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法复习提纲(人才市场用).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89449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法复习提纲(人才市场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教学法复习提纲(人才市场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教学法复习提纲(人才市场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法复习提纲一、语文课程与课程标准1.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是什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有哪些?课程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哪些评价建议?(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2)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4)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据此,阅读教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1)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3)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二、语文课堂教学(一)提出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一般从哪些方面提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单元教学要求、本文特点以及课后练习,学情。两种。一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教学目标不宜过多、过杂,要突出重点。同时,要处理好目标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我们来看窦桂梅老师主题语文的经典课例晏子使楚。晏子使楚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单元提示: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阅读本组课文,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段文字的一些信息,值得我们注意。“用语言进行交流”、“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仔细分析这些信息,不难发现它主要传递的信息就是:感受语言艺术,学习语言艺术,做到学以致用。基于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教材安排了四道练习题:1.先讨论怎样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再分角色朗读课文。2.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把晏子说的话多读几遍,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儿?3.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4.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语言是在交流,沟通中实现其价值的,因此语言也是富含言语情感的。在阅读中,一方面体味语言的涵义,另一方面又加深对语言、对文本的理解。其实,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文本感悟不断深入的过程。练习1就是引导学生去体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把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感觉,读出气势。在这种分角色朗读的创设情境中,学生自然就会“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对语言有了感受,自然就会体会到语言的妙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品味、体会,学生就能有自己的创见。可见练习2的设计显然是很恰当的。“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思想的写照,在感受人物语言的基础上,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在分析的过程中,自然会被其精神感染、浸润。这是练习3考查的内容。练习4则让学生思考晏子语言表达的效果。 通过对练习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本课的训练重点:感受、品味语言的艺术魅力。窦桂梅老师对课文的理解:晏子使楚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本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全文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本文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教材选入这篇文章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窦桂梅老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主题:尊重。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相对而言是比较模糊的。它没有用具体、准确的语言来表述。教材在每一单元的单元提示里,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比较具体的细分,这是对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的细化和落实。但是这种相对而言的具体化,细分到每一单元,再具体落实到每一篇课文里,又显得比较笼统了。这就需要教师在反复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挥个人才智,进行属于自己的创见设计,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进而上出自己满意的一堂课。(二)一篇课文的教学通常有哪几个阶段?感知性教段,理解性教段,实践性教段。(三)语文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提问应该贯彻哪些原则?语文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大的方面来说有朗读法/默读法、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课堂提问的原则:1.问题有价值;2.应以思考性问题为主,记忆性问题为辅;3.问题应大小适当,难易适中;4.问题应有启发性;5.所有的学生均有机会回答;6.教师语言简明,态度亲切;7.恰当评价;8.鼓励学生提问。(四)语文课堂上运用讨论法应坚持哪些原则?1.要把握好讨论的主题;2.从文本出发;3.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反应,又要尽可能的寻求共识;4.要倡导持之有效,言之有理;5.应当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6.