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二模).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61185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6.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淀区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二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海淀区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二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海淀区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二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 淀 区 九 年 级 第 二 学 期 期 末 练 习 语 文 2011.6考生须知1. 本试卷共8页,六道大题,22道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 在答题纸上准确填写班级名称、姓名。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 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纸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解剖 (po) 联袂(mi) 剔透(t) 谆谆教诲(zhn) B寒噤(jn) 细菌(jn) 祈祷(q) 得陇望蜀(ln) C氛围(fn) 折本 (sh) 恣睢(z) 鲜为人知(xin) D胚胎(pi) 脊梁(j) 污秽 (su) 扣人心弦(xin)2. 对下列各组词语中两个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和谐和煦 解说:两个“和”字意思相同,都是“温暖”的意思。 B精通精致 解说:两个“精”字意思不同,“精通”的“精”是“透彻通晓”的意思;“精致”的“精”是“仔细深入”的意思。C满载而归载歌载舞 解说:两个“载”字意思相同,都是“装载”的意思。 D莫名其妙名正言顺 解说:两个“名”字意思不同,“莫名其妙”的“名”是“说出”的意思;“名正言顺”的“名”是“名义”的意思。3. 结合语境,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实施可以使城市成为舒适美观的人居环境, 如何正确实施则有赖于对城市色彩的研究和设计。 尽快将这个研究课题纳入到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总体框架中去, 能使城市规划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对此进行有力地指导和管理。A但是 只有 才 B但是 只要 就 C因此 只有 才 D因此 只要 就4.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不能恰当地表达下面语段意思的一项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生长在官宦富贵之家。他曾广泛涉猎经史子集,于诗书、绘画、金石、园林、中医、织补、饮食等均有研究。后来由于政治斗争的冲击,曹家日渐衰微,曹雪芹命运也急转直下,生活陷入困顿,晚年“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世态炎凉使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心血凝成的红楼梦成为我国古典小说最杰出的代表。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偶) B如同蔷薇在荆棘中绽放鲜艳的花朵,曹雪芹在逆境中创造了我国古典文学的辉煌。(比喻) C读了曹雪芹的生平介绍与红楼梦,你怎么会不理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呢?(反问)D有老庄的哲思,有屈原的骚愤,有司马迁的史才,有顾恺之的画艺,还有李龟年的音乐天才因此,曹雪芹才能创作出千古杰作红楼梦。(排比) 5.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托他买两本书呐喊和彷徨,他满口答应了。B他感激地说:“谢谢你!如果没有你的帮助,我会一事无成”。 C看到招生简章,他满怀希望地报名参加暑期养生文化讲习班。D中秋节的月饼种类很多,有枣泥的、五仁的、豆沙的、椰蓉的等。6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周立伟先生认为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可以用来很好地描述科学研究的过程。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是第一境,为高瞻远瞩、构想沉思的准备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境,为冥思苦想、孜孜以求的探索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境,为不断追求、终有顿悟的豁朗期。周先生认为在这之后应该还有一种境界, 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种变化是科学研究第四境的形象说明。 这句诗形象地表达了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化与探索的过程,令人遐想。 看吧,小溪流到了尽头,仿佛到了绝地,忽然云霭从水源处升起,云天一色,时隐时现,多么美妙的变化啊。 “行到水穷处”讲的是实践检验,“坐看云起时”讲的是理论升华,为验证期。A. B.C. D.