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党湾镇第一小学科研信息摘要:2008年3月17日.改变学困生在算法多样化中的.目标导行,强化教学资源的目标意义新.也会强调它只是一种参考.不论图画.7,新教材的习题设计及使用的实践研究.关键词:算法,导,论,习题类别:专题技术来源:牛档搜索(Niudown.COM)本文系牛档搜索(Niudown.COM)根据用户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文中内涉及到的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用于学习交流经验,作品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牛档搜索(Niudown.COM)赞成本文的内容或立场,牛档搜索(Niudown.COM)不对其付相应的法律责任! 党湾镇第一小学科研信息网络版 校教科室汇编2008年3月目 录第一部分:课题申报通知3第二部分:已在区级立项课题参考51、 非学科: 5运用行为跟进策略,推动校本化反思型教师群体形成的实践研究2、 学科(语文):15品味经典 传承精髓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的构建与实践研究3、 学科(数学):21小学数学学困生状态跟踪分析与应对策略的实践与研究4、 学科(品德):27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实践研究5、 学科(心理健康):34图画技术在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第三部分:2007区参考课题题目 41 (2008区参考课题区教科所尚未发布,请关注校园网)关于开展申报2008年度教育科研课题工作的通知根据区教育局萧教科200822号文件精神,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做好2008年萧山区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立项研究工作。为有计划、有组织、有序、保质地完成课题的申报和立项工作,现将有关内容通知如下:一、课题申报要求:1、凡40周岁以下的每一位老师,均需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拟订好自己独立的研究课题,40周岁以上的老师也必须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实践。(列入教师年度考核)2、课题负责人只限填一个人(参与人可填多人,但计入教师年度考核只计第1参与人)。3、按规定时间申报,逾期不候。二、课题方案撰写要求:总要求:选题要小,操作措施要明,方案要实,写法要以预设性语句为主。(切忌写成研究成果类)1、祥实:除了申报表,一律要有祥实的具体研究方案。(将申报表附于方案上,最好为打印稿。)2、新颖:立意上超前,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思想和理念。3、规范:研究内容祥实,操作要点明确,研究程序精细。(研究课题、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策略思路,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对象、研究可行性论证等齐全)4、课题研究时间:一般12年。5、课题指南提供只是当前研究的热门,应结合实际具体细化,减小切口。三、课题申报时间和步骤:(学科和非学科不同步)(非学科类赶在3月25日前上交,3月28日送区评审)学科为:3月17日4月12日集中精力撰写课题方案。4月13日上午各校教师以校和办公室为单位上交课题方案。4月13日下午,校课题评审小组对上交课题方案进行筛选,拟定送区及镇立项课题。4月14日4月19日,送区课题进一步完善修改。4月20日,送区申报立项。四、其它说明:1、萧山区课题申报的额度非学科课题不作限定,学科课题申报数一般为教师数的10%(我校共可送学科课题方案810个)。2、如果为课改性专项课题,可以结合自身对新课程的领悟度,直接申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课题”。(申报表到教科室领取)3、合理地利用好萧山区2008年课题指南及学校教学科研信息资料资料。4、研究方案的基本结构,可参看学校教学科研信息资料资料(择日下发至各办公室),其中为2006、2007年区级立项课题方案。(学校网上同步发布可供参考)5、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合作课题在同等条件下作优先考虑。希全体老师能对照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真确立研究课题,拟定出较为详实、具体、可操作的课题方案。静心、思理,做好2008课题申报立项工作,丰厚自我教学实践,提升业务素养。附:党湾镇第一小学2008年度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申报表(萧山区2008年参考课题将在近期公布在我校网站上)党湾镇一小 08年3月 2007年学校非学科课题参看(萧山区级立项)运用行为跟进策略,推动校本化反思型教师群体形成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一、研究聚焦的理由我国正处在信息时代和社会转型时期,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在这些差距中夹杂着教师们的很多困惑。具体表现在:教育理论不能够触及学生和教师直面的现实,课程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脱节,教师与教育学家的脱离。表现在对课程、学习、教学、学科、学校的重新认识与实践上。另外,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迫切需要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探索教育实践,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教师反思的基础上才能发生,与此同时,国内外教育界也普遍提出教师培训应重点关注教师五种能力的提高,反思能力就是其中之一。这方面的认识与实践的缺乏,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頩颈。基于这方面的理解,我们将视角投向了反思型教师的培育工作。同时我们认为农村小学推动反思型教师群体的形成还有以下几点聚焦理由: 1、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更快更好成长的一条捷径。