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417644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维西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维西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维西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维西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白彦荣摘要: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上抓住重点,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和组织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从维西县的经验看,要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加大投入,建设好道路、水力和其它基础设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基层筑牢核心力量。维西县位于云南西北隅,处于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南部的过渡带,是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核心腹地,县境属碧罗雪山山脉、云岭山脉组成的一个狭长地带。由于山和水的格局,全县呈山高坡陡,是典型高山峡谷地形,境内海拔在48801486米之间。全县辖七乡三镇,79个村民委员会,1027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县总户数为38279户,其中农业户数33638户,全县总人口15.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71%,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1.56%。全县耕地面积26.25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8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1858亩,水利化程度为13.49%,森林覆盖率为74%。由于历史、区位、社会发育程度等因素的制约,维西县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内地。到目前,维西县仍然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描绘了我国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宏伟蓝图,制定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08年,维西县在中共云南省委、迪庆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对口帮扶部门和州、县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要求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部署,结合维西县农业农村工作的实际,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科学规划,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维西县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和主要经验(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合力逐步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确保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县委、政府把新农村建设摆上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维西县新农村示范点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书记为组长,政研、农牧、财政、扶贫、林业、城建、教育、卫生、土管等县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维西县新农村建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规范和制定了各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职责,建立了各部门之间定期联席会议制度,解决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层层落实责任,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同时各乡(镇)成立了以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乡(镇)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机构的成立、责任的落实,为推进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奠定了坚实的领导基础和组织保障。(二)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示范点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为了稳步推进维西县新农村建设,从2008年开始,根据迪庆州关于对维西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安排批复精神,结合维西的实际,在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意愿基础上,坚持规划先行、分项选择、统一选定、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遵循抓典型,树样板,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先后把经济基础比较好、群众积极性比较高、干群关系比较融洽的10个乡镇的34个行政村、40个村民小组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进行建设,并积极采取措施,在县级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多渠道筹集县级配套补助资金,着重从村容村貌整治、人畜饮水安全、村组公路和卫生路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文化活动场所等为重点内容进行扶持的新农村示范建设。经过三年的实践,示范点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整治村容村貌、实行民主管理和村务财务公开等各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力地带动了全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科学规划,严格管理,使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一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维西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通过召开项目实施点村民小组骨干会议、党小组会议、群众大会、走访等形式,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认真分析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深入了解村情民意的基础上,宣传、鼓励和引导村民广泛参与和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同时,依据各个项目点的实际和群众愿望制定了山、水、林、田、路相协调的村庄规划和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二是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应有的使用效益。维西县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项目资金,实行严格报帐制,上级补助资金实行专人专户管理,在乡(镇)统一实施的基础上,经县级统一验收合格,凭原始有效单据由县农牧局审核后,到县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核销,切实按“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制度,确保村庄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落到实处,资金物资管理用到明处,民主监督措施跟踪到位,保证了项目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四)抓住重点,夯实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尽快让项目取得成效,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实施新农村试点建设项目中,维西县根据实际把农民群众最关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关乎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问题为突破口、切入点,重点加大了村组道路建设、水利沟渠整修、村内美化绿化、乡村环境整治、改水改厕改厨、人畜饮水、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扶持等,逐步消除了“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屋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现象,切实办了几件让群众看得见、摸得到的实事、好事,使群众真正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给他们带来的实惠。