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案及说课稿.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52379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秦论教案及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过秦论教案及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过秦论教案及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秦论教案教学目标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3、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4、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 导入观看电视剧秦始皇片头曲,分析李白的诗。古 风李白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今天我们来学习贾谊的过秦论,看看他写了些什么内容?二、听诵读录音本文的文体:史论文, “过秦论”,即论秦之过。史论都是以史鉴今,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三、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1、提问: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是对文章前四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2、提问: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写“守势”。 明确: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震四海”写攻势,第2段叙秦王朝的扩张发展.提问:本文是论秦之过,主要是论始皇之过,一、二段为何写秦始皇之前的事?明确:秦原为小国,被山东各国称为“野蛮又落后”的小国,但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踏平了各国,突出秦的实力。与下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让读者思考其原因,突出仁政的力量之大。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因此一、二两段都是本文有力的论据。提问:第二段主要是写秦的强盛,为何又如此详细写各诸侯的活动?明确:作者既渲染秦的强盛,又权力铺写诸侯合纵缔交,会盟弱秦时的地广人众作用是反衬秦国之强。学生齐读一、二段及第三段的第一层。第3段第二层及第4段写“守势”。第3段主体部分突出秦始皇的守政之策, 第3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写的正是秦权力高度集中,“守”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统一六国的巅峰。反衬秦灭亡之速,发人深思。学生齐读第三段第二层。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最弱小的陈涉起义,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然而,秦灭亡了,为什么?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第五段为我们做了解答。反衬秦之强,但秦败了,可见其不堪一击,因为不施仁政,这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学生齐读第四段,感受特点。学生齐读第五段。3、本文脉络,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先叙史实后作分析,论据充足,说服力强。 4、提问: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从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 明确:相关语句有(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启示:“施仁政,行仁政”。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得民心者得天下。三国演义正文开头为:“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变革,而打破战国割据状态,首先一统天下的秦国却没能长治久安,到了秦二世就灭亡了。5、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时称贾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文锋芒毕露,切中时弊,文笔雄放恣肆,挥洒自如,气势磅礴、论辩有力,而且颇有文采,感染力很强。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对联: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上联说屈原不负楚国,贾谊不负梁王,都尽到臣子的职责;下联说屈的离骚和贾的策论,都是千古流传的好文章。5、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提问: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五百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了极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作者借古讽今,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中央集权制。要“驱民而归之农”,巩固政权。6、拓展:过骊山作 杜牧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7、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贾生 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贾谊 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抑郁而终呢?毛泽东七律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 贾谊年少有才,豪爽洒脱,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二、各小组分工梳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并提出自己的疑问。1、第一段:第一组同学分析文言知识。提问: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第1段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肴殳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学生齐读,感受其气势。2、第二段:请二三组同学分析文言知识。提问:第二段主要是写秦的强盛,为何又如此详细写各诸侯的活动?明确:作者既渲染秦的强盛,又权力铺写诸侯合纵缔交,会盟弱秦时的地广人众作用是反衬秦国之强,诸侯罗致人才,约从离衡,并列出战国四公子的姓名,备加称颂,历数六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人才,具体姓名达20人之多,可下文明确点出这次行动的结果秦国开关延敌,诸侯不战而自困。所以越是写诸侯人才众多,就越反衬出秦之强大无敌,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3、第三段,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本段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内容上看,作者是分两步来写的:第一步先写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第二步写了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分别从军事(南取百越之地却匈奴七百里)上的扩张之策、文化(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上的愚民政策、经济(隳名城以弱天下之民)上的弱民政策及政治(践华为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上的防民政策等四个方面来说明。秦的版图,秦的暴政:陵园修建了30多年,从他十三岁就开始,一直到他死还没修好,后秦二世又花了一年多才修好。前后长达三十七八年之久,在我国陵寢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它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修建的时间还要长8年。据史书记载,秦朝全国总人口约2000万,壮丁不过700万,而筑陵时,壮丁最多达70万,可见工程之浩大。他连那些为他伴驾他的不曾生育的宫女,以及辛勤修建地下陵寝的工匠们都不放过下令在他人殆时,将这些人统统活埋,为的是不让宫女外嫁他人,不让陵寝内的秘密泄露。在思想领域,秦始皇为了打击儒生淳于越等反对郡县制的言论,稳定民心,维护皇帝的权威,他采纳了李斯的主张,下令除了医药、卜筮、种植(指农业)之书、秦国史书和博士官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外,其它书籍一律烧毁。次年,又因为方士侯生、卢生违命叛逃,秦始皇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结果活埋460多名儒生,制造了历史上第一个“焚书坑儒”事件。4、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明确: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学生齐读,感受特点。5、第五段分析提问: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攻”与“守”的史实;明确:“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议论的是“攻势”,它照应了第1.2段;“以六合为家,肴殳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照应了第3段。 