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 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 + 反思 = 成长”,无数的实践也再次证明反思在促进自我发展和专业潜力的开发、提升上有无与伦比的作用,“思考着工作,完善着发展”应该成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方式。2、培养反思型教师,对提升教师个人的职业生命,形成自身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提高生活质量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3、农村小学的教师群体由于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普遍的反思意识和行为缺失,更多的是凭经验,重复劳动多,完善性、创新性劳动少。但实践的结论是思考着工作,反思着提炼,完善着跟进能够让教育教学效益实现最大化,能够让自己更多地享受教育教学的自信和幸福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自我的专业发展水平。这就很有必要实现反思型教师的扩面引领工作。 4、目前的研究集中于概念理解和理论分析,对于怎样在实践中落实具体措施推动反思型教师群体的形成的研究还很少见。因此聚焦此问题的实践研究富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同时作为一线教师,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认为不能让反思成为孤立的个体,反思必须同行为跟进相结合,只有在新的行为跟进中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才能产生新的反思,使“工作-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成为一个螺旋上升,不断积累,不断提升,不断丰厚的发展过程,实现常态工作的良性循环。加之我们学校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已有较为坚实的基础,学校的反思型校本教研工作已小有指名度,积累的经验曾在萧山区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会议上和区校长书记会议上交流,学校已在青年教师群体中小范围形成反思型教师的群体。为课题的深入进行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在综合各方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运用行为跟进策略,推动校本化反思型教师群体形成的实践研究”这一学校龙头课题。二、研究目标与内容1、概念界定(1)反思:就是对过去所经历的能思考哪些是好的,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有待完善和调整的,总结所得所失,主动挖掘深层原因,并对跟进的行动能思考怎样完善、调整可以更好,更富价值。并能在持续的反思中积淀成功、汲取经验教训,创造更新更优思路、策略、经验等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不断自我认识、不断自我建构、不断自我提升三大基本特性。(2)反思型教师:在反思活动中形成稳定的反思意识、反思行动、反思习惯,并逐步步入反思生活方式,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各方面优化的教师。反思型教师是对传统的经验性教师的超越。它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具有较高的人生追求,善于规划;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勤子反思;有较强的探索意识,勇于批判。将反思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学会学习,使教师学会教学(3)行为跟进策略: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个体或学校群体能对反思后的结果进行行为跟进,验证、提升或形成新的反思;二是能以教育教学问题为中心,以课例、案例等为载体进行连续研究、连续思考、连续实践,具有研究问题的针对性、研究行动的连续性和研究结果的建议性三大基本特征。2、研究的核心依据(1)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反思型教师培育的心理学基础。反映在教学上,认知心理学关注的是如何设计教学,如何选择教学形式和方法,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和缺陷及如何改进和优化等等。这就为深入研究和阐述教师的思维和反思的观念提供了充足的心理学依据,(2)建构主义理论。立足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调适,不断优化和改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学回顾,这种“回顾”,如果只是描述教学中发生了什么,那么这种思维只是一种“一般感受性思维”;如果在回顾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进行加工而使之系统化,即“重新构建他们的实践世界”,从而不断上升为“实践智慧”,这种不断调整、不断建构、不断提升就是反思的核心特征。3、研究的主要内容内容一:校本化反思型教师群体形成的行动策略及相关性。内容二:校本化反思型教师群体形成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提升的实际价值意义。内容三:教师教育教学反思成果行为跟进的策略和隐性显性成果分析。4、研究的预期目标目标一:校园形成浓郁的反思教育教学氛围,形成50%以上富有反思型教师特质的校本化反思型教师群体。目标二:积累、提炼运用行为跟进策略,推动校本化反思型教师群体形成的具体策略和办法。目标三:形成较为完备的推进校本化反思型教师群体形成的学校机制建设。目标四:在反思中大幅度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着力推进学校办学内涵的提升。目标五:积累比较丰厚的教师反思教育教学成果,提升教育教学的校园专业化水平。三、研究的基本设想(一)成立课题项目组 为规划课题的具体实施,推动课题按预定的方案有序推进,按预期的效果不断调整、完善行动策略,保障行为跟进策略的落实,学校成立课题项目组,项目组下设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企划组,做到职责明确,分工负责,合作推进。