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15、16、17课分课习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78427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6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15、16、17课分课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15、16、17课分课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15、16、17课分课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元3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单一性训练知识点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1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的一项措施是( )A征收粮食税B实行余粮收集制C实行集体化D减少集体农庄1B提示:本题考查学生辨别不同措施的时代性的能力。A为1921年起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B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为斯大林时期建设内容;D现象不存在。因此选B。1-2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 )A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困难中战胜敌人B把大中小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倒把D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新地主、富农产生2A提示: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首先要考虑是集中力量战胜敌人,巩固政权。1-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主要说明( )A农民反对苏维埃政权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C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D这种政策严重损害农民利益3D提示: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程度的能力。余粮收集制实行中几乎无偿征用了农民余粮,甚至是口粮、种子粮,自然会遭到农民的抵制甚至反对,D正确。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态度;B扩大了题干的角度;C对农民的表现认识过重。1-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一个情景,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它反映出当时的经济政策是( )A对小企业实行监督B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C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D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由国家经营4C提示:本题是一道判断型选择题,通过分析材料可知,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强制劳动政策。1-5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5C提示:由材料可知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C正确;但该政策不符合客观价值规律,它挫伤了农民的利益,危机工农联盟,A、B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D错误。知识点2 新经济政策2-6“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俄国采取了(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C建立集体农庄D实行义务交售制6B提示:从“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等关键词可知为新经济政策,选择B项。2-71923年,有人在访问苏联期间记录了他当时的所见所闻:“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措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推行自由主义政策7B提示:本题考查学生时代特征把握和材料信息准确提取能力。材料中“小工厂租给私人”体现出新经济政策的放宽中小工厂限制的政策,B正确。2-8按照列宁的说法,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是从“战时经济”退却,进入“国家资本主义”阶段。这一政策的特点是( )A国家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B实行单一的公有制C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机制D实行必需品配给制8C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和资本家经营政府无力经营的中小企业,并恢复商品贸易,故选C项。2-9“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当时俄国得以“复苏”主要是因为( )A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C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9B提示: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根据题干信息“重新组织”说明,在此之前俄国的经济中商业经济被取消,此种情况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之后,在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后,经济恢复。2-10作为苏联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同的是( )A都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B都由于对农民的剥夺破坏了工农关系C都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10C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确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而新经济政策不是,排除A。B项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不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排除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工农关系,恢复了经济,也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所以正确选项为C。知识点3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3-11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C实行新经济政策D推行农业集体化11B提示:抓住时间信息,1933年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快速实现工业化,B正确。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1919年;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1921年,至列宁逝世而中止;而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苏联在农村推行的,时间相符,但题干说的是工业。3-12法国时报写道:“共产主义正在用极快的速度完成改造事业布尔什维克在和我们的比赛中成为胜利者。”出现该现象的时代背景可能是( )A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B20世纪30年代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C第二次世界大战D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12B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历史时代特征把握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完成改造事业”可知,此时苏联已实现工业化,西方国家正处于经济危机的困扰之中。故正确答案为B项。3-13普京认为:“从1924至1953年国家有了根本变化: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在这一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B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苏联农业设备和经营方式落后D苏联农业发展的起点比较低13B提示:考查农业集体化的影响。