讨论: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明确: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 1、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 2、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 3、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作者正是通过秦不亡于地广人众的诸侯,而亡于在各方面都远不及诸侯的陈涉这个史实,引出结论。前半篇以诸侯作反衬,极写秦国之强,后半篇也以诸侯为反衬,极写陈涉之弱,将秦国与陈涉都向两极予以强化,这样对比更为鲜明,悬念更为强烈,结论也更为可靠。“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4、陈涉与秦国的对比;“然后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5、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秦以区区小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三、写作特点: 本文是史论,叙多于议,形象议论法。 1、叙事铺陈,善于叙事,精于论断。 叙事是说理的基础,要写好说理文,还要靠论断。论,是依据事实立论;断,是从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贾谊就是先把大量的事实摆出来,课文前四段,按时间顺序,详略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异也”的结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使理不讲而自明,理少讲却大明。正如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对本文的评论:“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篇文字。”这个评语是非常精辟的。 2、用写赋的手法来写史论文。(请学生来找) 写赋是需要渲染和夸张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表现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文章写惠文、武、昭襄的武功,不仅用“南取”“西举”“东割”“北收”予以渲染,而且用“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予以夸张。写诸侯会盟而弱秦,先列战国四公子,倍加称颂;再历数六国政治、外交、军事诸方面的人才,竟一气写出24个人名,后又列数9个诸侯国名,大有百万雄师压城欲摧之势。所谓“铺张扬厉”,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3、全篇对比。本篇精彩处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 4、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明确:本文大量使用对偶句型,排比句法,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全文对偶、排比处占2/3以上,却毫不给人以堆砌呆板之感。若干对偶组成一组排比,辗转成文,一气呵成,恰似长江大河,激起层层波澜;排比句之间,恰当运用虚词关联,犹如珠滚水溅,既闪耀着光彩,又气势贯注,雄浑有力。 学生诵读相关文句,感受其语言特色。 四、学生朗诵全文五、讨论:始皇功过之我见过秦论说课稿一、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二、说教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三. 解读学生 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读史,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氛围里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读文,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历史王国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这种二元化的收获,不正是未来的教育趋势吗?所以,历史教学理应融入文学、哲学、美学等多元因素,使历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四、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 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 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 仁政的意义 (设计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设计依据: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出发,与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比较大相结合,主要为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能力) 六、教学方法 1对联导入法,2提问讨论法,3 讲练结合法,4、及时背诵法 七、教学程序: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本说案主要是针对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前三段的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解读后两段的文意,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设计依据: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两课时教学本文。) 八、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展示一副对联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设计依据:用对联激活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加 导入新课,通常从旧课入手,或介绍与新课有关的作者和背景。而我在教学导入中,引述相关对联却收到了比传统导入要好得多的效果把贾谊与屈原相提并论,让学生在未读过秦论时,先了解贾谊文章的历史地位与文学价值,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简介(为理解文章作铺垫) 1、 作者: 贾谊,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2、 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设计依据;了解战国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整篇文章内容) (三)、老师给学生放过秦论的录音,边听边让他们找出本课的生字词,听完之后老师提示一些生字的读音并加以强化,尤其提醒学生在通假字的问题上不要出错) 腴(y)轸(zhn)镞(c)笞(ch)恬(tin)藩(fn)瓮(wng)牖(yu) 孝公既没(m)召滑(sho)俯首颈系(x)践华为城(hu)劲弩(jng) 不及中人(zhng)墨翟(d)蹑足行伍(hng)将数百之众(jing) 度长絜大(du) 比权量力(ling) 万乘之势(shng)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设计依据:根据高考对常用字词的要求,注重平时的积累,紧随高考关于字词的脉搏跳动) (四)、疏通文章的前三段,在老师的点播下,让学生讨论并提问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疏通。 (让同学们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并联系文言文的特点总结常见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2古今意义: 例 句 古义 今 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3词类活用 A、名词的活用 例 句 活 用 类 型 释 义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 C、形容词的活用 例 句 活 用 类 型 释 义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 4一词多意 结合课后练习题,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制(例句 出处 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亡(例句 出处 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设计依据: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 有 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归纳总结然后在记忆,把文言文中的若干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归纳起来,进行理解记忆。来提高自己的文言素养。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归纳理解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合从( )缔交 赢粮而景( )从 因利乘( )便 万乘( )之势 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 宁( )静 乐( )毅 安乐( ) 翟( )景 墨翟( ) 召( )滑 累召( )不应 蒙恬( ) 逡( )巡 鉏耰棘矜( ) 矜( )持 度( )长絮( )大 度( )德量力 内立法度( ) (设计依据:巩固读音,夯实基础) 2背诵文章的第三段: (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提高记忆效率) 3熟读全文,理解文意,试着背诵文章的后两段。 (加强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提高课堂效率,扎实文言知识) 十、 板书: 始强 (内、外) 【 攻】 日强 (缔交结盟) 极盛 (废道焚书) 通假: 衡(通“横”) 从(通“纵”) 弊(通“敝”) 何(通“呵”) 倔(通“崛”) 景(通“影”) 古今意义:河 山东 橹 活用: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一词多意:制 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