课题领导小组:组 长:曹传虎(校长)全面筹划,保障经费,领导课题实施,负责精神领域的反思。副组长:王军明(副校长、教导)负责拟定“运用行为跟进策略,推动校本化反思型教师群体的形成三年实施规划”、年度课题实施行事历及推动校本化反思型教师形成的相关制度、策略,课题执笔。组 员:徐华锋(教科室主任)负责课题企划组工作,提出课题深入推进和完善的策略,主抓文化领域的反思。沈伟锋(副教导主任)利用校本层面推动课题各项策略的落实,主抓教师专业领域的反思。课题企划组:组长:徐华锋组员:徐华锋、沈伟锋、王军明、许建松、费建锋刘艺员、宣盈锋、孙 佳、倪亚娣、李春霞(二)谋划课题规划 课题规划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为草拟出台党湾镇一小运用行为跟进策略,推动校本化反思型教师群体形成三年发展规划;第二层面为编拟“反思中完善工作,反思中提升专业,反思中积淀成果”课题实施学期工作行事历,课题规划三年,共6个阶段;第三层面出台学校各层面推动校本化反思型教师群体形成的工作要求和党湾镇一小评比校年度反思型星级教师实施意见;第四层面是关注成果积淀的机制,构建以教师教学反思处方和教育行动处方为核心的反思成果积淀、保存、利用制度,促进反思成果的行为跟进和效益的最大化。(三)落实行为跟进策略反思型教师群体构建的基准目标是推动我们的教师群体形成三个“不断”。(即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理念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行动策略,不断自我建构自己的理想境界。)谋求三个“推动”。(即推动教师个体将在复杂而动态的教学世界中产生的“一般感受性思维”转化为“实践的智慧”;推动教师群体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推动各层面教师教学自信、教学幸福感的产生和教育教学智慧的共享)。就其反思内容看包括文化领域的反思、精神领域的反思和教育专业领域的反思三大层面,就其形成的阶梯为唤起反思意识,拥有反思能力,养成反思习惯,沉淀反思生活方式四个不断累积的阶段。学校将以“五大行动”为抓手不断采用行为跟进策略,推动校本化反思群体的形成。1、反思新文化行动教师的反思是以追求教育教学行为的合理性作为根本的动力,教师之所以需要反思,其主要动因是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使他们向更合理、更有效的教育教学境界的一种努力。当人们努力地追求行为的合理性,并且为此提出了假设,去进行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以形成对行为结果的新期待。才能实现教师内心深处连续不断的进行反思。要达成这样的理想境界,学校就要全面营造“乐于反思、善于反思、勤于反思”的反思新文化,使教师把反思成为一种自然的心理需要,一种自觉的行为,一种有效的结果、一份快乐而有成就的享受。为此我们以营造反思新文化为目标,拟着力推进以下行动:行动一:反思新文化领域拓展行动。将教师的反思领域拓展到以下几个主要的层面:“完善和提升”为核心的学科专业领域的反思、“积累和调整”为核心的岗位(如班主任)专业领域的反思、“有为、和和谐”为核心的文化领域的反思、“爱心和责任”为核心精神领域的反思,努力使各层面的反思形成合力。行动二:反思新文化学习提升行动。学校将利用各条途径宣传反思文化,全面倡导反思新文化行动,彰显反思行为的魅力,一方面沉下心去学习反思理论书籍、反思专题案例,做到有自学思考、有讨论交流、有行为跟进;另一方面坚持每二月倾听一次校内外反思成功行成长事迹报告会,让生活成功个案成为学的榜样,看的影子,坚持每月进行反思成功行主题论坛,让身边的反思案例活起来。行动三:反思新文化问题关注行动。反思的根本动力是追求教育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因此我们要引领教师将目光聚焦到教师困惑的问题,渴望解决的问题,急于想于人交流的话题上,将思想集聚到对这些问题的真实反思、真实行动上,使反思富有肥沃的土壤和顽强的生命力。让教师将问题呈现出来,在困惑的个案提交出来,学校把想解决的问题沉下去,在问题的交流和碰撞中,闪现反思对工作的价值利益,定期举行教育教学问题呈示会、教育教学问题招标会、教育教学问题答谢会、教育教学案例现场剖析会,让问题与思索共存。打造理性的、真实的反思新文化。行动四:反思新文化激励褒奖行动。学校拟出台党湾镇第一小学年度反思型星级教师实施细则,学校各层面推动校本化反思型教师群体形成的工作要求,全面用行政的手段激励教师参与到反思型教师的创建活动中来,有奋斗的方向,有实践的策略,利于促成整个团队形成反思的浓郁氛围。在统一推进的同时关注并积极倡导教师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反思,选择适合自己的伙伴反思,谋求反思文化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期待通过努力促进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反思习惯的养成。2、反思新团队行动反思除了个体内化的积极自我反思,更需要团队群体的合作反思,而且这种反思会很好地起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利于对反思成果的行为跟进,因此要全面构建校本化的反思教师群体,构建以反思为基本特征的新团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我们拟具体落实以下几项行动:行动一:教研组推行新模式研究行动。将传统事务型教研组改组成为研究型、反思型、探讨型教研组。着力推进主题化分阶段长周期教学研讨,丰富教研组成员间反思的形式和内容,将集中研讨和带材料个体反思交材料结合,将网络互动、短信互动研讨引入反思交流范畴,将活动前个体反思、活动中的群体反思和活动后的深入反思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课程编排开始,给教研组的研究反思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全面优化反思型组本教研建设,实现教研组研讨模式和建制的成功转型。行动二:构建同质合作体团队。有效的、深入的反思往往建立在群体接近基础之上,年龄的相仿、专业的相近、水平的同步,能够让反思真正实现毫无保留。为此在运作反思型教研组的同时,必须理性的构建同质合作体团队,如青年协作组、学习共同体、班主任联席体等,从质量上提升反思的层次,丰富反思的内涵。行动三:创设互动的交流平台。实践智慧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实现辐射,才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才能让个体的反思更加深入。作为学校要积极为老师们创设互动交流的平台,使反思横向发展,纵向深入。