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服务的,牺牲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发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的发展,而且损害了农民的利益。3-14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 )A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C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14A提示:斯大林时期的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则允许自由贸易。所以应该选A。3-15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15B提示:主要考查考生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能力。要审清题目限定条件是“就外部环境而育”,联系当时苏联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二三十年代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之中,必须首先增强国防力量,巩固政权,故正确答案为B。A、C、D均出现在二战后初期,与题目时间不符。能力提升性训练1-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1B提示:本题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及知识的识记与再现能力。依据材料可判断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是苏俄政权为战胜国内外敌人于1918年至1920年间实行,为苏俄内战时期。1-2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此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2A提示:注意题干强调的条件“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而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产力水平很低,但是国家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时实行的,A正确。2-3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就当时的具体国情而言,这一举措有利于(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C确保政府掌握国家经济命脉D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3D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苏俄经济发展探索过程的理解。A是新经济政策目的,但与题干无关;B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是间接过渡;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新经济政策目的就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力,D正确。2-4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有的哭叹:“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他们针对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4B提示:材料中可以看出各国代表对此政策不满,可以判断出应该是对新经济政策中的利用资本主义的相关措施不理解而表现的不满。据此选择正确答案为B。2-5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凋敝D是苏俄逐步过渡刊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5D提示:从题目叙述的内容中即允许有“雇佣”“利润”,又“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说明这个政策是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前列宁还未取得政权,无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故A错误。B、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表述,不允许有“雇佣”“利润”,因此排除。3-6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说“(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体现的苏联经济特点是( )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6B提示: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从材料的数据分析,重工业占75%,日用消费品仅占25%。从中可以看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是苏联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故选B。3-7苏联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分别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这反映了苏联(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A BC D7B提示:本题考查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是斯大林时期开始的,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正确,错误;题干中重工业投资占有绝对比重,体现出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正确,错误。B正确。3-8西方史学家认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A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B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C重视消费品生产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8D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斯大林体制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斯大林体制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了市场调节机制,只重视生产积累,不重视消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在西方看来不是值得仿效的乐园。D正确。3-9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9B提示:学生易错选A,错因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从材料中“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可以得出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管理,不是指导性计划管理,故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C的正确性。根据材料不能得出会导致生活物资的短缺问题,故D不正确。由中央统一调配,完全排斥了市场的调节,可知答案为B。4-10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B都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C都曾经产生了积极作用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10C提示:本题考查类比分析重大史实的能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不符合俄国实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所以排除A、D。新经济政策中国家只起宏观调控作用,所以B项排除。结合当时苏俄(联)所面临的任务及取得的成就,即可以判定正确答案C。1、2-较好-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苏联史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选集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和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苏联兴亡史材料四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商品交换。