二、填空(共8分)7默写(5分)(1) ,一览众山小。(杜甫 望岳)(2)怀旧空吟闻笛赋,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但愿人长久, 。(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4) ,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5)渔家傲中思念家乡又慨叹功业未立的诗句是 , 。 8名著阅读(3分) 小说中典型环境的设置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这一点在水浒传中有充分的体现。例如吴用正是利用如火的炎热天气设下计谋,从而巧妙地 (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杨志等人也是因为暑热难耐,口干舌燥, (细节)才中了吴用等人的计谋。又如风雪山神庙手刃仇人这一事件中,正是数九隆冬的连天大雪压倒了 (人物)居住的草厅,才使得他到山神庙安身,从而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进而杀敌复仇。三、综合性学习(共11分)9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国家开展的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某校学生会开展了相关的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任务。(1)请根据下面材料提供的信息,说说“高雅艺术”具备哪些特点,国家采用了哪些方法来保证活动的实效性。(5分)【材料一】艺术的发展应该是金字塔型,最底层最广泛的是通俗艺术,而金字塔尖上的应该是京剧、歌剧、交响乐、芭蕾等高雅艺术。同时,尽管从事高雅艺术的艺术家们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大都在艺术中表现出爱和美的主题。【材料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2005年启动,当年资金投入为600万。发展到2008年时,其资金投入已达3200万。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还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材料三】为了使学生能够走近高雅艺术,国家每年都组织数百场国家级艺术团、省市级艺术团和高校艺术团的专场演出。此外,还组织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到各地讲学,内容涉及到音乐、美术、书法、审美等有关领域,受益的学生多达几十万人。答: (2)请依据下面材料,概括出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意义。(3分)【材料一】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来,广大学生通过欣赏名家名作,真正地走近了冼星海、马思聪、施特劳斯、莫扎特等艺术大师,更在对赵氏孤儿杨门女将图兰朵天鹅湖卡门等国内外经典剧目的欣赏中感受到艺术动人的魅力。【材料二】参加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学生感慨:“高雅艺术让我深刻地感觉到曾经津津乐道的一些偶像剧以及选秀活动是多么庸俗,经典的剧目让我开始去注意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答: (3)为了配合活动的开展,作为学生会成员,请你协助以下两个社团各拟定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方案要有活动名称和活动形式。(3分)书画社: 戏剧社: 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第10-12题。(共8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越明年 越: (2)百废具兴 具: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 属予作文以记之 翻译: (2) 前人之述备矣 翻译: 12选段中能够表现洞庭湖浩渺广阔的语句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答: 五、现代文阅读(共31分)(一)阅读薯忆,完成第13-15题。(共15分)薯 忆离开关中故乡,西行入陇,我定居兰州。每当看到踏着秋色远道赶来的亲友解开布包儿,亮出还沾着几星泥土的紫红番薯时,我便禁不住直起目光,心头很有些“他乡遇故知”的热乎味儿。我是土生土长的关中子弟,在我的半生阅历中,红薯烙下过一些很难抹煞的印记。家乡的红薯,是一种生命力极旺盛的庄稼。春节刚过去,农家院落向阳的角儿上便铺起厚厚一方细碎的、半干的马粪、牛粪,粪窝里埋进年前精选出来的大个儿红薯作母体,起秧发苗。五月天急急忙忙收了麦子,闪亮的麦茬还遗留在野地里,镢头便从茬缝间掘出窝儿,墙角密匝匝簇拥起来的二尺多高的薯苗被剪成半尺长的茎节。一根根埋进窝儿里,注进一碗清凉的井水,苗儿就在田野上落住根了。当一行行麦茬在来去倏忽的风雨里干霉腐烂时,薯秧儿也便悄悄地扯长绿蔓,巴掌形的叶儿开始覆盖地表,整个田垄由黄转绿,在悠悠南风里转换得很快。仓颉造字,将“暑”略加变化,上方加盖个草头便形迹近“薯”,似乎巧妙地概括了暑天疯长这层自然物象上的意思。秋深了,红薯亢奋于泥土之中,胖大结实的块头硬是将沉重的黄土层拱起一个龟背,挤错开指头宽的长长的裂缝,土地大约被它挤疼了,疼得不自禁地咧开了嘴巴,薯儿那亮亮的红色,就从土缝里朝外窥视,透过地上半歪的绿髻儿窥视蓝天白云,窥视日月星辰,从湿润润的土层里睁开的是惊讶的、生疏的眸子。秋霜浇醉枫叶、染红枝头柿子的同时,也催熟了这探出头来的红薯。不经霜的红薯是不宜掘的,勉强掘出来,如咬木块而死硬,如嚼青果而微涩。一旦经霜,立即就若梨若枣,甜脆爽口。这时节秋霜满地,我晨起上学是脚冷手冻。