拟建立校际互动交流平台、开展校际教育教学体验行活动、建立校教育教学反思俱乐部,创建教学博客联动平台。让反思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升华的风景!3、反思新模式行动传统意义上的教研模式,教研组规模过小,教研氛围不浓厚;教研组形式单一,差异性发展缺失;自主活动时间少,教学研究不深入;常规工作做得多,研究培训做的少;教研形式偏单一,教学反思处浅层。教研流程短,只关注教研活动的本身,没有提前思考,没有延后思维深度交流碰撞,教研活动的获益面较小,而且研讨的主题具盲目性、模糊化。因此要让反思真正成为主旋律,提高教研活动的增量,扩大教研活动的受益面,必须实现教研模式的转型,着力打造反思新模式行动。行动一:推进问题行为跟进研究模式。以教育教学的真实问题为核心,以课例、案例为载体进行连续行为跟进研究。其主要的特征是研究的问题源于一线教师的实际困惑,富有很强的针对性;研讨活动的流程富有连续性,不但注意流程的拉长(活动前个体思考、活动中群体研讨,活动后个体深入反思),而且注意活动的深入,围绕一个主题分阶段建立在不同层面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连续行为跟进研究;研讨的结果富有建设性,每次研讨结束后能结合研讨提出建设性的教学建议,以于老师去实践、验证和调整。针对性、连续性、建设性为主要特征的问题行为跟进研究可以让老师的教学思索充分地活动起来,实现智慧的共享,问题解决的合作,谋求专业发展的共赢。行动二:推进课题化背景下的主题关注模式。教研工作课题化、常态教学主题化,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解决实际问题,利于教师在某一方面形成强有力的专业发言权。为此我们拟教研组能三年确定一个教研课题,分解成6个支课题,每学期围绕支课题运用连续行为跟进的策略进行2-3次形式丰富的主题活动,促进问题的解决和深层的思考,学期结束能总结提炼阶段性的建设性教育教学建议。各教师能围绕教研组的支课题提出每学期关注的教学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常态教学、进行常态积累教后记,进行阶段总结,进行互动交流,进行教育教学成果积累,促进对关注的教学主题的专业积累,丰厚专业底蕴,使几年后在某一领域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成果,具有鲜明独特的专业发言权。行动三:推进专业发展目标自我建构模式。认识自我,建构自我,提升自我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也是形成反思的价值所在。作为教师要形成“专业定位-年度专业发展规划-记录成长的轨迹-阶段性反思自己专业发展的所得所失-审视专业定位、调整发展策略”不断循环,实现定位、回顾、调整、发展的自我建构模式,将反思成为自己内化的自觉行动和行为。4、反思新实践行动具体在实践中我们将充分考虑教师个体的内驱力和团队的外驱力的和谐统一,从“自觉”和“必须”两个纬度提升教师群体的反思能力和水平,实现反思群体的有效形成,具体要谋求“十一个落实”。(1)落实专业定位反思。一方面是对自己适合什么岗位的反思,是对自己怎样做优工作的反思;另一方面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轨迹的反思。实现“年度专业发展规划-记录成长的轨迹-阶段性反思自己专业发展的所得所失-审视专业定位、调整发展策略”的循环反思,实现理想的专业追求!(2)落实定期反馈机制。反思只有形成常规,形成制度,才有可能促使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的形成,能对自己所定位的、所关注的定期进行专题反馈和思考,可以让教师的反思责任心明显提升。(3)落实自我积累内省。积累是反思过程的再现,是反思结果的整理,是反思成果的保存,以于培育深层次的反思能力,培植教育教学自信,感受教育教学成功和成就感,享受来自于反思的教育教学幸福感,具体拟要求每位教师落实十个五行动。即:倾听5个成长报告;学习5本专题书籍;积累5张教学光盘;撰写5个教学处方;积淀5个教育良方;开辟5个交流平台;讨论5个专题案例;实践5个跟进策略;提出5组反思建议;探索5个教育意外。(4)落实主题阅读思考。其流程是“推荐书籍-用心阅读-精心思考-写下感受-共同交流-尝试实践-深入反思”。主题学习的内容可以是精神世界的修炼,如推荐阅读第五项修炼、一个女孩的心灵史、给教育者的100条建议、100个经典教育案例、没有人能独立成功等;也可以是反思方法策略世界的主题阅读,掌握反思方法,提高教师的反思操作实践能力。当然也可以是其他领域的主题阅读。(5)落实教学风格的关注。教师的反思真正有力度,聚焦是很重要的。作为学校层面要积极引导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反思回顾自己的教学,梳理出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学特色,从而确定自己未来教学研究的中心-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因为这是教师内心最渴望追求和达成的,于是教师会为不断接近教学风格,而凝神反思积累调整完善,实现反思的目标趋向和意义趋向问题。(6)落实多维交流平台。反思要内化,但同时也要再现,让反思成为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让反思更有内在的说服力。因此要帮助教师构建多维的交流平台。如建立定期专题主题论坛、网络教育教学博客平台、短信互动交流平台,组织反思沙龙活动等等。(7)落实专题磨砺教研。因为需要而使反思变的迫切,使反思富有真实和可操作性。我们要在校本和组本的层面大力倡导和实践磨砺教研,让老师们充分经历碰撞、取舍、重构、调整的全过程,在过程中提升自我,发展大家。磨砺教研就其流程主要为:个体思考钻研,规划方案-集体研讨,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个体深入思考,建构新方案-行为跟进磨砺”,以此循环,不断实现质的提升。(8)落实问题解决教研。反思的目的使为了使教育教学行为更趋合理和优化。因此我们要把落脚点放到老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的解决上,可以集思广益,举行成功做法交流会,可以合作交流,举行真实案例剖析活动,寻求问题的有效解决和思考,实现问题项目解决制。(9)落实主题成果编辑。对各层面的教师反思成果的编辑、发表工作,可以让反思活动成为有形的载体,可以将反思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生产力。推动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的形成走向更深的层次。我们将编辑校本教育处方集、编辑校本教学新策略集、编辑校本教师课堂录象库、编辑校本优秀教学反思集、编辑校本优秀教学博客阅读器、编辑教坛新秀我的-年教学成长路电子版个人专集、编辑一念之差的遗憾教育教学叙事集等。