据统计,至2010年示范点共完成新建村庄道路建设28200米,道路硬化32080米,支砌排灌沟渠10920米,修建公共厕所6座,建设沼气池267口,安装太阳能热水器636户,危房改造11840平方米,墙体粉刷272630平方米,畜圈改造6489平方米,农田建设940亩,农业科技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培训4230人次,植树绿化200亩,修建文化活动室12034平方米,运动场3270平方米,修建田间渠系1100米,垃圾收集站点123个,农户卫生厕所129个,农业产业建设田337亩。通过示范点建设,使得项目示范点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农业产业结构得到逐步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出现良性循环。2010年,全县40个示范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达到3920元,比维西县平均水平高出650元,初步实现了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良好局面。(五)积极引导,充分调动群众建设新农村积极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离开了农民,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根基。因此,维西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主体地位,通过宣传、教育、引导,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切实转变农民“等、靠、要”的陈旧、落后的观念和依赖思想,让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在上级的支持下,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参与通组公路、道路硬化、农田水利、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村庄绿化和环境整治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据不完全统计,至2010年,示范点群众自筹投入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超过1000万元,。事实证明,只要工作到位,方法得当,党员干部带头,农民的积极性是可以调动起来的。(六)筹措资金,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全力建设新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如何增加对农村的投入,没有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在新农村建设中,维西县逐步总结了以往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经验,整合了农牧、扶贫、水电、林业、环保、文体、卫生、城建等部门项目和资金,并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是争取上级部门补助一点,积极做好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的支持;二是对口扶贫和挂钩单位帮扶一点;三是受益群众自筹一点,在条件允许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捐款自筹部分资金,义务投工投劳建设新农村。至2010年,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共到位州级补助资金1000万元,县级补助资金400万元,群众投物投劳折资760万元,农民投工投劳累计完成12940个工日,折资97.237万元。据政府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省、州、县各部门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达40589万元,完成34个村委会107个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完成5672户安居工程和2950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解决了5.9万人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饮水问题,投资3452.78万元实施了6000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到2010年末,全县通车里程1960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有650个自然村通车,自然村通车率达77%。加快了农村替代能源建设,累计投入资金462元,建成沼气池9265口,节柴灶和太阳灶6643眼,安装太阳能2563套。广播电视事业累计投资2425万元,实施了“西新工程”和45283户“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5%和96%。卫生系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97万元,新建和扩建10个乡卫生院、61个村卫生室,设立了171个农家室,建设卫生厕所2125个,“新农合”参合率达93%。加快建立了覆盖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了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84542人,参保率为85%;实施了农村特困农民特殊困难家庭最低社会保障工程,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1893万元。(七)农村产业培植步伐逐步加快,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维西县按照 “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的发展思路,以(水电、矿产、生物、旅游)四大支柱产业的推进拉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在“十一五”期间,维西县全面落实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了项目和资金支持扶持力度,加强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培训;扩大改造了生猪、蛋禽、蔬菜、水果、油菜等传统农业产业规模;培植了一批以中药材、核桃、花卉、糯山药、养蜂、冰葡萄、畜牧业为先导的生物产业;扶持了一批龙头企业,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加工规模、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增强;农村专业化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悄然兴起;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经济蓬勃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增收;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十一五”期间,全县共种植核桃15万亩,药材40360亩,葡萄1661亩,养蜂5060箱;扶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各类协会和组织42个;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3899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1546人。统计显示,2010年,维西县农业实现增加值55244万元,同比增长8.7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269元,比上年增长15.30%。特别在示范点,我们可以看到,“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如保和镇、永春拉河柱村、塔城柯那村依托城镇化和旅游建设,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糯山药、生猪产业,规模已越做越大;永春拖枝村隆仕村民小组依托永春拖枝生物园区建设,走公司加农户的经验路子,成立了中药材协会,规模化种植了130多亩秦艽、当归、重楼、白芨等中药材,有力保障了农民持续增收;叶枝乡梓里村在2008年与宾川县建立了生产技术、产销合作关系,订立了产供销合同,筹措资金160万元投资建设了550亩红提葡萄种植基地,预计到今年金秋收获季节,产值将达到400多万元;澜沧江沿线乡(镇)村以澜沧江华能三级水电大开发为契机,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种养殖业规模,农产品销路不断扩大,价格稳中有升,有力带动了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同时,劳务经济、移民经济也成为了澜沧江一线农村经济增长的一种新形式和新内容。(八)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只有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才能建立一个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领导集体。2008年,维西县委高度重视农村党建工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州委部署,在农村党组织全面开展了以建组织、建队伍、建阵地;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带头维护稳定带领群众维护稳定、带头保护生态带领群众保护生态;创小康村、生态村、文明村的“三建三带三创”为主要内容的藏区党建工程,按就近就便,有利于开展活动的原则,优化了支部设置,在行政村改设党总支,有10人以上的村民小组建立了党支部,创新了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把政治强、作风好、工作扎实的机关党员干部和优秀农村党员选拔任用到村党总支书记工作岗位上来,把有威信、能致富,组织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农村党员推选到支部班子中来,建立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确立了一套发挥党员作用的激励奖励机制。