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组教学设计模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71675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组教学设计模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数学组教学设计模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数学组教学设计模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模板学校:织金县第六中学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 教师金祥付年级七年级科目数学授课时间2013.5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 1 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一、学情分析认知基础:学生在本章前一节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了解了全等三角形基本的图形特点,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于研究它的全等的判定有着足够的感知经验,但也存在着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上的不足。活动经验基础:通过本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对三角形的边、角等相关知识进行分类。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重合、度量等手段对两个三角形进行比较而得到相等、全等的简单结论,这些学习的经验将直接决定学生在本节课上的活动效果和掌握新知识的认知水平。二、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共三课时,我所说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包括(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归纳总结出 “边边边”定理(2)“边边边”定理的运用,(3)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应用。2、内容结构特点:本节教材通过设计现实、有趣的问题情境,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讲解实际问题的过程,书中的“做一做”和“议一议”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空间。3、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直线型平面几何图形,是“空间与图形”中最为核心、最重要的内容,而且几乎是研究所有其他图形的工具和基础,其他复杂图形大都要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来讲解。三、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并初步学会运用,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过程与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思想有条理地思考、分析、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推理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鼓励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大胆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并初步学会运用。教学难点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析和探索。掌握利用“边边边”作为条件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五、教学方法初一的孩子不喜欢古板式的教学,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有兴趣的事物,根据孩子的特点我的这节课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探索、归纳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进行,主要采用“探索式教学”、“启导式教学”。并以小组讨论法、实验法相结合,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通过创设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突破难点,我利用分类思想引导孩子通过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在条件由少到多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后结论。为突出重点,我安排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分析、表达题,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六、学习方法新课改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七、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八、教学策略设计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活动、探究得出新知解决问题。九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1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师展示情境,设疑提问后,学生分组讨论课本“做一做”和“议一议”1、展示玻璃打碎的情景。2、提出以下问题:(1)该如何配一块和原来一样的玻璃呢?(2)什么是全等三角形?(3)两三角形全等需概念的所有条件都满足吗?如何尽可能的少呢?设计意图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帮助学生认识只需要三个对应的元素就足够简洁准确地解决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问题。1、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回顾已学知识。2、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3、提出问题让学生思索,诱发新知识。教学环节2学生活动教师活动1、按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活动一:(1)、提出问题:一个条件:一边、一角。(2)分析问题:学生画图有一边长为4厘米的三角形,进行观察,各小组比较组内三角形是否全等。再画有一角为30的三角形,然后又比较。(3)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活动二(1)、提出问题:两个条件:两边、两角、一边一角。(2)分析问题:学生画图,观察,比较各小组的三角形是否全等。(3)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活动三:(1)、提出问题:三个条件:三角、三边。(2)分析问题:学生画图,观察,比较各小组的三角形是否全等。(3)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得出结论。1、按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活动一:(1)、提出问题:一个条件:一边、一角。(2)分析问题:学生画图有一边长为4厘米的三角形,进行观察,各小组比较组内三角形是否全等。活动二(1)、提出问题:两个条件:两边、两角、一边一角。(2)分析问题:学生画图,观察,比较各小组的三角形是否全等。(3)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活动三:(1)、提出问题:三个条件:三角、三边。(2)分析问题:学生画图,观察,比较各小组的三角形是否全等。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认识到选取三边作为条件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1、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思想,通过画图、观察、比较这些动手实践的活动中进行推理、交流,在条件由少到多的过程中逐步自主探索出最后结论。2、老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同学3、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感受反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4、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环节3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学生合作交流完成1、 2小题(二)活动四:3、取出课前自制长度适当的木条,用钉子把它们分别钉成三角形和四边形,并拉动它们。三角形的稳定性。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应用吗?1、如图,AB=CD,AC=BD,ABC和DCB是否全等?试说明理由。2、如图,D、F是线段BC上的两点,AB=CE,AF=DE,要使ABFECD ,还需要条件 _活动四:3、取出课前自制长度适当的木条,用钉子把它们分别钉成三角形和四边形,并拉动它们。三角形的稳定性。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应用吗?设计意图安排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分析、表达题,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逐步培养学生推理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生动活泼、富有个性。教学环节4学生活动教师活动1、如图,AB=AC,BD=CD,H是BC的中点,指出图中全等三角形,它们全等的条件什么?2、四边形ABCD中,AB=CD,AD=BC。ABC和CDA是否全等?A=C吗?说明理由。1、如图,AB=AC,BD=CD,H是BC的中点,指出图中全等三角形,它们全等的条件什么?2、四边形ABCD中,AB=CD,AD=BC。ABC和CDA是否全等?A=C吗?说明理由。设计意图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面对具有挑战的问题,独立尝试解决,显现出个体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学生相互交流、评审,取长补短,实现有差异发展,达到共同提高。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再次巩固“边边边教学环节5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生自我小结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以及自己还有什么困惑。再由多媒体展示本课知识精要。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反思学习的方式,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内容,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教学环节6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记住教师布置作业1、必做:P80(数学理解)1、 22、选做 : 资料书3、长周期作业: 预习、 复习作业布置1、必做:P80(数学理解)1、 22、选做 : 资料书3、长周期作业: 预习、 复习设计意图1、通过分层练习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长周期作业用于开阔学生数学视野。 3、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1、通过分层练习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长周期作业用于开阔学生数学视野。 3、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九、板书设计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1、条件分类: 一个条件:一边,一角 两个条件:两边,两角,一边一角 三个条件:三边,三角2、 画图练习3条件1:边边边 (SSS)三角形的稳定性十、作业设计1通过分层练习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长周期作业用于开阔学生数学视野。3 、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十一,反思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三角形的第三节第一课时,内容紧接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作三角形后教材安排的一课时内容。本节课的目的是探索和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突破重点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合作交流,在活动中去领会、感悟。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更好地认识三角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本节课我以引导学生发现、探索、研究为主线,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并能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码头集装箱的问题,引出新旧知识的冲突,自然地过渡到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上来。通过剪纸探究活动的一步步展开,展示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为改进数学学习方式,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要的保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收获: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节课我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改变了教材中设置的情境,换成学生更感兴趣的情境,利用新旧知识的冲突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在例题的选择上,精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作为课堂练习。在例题的编排上,难度呈螺旋式上升,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体现出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2.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体验。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活动时间和想像空间,鼓励每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到活动和实践中来。教学中将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学习方式贯穿数学学习的始终,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本节课我自始至终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通过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和发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教学过程的开放,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聪明智慧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了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的目的。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有:1、每个环节的时间较为紧张,有些题目的处理上不够精细。2、对于学生的表现评价较为单一,没有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3、对与基础的落实较少,今后还需再巩固。4、个别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十二、设计说明本节课,我是基于以下四方面进行设计的:1、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2、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3、本节课始终关注学生能否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按所给的条件进行探索,能否在活动中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发现结论。本节课我选择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等多元化评价,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评价贯穿于探索活动的全过程,发挥评价的功能,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4、前面的教学设计是“备课”、“实践”、“反思”, “再设计”、“再实践”、“再反思”多次活动的结果,更是“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是这些活动,促进教师的发展,也促进学生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