(10)落实反思群体推评。我们将按照党湾镇第一小学年度反思型星级教师评比实施意见,每年推评反思型教师,让反思型教师得到校园赏识、同事认可,推动反思的自觉、有效。(11)落实成功享受策略。前进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追求,另一方面源于成功的享受,享受成功,能让前进拥有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我们将围绕我们学校“树发展型目标,谋自信型教学,做进步型教师”的教学愿景,在不同层面,在不同的舞台上让反思型教师享受成功和收获,实现教师持续反思力的提升。5、反思新成果积淀行动。对各层面的教师反思成果的编辑、发表、保存工作,可以让反思活动成为有形的载体,可以将反思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生产力。推动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的形成走向更深的层次。我们将编辑校本教育处方集、编辑校本教学新策略集、编辑校本教师课堂录象库、编辑校本优秀教学反思集、编辑校本优秀教学博客阅读器、编辑教坛新秀我的-年教学成长路电子版个人专集、编辑一念之差的遗憾教育教学叙事集等。四、研究的计划步骤本课题为期三年,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段六个阶段,具体计划步骤如下:2007年4月 召开课题组会议,确定课题申报方案2007年6月 课题组理论学习,商定课题四个层面的规划和具体落实措施2007年9月-12月 第一阶段具体实施2008年2月 召开课题组会议,回顾工作,布置第二阶段工作2008年3月-7月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2008年9月 召开课题企划组会议,审视课题推进的具体情况,提出完善策略2008年9月-12月 第三阶段具体实施2009年2月 召开课题组会议,回顾工作,进行课题初期成果展示,布置第四阶段工作2009年3月-6月 第四阶段具体实施2009年6月 课题企划组会议,中期成果评价,中期成果展示,提出调整完善策略2009年9月-12月 课题第五阶段具体实施2010年2月 课题组和课题企划组联席会议,总结课题成果,商议课题结题工作2010年3月-6月 课题第六阶段具体实施,落实课题成果展评,全面完成课题结题工作五、研究的可行性论证1、本课题立足于教师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立足于教师专业的提升,立足于教学自信、教学幸福感的产生,立足于教育教学智慧的积淀和提升,谋求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型,富有很强的现实研究价值。2、本课题的研究得到校长的全力支持且校长重视课题研究,重视校本化反思型教师群体形成的工作,富有教育教学的前瞻性,研究经费和活动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利于课题有序、有效推进。3、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1人为区名教师、2人为区名教师培养人选,3人为区优秀教师,7人为杭州市、萧山区级教坛新秀,是一个很强的教研科研团队,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曾有多个课题、多篇论文在省市区获奖,是一个可以信赖的课题组,定能按课题规划组织落实,谋求反思完善,实现行动中的新提升。六、研究的方法成果1、研究的主要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附议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多种研究方法。2、研究的主要成果:课题论文、主题式反思案例专集、教育教学光盘、教育教学博客等2007年区级立项课题参看(学科:语文)品味经典 传承精髓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研究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能力,并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而对于不同的学段,课标又分别明确了古诗文诵读的篇目以及数量。与此同时,国家将经典诵读作为一个重点研究课题,把诵读经典诗文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列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由此,拉开了全国上下共诵经典,传承文化精髓的帷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学校又将打造书香校园列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课程去开发研究,着力于营造浓厚书香氛围下的学生自我学习环境,开拓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样的阅读活动,品味丰厚的文化经典,为学生打下深厚的文化功底奠基。在这样积极的环境中,我们以课标为导向,以国家级课题为参照,以学校书香校园建设为依托,以传承经典,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为追求,提出品味经典 传承精髓基于语文课堂推进古诗文诵读的策略研究,预期构筑家常化的经典古诗文诵读课堂,扎实学生的语文积淀。二、研究目标:1、通过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学生创设文化传承的平台,提高学生诵读兴趣、水平。、通过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视野开阔、心胸宽广,使学生变得更有修养。、通过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文化、阅读精神,使学生博学、睿智。、通过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不断改变诵读形式,对诵读与课堂教学整合进行积极探索,摸索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三、研究内容:1、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大量诵读的基础上,摸索出积累、背诵古诗词及诵读古诗文的方法。2、古诗与练笔相结合,以诗促写。