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版《创新设计·高考语文》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第2部分第1单元.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86323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版《创新设计·高考语文》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第2部分第1单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4版《创新设计·高考语文》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第2部分第1单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4版《创新设计·高考语文》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第2部分第1单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第一单元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板块一考点对应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顾”的含义。(1)相如顾召赵御史_(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_(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4)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_(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答案(1)回头看,环视。(2)顾虑,顾及。(3)看望,拜访。(4)表示轻微转折,只不过。(5)表反问,难道。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图:考虑。B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购:购买。C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接触、沾染。D拔剑切而啖之 啖:吃。解析B项,购:重金征求。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C项,行:步行,行走。A项,泣:哭泣;泪水。B项,事:事情,情况;侍奉。D项,受:接受;通“授”,传授。答案C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B项,兵:兵器。A项,绝:断绝;横渡。C项,故:形容词,旧;名词,交情。D项,息:名词,风;动词,停止。答案B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存:问候,怀念。B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向:过去,以前。C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如:好像。D举酒属客 属:zh,劝酒。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C项,如:到。注意D项“属”读zh时还有一种常见义“写作、撰写”,如“衡少善属文”(张衡传)。答案C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浮屠,和尚。B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过失、过错。C噫吁嚱,危乎高哉 危:危险。D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快:快速。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B项,咎:责怪。C项,危:高。D项,快:畅快。答案A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畜:x,畜养。B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爱:吝惜。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通晓。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D项,通:普遍。答案D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患:忧虑,担心。C相如因持璧却立 却:退,后退。D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谦让。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D项,让:指责。答案D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高雅。B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谏:劝谏。C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适:往,到。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寻求。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A项,雅:素常。B项,谏:劝止,挽回。D项,寻:不久。答案C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B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C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除:免除。D御六气之辩 辩:变化。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和通假字。C项,除:授予官职。注意D项“辩”通“变”,释义正确。答案C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能为也已已:通“矣”,相当于“了”。B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不这样。