列宁全集请思考:(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变化?(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是要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5)结合材料归纳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11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推进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3)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4)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发展商品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5)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12阅读材料:材料一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l928年7月斯大林承诺的,为了工业化而征收的农业“贡税”只是“暂时”的,可是苏联于30年代完成了工业化,于40年代战争也打完了,“贡税”还是没有取消建立在“贡税”理论基础上的集体农庄体制,像铁链一样捆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材料二 久加诺夫在2004年为纪念斯大林诞辰125周年而写的文章中高度赞扬斯大林的历史功绩,肯定他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卫国战争中的贡献,说他是“伟大的国务活动家”和“强国的建设者”。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危害。(2)材料二采用了怎样的史学方法评价斯大林?运用这一方法说明材料一中苏联工业化时期农业政策的合理性。12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苏联经济政策特别是农业政策的辩证分析。第(1)题对农民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加重农民负担,危及农民利益,影响农民积极性等方面;总体上看,还有整体经济比例失调等问题。第(2)题从斯大林面对的时代背景去客观分析看待,苏联的内外矛盾迫切要求实现工业化,有一定的合理性。答案:(1)问题和危害:为发展工业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集体农庄体制影响了农民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造成农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观点)。合理性:苏联成立初期,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需要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尽快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以维护社会主义政权。高考适应性训练2-1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1D提示: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商品贸易,即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它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D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A错误;与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关系,排除B,新经济政策仍然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C错误。2-2“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B十月革命时期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D新经济政策时期2D提示:抓住关键词“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故选D项。3-3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3D提示:本题材料所述反映了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极大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选D,其他A、B、C说法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3-4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19251927年19281932年19331937年年均粮食产量(万吨)752773607290A地广人稀B自然灾害频发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4C提示: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时代特征定性分析能力。统计表格的题目,要看纵轴和横轴,从表中可以分析,苏联的粮食产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斯大林推行农业政策,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农业得不到发展,赫鲁晓夫改革在1956年以后,排除D。3-5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5C提示:解题关键:“苏联”“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1924年苏联成立,A、B时间不符;从题干中的“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可知,所述的是斯大林模式,排除D;“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反映了学者对斯大林模式的一定肯定态度,认为有其合理之处,C正确。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知识单一性训练知识点1 “黑色星期四”1-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首先发生在( )A英国 B法国C美国 D德国1C提示:基础知识再认能力,危机由美国纽约股市崩溃引发,选C。1-2有历史学家把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称为“疯狂的20年代”。其依据应该是当时美国( )A建成“福利国家”制度B经济危机、社会动荡C经济社会盲目发展D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2C提示:美国20世纪20年代金融投机活动、过度消费活动等严重,使社会呈现虚假繁荣的局面,因此又可以说是“疯狂的20年代”,社会经济出现盲目发展的现象,C正确。二战后西方国家开始建设福利制度;1929年至1933年爆发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D项出现在1933年后的罗斯福新政中,因此排除A、B、D。1-31929-1932年的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B股票投机活动的猖獗C资本家盲目生产D广大劳动人民消费能力低下3A提示: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结合政治课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B、C、D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具体原因。知识点2 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2-4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4A提示:美国大幅度提高关税,目的是通过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品,其他国家也纷纷采取类似手段,导致各国政府之间的经济矛盾日益激化。A正确。2-5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是( )时间长 范围广破坏性大 首先爆发于英国A BC D5A提示:此次经济危机的突出特点就是时间特别长、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大。危机受纽约华尔街股市崩盘的冲击,首先从美国爆发。因此A正确。2-6.某个时期的美国幽默小品写道:“旅店的招待员总要先问旅客:您是要一个房间睡觉,还是跳楼?”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出现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B城市化迅速发展导致旅店供不应求C小品讽刺了危机导致大量破产者的现状D上述事件引起了20世纪20年代经济繁荣6C提示: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一夜之间大量财富蒸发,使富人变成穷人,穷人更加贫困,经济危机爆发,出现了材料中幽默小品描述的现象。