其次,在农村党支部中广泛开展“双消、双培”工作,即:消除党员空白社、消除党员老龄化,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为党员、把党员培养为致富带头人。至2010年,全县79个村党支部全部改设党总支,设立农村党支部267个,培养发展党员3452名,村组干部党员农村党员占到90.7%,注入流动资金650万元,组建25个村级集体经济,成立29个特色产业党小组,带动农户4000多户。例如,塔城镇巴珠村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勋的带领下,积极投身“三村”建设,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中药材、木瓜,蜜蜂、巴珠土鸡、牛羊猪种养植(殖)等特色优势产业,成立了五个特色产业党小组,千方百计帮助指导群众致富,仅这五项产业,2010年的产值就达到了160多万元,农户人均存款超过1万元。巴珠村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淘汰了种植白云豆等破坏生态的传统产业,大力种植核桃、木瓜、苹果等经济林果,使该村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2%,居全县之首。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使群众居住环境得到大大改善,而且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2010年,巴珠村的林间产品产值就达到了16万元。另外,巴珠村不断推进党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进程,严格村规民约,群众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自发参与公路、公共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十多年来,巴珠村没有发生一起违法乱纪行为和刑事治安案件,形成了生产社会秩序井然、民风淳朴、各族群众和睦共处的良好局面,如今的巴珠村已成为维西县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和一面旗帜。总之,维西县通过党组织优化设置,党员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党组织得到明显加强,战斗力得到显著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党员干部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带头致富的领路人。在抓党建的同时,维西县还加强了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连续四年在农村开展不同主题的“千名干部进进村入户”宣传教育活动,宣传贯彻党的惠农惠民政策,集中力量梳理、排查、调处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全方位构筑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屏障,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加强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努力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制定出台了维西县两委议事规则,推行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规范了“两委”关系和工作行为,完善“一事一议”、村民代表议事、村务公开、村级财务审计、村干部廉政档案等制度,强化了村民自治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农民享有的知情权、管理权、参与权、建议权、监督权不断扩大,并形成了一系列责任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三、存在困难和问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维西县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干部群众思想不够解放,认识不到位,职责不明确,协调不力,整体推进不平衡。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一些干部群众在思想上存在着模糊认识,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短期内就可以全面完成,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一些地方干部群众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上级政府拨钱来搞建设,甚至是替农户修房造屋,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全县虽然下一个文件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但是新农村建设的办事机构、人员、经费、设备没有真正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日常事务工作,没有专门机构、人员具体实施和操作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全县方方面面各个单位和部门,必须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协调配合,但从目前情况看,一些成员单位和部门缺乏实实在在的行动,用文字材料应付的情况很普遍,一些部门存在着各自为阵、独自作战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相关部门的督查和协调机制,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有的乡镇认识高、组织得力,推进快,有的乡镇推进较为缓慢,发展不平衡。(二)新农村建设资金筹措困难,社会筹资能力弱,缺口仍然较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方方面面资金投入,而维西县是财政贫困县,财政自给率只有10%,只能全部依靠上级财政投入。在试点村,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只有35万元,其中上级补助25万元,地方投入10万元,而上级投入已远远满足不了建设的需要,加之维西县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几乎为“空壳经济”,自筹无疑增加了群众的负担,只能投工投劳解决部分,因此新农村建设资金仍然不足,要覆盖全县1027个村民小组,资金缺口仍然较大。(三)广大农村群众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首先表现为小农经济根深蒂固,长期积累起来的不良习惯和生活方式依然较为落后,由于接受科学文明健康的教育教少,缺乏自力更生精神和节俭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等、靠、要”的思想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一些群众懒庸散现象的产生。二是维西县属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社会发育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6年,青壮年文盲率占3.56%,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培育地方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不相适应,农村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四)、村容村貌令人堪忧,环境保护意识较弱。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外在反映。而维西属于山区县,农村居住环境房屋零乱、分散、缺乏整体性、统一性和规划性,村庄道路绿化率较低,许多村寨道路不仅狭窄,而且无固定垃圾回收和集中处理点,到处是牛屎马粪,臭气熏天,生活垃圾随处乱倒,薪柴、圈肥到处乱堆,污染了环境,道路、河道和水源,“脏、乱、差”的现象十分突出;现在有些农村生活能源、城镇取暖、房屋建造还保留着传统林木浪费方式,滥砍滥伐严重,有的地方甚至造成泥石流地质灾害,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压力依然很大。(五)、农业自身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农民持续增收困难。一是是农业基础投入严重不足,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维西县70%左右的耕地分布在山区,农田水利建设十分滞后,现有的很多水利设施年代久远,病险水利增多,灌溉能力弱,抵御不了旱灾和洪涝灾害,达不到旱涝保收,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农业生产设施、技术装备条件差,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由于山高坡陡,很多地方不能推广农业机械,仍处于牛耕人收“二牛抬杠”的状况;三是目前,维西县农村经济主要以家庭经济为主体,生产经营分散,没有强有力的龙头企业集团、专业合作组织和有效的中介组织带动和提供各种服务,产业调整、培植缓慢,措施不力,规模不足,农民收入水平总体较低,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特别是高半山区农村尤为突出。(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党员的带头作用亟待提高。