通过练笔,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3、研究古诗词的文学常识、诗人的生平、写作风格、背景、创作故事等,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4、形成古诗文课堂诵读教学基本模式。我们将着重探索三种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传授课、拓展阅读课、自主创新课。研究一系列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兴趣的方式方法,制定出一套古诗文诵读的评价细则。四、研究的对象、重点及方法:1、研究对象:五3班学生。2、课题研究重点:“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它首先应该是“新课标视野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它必须是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根据以上界定,本课题研究的重点:(1)、学生对古诗文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2)、新教材所蕴涵的古诗文文化的挖掘与传承;(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古诗文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3、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五、预设操作策略:策略一:整合资源,从优化教材起步(一)、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所以,我们尝试着教学时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以期学生在把握基点中生情。(二)、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文的学习。让学生比较阅读,从而达到 “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目标。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三)、延伸同诗人的作品。在学习课内诗文经典的同时,带领学生学习同一位作者的其他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策略二:多维感悟,由夯实课堂提升没有吟诵的形象感知,就不可能有读者个性化的解读感悟,也只有历经这样的解读感悟,才能达到对古诗文精粹的吸纳。然而,只让学生一味地“读”,是传统的好方法,但不按学生的认知水平层面去启发感悟个中情理,无法提高“读”的质量。不经理解、不受感动的语言材料,不能达到真正“积累”的目的。因此,我们呼唤吟诵、感悟、积累三者和谐共生的课堂,才是理想、有效的教学。(一)、引导吟诵,为“感悟”奠基。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教学也同此理。让学生反复吟诵,可以促进解读,并为萌生出许多个性化的感悟,创造了条件。如何引导吟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熟读成诵。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 2、创设情境。古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吟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吟诵边表演,可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如吟诵立意欢快的诗文,也可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吟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怨低沉的曲子;吟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吟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加深对诗意的感悟,促进记忆。3、分类吟诵。根据诗的内容或诗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吟诵,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分类吟诵,背得多,记得牢。根据时令分类,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线索,从而达到流畅记忆。4、综合吟诵。这是一种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吟诵方法。有时采取小组赛、男女组赛,有时采取限时背、师生背、接龙背,有时采取根据内容、根据时令分类吟诵,有时采取听记背、问答背等等。多种形式综合背诵,灵活且富有变化,给学生带来了吟诵古诗文的乐趣,避免了背诵的枯燥性。通过引导巧背,使学生储存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有效地实现了量的积累。(二)、注重融合,为“感悟”引流。积累的质量,取决于学生对古诗文语言材料的感悟。所以,应当十分重视语言材料的内化。但是古诗文因其自身的特点,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应当宽容、朦胧、模糊,不求甚解。可以注重结合,为“感悟”引流开渠。如:1、吟诵与自查自悟相结合,引发感悟。自查自悟是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自行查阅资料,理解、感悟古诗文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等。学生可以在校内查,也可以在校外查,可以问老师、同学,也可以问家长、邻居。这样,学生在自查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出一些个性化的感悟,受到古诗文的情意熏陶。2、吟诵与赏析相结合,丰富感悟。可以利用专题课、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欣赏配乐诗朗诵的录象与录音,让学生从动人的画面上,从动情的乐声中,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从而增进了对诗文的朦胧的理解,并滋生出许多感悟。在欣赏的同时,引导学生评析,主要在选材、立意、构篇、遣词等方面进行评析,可以整体系统,也可以点点滴滴。不拘一格,广开言路,以增强对古诗文的感悟。 