3-7“政府不应当去做或试图去做任何事,这是普遍的原则;在这些场合,政府的座右铭或格言应当是无为而治”下列人物最有可能赞同上述观点的是( )A孙中山 B胡佛C罗斯福 D斯大林7B提示:题干材料反映的经济思想是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这与经济危机爆发时胡佛的经济观点是一致的。孙中山一生主要致力于革命,A排除;C罗斯福主张加强政府干预,排除;斯大林推动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排除D。2-8(2013潮州高一检测)面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和近几年来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均大量发行纸币。其主要目的是( )A吸收存款 B限制消费C减少出口 D刺激消费8D提示:大量发行纸币的直接影响就是货币贬值,从而有效刺激本国出口,缓解本国的危机压力。知识点3 罗斯福新政2-9(2013山东学业水平测试)“国家干预”“政府补贴”“以工代赈”“工业复兴”等词语出于( )A新航路开辟B罗斯福新政C第一次工业革命D一战后的困难时期9B提示:罗斯福实行“新政”,大力加强国家干预。在工业方面,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在农业方面,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在社会福利方面,推行“以工代赈”。因此题干中的词语出之于罗斯福新政。2-10(2013长郡模拟)美国商业周刊曾讲到:“实行还是不实行经济计划性控制已经不是问题了。真正的问题是:谁来实施这一政策?”这篇文章最早可能发表于( )A19世纪50年代B19世纪90年代C20世纪30年代D20世纪80年代10C提示:本题考查学生材料理解能力。把握关键信息“已经不是问题了”体现出加强控制已经成为共识,结合“最早”信息判断,是指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早明确抛弃自由主义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罗斯福新政时期,对应时间是C。2-11罗斯福所推行的新政措施中,全国工业复兴法主要调整了( )A金融市场秩序B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C农场主与国家的关系D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11B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再认能力。罗斯福时期全国工业复兴法针对企业的无序生产和工人待遇过低造成的产品严重相对过剩,压缩生产、保障工资,因此B正确。其他选项与此法没有直接关系。2-12(2012厦门三校二联)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规定“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这一法令说明( )A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的剥削B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放弃自由企业制度D社会主义运动在危机期间发展起来12B提示: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从工业复兴法的相关内容用排除法可判断选择B项。A项错误,材料中并非加强剥削工人而是一定程度上保障工人利益;C项错在放弃;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知识点4 凯恩斯主义2-13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 )A看到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B认为消费是生产的动力C家庭主妇的购物是其重要的爱国行动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13B提示:经济危机表现出生产严重超越消费,凯恩斯认为将过剩的产品销售出去后能够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消费就是生产的动力,B正确;A、D与题目无关,C表面化,并非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综-14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有效需求,以防止新的危机发生。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主张最为贴近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 B罗斯福新政C法西斯体制 D斯大林模式14B提示: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回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干预经济以防止经济危机的发生。然后从四个选项中,可以得出B项为正确选项。1-15凯恩斯提出:“当商品供给大于需求时,政府就应通过举办公共工程等办法扩大政府支出,增发纸币,降低利率。”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刺激消费和投资B让更多的社会货币存人银行C举办公共工程,树立政府形象D限制社会消费15A提示:凯恩斯主张的意图在于让更多的人就业,增加社会成员的收入,以提高购买力,刺激消费。降低利率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资金投向生产,而不是吸收存款。能力提升性训练1-11926年美国出售的汽车约70%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进行,当时美国流传的说法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这种现象造成的影响是( )A市场繁荣 B汽车制造业发达C银行业发达 D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打乱1D提示:分期付款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形成泡沫经济,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打乱。这也是应吸取的危机教训。1-2以下哪种矛盾直接引发了1929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A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B大生产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C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D大资本家与小投资者之间的矛盾2C提示:此题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原因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就是说生产的产品总量超出了社会的需求,所以其直接原因和直接表现是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尖锐,C正确。2-3(2013乌鲁木齐高一检测)1929年-1933年由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存在B“自由放任”政策不适应资本主义的新发展C各国之间国际贸易冲突加剧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3D提示:1929年1933年由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缘于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日益形成一个整体有关。所以D正确。2-4(2013泰州高一检测)汤因比指出:“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这是基于( )A胡佛的措施使人们对西方社会失去信心B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弊端不可消除C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日渐萧条D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繁荣隐含着巨大的危机4C提示:注意时间“1931年”,此时正处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前所未有的破坏,这正是人们思考的原因。故C符合题意。A人们失去的是对胡佛总统的信心;B并非当时迫切的问题;D时间不符,且危机并未显露。1-5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这主要说明( )A罗斯福准备实行专制独裁B罗斯福崇尚计划经济C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严重D罗斯福反危机的思路是加强政府职能5D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说明能力。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政府职能必然要求得到加强。A、B表述错误;C在题干中没有体现。