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讨论。(五)讲解一篇课文应当注意什么问题?1.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文体特点和课文的重点进行教学,一节课突出一个重点(若一篇课文分几节课上)。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规律,因此,也有不同的阅读规律。记叙文中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应把讲解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分析以及写作方法上;以写事为主的文章,应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并从材料的详略上把握记叙的重点,掌握中心。说明文要从理清说明顺序,区别说明的详略中掌握说明的重点,从而把握所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议论文则要注意找出论点和论据,从分析论证结构中牢牢把握住中心论点,进而理解中心思想。济南的冬天是散文。某老师给本篇课文定的教学目标是“1.阅读圈点,感知济南冬天的美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3.学习与人合作,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探究、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用优美的语言来表现;4.感受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爱美的情趣,乐意发现家乡景物的美。”第一节课重点完成目标1、2,同时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节课重点突出目标3、4。整篇课文目标意识很强,教学重点非常突出,很值得我们学习。要是我们来上,很容易面面俱到,不会有所侧重。2.选准突破口,提纲挈领地讲解。选准了理解文章的突破口,也就是找到了恰当的切入点,课文教起来就顺手,学生学得也投入,整堂课生动活泼,效率也高。好的切入点因为角度巧妙,点的新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抓住文章的切入点呢?(1)从标题切入标题有的体现中心事件,有的体现主要写作手法,有的体现课文结构或文体类型。抓住文题设置问题,往往能一下子抓住文章的关键,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奇特的激光一文,学生在学习前就对激光有些了解,但对到底什么是激光,它有哪些奇特之处,又有什么意义,学生大多很模糊,所以,他们有一定的探究欲望。根据这一点,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激光,激光奇特在哪里?”这样学生学习时,就不再停留在浅层次的知识梳理上,而是进行深度思考;“奇特”两字不仅明确了单元中学习筛选信息的要求,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奇特”的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根据要求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2)从文章的第一段切入文章的第一段往往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抓住文章的第一段切入。往往能提纲挈领领会作者构思文章的脉络。如松鼠一文第一段“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笔者由此切入:“作者如何说明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学生一读就明白文章按照“漂亮”、“驯良”、“乖巧”进行构思说明。抓住文章第一段一语中的,易点拨学生阅读思路。(3)从课文关键句切入所谓关键句,是指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语句。它们有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体现课文结构,抓住这些语句,就抓住了课文的灵魂,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望。例如孔乙己,可以采取关键句切入的方法。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课文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设置问题:“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学生满怀兴趣积极主动地读课文,得出结论:“大约”表猜测,因为好长时间没有看见孔乙己了,所以猜测他已经死了,“的确”表确定死了,在这样的社会里,他必死无疑。到这里,教师就可以再追问一句:“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再读课文,反复研究,小组合作得出大家都不关心孔乙己,连他的生死都不知道,说明社会的冷漠甚至达到冷酷的地步。这样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社会的批判由此,学生自然把握了文章的主题。(4)从事件切入记叙文大多记叙一个中心事件,因此可以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切入。如执教变色龙,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奥楚蔑洛夫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积极探究:“狗的主人是谁?”写出了奥楚蔑洛夫性格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当时沙皇豢养的“警犬”专咬老百姓;社会政治的黑暗这样分析,学生既熟悉了故事情节,又了解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大多数记叙文和小说都可采用事件切入法来教学。(5)从文章表达的感情切入情感内蕴丰富的文章,尤其是散文、诗歌、往往以强烈的情感抓住读者的心,这时我们可以以情感为切入点。济南的冬天的教法一般都是先让学生找出作者描写济南冬天的山、水画面,再分析每幅画面的特点,以及生动优美的语言。这样虽然条理较清晰,却割裂了文章的内容和语言。其实,学生读这篇文章时,最先感受到的是作者在文章中洋溢的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把学生的最初感受作为学习的切入点,设置这样的问题:“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很容易回答“喜欢”、“赞美”等。那么,我们再追问:“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喜爱赞美之情的?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你能不能把这种喜爱赞美之情读出来?”学生由此会用心读课文,分析、体会作者的感情这样的问题既带动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内容又促进学生学习写法、品味语言还激发了他们朗读的兴趣。(以上材料来自俞雷: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常见的切入法,现代语文2006.11)3.紧扣课文字词句段教学,把握精要部分和重点语句进行揣摩。在教学一个板块时通常先掌握写的什么内容,再掌握写法特点,然后品味关键词句。(1)讲解精要的部分 有些课文的精华、要点集中在课文的某一部分。讲授这样的课文,应集中主要精力把精华、要点所在的这部分重点详讲,其余部分则略讲。这样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节约了教学时间;也有的课文精华分散在文章当中,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进行组织、设计,从而突出重点。