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龙江实验学校五年级集体备课资料.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92660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顺德龙江实验学校五年级集体备课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顺德龙江实验学校五年级集体备课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顺德龙江实验学校五年级集体备课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顺德龙江实验学校五年级集体备课资料开发和利用好教材我们知道,数学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往往以精练、浓缩的编排方式来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作为教材的开发者,应尽力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识背景,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将简单、静态、结果性的教材内容,设计成为丰富、生动、过程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家体验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再创造”活动,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然而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套搬教材,在课堂上呈现简单化的教学模式。 首先,教学内容简单化。有些老师认为课本太薄、课本案例(素材)太简单,怎么就不把详细的教学程序呈现出来呢?一句话就是教材不好。其实不然,数学知识最忌的是生搬硬套、千篇一律。我们那么多年的所谓“老师的心得、学生的训练”,一定会得到先进的教学评价和素质教育理念所审判。其次,学习过程简单化。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建构,总是按照“动作认知(操作水平)图形认知(表象水平)符号认知(分析水平)检验认识(运用水平)”的认知程序循序渐进地建立的。其中借助表象进行思维的图形认知阶段,是沟通直观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中介与支柱。可在很多课例中却直接从动作感知阶段进入符号认知阶段,忽略了“图形认知”这个中介环节的教学,甚至“符号认知”也有诸多缺漏,导致学生的思维活动断层,无法将抽象的数学符号与具体实物联系起来理解、建构数学。再次,学习方式简单化。有些课例只是将学生学习活动建立在看数学、听数学、说数学等间接性经验基础上而忽略了为学生提供亲自探索实践的机会,未能让学生自己去做数学、猜数学、找数学,积累丰富的直接性活动经验,导致学生对数学触摸得不深、不透,难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这些简单化的数学设计,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意义的理解浅薄、单一,难以达到深刻理解与灵活应用,制约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小学生学习数学是自我探索、体验、建构的过程。为此,从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高度出发,我们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流程:1、活动感知(实践活动)。2、强化表象(模拟操作)。3、建立符号(数字列式)。4、回归实践(运用新知)。这样,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再加工、再设计,使教学内容丰富、生动,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真正让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因此,简约的教材内容不可作简单化的处理,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努力把它设计成动态性的教学活动过程,成为有活力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也是新课程对新型教师的根本要求。理论材料二课堂教学的三个思考 如果我们到“课堂”做一下学生,就会对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课堂观有了新的体验和启迪。 1、课堂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对于小学生而言,一次完整的课堂学习是学生从自身的认知起点出发,向课堂学习目标不断渐进与逼近的认知发展过程。就这一过程而言,在学习目标既定的情况下,起点的选择决定着这一过程的距离长短,而适宜的距离空间是学生开展课堂学习所必需的。这样,为儿童选择适当的学习起点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之分。逻辑起点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上已具有的知识基础。因此,在教学开始前的预设阶段,我们一定要进行换位思考,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感,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乐,为学生设置最佳的学习起点,做出“弹性化”设计,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2、怎样的“动态生成”才是真正有效的?普遍公认的关于有效教学的一种定义是:有效的教学,首先于课堂上就“做什么”做出正确的决定;其次是取决于如何实现这些决定。在第一点中,已经说明了教学预设的重要性,即要根据学生的起点做出“弹性化”教学设计,这是“成功的一半”。而“成功的另一半”就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了。课堂要“动态生成”,首先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更要看作课堂教学资源的“构建者”和“生成者”;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做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引导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要做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新资源的“重组者”。从我们的课堂体验来看,还没有能充分地反映出教者在这些方面的教学行为,这更是需要我们课程改革者必须努力的方向。课堂教学要做到“有效生成”,我们可以尝试关注以下几个重要因素:一是“活动”。即通过开放性、问题性、挑战性的活动情境,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讨论与交流,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和身心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特征恰恰就是自动自觉的活动。”但在当前的“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这种“活动”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离,目的性差。“活动”只有与“体验”紧密结合,才能避免出现“为活动而活动”或“有活动而无体验”的无效状态。二是“体验”。“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所谓“体验”,既置身于一定的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模拟情境)之中,经历之,感受之,考察之,最终认识之,掌握之。“体验”看似仅获得直接的知识经验,但因为它同时伴随着需要的满足、心理的平衡、悟性的获得等种种内在精神活动,因此 可以说是个整体身心过程的全面激活。三是“反思”。思考即思维,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正所谓“思考”就是指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其中,“再创造”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直观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三种思维形式的结合。 3、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趋力?数学科的知识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有其生发的基础,后期学习才能得以深化和发展。认识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是教师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前题,也正因为这样,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才要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使学生感觉有所能又有所不能,多不“服输”啊!其探寻欲望油然而生。 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新知的获得水到渠成。当然也有“升格处理”的需要,那是为了化平淡为神奇,激发其挑战性。