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作文审题新创-紧扣话题化繁为简知识精讲.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65784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作文审题新创-紧扣话题化繁为简知识精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作文审题新创-紧扣话题化繁为简知识精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作文审题新创-紧扣话题化繁为简知识精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作文审题创新紧扣话题,化繁为简【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审题创新紧扣话题,化繁为简【主要内容】话题作文审题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命题沿着“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演变,开放性呈逐步递增的趋势。特别自1998年话题作文登上高考舞台后,新颖的命题形式,灵活的写作要求,给考生以最大的空间来展现写作才华,达到了放飞心灵、放飞个性的目的。但时过境迁,话题作文的负面效应逐渐暴露。目前,学生的文体意识欠缺,写作基本功不扎实,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不断增多,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曾经叱咤风云、一统江湖的话题作文,慢慢淡出历史舞台。2007年话题作文4套,2008年话题作文仅有2套。但话题作文作为一种风云一时的命题模式,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因此我们也不能漠然视之。加上高考有一条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也许某省市为防止押题猜题,而突然运用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也在情理之中。【解题方法指导】话题作文淡化了审题,但是淡化审题不等于不要审题,并不意味着写作时可以天马行空。事实上,这几年来还是有不少考生在审题上出了差错。我们应该有一种意识,即任何类型、任何模式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审题这一关,我们应该主动地带上无形的“镣铐”,再去“跳舞”。话题作文上的审题,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仔细地推敲。(一)推敲材料材料是引出话题的由头,这就意味着材料与话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审题时就不能不仔细推敲材料。读材料时不能匆匆“扫描”,应该一个字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清楚,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尤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因为关键词句往往就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例:(2006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得抄袭。解析:2006年安徽的话题作文题目比较大众化,很贴近学生,又包含了一定的哲理,让考生都能有话可说,写成议论文、小说、散文都比较好操作。此题的关键是不能把思维局限于读一般的书籍这个范围,正如话题材料中说到的这个“书”可以是社会,可以是人生,可以是自然,可以是父母同学,这些“书”都需要用心去读,这时的“读”就上升到了一种思索、感悟的高度。我们只有仔细阅读材料,领悟材料中的提示,才能把握“书”与“读”的深层含义,写出切合题意的文章;如果不揣摩材料,只抓住话题“读”泛泛而谈,是很难得高分的。 (二)推敲“话题”话题作文,最终都会给考生提供一个话题,我们当然要吃准这一“话题”的含义。一般说来,“话题”中总会出现一两个对理解题意有重要影响的字词,把握住这些关键字词,也就掌握了准确理解题意的钥匙;反之,就会造成审题上的失误。例:(2007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个字。不得抄袭。 解析:“行走在消逝中”从表面看似乎突出了“行走”一词,但从本质看依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要求在“行走”(发展、前进、进步等)与“消逝”(消失、湮没、逝去、舍弃等)之间选择自己的作文内容。话题涉及人类社会发展与消失的人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人文、关注文化、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历程与规律。审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行走”和“消逝”的关系,可以提炼出社会的发展变迁、人的成长历程、观念的时代性更新、事物的发展与衰败、历史的进步与倒退等内容;同时也要表达出对“消逝”的情感态度(喜怒哀乐等)。初看此话题,感觉颇有难度。但细细分析,深入思考,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很有思辨性的话题。(三)推敲“注意”近几年来的话题作文,在表述“话题”的文字之后,往往还有一段提示语,另外还有几点“注意”“要求”等。这些提示语和“注意”“要求”,既是限制,又是启发;既是规定,又是提示。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性语言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利用。例:(2007年湖南卷)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注意:(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2)不得抄袭。解析:这虽然是一道命题作文,但它的“注意”非常典型,因此以它为例可以说明一切问题。“诗意地栖居”是哲学家荷尔德林的话,被海德格尔加以引用后,成了行走于历史和未来的流行。作文题目特别强调“注意题目中的地字”,这是对考生善意地提醒,因为“诗意地栖居”是一个偏正短语,重心在“栖居”,栖居的方式是要有“诗意”。怎样的“栖居”才算是“诗意地栖居”?辩证唯物主义提到的物质决定精神,说明生存是第一需要,在生存无忧的情况下,才能考虑诗意的问题;叶圣陶说:“如果你有两块面包,那么你一定要用其中的一块去换取一株水仙花!”则侧重于精神的需求;“我们不仅要学会脚踏实地,更要学会仰望星空”,也强调了“诗意”的重要性;巴金的话“人不能仅靠吃米活着”,则说明了物质很重要,但精神仍然必不可少;丛飞家一贫如洗,彩电、冰箱都是别人淘汰的,却捐助300万资助他人,成了精神的富有者没有钱是不能的,但有钱不是万能的;没有物质是不能的,但只有物质是万万不能的。爱心、宽容、善良、爱国、孝亲等优秀品质,当然是诗意地栖居所应该拥有的;适当的爱好,如下棋,读书,跳舞,看NBA等,也是诗意地栖居的条件;担负责任、积极进取、爱岗敬业等,则是人人欢迎的站在大地上进行的诗意地舞蹈。