如张贤臣教风筝、余映潮教纪念白求恩便是如此。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的详略和取舍,必须做到准确无误。重点详讲的部分选对了,就实现了精讲,提高了教学质量。如果重点详讲的那部分选错了,虽表面看来课讲的“精”了,实则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极大地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这一点切不可疏忽大意。一般说来,一篇课文的精华之处和要点所在,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是教学目的规定的内容。确定精讲部分之后,要敢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前后勾连,大胆取舍。详讲处精雕细刻,不仅讲的透,还要练的够,搞的扎扎实实;略讲处则或作简要说明,或一语带过,甚至大胆割舍。(2)讲解精要的方面 有些课文,组成文章的各个部分都很重要,如果取一部分舍一部分,或详讲一部分略讲一部分,就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这样的课文不能采用“讲解精要的部分”的办法。这种组成全文的各个部分难分主次的课文,可以不用纵向考虑问题的思路,而用横向考虑问题的思路,这就是从构成文章的各个方面去考虑问题,诸如选材、立意、结构、情节、线索、语言等等。如果一篇课文的某一方面或是课文的精华所在,或是学习本文的要点,或是学生学习本文的难点,则可作为教学的重点,集中精力加以解决。精要方面的确定必须慎重,严防主观随意性。所确定的精要方面,应是课文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主观判定的。怎样确定这种精要的方面呢?一是看其是否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具有重要作用,二是看其是否是作者精心的安排,三是看其是否是学生理解本文的障碍。具备上述某一点或某几点,则可确定为“精要的方面”。如果不是这样,主观地确定文章的某一方面作为重点详讲的内容,就有可能舍本逐末,影响教学效果。例如,余映潮纪念白求恩,对比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抓住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这一“精要的方面”来讲授本文,教学效果很好。相反,如果这方面也讲,那方面也教,而不能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很可能用的教学时间多,反而效果不佳。(3)讲解精要的词句 有些课文当中的某些词句,含义深刻,表现了重要的思想意义,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这样的词句,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这种词句往往看似平常,稍不留心便会放了过去。如果认真仔细地阅读,便会发现,这些词句或揭示了事件的重要性质,或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表达了某种观点、见解,或体现了精妙的写作技巧。搞懂这些词句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常用方法:学生寻找重点词语,朗读,品味(顺带说一下修辞方法及其作用);教师改写段落,将一些有表现力的词语换成一般性的词语,让学生比较;教师将有关段落中的重点词语拿掉,让学生填空;运用词语仿写。4.综合思考全篇内容,以及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讲解篇章,要注意分解,但尤其要注意综合,要对通篇内容做连贯的思考。从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来看,相当多的老师在讲解篇章时,对局部分析很重视,而忽略了对篇章的整体讲解,以致把文章讲的支离破碎。篇章讲解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规律,对篇章进行综合的思考。另外,文章的内容要借助于一定的形式来实现,而一定的形式总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的。在篇章讲解中,一定要搞清楚文章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对表达这一内容的语言形式有更深入的体会。比如楼红老师在第一节课先讲内容,“假如给一个从来没有到过济南的人讲解济南美丽的冬天,你着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段?”在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语言。课堂举例:春盼 绘 颂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先自己分析:这段文字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语言上有什么特色?春花图,着力写春花竞放的景象。第1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百花争春、繁花争妍的动态图景写活了。然后用“满”“赶趟儿”写花朵多;第2句用“火”“霞”“雪”写花色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句子中的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顺序一一对应的;第3句写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第4句写花下蜂闹蝶舞,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闹” 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最后一句写遍地的野花,“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作者是按“树上”“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这一段文字中,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高与低结合,勾连映衬,烘托渲染,画面五彩缤纷,立体感很强。后思考怎样讲:引导学生思考这段文字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层次写的?语言特色?1. 这段文字写了什么?(春花图,着力写春花竞放的景象。)2.从什么角度写的?(“树上”“花下”“遍地”)3.哪些句子读起来特别带劲?为什么?词语,修辞,感情。4.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注意语气语调。5.在下列划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6.再读,好好品味划线的词语。再拓展思考:讲解重点段落的要点有哪些?请结合教学实录和视频自己领悟,相互交流,然后再运用教学案例加以验证或修正。5要将课文学习与语文实践有机结合。实践包括知识的保持、应用和迁移等基本因素。它要求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复习巩固知识,再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迁移,把学会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这个教段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口头和书面的多样化练习,复习巩固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读写听说的实践能力。