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分数”单元备课单 元第三单元教学内容分数教材简析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的产生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与公倍数、约分与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运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分数教学的重点。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在不同的整体下,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是不是一样;根据描述性的定义,让学生说说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知道除法计算不能整除时,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在这种商里引出真分数与假分数,及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带分数)。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在两个学习活动中,通过寻找、体验、观察,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利用商不变性质等旧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理解。4、在探索活动中理解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含义,掌握约分与通分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时两个数仅限于100以内,求最小公倍数时两个数仅限于10 以内。在探索中掌握找公因数、找公倍数的方法,继而学习约分和通分。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能正确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公因数和公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分数大小比较。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探求性质及概念的含义。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主动操作、观察、分析和推理,自我获取知识,在挑战中体验成功,感悟认识事物的方法,产生学习兴趣,掌握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形成活泼向上的良性思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准确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公因数和公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分数大小比较。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探求分数的基本性质及最大公因数及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在挑战中体验成功,感悟认识事物的方法,产生学习兴趣,掌握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形成活泼向上的良性思维。课时安排内容课时数建议分数的再认识2分饼(真分数与假分数)1分数与除法3分数的基本性质1找最大公因数1约分1练习四1找最小公倍数1分数大小的比较(通分)1机动1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分数”中的课题串讲分数的再认识游戏引入。“拿出你所有铅笔1/2”中,当“1”相同时,1/2表示的数量相等;当“1”不同的时,1/2表示的数量不相等。在这两种情形的比较中,发现分数的相对性。第二个素材“说一说”,进一步说明分数的意义所表示的对应具体数量的多少决定于整体“1”的大小。“画一画”的操作,以数形结合的形式感知只要 “1”(面积)一样,整体形状并不会影响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多少。后面的“练一练”对知识的层次与侧重各有体现。分饼 这节课是对分数意义的运用,又是分数意义的拓展。 可以由童话故事引入,学生对“3张一样大的饼平均分给4个人”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操作实践,通常有两种分法:1、把每块平均分成四等份,一共12份,每人得3份(3/4)。2、把三块重叠起来平分成四份,每个得1份(3/4)。另一素材“9张饼平均分给4人”也出现两种分法,并且发现9/4与二又四分之一同样多,这时出现了假分数(带分数)。理解了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描述性定义以后,尽可能让学生悟出这两类分数的特点。再把带分数从假分数中转化出来,这两种形式的分数实际上是同类的。分数与除法可以从复习入手,利用素材“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到几块?”列式计算,“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呢?”求这两问利用了除法的意义来列式,而结果不是整数怎么办?第一题可用分数1/2来表示,第二题同理可以用7/3来表示,这里采用了分数的意义。有了这两个等式,就可以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由分蛋糕的特例升华到分数与除法关系的一般性:除式中的被除数就是结果中分数的分子,除数就是分母。通过后面的“试一试”,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的方法,要注重引导学生总结方法,而不是老师只抄写出法则,让学生机械练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是约分、通分的重要基础,可以借助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来理解。教材中有两个活动素材,一个是依照等份图形(长方形),对应的分母与分子都变大了;一个是依照等份图形(圆),对应的分母与分子都变小了。学生独自完成课本上的书空后,老师提问:每一组中三个分数相同吗?相等吗?不相同怎么会相等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观察、讨论、交流,发现规律,这时他们只能归纳出不够完备的结论。再在“说一说”中突出“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的重要字词,以便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是从感知“图象”到认知“符号”再形成“模型”,接下来的将是巩固与运用。找最大公因数学生已能列举出一个或几个数的因数、找到其中最大的因数,这正是本课新知的生发点。学生可以在自填书空的探索活动中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含义。教材中的“填一填”是由旧入新、因势利导、层层深入的知识生成过程,教学过程中力求学生对结论和概念的归纳总结。形象的集合图把列举法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至。“练一练”中出现了特征关系的数(一种倍数关系的、一种是互质关系的)和一般关系的数。在“数学探索”中,强调结合图像进行规律的分析与发现。约分根据教材内容,可以先出示“做一做”中的图片1,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可能会出现多种答案,老师可以用其它三个图片给予一一验证,得到8/24、4/12、2/6、1/3相等的结论。把“想一想”的素材(2)设置成填空的形式,学生完成了“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的过程后,揭示出“约分”的定义,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利用一个终极结果1/3得出“最简分数”。为此推出一种简便的约分方法(利用公因数或最大公因数直接除分子与分母,得到更简单的分数)。找最小公倍数本课是通过表格标记的操作,在实践练习中自动生成新知。为了增加学习的挑战性,激起兴致,把教材中关于“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定义,设置为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自我获得知识的成功。同时也是类推与迁移这类学习方法的训练。求公倍数通常采用的是列举法,在“练一练”中有表格和集合这两种列举方法。在没有限制条件时,其中的省略号不容忽视。分数大小的比较 根据课文图片,先让学生猜测“操场和教学楼谁的占地面积大?”学生意见不一,就会产生探究热情,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分子相同好办、分母相同也好办,而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怎么办呢?通过探寻,学生总想利用自己所固有的知识进行解释说明,自我验证或寻助验证。在学生汇报比较策略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根据分数的意义利用线段图比较,或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为同分母(同分子)进行比较。因为比较的需要,所以我们才学习“通分”,“通分”定义中有两个限制条件:每个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相同。在“试一试”中,教材有意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分母的通分,得出自己认为更简便的方法。其实分数的比较何止这几种?在“练一练”中就有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