另外,考生要注意文体要求,只能写成议论文和记叙文,或阐发“诗意地栖居”的意义和作用,或讨论怎样才能做到“诗意地栖居”,或说明什么是“诗意地栖居”,摆事实,讲道理,说故事均可以,但如果写成散文、诗歌等,问题就大了。【典型例题】例一、(2005年全国卷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请以“忘记和铭记” 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解析:这是一道富含哲理的关系型话题作文题目,审题立意时,忘记和铭记二者都得兼顾,不可偏废,必须针对“忘记和铭记”的利弊得失、性质意义、关系作用等,或进行生动地叙写,或进行深情地言说,或进行深刻地说理。只有这样,你的文章才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例二、(2008年四川卷)请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解析:看得出来,这个题目是临时修改的。作为四川考生,再也没有比这个题目更好的了。“坚强”是独词类话题,审题难度不大。亲身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直面了生与死之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感慨,此时,如何饱含深情地写作,打动自己,打动读者,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了。地震中坚强的故事很多很多,“可乐男孩”、“灯光女孩”、“敬礼娃娃”、“坚强警察”、“舍身救生的教师”大家耳熟能详,但要写出新意,写出特色还需要深厚的基本功。如果写自己真实的心路历程,饱含真情实感,也同样可以拿高分。当然,不写地震也是可以的,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诠释“坚强”这一话题,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也是一种聪明的选择。【范文分析】永远的苏武2005年四川考生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当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才是历史的永恒,铭记,才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点评:这是一篇颇有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积淀,颇有才气和灵气的考场佳作。作者深刻领悟话题的精髓,用辩证的方法,把目光投向历史的苍穹,精心选取民族英雄苏武为挥洒情思的素材,热情讴歌了他为了“汉匈和睦”,为了民族团结,“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的伟大精神和民族气节。历史的苏武啊,永远的苏武!他“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他为历史唱响了“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作者满含崇敬,饱蘸激情,用一句“永远的苏武”做文题,亮人眼眸,概括凝炼,准确中肯。不但高度概括了苏武的精神品质,而且突出了其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手法,始终把苏武放在历史的天平上进行衡量,弘扬了人间正气,彰显了英雄的高风亮节,生动深刻地阐释了话题。由于大量地使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反复等修辞手法,骈散句结合,长短句参差,使得文章气韵流畅,音韵铿锵,读后,不但使人豪气在胸,而且满口留香。 坚强北纬31度,东经103.4度。汶川。一个全国人都不熟悉的地名闯入了我们的视野。5月12日,原本是极其普通的一天。孩子们正坐在课桌前,商店老板们正在纳客,出租车司机正驾驶着车辆,做工的、种田的、炒股论经的、开会筹划的一切都是那样地常态。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动山摇,坍塌了四川汶川,也摇动了半个亚洲。这一刻,山崩地陷,江河呜咽。这一刻,即成国殇。面对灾难,世界听到了一个民族的声音:“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面对灾难,激发了我们和整个世界前所未有的爱心,人性之美,倾国倾城。无数人捐款献血、组织赈灾活动,无数的志愿者自发赶到现场帮忙,扶老携幼的捐款,挽起袖管的献血,国旗为平民而降的震撼,蜡烛为逝者而燃的守夜,师生相拥而亡的镜像,一个国家的总理在视察灾情时,一副担架正好过来,总理站到路边,让生命先行人性最为柔软的一面被触动了,在性善性恶的千年辩题中,中国人关乎群体的自信,民族国家不可或缺的向心力在瞬间得到凝聚,整个世界找回了爱的庄严,不期而至的灾难,定格了那么多崇高,凝固了那么多神圣,引爆出那么多感动。面对灾难,离去的安息,因为生命得到了尊重。北川中学的一位只有12岁的被截肢的女孩说过,请你们不要称我的那些死去的同学们是没有来得及开放的花蕾,就已经凋落了。不,他们不是凋落,他们已经盛放过了。北川中学孩子们还说了一句感动我们的话:翅膀上驮着天堂亲人的希望,你要高高飞翔。面对灾难,活着的更加珍惜,编入教材的提醒幸福的作者毕淑敏前天到北川给学生上课,她提醒自己也提醒大家,活着是幸福的,理应珍惜。奥运火炬今天正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素有“绿城”之称的南宁继续接力。传递的不仅仅是奥运火炬,更是长明的爱心火炬。据称,2008年5月12日的这次四川汶川里氏8.0级的大地震致使喜马拉雅山脉长高了数米,其实长高的不止是山峰,更有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国殇之后,唯有坚强。点评:极强的场面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章一开始,就像摄像机一样,给我们再现了5月12日那个让人震撼的瞬间,以及在灾难发生之后的一个个感动;理性的思考是本文的又一特色,作者从灾难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生命的崇高、民族精神的伟大。多难兴邦,作者从废墟中感受到坚强,我们从作者身上看到了希望。【帮你积累】更强大的力量乔顺这是音乐家伯纳夏圣比瑞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1760年,伯纳夏圣比瑞在德国黑森的某营地里服役。老兵们诸多残暴的行为让第一次经历战争的他感到甚为恐怖。一次,圣比瑞所在的骑兵部队在上尉的率领下去寻找马料。他们来到一个破败的小木屋前,上尉一脚踹开了门,发现屋子里站着一个白胡子老人,上尉毫不客气地命令说:“马上带我去找马料!”老人很镇定,语气温和地回答:“没问题,长官,马上就好。”老人在前面带路,部队顺着山坡往上爬。不一会儿,眼前出现了一片长势很好的麦田。上尉高兴地挥手说:“这片麦子长得真不赖,可以收割!”老人连忙摆手说:“长官,请别在这里动手,再往前走一会儿,还有一片更好的麦田。” 于是继续走了半个小时,果然又看到另外一片长势良好的麦田。士兵们连忙跳下马,把麦子割好后扎捆起来,放到马背上。“老头,”上尉说,“你为什么要带我们到这么远的地方?刚才看到的麦子不是和这里的差不多吗?”“因为那片麦地不是我的。”老人依旧平静地回答。这句话让当时在场的圣比瑞非常感动,他深深体会到了一种比暴力更为强大的力量,那就是高品格的做人态度。运用方向:高尚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战胜暴力,可以运用于“宽容”、“力量”、“人格”、“人生境界”、“诗意地生活”等作文里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