这样的活动是深化知识,转化能力的“再实践”过程,这一教段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有:字的练习,包括注音辨形、抄默难字、读写多音字和形近字;词的练习,包括摘抄词语、释词、填词、组词和辨析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句的练习,包括抄名言警句、造句、析句、变换句式、修改病句、调整组合语句及紧缩、扩充和修饰句子等;篇的练习,包括朗读、抄写、背诵、默写、复述、编写提纲、解答问题、缩写、改写、扩写、续写、仿写等。该教段教学内容合理而有序列性,形式多样而有趣味性,数量适中而有时效性。(六)备课的一般步骤有哪些?教师必须熟悉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等。(七)试述如何进行单篇的说明文教学。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1)抓特征的典型性;(2)抓结构的条理性。2.深入研读课文,体会特点。(1)抓方法的灵活性;(2)抓语言的准确性。3.联系生活实际,拓展训练。4.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开展直观教学;(2)适当进行画图;(3)运用表解。三、作文教学(一)作文教学的地位1.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作文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3.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二)一次作文教学的过程一次作文教学的过程,从教师教的方面来说,有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反思5个环节。(三)命题的要求和方式1.计划性;2.切合性;3.新颖性。命题的方式有直接命题和间接命题。(四)写作指导作文指导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端正写作态度,开拓文思,激发写作欲望,明确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1.明确写作要求;2.唤起生活经验;3.启发学生思维;4.激发写作情感。(五)作文批改1.批改方法:普遍改或重点改;书面批改或当面批改;学生自改或互改。2.作文批改中的注意点(或要求):(1)从实际出发,多就少改;(2)顾及全面,突出重点;(3)具体明确,多多鼓励;(4)因材施教,区别对待;(5)积累资料,建立档案。(六)作文讲评1.作文讲评的要求()要有明确的中心;(2)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3)要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因素。2.作文讲评的类型(1)综合讲评;(2)专题讲评;(3)佳作讲评;(4)对比讲评;(5)学生自我讲评。3.作文讲评的注意点(1)要理论结合实践;(2)有针对性、多角度性;(3)多肯定,巧否定,忌指责;(4)创设活泼的形式,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四、语文教学评价(一)就某则语文教学视频/教学实录,谈谈自己对执教者在感知课文/教学思路或教学引导方面的感受。当然,也有可能就某一个有争议的教学案例请你谈谈自己的见解。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课文;(2)复述或创造性复述;(3)抓住标题做文章;(4)画示意图或表格;(5)辨析写法;等等。教学思路或教学引导:先概写看了哪些视频/实录,简述收获。然后,就其中1则视频/实录略谈教学思路如何好或引导如何妙。接着,就这则视频/实录的教学思路或引导谈对自己的启发。最后,扣题总结。只要抓住“教学思路”或“教学引导”讲就行,不要面面俱到。(二)请你综合评述某个案例的教学过程。首先要认真研读这个案例。然后,先综合评价该案例的优缺点,再重点评价。答案结构:一词经纬 层层深入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刘宏业中学语文教学2013.10【教学创意】1主问题引领。抓住“高大”一词展开教学,以此为线贯穿全课,让对话在“高大”中穿行。使课堂思路清晰,结构紧凑;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2 反复诵读。紧紧围绕课文最后一部分,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爱国主义, 体会作者的深沉情感。【教学目标】 1 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感知小说的主题 。 2 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3 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简洁导入,聚焦“高大” 1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自 1 9 1 2年首次介绍到中国,就被长期选人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经典小说。 2请简要说说最后一课和平时上课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 参考: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不同。 3面对朝夕相处的韩麦尔先生,经历这次不同寻常的“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是如何评价他老师的呢?( 屏显第2 4段,并齐读。)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答案:“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师启发:什么是“高大”?一个普通甚至不被自己喜欢的老师,“我”仅仅经历最后一课,就觉得他从来没有的“高大”吗? 二、分析形象,感知“高大” 1先快速阅读课文,说说韩麦尔先生在小弗郎士心目中原来是个怎样的人? 小弗郎士原先认为韩麦尔先生: 是一个可怜的人 ; 是一个不大负责的人; 是一个严厉的人; 是一个普通的人; 是一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 师生小结 : 在小弗郎士心目中,原先的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人:他只是镇上的一位 普通教师。默默无闻工作了4 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太高。有时还 “玩忽职 守” 2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哪些表现让小弗郎士感受到他的“高大”?( 学生默读,圈点勾画。) 韩麦尔先生的“高大”主要表现在: 他特意穿戴上“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衣帽,这个细节表现了他即将诀别故土时的悲痛心情,显示了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民族尊严感。他诚恳地检讨了自己过去教学中没有尽职的地方,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正源于他对祖国深厚的爱。他被迫离开执教四十年的讲台, 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但仍能强忍亡国的悲痛, 坚持上好最后一节课,体现了他的忍辱负重、坚强勇敢。 他热情地赞美法兰西语言、教育学生“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记它”,充分反映了一个爱国者的坚定信念:亡国是暂时的,阿尔萨斯终究要回到祖国的怀抱 。他教学生用美丽的圆体字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在最后时刻,他使出全身力量, 写下“法兰西万岁”,他的“高大”形象永远定格在读者的心中。 