D之二虫又何知 知:通“智”,智慧。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通假字的使用。D项,知:动词,知道,了解。不是通假字。“知”有时通假,如“小知不及大知”(逍遥游),“知”通“智”。答案D1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召有司案图B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C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通假字的使用。B项没有通假字,“说”容易误判为通假字,其实它在这里是“劝说”的意思,不是通假字。A项“案”通“按”,审察,察看。C项“郤”通“隙”,隔阂,嫌怨。D项“孰”通“熟”,仔细。答案B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穷发之北,有冥海者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C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D臣欲奉诏奔驰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古今异义。D项,奔驰:很快地跑,古今同义。A项,发:古义,毛,指草木;今义,头发。B项,其次:古义,它的旁边;今义,第二或次要的地位。C项,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指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答案D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贫穷。B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行为文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学问广博精深。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古今异义。A项,穷困:走投无路。B项,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斯,这;文,诗文。C项,博学:广博地学习,而非现今“博学(学问广博)多艺”的“博学”义。答案D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去来江口守空船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C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D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偏义复词。D项,“得失”无偏义,“得”指“成功”,“失”指“失败”,是单音词连用。A项,具体的语境是,“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由此可知,(商人)去来(我)江口守空船。“去来”是偏义复词,离开,“来”为衬字。B项,“作息”是偏义复词,偏指“作”,这里是“工作”的意思。C项,“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中的“父母”“弟兄”都是偏义复词,一偏“母”,一偏“兄”。答案D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C项,目:名词作动词,指用眼色表态示意。A项,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名词,树木。B项,棹:桨,这里作动词,划桨;名词,桨。D项,道:名词作动词,取道;名词,道路。答案C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目:观赏。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C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D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前:走上前。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用法。A项,目:名词,目光、眼力。B、C、D三项,都是名词作一般动词,解释正确。答案A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使动用法。B项,归:使回去。A、C、D三组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A项,亡:灭亡;失去。C项,却:使退却;后退、退却。D项,负:使负担,使承担;承担。答案B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堕:落、掉。B泣孤舟之嫠妇 泣:哭泣。C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知道。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受损。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使动用法。句中加点词后面的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该动词活用作使动。C项,闻:使知道,正确。A项,堕:使堕。指推搡驸马(掌管马匹的官),使驸马落入河中淹死。B项,泣:使哭泣。D项,阙:使减少。答案C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B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责怪。C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D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善:好好地。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意动用法。B项,怪:以为怪,认为奇怪。秦王的大臣认为秦武阳的神态有些奇怪,产生警觉,从而引出荆轲为之遮掩的说辞。答案B板块二整体提升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李森先,字琳枝,山东掖县人,明崇祯进士。顺治二年,自国子监博士考选江西道监察御史。