3、吟诵与议论相结合,交流感悟。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有的可能只是零碎片段,有的甚至还只是片言只语,所以特别需要在同桌、小小组之间充分议论。这样可以互相启发,激起“头脑风暴”,不仅会大大促进理解,而且会触发出许多感悟。 4、吟诵与运用相结合,深化感悟。首先,诗文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文进行表达,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在生活中运用诗文的形式很多,可以是赏景吟诗,观物吟诗,叙事吟诗,等等。其次,让古诗文运用于习作中,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策略三:互动开放,借改良评价推进我们预期从多方面优化日常的评价方式,在切实有效的评价中,推动学生积累古诗文的热情。我们期求在评价中体现以下几点:1、评价主体多维化:首先是改变目前占主流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指导学生自评、互评。由于古诗文的学习还常常在课余进行,还可请家长共同参与,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交互的活动。 2、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评价课内所学,还要评价课外的阅读;不仅评价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掌握情况,还应“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习惯、态度和方法等。 3、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会背多少古诗文,更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文阅读评价有这样的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近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古诗文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存量基础之上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该注重平时的、过程的评价。 4、评价形式多样化:除常规的解释、背诵、默写,还可采用朗诵、猜谜、赛诗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高段还可尝试采用主题研究汇报的形式,(例:同是写春天的几首诗,在写法和情感上的异同之处;从陆游、杜甫的几首感怀时事的诗,看陆游或杜甫的爱国情感等。)使评价更具综合性。笔试形式也可进行创新改进,如看图写诗,据文写诗等,而且应鼓励不同答案。六、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07年4月2007年6月(1)课题的提出。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讲座,明确经典诵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2)撰写并修改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形成正式研究方案,开题实施研究。(3)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2、研究阶段:2007、92008、6(1)课题开题,完善方案。(2)“民族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3)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课文,制订教学方案;(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6)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7)课题阶段总结:A)每人完成一个教学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学方案评析。B)整理资料。C)完成课题阶段总结报告。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8)开展暑期诵读经典古诗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3、总结阶段2008、72008、9月(1)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2)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3)课题结题。七、可行性论证:研究组成员深入学习新课标,领会其精神,把握其导向,并进行着积极地探究和实践,本课题的研究符合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有诸多的教学理论的支持,也有名师的教学经验为我们引路。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较强的前瞻性。参与本课题实践和研究的老师均是在教学中具有丰富经验和成就的青年教师。他们热心教育,勤与学习,善于钻研,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本课题同时又得到了学校领导及学校教科室的大力支持。这些,都为课题研究的成功奠定了有力的基础。200年区级立项课题参看(学科:数学)小学数学学困生状态跟踪分析与应对策略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方案)一、问题的提出新课程的推进,让沉闷已久的数学课堂焕然一新。课堂活了,学生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然而,透过精彩纷呈的表面,我们不得不清醒地看到:在优中等学生如鱼得水、思维翱翔之时,我们的学困生却难以深入其中,陷于困顿状态;在学优生享受学习乐趣之时,学困生却在经历一次次失败的“锤炼”,无所适从渐渐地,他们成了课堂名副其实的“观众”,课堂也成了他们心头难言的伤痛。我们不禁发出忧思:新课改好是好,但班级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在日渐严重,好的更好,而差的则愈差了。据此,我们借助本学期学校建立的对学困生的定期跟踪探访这一制度的启动,联合本教研组的各成员,提出了对学困生的状态跟踪分析与应对策略的实践与研究,旨在切实改变学困生的学习、生存状态,有效减少两极分化。