散学赶回家吃饭,一进屋门,正拉风箱烧饭的奶奶便从灶膛里掏一个烤红薯,红薯在洁净院落里几个蹦达弹掉了灰烬火星儿,我飞快拾进手里,烫得不行,两只染墨水的红红的小手倒来倒去,唇对住热薯吹嘘不已,原有的冻馁之气顷刻间吹散了,没有了。在生计不很宽裕的农村,这时也正是家家户户麦子将尽而苞谷收获的换季时节,新出土的红薯总是显得那么适时那么得体。苞谷粥里掺和了剁成菱角形的红薯块儿,黄澄澄的粥儿裹定薯块,筷子夹起来抿开粥便亮出一层比纸还轻薄的红皮儿,咬破红皮便是细腻腻的黄瓤,粥儿粘糊烫嘴,薯块之香很像那刚刚炒熟出锅的山板栗。青瓷小碟儿里正有几撮绿闪闪的野菜相佐,大碗擎起,大口吸溜,食之不足却驱寒而耐饥,贪嘴过量也决不伤脾胃,在农家当然是既节俭又实惠的第一流饭食了。三十几户的小小村庄逢个刚刚揭锅的早炊时节,温馨的香味在黄叶簌簌飘坠的村巷里弥漫开来,这村庄便像秋江里一叶小舟似地悠悠然荡入了半痴半醉的境界里这就是最后一抹秋色,最美的秋色!红薯生长期短,贮藏期却长远,而且是搁置越久越甜脆。若是存放得法,红薯直可与翌年结下的新薯接住茬口哩,仔细些的人家,长年四季都会有鲜艳硕大的红薯待宾客,赠亲朋。国家困难时期,粮食紧缺,妈妈曾把那半窖红薯当做宝贝,精打细算,硬是让一大家子人熬过了那一大段艰难的时日。人生犹如流水,这都是渐渐遥远的往事了。我投笔从戎,远走他乡,辗转到千里外的兰州工作,一眨眼又是十年!在兰州,红薯是罕物。一斤红薯在关中三五分钱,在这里泥住一个盛过柴油的大铁桶烤烧个半焦半黄,香味洋溢,一斤要七角八角哩。价钱够贵了,可我只要看见,就非买不可。买一堆儿拎回去全家受用。西北偏僻地方从未见过红薯的人家,还有城市高级宾馆里动不动和珍馐佳肴打交道的人,遇见红薯,恐怕就不会有这样一种兴趣、感情。有一天,家里来了位书法家,我们请他留下一帖横幅。他问:“写什么话好呢? ”妻子说:“写什么都行,只要有红薯这两个字” 土里土气的红薯太平庸了,文雅的诗词里哪会有这两个字呢?书法家为难了,我却恍然悟到十几年的城市生活,没有磨去妻子对红薯的这份深情,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深深地感到土地在人的精神上打下的印记是有形无形的,同时也是隽永而强烈的。在我们的心中,红薯不就是那片让我们魂牵梦萦的土地吗?(有删改)13.文章中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与红薯相关的几件事。阅读文章第段,补全下面的内容。(5分) (1) (2) (3)困难时期,我们家依靠红薯渡过难关。(4) (5) 14.阅读文章第段内容,揣摩作者说新出土的红薯是“适时”“得体”的原因。(4分)(1) “适时”的原因: (2) “得体”的原因: 15.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对红薯深厚感情的。(不超过150字)(6分)答: (二)阅读控制地下煤火,完成第16-18题。(共8分)控制地下煤火在很长的一个时期,人们对地下煤层燃烧束手无策。面对这种情况,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主张有效地控制与利用它。 地下煤的燃烧就是一个剧烈的氧化过程:一部分煤得到了充分的氧化,烧成了二氧化碳;另一部分煤得不到充分的氧化,烧成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废物,一氧化碳却是还能燃烧的有用气体燃料。 门捷列夫的目的就是有效地控制它,不让它烧成废物二氧化碳,而燃烧成有用的气体燃料一氧化碳。为达到这个目的,门捷列夫设想,把火焰严密地封闭在煤层里,不让它自由地跟空气接触,空气只能经过一根管子通进煤层里去。这样,人就可以调节空气,使煤层里的煤只能全部燃烧成一氧化碳;再用另一根管子把一氧化碳引到地面上来,为人所用。多年以后,苏联的工程师们开始试验把煤气制造厂建设在煤层里的计划了。他们先在煤层里筑起几垛墙来,把煤层分成许多格。每格中间开一条巷子。巷子两头各通一根管子到地面上来:一根是打进空气的,另一根是让煤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通出来的。地面上还有其他设备。一台鼓风机,把空气打进煤层里去。一座煤气洗涤塔,洗掉从矿层里通出来的一氧化碳中的灰尘和氨。一座巨大的煤气贮藏塔,贮藏洗干净的一氧化碳。铺设的许多煤气管,把一氧化碳通到工厂和住户里去。为了控制煤层的燃烧,工程师们借助诸多仪表,监察导出煤气的数据变化,调节打进矿层空气的成分与速度。后来,工程师们发展了门捷列夫的设想。因为空气中有4/5是氮气,而氮气在制造一氧化碳的过程中是不起作用的,所以他们将打入煤层空气换成为纯净的氧气和水蒸气。水蒸气降低燃烧的温度,并生成都能燃烧的一氧化碳和氢气,从而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根据叶至善地底下的火焰改写而成)16如何控制地下煤火,门捷列夫设想的做法是 (不超过35个字);从门捷列夫的设想到苏联工程师们成功的实践,我们可以学习到的科学精神是 。 (3分)17阅读第段画线的句子,说明 “监察”与“调节”两个词语不能互换的两个理由。(3分)答: 18阅读下面的材料,联系文章相关内容,说说文中“控制地下煤火”与下面材料中“熄灭地下煤火”面对的共同关键问题是什么。(2分)【材料】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并在煤矿中推广黄泥灌浆灭火技术。水和黄泥混合的泥浆是很好的灭火材料。水传递黄泥到达一定的位置,水分干了,就地堵塞与空气相同的管道,从而窒息火灾。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1题。(共8分)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使其陷入无聊的泥潭。 眼界,也决定了读书的方法。从古至今,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法。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当今的时代是一个面临变革、高速发展的时代,许多人基于认识、把握社会变革的内在规律的需求,纷纷去读经济类的经典著作,从而形成一股经济书籍阅读热。可见,对世事的体察,对未来的高瞻,决定了一个人读书时会选择有效有益的方法。另外,眼界还决定了读书的效果。 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能够从书海中选择有智慧的书来读,启发自己的心灵,开辟自己的思想,从而获得最大的读书效益。 