教师引导学生齐读小说最后一部分,感知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 中的“高大”。想象、 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 三、咀嚼含义,品味“高大”1你从“从来没有”中读出了什么?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情感? 参考:由“从来没有”到“高大”,既体现了小弗郎士爱国主义意识逐渐萌发,又从侧面说明最后一课对听课者的深 远影 响 。 2在韩麦尔先生的所有“高大”表现中,真正打动小弗郎士,对其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哪一个? 学生讨论,师生达成共识: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热爱,是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对小弗郎士产生深远影响之根源所在。 3重点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的含义。师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 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民族语言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自己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 就永远存在向心力,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起来。学生朗读课文第2 0段,呈现两则背景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意义。 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后,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其目的就是要达到真正占领和征服这两个地区 。 2 0 世纪3 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 两则材料中侵略者不约而同地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足见民族语言的重要性 。 4教师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说最后一部分( 忽然教堂的) ,再次感受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语言的“高大” 。 师生主要围绕韩麦尔先生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让学生想象、体会韩麦尔先生彼时彼地的内心感受,真切感受韩麦尔先生在关键时候表现出的庄重、无畏、深情,以及给听课者深刻影响的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形象。 四、再读结尾,升华“高大”1 再次齐读课文结尾部分,说说韩麦尔先生最后为什么要写“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小说以韩麦尔的一个手势结尾,有何用意?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明确:“法兰西万岁! ”几个大字是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时的临别赠言,也是这位爱国者的心声,更是所有法国人民的心声。这一悲壮举动,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坚定而崇高的信念:法兰西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将他的光辉形象永远定格,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2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对小弗郎士产生了哪些影响? 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小弗郎士情感的曲折变化上。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前是幼稚、贪玩的,在课中相继表现出了疑惑、诧异,难受、懊悔和悲愤,在课结束时表现出极其懂事和朴素的爱国情感。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处更在于通过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使小弗郎士由一个贪玩、调皮、幼稚的学生转变为一个敬重老师、热爱法语、具有浓烈爱国情感的学生。3这种影响本身又是对韩麦尔先生的“高大”的最好说明,请简要概括。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概括来说,韩麦尔先生的“高大”表现在通过最后一课,唤起了小弗郎士等小镇居民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全镇居民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产生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之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升华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是一个普通教师的真正的“高大” 之处。师生再一次朗读课文结尾部分,感受都德那份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 附: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都德高大? 普通人高大: 爱母语高大! 爱国者( 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 2 1 0 0 3 9 ) 简评:小处切入:教学设计的科学选择任海霞怎样才能进行优质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从理论上说,这不是多么高深的课题;而从实践上看,这又远非轻而易举的事情。 依笔者浅见,设计者首先要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努力体现出鲜明的语文学科特色。其次,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这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所有教育教学的落实都应以这一学习主体的掌握为标准。因此,首先要研究学生的需要现实成长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然后还要研究学生的实际学情其已有的文化基础、天赋资质、兴趣特长等等。二是文本,就是所针对的“这一个”课文。要充分尊重“这一个”文本,研究“这一个”文本,吃透“这一个”文本,以真正挖掘并实现“这一个”文本所独有的教育教学价值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泛价值。三是适当兼顾教师自身的个性因素,扬长避短,师生互动,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至于具体的设计方法策略,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过,笔者主张“小口径切入”,从文本语言的细微单位出发,从语文的具体现象出发,从教学的某种经验出发,以小见大,层层剥笋,然后进入一个豁然开朗的教学大境界。 