启睿亲王发大学士冯铨贪秽及其子源淮诸不法状,略谓:“明二百余年国祚,坏于忠贤,而忠贤当日杀戮贤良,通贿谋逆,皆成于铨。此通国共知者。请立彰大法,戮之于市。”御史吴达,给事中许作梅、庄宪祖、杜立德,御史王守履、罗国士、邓孕槐、桑芸等先后论劾。睿亲王于重华殿集大学士,刑部、科道诸臣,召铨等面质,以为无实迹,责森先启请肆市语过当,夺官。世祖(顺治)既亲政,铨罢去。九年十一月,大学士范文程以劾铨诸疏进,上阅之竟,曰:“诸臣劾铨诚当,何为以此罢?”文程曰:“诸臣劾大臣,无非为君国,上当思所以爱惜之。且使大臣而能钳制言官,非细故也。”越数日,上谕吏部,诸臣以劾铨罢者皆起用,森先补原官。十三年,巡按江南,劾罢贪吏淮安推官李子燮、苏州推官杨昌龄,论如律。巡苏州,杖杀不法僧三遮、优王紫稼,一时震悚。淮安吏张电臣坐侵蚀漕粮,折银一百二十两有奇,例当追比,森先为疏请缓之。上责森先徇纵,夺官,逮至京讯鞫,事白,复原官。十五年,应诏陈言,略曰:“上孜孜图治,求言诏屡下,而诸臣迟回观望者,皆以从前言事诸臣,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相率以言为戒耳。臣以为欲开言路,宜先宽言官之罚。如流徒谏臣李呈祥、季开生、魏琯、李裀、郝浴、张鸣骏等,皆与恩诏因公诖误例相应。倘蒙俯赐轸恤,使天下昭然知上宽宥直臣,在远不遗。凡有言责者,有不洗心竭虑而兴起者乎?”上责其市恩徇情,夺官,下刑部议,流徙尚阳堡,上仍宽之,复原官。寻命察荒河南,用左都御史魏裔介言,给敕印,未讫事而卒。十七年,上命吏部开列建言得罪诸臣,其流徙者,举呈祥、琯、裀、开生及彭长庚、许尔安凡六人。上命释呈祥,魏琯,开生归葬。余虽系建言,情罪不同,无可宽免。(节选自清史稿卷二百四十四列传三十一)【注】肆市:古代指人处死刑后暴尸示众。追比:限期破案。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请立彰大法,戮之于市戮:杀。B且使大臣而能钳制言官,非细故也 细:细小。C逮至京讯鞫 鞫:审问。D相率以言为戒耳 率:率领。解析“率”应为 “都”。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诸臣以劾铨罢者皆起用/不赂者以赂者丧B求言诏屡下,而诸臣迟回观望者/泉涓涓而始流C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上阅之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解析A项介词,因为。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项代词,它/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A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李森先“刚劲耿直”品格的一组是()召铨等面质,以为无实迹且使大臣而能钳制言官,非细故也巡按江南,劾罢贪吏淮安推官李子燮、苏州推官杨昌龄逮至京讯鞫,事白,复原官臣以为欲开言路,宜先宽言官之罚倘蒙俯赐轸恤,使天下昭然知上宽宥直臣,在远不遗A B C D解析是睿亲王的行为;是范文程的话;是对李森先的处理结果。答案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睿亲王对李森先等检举大学士冯铨及其儿子的违法情况,进行了当面对质,认为没有确凿的证据。B弹劾冯铨而被罢免的官员,因为范文程的据理力争,顺治皇帝被迫让他们官复原职,承认自己的错误。C李森先以监察御史之职巡按江南期间,依法弹劾罢免贪官,用杖刑处死部分罪犯,震慑了坏人。D李森先对待皇上屡下求言诏而无人进谏的状况,建议皇上广开言路,要宽容对待进谏的大臣。解析罢免他们官职应是睿亲王所为,“顺治皇帝被迫让他们官复原职,承认自己的错误”说法不当。答案B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臣劾铨诚当,何为以此罢?译文:_(2)淮安吏张电臣坐侵蚀漕粮,折银一百二十两有奇,例当追比。译文:_(3)使天下昭然知上宽宥直臣。译文:_答案(1)各大臣弹劾冯铨确实是恰当的,为什么因为这罢免官职呢? (2)淮安官吏张电臣因犯贪污漕粮罪,折合白银一百二十多两,按例应当限期办案。 (3)让天下人明明白白知道皇上宽容直臣。【参考译文】李森先,字琳枝,是山东掖县人,曾经考中明朝崇祯年间进士。顺治二年,由国子监博士考选为江西道监察御史。上书睿亲王揭发大学士冯铨贪污和放纵儿子为非作歹的情况, 大略说:“明二百多年的国运,毁坏在魏忠贤手里,而魏忠贤当年杀戮贤良,通贿谋逆的坏事,皆是因为冯铨促成的。这是全国都知道的事情。请求立即彰显法令,在菜市口杀了他并暴尸示众。”御史吴达,给事中许作梅、庄宪祖,杜立德,御史王守履,罗国士、邓孕槐、桑芸等先后写信弹劾冯铨。睿亲王在重华殿集合大学士、刑部、科道的大臣们,召唤冯铨当面质询,睿亲王认为没有事实证据,指责李森先上书请求将冯铨斩杀于市的说法过当,免去他的官职。顺治皇帝亲政以后,罢免了冯铨的官职。顺治九年十一月,大学士范文程把弹劾冯铨的各种奏章上奏皇上,皇上阅完后,说:“各大臣弹劾冯铨确实是恰当的,为什么因为这罢免官职?”范文程说:“各大臣弹劾冯铨,无非是为君为国,皇上应当考虑爱惜他们。而且如果让大臣能够钳制言官,不是细小而不值得计较的事。”过了几日,皇上给吏部下旨,因为弹劾冯铨而被罢免的大臣都被起用,李森先官复原职。顺治十三年,李森先以监察御史之职巡视江南,弹劫罢免贪官淮安推官李子燮,苏州推官杨昌龄,依照法令论罪。巡视苏州,对不守法令的和尚三遮、艺人王紫稼,用杖刑处死,一时间坏人受到震慑。淮安一名官吏张电臣因贪污漕粮罪,折合白银一百二十多两,按例应当严责限期破案,李森先为张电臣上疏请求缓免,皇上责怪李森先徇纵贪官,剥夺官职,逮捕至京城审问,案情大白,官复原职。顺治十五年,李森先应诏上书,说:“皇上孜孜不倦谋求天下太平,多次下求言诏,但是大臣们犹豫观望的人很多,都是因为从前上书言事的大臣,一旦受到惩处,就流放永不续用,互相都把进谏作为警戒呀。我认为想要广开言路,应该宽容对待进谏的大臣。像流徙的谏臣李呈祥、季开生、魏琯、李裀、郝浴、张鸣骏等,都与下诏恩准进谏因为公事受连累有关。倘使蒙受皇上顾念和怜悯,让天下人明明白白知道皇上宽容直臣,即使发配到偏远地方的直臣也不会被遗漏。凡是有进言责任的人,能不竭心竭虑地进言吗?”皇上责怪他买恩徇情,夺去官职,下放刑部议罪,流放尚阳堡,皇上仍宽恕他,官复原职。不久命李森先以四川道御史之职往河南查荒,采用左都御史魏裔介的建议,给他查荒御史的印信,事情还没完成而死在任上。顺治十七年,皇上命吏部开列建言获罪的诸臣,那些流放的,列举了李呈祥、魏琯、李裀、季开生和彭长庚、许尔安一共六人。皇上命释放李呈祥,使魏琯、季开生归葬。其余的虽然是建言,情况和罪行不同,不可以宽容免罪。特别提醒:教师配赠习题、课件、视频、图片、文档等各种电子资源见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光盘中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