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三历史复习备考“减法行动”资料.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50318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三历史复习备考“减法行动”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年高三历史复习备考“减法行动”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年高三历史复习备考“减法行动”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协和中学2013年高三历史复习备考“减法行动”资料1、以时代特征的关键词为主梳理知识。黑体最重要;宋体次之;楷体最次之。(1)历史理解与历史认识。核心关键词一定要实现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历史认识,就是通过历史理解,把握历史事物特征,并能够在新材料、新情境形成的新问题中“辨认”、“识别”出来。印证邹樱(广东考试院):历史考来考去就是考那些知识点,只是不断变化了“衣服”。运用: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第19题:19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其创作风格是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古典主义 D理性主义领悟:能够从材料中认出来吗?反思,我们应该学哪些关键词?怎样掌握关键词?(2)关键词作为思维的核心,形成学科内综合的主题。这些关键词通常出现在题目的引入部分、资料的出处或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中。如“社会阶层的变迁”题,是社会学研究主要视野之一,2012年又考了生活的变迁。民主、平等、自由等人权价值观念类,世界市场、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思想启蒙解放等事件类,都可以作为思维的主题,将古今中外散乱的历史,凝聚起来,构成一道大题。(3)关键词(即一些课本的大标题)作为非选择题答案。运用: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第38题: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新航路开辟”这一关键词即可得4分。(我们应好好感悟文综历史答案。)(4)从课标的价值导向中,发现关键词高考命题的主题构成的关键词,越来越体现了命题人对课标价值导向的尊重与应用。如世界市场,课标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一体化与区域集团化等,都指向其对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多次命大题、小题。必修一的价值主体是民主,宪政;必修二的核心价值是建立起以追求公平和效率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修三的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必修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文化多元等多次命题要注意分析高考命题取向:中国古代科技,四大发明经常考,但考发明内容了吗?考的是课标导向:对世界文明做的贡献,高考题目是否都在此处?!2、带着“时序”、“因果”、“变迁”的观念理解思考每个时代、时代主题及期间的关键词。此三个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要诀,追求直接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在做题时,一定要先圈划出题目的时间,使自己的思维迁移到合适的时空、联想到相关的历史事件,并判断题目所要讨论的核心、做因果或结论性的分析和推断。3、世界眼光世界人类历史整体的人类历史观、世界观。非选择题部分,纵贯古今、横贯东西,但主要是近现代,一定要以世界的眼光,将中国近现代史纳入世界,审视中外历史。4、实事求是、回到历史现场及“一家之言”的观念。印证邹樱:要相信教材只是一家之言。要以“一家之言”、“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历史观点;要注意回到历史现场思考问题;要注意论据论证。运用: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第12题:教材言春秋牛耕。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运用: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第17题: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 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横切一:轴心时代公元前后的人类社会时代特征:小国林立走向统一大帝国文化大繁荣时期:分别开启东、西方文明,为其源头,影响深远。关键词列举表:中 国希腊、罗马分封制、宗法制、工商食官、铁器牛耕、商鞅变法、小农经济(自然经济)、重农抑商;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城邦、地理、民主、人文精神秦皇统一全国、皇帝制度、三公九卿与郡县制、大一统、天人感应、独尊儒术、察举制、推恩令、造纸术、丝绸之路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要点强调:1、孔子。思想核心仁、礼。实现途径:克己复礼。2、百家争鸣。本质是思想、学术自由。3、商人对政权的影响角度 新角度:古代前期,奢侈品交易,商人与富翁、权贵接触密切,容易影响到政权。随着商品贸易逐渐转向生活品,商人在此角度对政权的影响全面化,所以要抑商。教材关键句:1、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2、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统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3、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4、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5、“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但是,“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必修二第三课)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后来,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必修二第四课)6、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兼收并蓄,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7、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8、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希腊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手工业和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这样,平民中出现了小部分靠经商致富的新兴工商业者阶层。他们经济实力雄厚,但政治地位低下。(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历史纵横)横切二:隋唐宋元公元六世纪-公元十四世纪)时代特征:中国古代繁荣鼎盛时期一、隋唐时期关键词列举:节度使、三省六部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均田制;海陆丝绸之路;火药、唐诗要点强调:1、唐朝中央机构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不是唯一。2、唐朝科举是选官途径之一,而不是唯一。存在以血缘出身为标准的士族观念,向以官位(品)为标准的士族观念转化的现象。二、宋元时期关键词列举: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交子、城市商品经济、打破市坊、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理学、致良知、存天理灭人欲、市民阶层、海上丝绸之路、宋瓷、印刷术、指南针。要点强调:1、 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 理学与心学的出现,儒学实现了哲学化。横切三:公元十四世纪至十七世纪,萌芽与发现时期时代特征:发现;世界一体化时代主题:人的发现;新大陆(世界)的发现;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人文精神、民主、自由、人权、代议制;世界市场;工场手工业关键词列举表:西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繁荣、文艺复兴(14-17)、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15-17)、殖民争夺、世界市场、明朝废丞相、八股取士、心学、城镇商品经济、李贽、晋商、徽商、商帮、三大思想家、工商皆本、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要点强调:1、八股取士: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须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破题等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2、文艺复兴:借古希腊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新思想的思想解放运动。3、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关注现世,主张自由平等,维护人性尊严。4、宗教改革:在宗教的外衣下,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宗教神权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5、新航路开辟:是指欧洲从15世纪开始,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对外寻找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由于发现了很多过去未知的地方,亦称地理大发现。6、白银流通目前有一批学者,认为白银流通对中国意义重大。解决了中国“货币荒”、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白银收税,迫使农民与市场发生联系,促进了城镇市场的发展。形成欧洲、美洲、中国的新三角贸易。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则是英国、印度、中国的三角贸易。教材关键句:1. 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 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野蛮掠夺,客观上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3. 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其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6世纪,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欧洲出现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反封建斗争。