基于以上粗浅的认识,笔者认为刘宏业老师的最后一课的教学设计,从一个关键词“高大”这样的细小之处人手,紧扣文本,然后“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沿波溯源,层层推进,高效地实施了一次阅读教学。也就是说,从一词人手,形同剥笋,逐层揭示小说的主 旨;引领学生渐入佳境,走进文本。这是本设计的最大亮点。它既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又富有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 其次,本设计的设问也很有逻辑性。“面对朝夕相处的韩麦尔先生,经历这次不同寻常的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是如何评价他老师的呢?”,这第一个问题就很自然地引出本设计的关键词“高大”;“韩麦尔先生在小弗郎士心目中原来是个怎样的人 ?”,则引领学生去阅读文本,初步认识韩麦尔先生是个“普通人”;接着问道:“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哪些表现让小弗郎士感受到他的高大?”。它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文本,进一步认识到韩麦尔先生是个“爱母语”的普通老师。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弗郎士这种认识上的反差说明什么?很自然地进入教学的最后环节:升华“高大”。“韩麦尔先生对小弗郎士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最后一个问题的分析解答能使学生认识到韩麦尔先生是个“爱国者”的形象,最后证明韩麦尔先生真正的“高大”之处 。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良性驱动,很巧妙地解决了文本教学的重点难点,很圆满地实现了文本独有的教育教学价值。教学的各个环节衔接顺畅,娴熟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板书设计也很精练,几个醒目的标点符号,便可见出整个教学设计的匠心。当然,任何教学设计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本设计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似乎没有让 读者很明显地感觉到非常重要的“学情”因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不知刘老师以为然否 ? (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 0 0 0 4 8 ) 落叶教学片段窦桂梅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的第一句话:“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请同学们认真地看这一句话,窦老师提示道,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很有趣,请大家找一找!片刻,学生找到了“一片片”这个词。窦老师先请学生读一读这个词,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片树叶,问大家:“这就是一片片的树叶吗?”学生回答说:“不是。”窦老师转身又在黑板上画了一片树叶,问大家:“那么是两片喽?”“不是两片,一片片是指好多好多片树叶!是指许多片树叶!”学生回答。“那应该怎样读这个词?”窦老师问。于是,学生轻轻地读起来“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要读出你的体会,要读出你的理解!”窦老师启发着。一会儿,窦老师请学生起来读这一句话。生1:(读得很流利,但不够有感情)师:这是你的感受,很好!(又请一位学生来读)生2:(读得很有感情,在读“落”和“一片片”的时候放慢了速度,加重了语气)师:(肯定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随后,问大家)你们想想,树叶是怎样往下落的?生3:慢慢地、一片一片地往下落。(边说边加上优美舒展的动作)师:这落叶多美啊!飘飘洒洒生4:(不由自主地接了上去)随风舞动师:很有诗意啊!(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师:还有想说的吗?生5:树叶慢慢地飘落下来师:(边说边做动作)就这样,落叶像小蝴蝶、像小蜻蜓,多快乐啊!大家快读啊,现在,你就是小蝴蝶、小蜻蜓,轻轻地落下来了(学生边表演,边朗读课文,教室里气氛很热烈)请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评价这个片段的教学。答题要点:(1)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语言,理解语言。(2)珍视学生的独特感爱,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事实上,除了显性的课程资源,学生的体验也是一种很宝贵的资源。它虽是隐性的、潜在的,但一旦得以唤醒、激活,它是相当可观、丰富的。在窦老师执教的这个片段中,尤其是指导学生朗读时,强调的是“要读出你的体会,要读出你的理解。”这无疑给学生最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文本意思,尊重他们的不同个性。文本在孩子的体验与接受中获得了意义。而学生则通过阅读、体验,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使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质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更深。五、教学设计一般是选一篇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某篇课文,要求各位写一份教学设计,对有经验的老师而言,很容易。当然,对没有教学经验的同学而言,并不容易。首先要理解给定课文,看看它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想清楚它是怎么写的,即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再想清楚该怎么讲,讲哪些内容,从哪里开始讲,怎样进行师生互动等。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教学重点要突出;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扣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设计中要有提问和提示。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按照要求答题。一般会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提出比较具体的要求。阅卷时会逐项给分。课后仔细研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看看人家是怎样进行教学设计的。这次考试时,不要写设计意图。附录:怎样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把来自不同单位的五位老师各自设计的皇帝的新装作了一下比较。惊奇地发现他们的教学目标确定得非常分散,罗列下来,可达12种:目标1、理解并能分析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五人)目标2、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一人)目标3、能抓住故事线索,把握情节发展脉络。(二人)目标4、了解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一人)目标5、引导学生体会想象和夸张的作用,培养想象力。(一人)目标6、认识本文讽刺假丑恶的思想意义。