怎样提升自身的眼界呢?应该努力扩展读书的宽度。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剧作和拜伦的诗篇;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借助眼界,关注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才是读书的关键所在。吕思勉先生说:“社会科学家,他必先对现状觉得不满,然后要求改革;要求改革,然后要想法子;要想法子,然后要研究学问。”讲的也类似这个道理,更是读书人应该秉承的思想。19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论证“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的?(3分)答: 20根据文意,从下面选择最适合的语句填在第段划线处。(只填序号)(2分)高尔基说:“我读的书愈多,就愈亲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义,愈觉得生活的重要。”季羡林先生笃信“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样的眼界使他能畅游书海,撷取书籍的智慧,最终成为学贯中西、享誉中外的国学大师。答: 21文章第段中“这个道理”指的是什么?(3分)答: 六、作文(50分)22“没有”也是一种人生的状态,我们要善于从“没有”获得。那些“没有”的日子,可以是没有父母呵护的一段日子,可以是没有获得成功体验的一段日子,可以是没有闲暇欢娱的一段日子但在这些“没有”的日子里,你却有所为,有所悟,让自己享受着挑战的过程,体会着成长的快乐。请在“在没有 的日子里”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构成你的作文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要求: (1)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1000之间。 (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海 淀 区 九 年 级 第 二 学 期 期 末 练 习语 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1.6一、选择(每小题2分,共12分)1C 2D 3A 4A 5A 6C二、填空(共8分)7(1)会当凌绝顶 (2)到乡翻似烂柯人 (3)千里共婵娟 (4)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共5分。每小题1分)8截取生辰纲 喝了下蒙汗药的酒 林冲 (共3分。每空1分)三、综合性学习(共11分)9(1)最高层级的艺术;表现了爱和美的主题。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组织不同层级的专场演出;组织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讲学。 (共5分。每个要点1分)(2)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魅力;提升文化修养。 (共3分。每个要点1分)(3)答案示例:周末书画展 书画社成员提交书画作品,周末在校园兰亭举办书画展。(共3分。每个方案1分,表达1分)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10(1)及,到 (2)同“俱”,全,皆。 (共2分。每小题1分) 11(1)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2)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共4分。每小题2分)1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2分)五、现代文阅读(共31分)(一)(共15分)13(1)小时候,我回家吃红薯解冻馁 (2)换季季节,红薯成就了温馨的乡村生活。(4)在兰州,我买烤红薯 (5)写横幅时,要“红薯”二字(共5分。1、4、5小题各1分,2小题2分)14(1)红薯在麦子将尽而苞谷收获的换季时节出土。 (2)使苞谷粥更可口(或“为苞谷的降临帮衬一臂之力”,意思对即可)。(共4分。每个要点2分)15答案示例:第段中“红薯亢奋于泥土之中,胖大结实的块头硬是将沉重的黄土层拱起一个龟背”, “就从土缝里朝外窥视,透过地上半歪的绿髻儿窥视蓝天白云,窥视日月星辰”,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薯生命力旺盛,而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薯调皮、可爱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红薯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共6分。结合内容2分,红薯特点分析2分,情感分析1分,语言表达1分)(二)(共8分)16封闭煤层里的火焰,用一根管子通进煤层里调节空气,再用另一根管子引出一氧化碳。(2分)大胆设想,勇于实践,积极创新。(1分)17答案示例: 如果调换,其一,与实际的工作程序不符;其二,煤气的数据变化无法“调节”;其三,只是“监察”打进煤层的空气成分与速度,就无法达到控制煤层燃烧的目的。(共3分)18如何处理燃烧煤层与空气接触的问题。(2分)(三)(共8分)19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眼界决定了读书的方法;眼界决定了读书的效果。(3分)20 (2分) 21借助眼界,关注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才是读书的关键所在。 (3分)六、写作(50分)(见11年中考说明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