4.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5. 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6. 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时期,尽管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但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这说明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中国并没有离开。)7. 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强调内心的修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同时,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李贽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8. 重农抑商政策,前期保护小农经济、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横切四: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欧洲征服世界时代特征:欧洲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征服世界,近代化即“欧化”。征服的力量:一种观点认为工业革命提供物质力量,法国大革命提供精神力量。一种观点是欧洲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时代主题:革命与改革;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东方与西方。关键词列举表:西方中国英国君主立宪制、启蒙运动(1718C)、科学与理性、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与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国统一、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近代科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清朝军机处、闭关锁国、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革命党、民族资本主义、中体西用要点强调:1、代议制:人民选出代表,组成议会,由议会行使国家权力。2、启蒙运动:“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用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18世纪上半叶法国等西欧国家的一个历史画面,成堆的书报传播知识和信息,人们发表各自的见解,相互争论。当时,在法国等西欧国家,一些优秀的知识分子不顾政府和教会的禁令,以报纸、书籍、戏剧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宣传“科学”“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在咖啡馆、酒馆和沙龙,在街头巷尾,人们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教会的说教,他们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必修三第7课引言图片说明)理性时代的到来3、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4、洋务运动: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主张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近代化奠定了一定基础。5、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6、自由资本主义:是指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阶段,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前身。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必修二第7课)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倡导的“自由放任”政策,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信条。(必修二第6单元单元导读)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必修二第8课)6、社会主义:主张或提倡整个社会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7、民族主义:广义民族主义是指一个国家的强大民族强制被压迫民族同化,并使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处于从属地位的概括。狭义的民族主义是指民族独立运动之意识形态。8、经世致用:明清时期顾炎武提出,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教材关键句:1.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17世纪40年代,有两件大事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发生。在东方,满洲八旗铁骑涌入山海关,建立起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在西方,英王与国会矛盾激化,爆发内战,宣告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清王朝虽然开创了“康乾盛世”,但那只是落日的余晖,很快地就暗淡下去。反观西方各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实力迅速增强。它们对内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对外推行扩张政策。2.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古代唯物思想集大成者。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3.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4.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它们操纵着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5.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它们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6.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败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7. 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还没有形成完整理论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经济上“商战”、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19世纪90年代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变法思想传播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横切五:二十世纪前期的世界,新旧世界体系变化时代特征:欧洲统治世界向美苏世界体系转化时代主题:世界动荡、大战;中国摆脱欧美统治体系。关键词列举表:西方中国一战,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与斯大林体制;自由放任、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二战。八国联军侵华,新政、预备立宪、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要点强调: 1、“中华民族”概念、理念形成在梁启超、孙中山推动下,“中华民族”概念、理念形成,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立。关于国民素质的讨论与其相伴。许多学者,如新文化运动陈独秀、鲁迅等,认为中国民主无法实现的原因,在于国民的愚昧。因此,以新文化改造之。有学者认为,不是国民素质问题。如美国,1787年宪法设计,就是精英政治,实现了美国式的民主。近现代民族形成:中国古代:臣民、朝代人(明朝人、清朝人,王夫之家国观点);美利坚民族形成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美国建立的影响;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确立及“新民”为名、国民民主权利与责任意识的启蒙与养成。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对中华民族巩固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后:中国人、中华民族、华裔等概念的辨析。2、开始将废除“不平等条约”作为斗争目标“不平等条约”一词,正式出现在1924年国民党党纲,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政治文件中,其本质是反帝。前期的不平等两层含义:平等下的不平等;不对等权益。抗战后的不平等:与苏联,不平等;与美国,平等下的不平等。3、新型基层民主体制创新农会到“三三制”自秦统一郡县制,“国权不下县”。地方基本上属于“自治”状态,形成“乡绅”治理模式。科举制,建立了乡绅与君权的联系;废科举,切断联系,乡绅主导推翻清朝君主制。乡绅治理:即宗族、乡约、族规。中国绝大多数人口是农民,不解决农民问题,民主问题无法解决。农会是共产党在乡村建立的基层民主组织,取代原乡绅治理结构“打倒土豪劣绅”,也必然与国民党决裂。教材关键句:1、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2、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战争形势下被迫采取的措施。4、国内战争结束后,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5、斯大林模式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6、“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垄断资本主义下的社会化大生产。为迅速摆脱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力主由政府对经济进行积极的干预和调节。(必修二第6单元单元导读)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7、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8、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9、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10、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1、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2、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13、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14、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英勇抗战。