虽然,近年来,维西县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维西农村特色的党建路子,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少数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好,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方面找的路子不准、办法不多,特别是对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不到位;二是部分农村党支部班子成员责任意识差,在服务发展大局不尽人意,在具体工作中,只有致富愿望,无致富思路,工作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三是部分党支部组织活动开展不正常,党员很少过组织生活,有的党员甚至不按规定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四是村委会实行民主选举以后,农村基层干部的素养和驾驭能力普遍较低,综合素质已难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简单,组织协调能力较差,法制观念淡薄,组织观念弱化,“三带”能力不强,有的村委会主任,在选举前信誓旦旦,选举后则把责任抛到脑后,有的甚至凌驾与村党组织之上;五是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形式化,一些村干部在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上敷衍了事,在决定重大事项时,村支书记不征求村干部村干部,党员和村民或村民代表的意见,导致村级事务决策不民主,党务村务透明度不高,直接影响了村民对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信任度,重大事项决策形式导致“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形同虚设。三、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1、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不断探索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路子,全力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线,以强化基础、夯实基地、做强龙头、拓展市场、打造品牌、创新科技、确保安全为重点,通过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土地综合利用率,拓展土地利用空间,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以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依托优势资源,立足地方特色,走产业化经营路子,大力开发市场前景广阔、地方特色突出、经济效益明显的生物产品,按照“扶龙头、建基地、带农户、抓关键”的思路,引进和培育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生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参与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好以核桃、野生蜂蜜、药材、葡萄等为主的产业基地,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增加生物产业的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辐射和带动维西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真正把生物产业培育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三是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政策指导、法律援助、技术培训、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等服务;四是规范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之更好地发挥农户联系市场的纽带作用;五是加快农产品质量认证,着力抓好农产品“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绿色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认证工作,把维西特色农、林、生物产品更好地推向市场;六是不断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和能力,使农民生产的产品有销路,增收有保障。2、以水利、道路、环境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着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一是加强和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二是继续抓好农村道路建设,硬化乡村公路和通组道路,村庄实现卫生路,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抓好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大力普及太阳能和农村沼气池,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改灶。四是重视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集中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五是以农村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积极倡导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坡,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好香格里拉良好生态环境,维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和谐、宁静的精神家园。3、以改善民生为目的,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一是继续完善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二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积极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政策,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在建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覆盖率,免除农村农民的后顾之忧;四是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大投入,兴建文化活动场所,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利用文化活动场所开展积极健康向上文体活动,使文化活动场所成为农村开展精神文明活动、宣传政策法律、学习科学技术的阵地。4、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大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一是加大农业生产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使农民掌握一至二门农村适用技术,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武装农民;二是不断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技能,根据劳务市场的需求和求职者的择业意愿,采取不同的培训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农民工培训;三是在加快物质扶贫的同时,更为注重精神扶贫,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大力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破除陈规陋习,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5、以加强村庄规划和项目建设规划为基础,使项目建设成为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杠杆。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编制好农村建设规划,规划既要着眼未来,也要考虑对到当前农民的承受能力,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来合理规划新农村的发展速度和重点,同时考虑规划同山、水、田、林、路相协调,使新农村规划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特别是要借助华能在维西澜沧江三级水电开发的契机,做好移民点的村庄规划,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安排好移民的生产生活,切实做到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遵循“统筹城乡发展、发挥区位优势、市场导向、科技先导、易于推广、多元化投入、体制机制创新”的原则加强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规划,做好示范项目的前期工作,建立项目库,完善项目储备制度,争取立项一批,申报一批,建设一批,使项目建设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力支撑。6、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把农村党组织建设好,把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好,通过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的“三带”能力。三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村级干部培训教育和管理,规范好“两委”关系,进一步搞好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此文发表在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四期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