(一人)目标7、分角色朗读精彩片段,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妙处。(二人)目标8、合作探究故事离奇现象产生的诸种原因。(一人)目标9、教育学生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敢于说真话。(一人)目标10、能初步分析皇帝被骗的原因并体会现实意义。(一人)目标11、培养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树立敢讲真话的勇气。(一人)目标12、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一人)综观上述12个目标,只有目标一被五位老师同时选中,目标三、目标七各有两位老师选中,其余虽也有相似点,但毕竟不同,大多都是孤军奋战。应该说,这12条目标都是由文章内容派生出来的,每一条的确定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在两三节语文课堂上达成所有目标是不可能的,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因此,面面俱到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忌讳。那么,究竟怎样确定一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点抓起:一、抓体裁体裁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和特点。因此,让学生拥有一定的体裁知识后再去学习课文,有助于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进而登堂入室。关于童话,学生在小学甚至学龄前就已经接触过不少,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初中后,皇帝的新装作为本学段的第一篇童话,应该适当向学生讲一些理论知识,以便于孩子们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比如什么是童话,童话都有那些特点等。因此,目标一的确定是非常必要的。而到本单元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则应将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当然,也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要涉及体裁,有些体裁很常见,比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学生已经反复接触过,只选典型的进行归纳总结即可。二、抓典型典型是指一篇课文的独到之处,有特色的地方。皇帝的新装课文较长,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不容易一下子将脉络理清。因此,应该引导他们“抓住故事线索,把握情节发展脉络”,进而培养他们“把长文读短,把厚书读薄”的能力。所以说,目标三的确定也是非常必要的。与之相比,目标七“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妙处”则相对欠妥。童话与小说有所不同,后者更注重人物刻画,所以,我想还是把这一目标放到有关的小说中去达成比较合适。无独有偶,有一次听课时,发现有的老师将“学习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作为三峡的教学目标,心中颇不以为然。三峡选自水经注,是为水经作注的,原则上应该客观地进行描写和记载。虽然作者叙述生动,文笔绚烂,但搀杂个人感情成分是比较少的。也就是说,“情景交融”的手法,在本文不能算是典型的,不宜定为教学目标。而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则都可以看成“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三、现时意义不管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教什么样的课,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教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尤其新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之一,就给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时时、事事站到“育人”的高度去进行教学。尽管在现在的语文教坛上,不少人在反对“把语文课上成物理课、化学课、思想品德课”要求“还语文的本来面目”。但我还是认为:课文的文本意义一定要挖掘出来,不管它是物理、还是化学、还是思想品德。惟其如此,才不失语文的“人文性”。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够只交给“思想品德”课,具体到皇帝的新装这一课,就完全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就“讲真话”发表意见:什么样的真话应该说,而且要敢于说;什么时候则要讲一些“善意的谎言”、“美丽的谎言”。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法去解决生活难题。因此,目标十一因为有“培养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在前而比较客观,目标九则显得有点失真、矫情。当然,以上所谈只是一个大概,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确定目标时还要考虑到许多具体的细节问题:比如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差异,地域差异等。所以,上述“三抓”仅供参考。(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8年04期 )课外阅读:张贤臣风筝教学实录、余映潮纪念白求恩教学实录。台湾阅读教学启示:一课一得,语文建设2013.03童年的发现 俄 瓦西里弗奥多罗维奇费奥多罗夫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里。我以为在同学中间只有我一个人具有飞行的天赋,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老师解释说。“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人怎么会是鸟?”我们万分惊讶。“岂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却仍在继续。和老师的一次谈话,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乡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竞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又过了三四年,我上了六年级。老师开始给我们上生物课。有一次,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费奥多罗夫!你笑什么?再笑就从教室里出去!”“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教室里一阵笑声。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气得脸色苍白,大步朝我走来。“费奥多罗夫!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去”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这时候我意识到,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人教版课标本第十册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