15、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横切六: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的世界,美苏征服与崩溃共同特征:调整与改革;对抗与合作西方中国普遍的社会福利制度、欧洲战后一分为二及萧条、冷战、两极格局、赫鲁晓夫改革、不结盟运动兴起、欧洲共同体、一分为二与内战、七届二中全会、政协会议与共同纲领、三大制度、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双百方针、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勃列日涅夫改革、文化大革命、德国与日本经济崛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两弹一星、多极化趋势出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恢复高考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点强调:1、美苏“冷战”是什么: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为什么:美国、苏联都有称霸世界的实力,在全球展开争夺。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均将对方视为主要敌人。世界人民痛恨战争,以及美苏都拥有毁灭世界的核武器,为此采取冷战形式。 怎么样: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2、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什么:货币战争是当前社会热点,也是历史研究热点。1944年夏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终基本上按照美国的方案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为什么:二战后,西欧、日本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难以维系。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国际金融领域秩序混乱。怎么样: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从而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3、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什么: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关系的重大突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为什么:美国: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长期实行“遏止和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国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德国、日本崛起。 中国: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构成对中国安全的威胁,遏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为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的封锁、孤立与包围;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怎么样: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使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彻底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为中国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美国通过缓和对华关系,改善美苏争霸中所处的不利地位。4、经济发展模式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率先实现由井田制耕作方式向小农经济模式的转轨及其影响。明朝,向商品(市场)经济转轨的有利条件,及未能实现转轨的因素。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经济发展模式转轨(手工劳动向机器大生产)的成功原因及其对世界的影响。近代:晚清政府被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由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轨的原因、手段。第二次,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及影响。1949-2000历史减法中国世界备注50年代政协会议、民主制度建设(名称)、1954年(政治、经济)、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与苏联比较)、新中国外交、土地所有制变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冷战与热战、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第三次科技革命、苏联的历次改革苏美关系与中国(太空竞赛)60年代三年经济困难、中非关系、中苏关系不结盟运动、欧洲的联合、经济区域集团化70年代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1973年(经济、国际关系)80年代中共十三大、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缩小“福利国家”规模90年代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思想文化邓小平理论、教育与经济建设现代主义流派(文学、艺术)教材关键句:中国现代史1.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4年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3.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使我国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新局面。4.新时期的外交建树: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5.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中国成立后,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在我国全面展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6.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经济体制改革:70年代末开始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开始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80年代的放权让利(改革管理体制、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到1992年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80年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是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8. 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后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辰,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发展的关键问题。“三个代表”思想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10. “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使中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增强。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为世界农业科技作出重大贡献。1956年春,毛泽东正式提出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科教兴国”战略极大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世界现代史1.二战后,美苏从盟友到对手,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峙的“冷战”格局,取代了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走向联合的欧洲,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平与动荡并存。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并出现了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世界局部地区动荡不安,恐怖主义仍威胁着世界和平。)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建立“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二战末期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消除社会不公,实现社会平等,进行了政策调整,使“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起来。(必修二第19课本课要旨)“福利国家”制度是在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下,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这些政策目标的总称。(必修二第19课历史纵横)3. 赫鲁晓夫改革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最后归于失败。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4.二战后世界被大致划分为东西两大阵营,经济上分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关贸总协定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必修二第22课)两极格局的长期存在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先后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区域经济集团。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5.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类进入信息时代。6.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深刻影响了文学的发展,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