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05335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带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带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摘要:要想带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我觉得有以下几个途径:反复诵读,理解诗意;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品味语言,感悟情感;大胆创生,放飞想象。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意境;诵读;多媒体;品味;想象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9-085-1在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觉得带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有以下几个途径:反复诵读,理解诗意;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品味语言,感悟情感;大胆创生,放飞想象。一、反复诵读,理解诗意,走进古诗词的意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诵读是学习古诗词最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教师可以根据诗词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良好的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最初的几遍诵读中,让学生眼前呈现出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事物。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思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在反复诵读中,诗意渐明,那一种若隐若现的形象感染着每一个读者,这就是走进诗歌意境的魅力。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走进古诗词的意境有些古诗词的抽象概括、精练含蓄会给学生理解上带来困难。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其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融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为我们进行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在古诗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地展现古诗的艺术魅力。使原本简单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充满情趣,让诗情画意立体地凸现在课堂中,形成学生学习古诗的内驱力,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学习诗人奇妙的作诗技巧。在一位老师在教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时,用民乐曲子西湖春晓开场,那优美的音乐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随即,教师展示了多幅西湖的美景,这个时候,学生都惊呼起来,太美了。教师适时推出苏轼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如果单纯从字面去体会,学生肯定理解不了诗歌的本意。在课堂上,老师用视频来展示两种天气时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诗歌的意思。不仅懂得了诗意,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还沉浸在西湖那醉人的风景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使西湖仿佛就在学生眼前,而且在最短时间里呈现西湖不同的美,带学生走进苏轼所要描写的绝美意境中。这种如梦如幻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潜在的想象力的驰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三、品味语言,感悟情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古诗词的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学会品诗。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味,才能真正把握。如白居易忆江南中“风景旧曾谙”,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一个“谙”字,让学生脑海中出现一幅画卷,诗人愉悦在熟知的美景中,什么样的美景呢?诗人所熟悉的是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四、大胆创生,放飞想象,走进古诗词的意境古诗具有想象丰富隽永、清新自然的特色,其强烈炽热的情感总是借助想象以创造丰富多彩的形象,描绘生机盎然、优美新奇、蕴涵隽永的意境,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活教材。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体验的结晶,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学生不仅要敢想,更要会想。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启发学生巧妙联系,将记忆中所积累的类似经历充实到眼前的画面中,借以拓展画面,达到强化感受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孟郊的游子吟时,抓住一个“密密缝”,让学生想象画面。此时,这位母亲在想些什么?她会对即将远行的儿子做些什么呢?在放飞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老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位慈祥的母亲。你们也正感受着母爱,享受着母爱。在你的脑海中,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如果此时,妈妈就站在你面前,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很自然地入了诗的境,动了真情,理解了母亲“密密缝”的深厚意蕴。至此,学生感恩的心弦被拨动,昏暗的油灯下白发亲娘为儿子缝制行装的形象与自己母亲关爱自己的点滴交融在一起,永远存活在了学生的记忆深处。对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一幅优美的画卷呈现于眼前: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通过想象,不仅可让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了诗意,还走进了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意境,体会到诗人一份悠然自得的感情。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