2-6(2013冠县高一检测)下列选项与罗斯福新政相吻合的思想主张是( )A“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利发展的条件”B“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是最可怕的事情”C“我们(政府)所寻求的只是我们经济制度的平衡”D“只要大企业得到繁荣,失业者最终也会得到好处”6C提示:本题考查学生深刻分析历史概念,准确把握材料角度的能力。根据罗斯福新政的手段是国家干预经济和改革的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并未突破资本主义制度本质,所以选C。A、B体现为自由主义主张;D未体现出对失业者的救助,与罗斯福新政不符。2-7(2013宿迁一模)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整顿金融 B调整农业政策C发放救济金 D兴办公共工程7D提示:“做到谁也不挨饿,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即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故D正确。2-8(2013嘉兴高一检测)美国总统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说“这简直是法西斯”,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剥夺了美国公民的自由民主的权利B规定民主党是美国唯一合法政党C采取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调整工业D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8C提示:国家工业复兴法以立法形式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限制资本家的剥削,提高工人的政治经济地位,以缓和劳资矛盾,所以有人认为这是极权政治的体现,是法西斯。C项符合材料意思。A、B、D三项表述错误,故排除。9(2012山东济南外国语二测)凯恩斯说:“似乎没有强烈理由要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社会上大部分经济生活包罗在政府权限之内”。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也不完全排斥经济自由B强制推行国家资本主义C反对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主张完全的国有政策9A提示:凯恩斯主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C不正确。从材料中“似乎没有强烈理由”可以判断A正确。4-10(2013长沙模拟)1935年7月,美国哲学家李普曼说:“人民交给罗斯福先生一把尚方宝剑,以使他能够在一场特殊的战斗中率领他们。现在战斗业已结束,宝剑应该入鞘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尚方宝剑”指新政时期总统获得了立法权B“战斗业已结束”指美国经济完全恢复C“宝剑应该入鞘”指应该限制总统新政时膨胀的权力D美国民主政治的根基在新政中遭到破坏10C 提示:李普曼的意思是当经济形势有所好转的时候应限制新政时总统膨胀的权力。A、B、D表述有误。5-11(2013济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华盛顿(1933年)6月16日讯史无前例地在和平时期对国家的经济生活采取控制做法的罗斯福总统今天开始将其从萧条中复兴的计划付诸实施在两个小时之内,他签署了国会的数个法案,使他获得了控制工业、协调铁路以及启动耗资33亿美元的市政工程计划的权力,随后即拉开了积极实施诸如此类重大措施的序幕。材料二 华盛顿8月19日讯当罗斯福总统上个星期四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将烟煤矿主召来并告诉他们要根据全国工业复兴总署规定的公平竞争规则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意时,他只不过是遭遇了近40年中所有总统都遭遇到的命运罢了纽约时报100年材料三 在罗斯福纪念馆里还留存着罗斯福当年演讲时的一句话:“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能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够有足够生存来源。”大国崛起美国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为什么说罗斯福总统的“复兴的计划”是“史无前例”的?其目的何在?(2)根据材料二,罗斯福在推行复兴计划中遇到的阻力之一来自谁?在记者眼中,罗斯福将采取何种措施?(3)罗斯福执政时是怎样保障“贫穷的人也能够有足够生存来源”的?11提示:第(1)题回答罗斯福新政的加强政府干预的特点和缓解、摆脱经济危机的目的。第(2)题前一问从材料中获取;后一问从全国工业复兴法的角度回答其干预措施和法令效力。第(3)题概括罗斯福新政中有关社会救济方面的内容。答案:(1)此前美国政府采取放任自由政策,不干预经济生活;通过改革摆脱经济危机。(2)来自企业主。罗斯福将动用国会授予他的权力干预经济,迫使烟煤矿主等企业主们接受全国工业复兴总署规定的公平竞争规则。(3)政府举办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赈”;加强救济工作,完善社会保障,通过社会保险法;成立工会组织,保障工人基本权利;通过立法,调整劳资关系,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高考适应性训练2-1(2011福建文综)下面图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的是( )A生产严重过剩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B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理解。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D;具体表现为A;在经济危机冲击下,物价下跌,失业严重,C正确。通货膨胀严重的具体表现是物价上涨,并且与此大危机无关,B错误。2-2(2011江苏单科)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2C提示:本题通过材料解读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推行计划经济模式一说错误,A排除;罗斯福注重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B排除;D项“新经济” 时代指美国的20世纪90年代,和罗斯福总统无关。罗斯福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有可能在推行前通过“炉边谈话”的方式向人民进行阐释,C正确。2-3(2012广东卷)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 )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3A提示: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面临工人失、银行倒闭、生产相对过剩等问题,因此,B、C、D项排除。经济危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罗斯福加强立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工人待遇,A正确。2-4(2012江苏卷T23)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材料二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项目低收入者中等收入者高收入者月收入5080200儿童津贴130130130其他津贴5013010纳税0-79-438国民保险-45-72-180实际收入108610801512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材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4提示:第(1)题,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包括:直接救济,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间接救济,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提供就业机会。原因是经济危机中出现大量失业工人。第(2)题,从材料二分析可得:月收入在50到80英镑的低收入者得到救济,收入有所增加;儿童津贴保障了儿童利益。第(3)题,材料二中数据显示收入差距大大缩小,会挫伤工作积极性;材料三体现出政府福利开支过大,同时各国的经济变缓;领取救济的人数增加;社会普遍不满等因素。第(4)题政府是社会福利体系的制定和实施者。答案:(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知识单一性训练知识点1 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1(2011广东学业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已从传统的资本主义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现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是( )A取消了社会保障体系B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C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D大规模经济危机基本消失1C提示: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倡导自由放任政策,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流行,选C。