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无简答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49328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无简答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无简答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无简答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6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7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指( ) A. 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 )A. 古希腊哲学 B. 近代欧洲哲学 C. 德国古典哲学 D.英国经验论哲学9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 A. 费尔巴哈 B傅立叶 C欧文 D圣西门10在一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 D奥地利 C. 中国 D俄国11“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2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科学性 C阶级性 D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1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14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阶级性1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理想崇高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1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辩证思维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 2C 3A 4C 5B 6B 7C 8C 9B 10D 11A 12A 13C 14A 15D 16C 二、材料分析题材料l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观点是否能被看做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 19 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材料21934 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腐朽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 3 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 历史与阶级意识 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材料1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材料2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作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3.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实践性B. 运动性C. 物质性D. 客观性5.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 )A. 运动B. 实践C. 精神生产D. 物质生产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A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唯心主义 D.怀疑论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 纯粹的否定D. 既克服又保留13.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方向和道路B. 形式和状态C. 结构和功能D. 源泉和动力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 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 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 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 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17.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归纳与演绎B. 分析与综合C. 抽象到具体D. 实践到认识18.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 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 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0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A. 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 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 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 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2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 A. 唯物主义决定论 B.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 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D. 相对主义诡辩论22. 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 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 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 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23. 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 ) A.不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24度是( )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 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 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25.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26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运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不可分性D.时空性27.实践是指( )A.个人的生活活动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8.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29. 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A 3.C 4.C 5.D 6.B 7.B 8.C 9.C 10.D11.D 12.D 13.A 14.A 15.C 16.D 17.A 18.D 19.D 20.B21.B 22.B 23.D 24.B25.D 26.B 27.D 28.B29.A三、材料分析题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材料2 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材料 3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材料 4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请回答: (1)材料 1、2、3 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 4 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1)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1.3 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 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 4 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2.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摘自韩愈: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 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摘自霍布斯:论物体,摘自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齐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 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 (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答案要点 (1)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作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3.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2 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材料3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答案要点(1)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4.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 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世界统一于存在。”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哲学教程材料2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3 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请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区别,错误的实质是什么?(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错在哪里?(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错在哪里?答案要点(1)材料1属于二元论观点。笛卡尔公开讲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的本原。而杜林则采取模棱两可折衷主义的手法表明二元论的观点。两位哲学家的错误实质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后仍然导致唯心主义。(2)材料2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5.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材料2 坛经 中记载:“时有风吹蟠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蟠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蟠动,仁者心动。”材料3 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请回答: (1)材料 1 和材料 2 的观点有何异同?(2)材料 2 和材料 3 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答案要点(1)材料 1 和材料 2 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 1 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 2 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 2 和材料 3 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 3 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 2 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 康德哲学的功绩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3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身监禁。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 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4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伽利略平反。这说明( ) 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4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途径实践标准具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20承认知识的相对性( )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 必然归结为不可知沦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2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2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2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 调了( )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C. 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 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2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28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B 3D 4D 5D 6C 7B 8C 9C 10C 11B 12C 13B 14C 15.A 16A 17D 18A 19B 20D 21B 22A 23C 24C 25D 26C 27C 28A 二、材料分析题 1材料1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 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因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材料1 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 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恬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 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答案要点 (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指出,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3.下面是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的材料。材料1 笛卡尔: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官也是这样的”。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有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只有清楚明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他说:“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知识必须是真知识”,“真理观必定符合它的对象”。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材料2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白板,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观原因。 摘自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材料3 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摘自毛泽东实践论请回答:(1)材料1的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2)材料2的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3)简述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唯理论”和“经验论”评价的科学性。答案要点 (1)材料1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唯理论。笛卡尔是唯心主义唯理论,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唯理论。(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都属于经验论。洛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3)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他全面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了“唯理论”就重视理性认识.“经验论”就重视感性认识而言,“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即它们都片面强调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分别否认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8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 D文化发展史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19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社会中的每个人不都是“合力”的一部分20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21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2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23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制造使用工具B具有宗教信仰 C具有语言文字D具有思想意识24社会各种矛盾中最基本的是(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D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1.A 2.C 3.A 4.D 5.C 6.D 7.D 8.B 9.B 10.C11.D 12.C13.D 14.C15.C 16.B17.C18.B19.C 20.A 21.C 22.D 23.A 24.A二、材料分析题.下面是一组讨论人类历史如何创立的材料:材料1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中生产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_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697页材料2 “从世界史的观察,我们知道世界历史的进展是一种合理的过程;知道这一历史已经形成了世界精神的合理的必然的路线这个世界精神的本性永远是同一的,而它在世界存在的各种现象中,显示了它这种单一和同一的本性。这种本性必然表现它自己为历史的最终结果。”_摘自西方哲学著作选读第447-448页材料3 “以拿破仑为例。革命时期的法国,以及革命前的法国,原可以产生与拿破仑相反的典型,但也产生了拿破仑。在法国只有他是主人。伟大是必然的,而他们出现于其中的时代是偶然的;他们之所以几乎总是成为时代的主人,只是因为他们更强大.更古老.他们身上的积聚过程更悠久。”_摘自尼采偶像的黄昏第107页请回答:(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