1诗中借古讽今,“壮士”指的是_,“此地”指的是_。2“今日水犹寒”一句中“寒”为什么用的好?三、本课自我反思:荆轲刺秦王探究案 第四课时一、研究第四部分(10-18)1.重点字词:(1)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 )(3)比诸侯之列 ( )(4)函封 ( )(6)使使以闻大王。 ( )(7)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8)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 )(10)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11)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12)拔剑,剑长,操其室。 ( )(13)秦王还柱而走。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5)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 )(16)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18)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19)轲自知事不就。 ( )(20)(轲)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文言现象(句式),并翻译。(1)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2)见燕使者咸阳宫 (3)燕王拜送于庭 (4)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3.合作探究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三、本课自我反思:荆轲刺秦王测试案 第五课时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 2.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4.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 5.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 今义: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 今义: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 今义: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 今义: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 今义: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 今义:7.诸郎中执兵 古义 今义: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 今义:三、词类活用现象:A.下列划线的字都是-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B.下列划线的字都是- 1.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C.下列划线的字是- 1.使使以闻大王D.下列划线的字是-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A.下列的句子都是 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B.下列的句子都是 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C.下列的句子都是 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下列的句子都是 句1.常痛于骨髓 2.燕王拜送于庭E.下列的句子都是 句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五、一词多义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发尽上指冠2.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轲自知事不就 故人具鸡黍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 顾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顾笑武阳5.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乃为装遣荆轲 乃令秦武阳为副 为变徵之声- 12 - 温馨提醒: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