1-2(2013合肥高一检测)20世纪80年代,法国政府控制的电子工业、基础化工、航空工业、公用事业的比重分别为44%、54%、84%、100%。可以看出法国( )A全面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B扩大政府开支,调节社会生产C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D限制私有企业的发展2C提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全面实行国有化、限制私有企业的说法不符合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B项与材料无关。1-320世纪50-6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的经济进入( )A大危机 B“黄金时代”C“滞胀” D恢复3B提示:20世纪5060年代,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大政府干预经济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等因素推动下,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选B。1-4(2012黑龙江双鸭山一中月考)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一整套自我调节的机制。下列与此相关的措施不包括( )A建立福利国家B刺激投资和消费C限制私人资本发展D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4C提示: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自我调节的机制,但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只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C项说法不正确。知识点2 “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4-51957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凯斯芬斯登说:“自然,以前有过一个时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拥有一个不太富足和比较简单的国家的生产资源。然而,自那时以后我们就逐步倾向于实行一种真正的人民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的含义是( )A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B资本家丧失了企业的全部所有权C国有经济的比重日益上升D股票分散化,企业职工也拥有股票5D提示:人民资本主义的含义是:股票分散化,企业职工也拥有股票。4-6新中间阶层不包括( )A富裕阶层 B技术管理人员C第三产业就业人员 D白领工人6A提示:新中间阶层是难以准确定位的社会阶层,主要指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的群体。4-7“经营者革命”的直接原因是( )A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B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C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D政府对经济大力干预7A提示:抓住“直接原因”的概念,它指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而发生的近期原因。4-8(2013浏阳一中月考)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简单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却日趋复杂化。后者出现的原因是( )A经营者革命 B福利国家的出现C国有化的推动 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8A提示: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企业和平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复杂化的要求,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经营管理人员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A项正确。4-9(2013河北高三监测)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的从业状况也发生着变化,其中从事体力劳动的“监领工人”阶层被所谓“白领工人”阶层超过,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用B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9D提示:本题考查分析历史现象能力。“白领工人”是从事脑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超过体力劳动者,这与科技迅速发展有关,这应该是在二战后,故选D。知识点3 福利国家的出现2-10(2013宝坻高一检测)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其目的主要在于( )A刺激社会消费 B改善政府形象C改善劳资关系 D缓和社会矛盾10D提示: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和社会福利制度的相关内容。注意关键词“主要”,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是各国最主要任务之一。故选D。2-11(2012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978年美国有评论家写道:在西欧,社会主义不是千年梦想而是现世的现实,没有人反对社会主义。这反映二战后西欧国家( )A长期实行福利政策B遵循自由放任传统C忽视社会公平D实行计划经济11A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方的福利制度逐步完善,实现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使得低收入阶层受惠,故选A。B、C、D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明显不符。2-12(2013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欧盟国家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欧洲国家纷纷采取缩减社会福利的措施,减少赤字,结果遭到民众和工会组织的强烈反对。这表明西方原有的福利政策( )A加剧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B片面照顾高收入阶层利益C缺乏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D使一些国家财政赤字严重12D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史实全面分析能力及与现实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体现出欧盟国家“缩减社会福利”,体现出社会福利成为了这些国家的重大财政负担,D正确。题干不涉及各阶层之间的关系,A、B排除;社会福利在西方已经普遍是完善的社会体系,C错误。2-13二战后,发达国家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其积极影响有( )A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B造成财政赤字C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D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过大13A提示:福利制度提供民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对低收入者意义更大。B、C、D都是其消极的影响。3-14(2012北京丰台区二模)右图是一幅关于西方福利制度的漫画,从图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福利制度的过度保护,导致激励效应降低B社会福利规模的扩大,加重政府财政负担C福利制度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D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增加社会福利开支14A提示:图片中可以看出,图片中的人只是在享受,而没有努力地去工作。2-15(2013宿迁模拟)20世纪70年代,某西方大国把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B克服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持续性后果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