二、研究构思1、研究的界定:学困生:就是指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难以跟上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进度,长期无法顺利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导致数学成绩连续下降甚至无法坚持数学课程正常学习的个体或群体。其外部特征为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等。最明显的表现为数学学习无兴趣,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较弱,理解能力上落差较大,有较严重的知识欠缺,成绩较差。状态跟踪:是指对所研究的目标进行科学、系统地追踪与监控分析,获得所需数据,记录观察研究结果,并对其活动表现进行不断分析、调控与完善。2、研究构想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所以学困生同样也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学困生面对数学问题,往往现有数学知识的水平与数学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水平距离比较大,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解决,需要他人的帮助而解决。在问题解决之后,学困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也会相应地提高。同时,数学新课程也指出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发展。那就是:我们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数学发展,也为了学困生的个性数学发展。3、目标预设 落实新课标“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数学发展”的理念,促进全体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重拾学困生的学习自信,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步入“探索成功再探索再成功”的良性循环中。 有效改变学困生的学习、生存状况,切实缩短优困差距,努力减少两极分化。三、操作策略:(一)状态跟踪解析学困生在团队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产生持续学习的欲望与源动力。然而,在大部分学生享受学习之乐,感受成功之喜的同时,我们的学困生却由于屡屡败北,逐渐产生自卑、自闭心理。这种心理状态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感觉紧张、恐惧,表现得得过且过、不求上进。这值得我们教师深思,因此我们试图:1、全面跟踪,有的放矢教学需要有的放矢。面对学困生,我们更需要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性格差异、兴趣爱好,把握他们理解能力的强弱、学习方法的当妥,追踪他们的学生的思维、心理状况与动向,从而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案。2、赏识亮点,重拾自信给予学生赏识,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使走向成功。对于学困生,我们更要多用欣赏的目光关注他们,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加以放大与粘贴,让他们也在团队活动中享受成功与进步的喜悦,重拾濒临破产的自尊、自爱与自信,并投射于数学学习之中。3、协助成功,激起自豪转变学困生的关键措施是让学困生获得成功体验。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从而使他们体验成功,在内心能重新审视自己,相信自己,激起成功学习的自豪感,让他们的发展步入“探索成功再探索再成功”的良性循环,一样能扬起头走路。(二)融入团队改变学困生在师生互动中的守望状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然而,在演绎精彩的互动之时,在激烈的对话之中,一部分学生的思维缓慢、稚嫩,他们的思维难以跟上优生频频切换的观点,幽禁的思维难以与富有个性的想法形成碰撞。慢慢地,守望似乎成为互动时他们角色的全部内涵。于是,我们将尝试从以下方面着手,努力使他们也融入这个互动的精彩世界。1、放缓互动速度,让他们紧跟互动步伐学困生思维缓慢,时常跟不上团队互动的步伐,以致他们经常对一些想法与见解无动于衷。为有效放大互动中生成的优质智源,引领学困生的共同思考,我们必须学会等待,适当“牺牲”一点时间,让他们去咀嚼与消化。在舒缓的互动旋律中,让学困生的心随课堂脉搏一起跃动。2、改变发言顺序,让他们成为首席发言互动中最基本的方法往往最早浮出“水面”。为此,在互动交流中,我们可以尝试让学困生扮演“首席发言人”,让他们先阐述最为浅显的观点与想法。既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也为深刻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更为让他们体验自我的团队价值,增强互动的实效。(三)重置“渔场”改变学困生在自主探索中的挣扎状态客观地讲,学困生的思维能力不强,尚不具备独立探索与获取新知的能力。在优生徜徉于“渔场”自主探索“捕鱼”方法,尽显英雄本色时,我们教师有必要改变他们滥竽充数的挣扎状态。那么如何才能让学困生也能有效参与自主探索,并有所收获呢,这需要我们去思考、探索。1、拓展课堂空间,预习先行人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并非只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更多的是学生间思维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它是难以一时消除与缩小的。然而“笨鸟先飞”启迪我们可以引导学困生进行提前预习,通过预习,拓展他们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缩小他们的思维差异。2、立足因材施教,先教后做教师教学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状况,对于学困生,由于他们没有储备足够的探索经验与能力,我们不妨采取传统教学中的“先教后做”。在其他学生自主探索时,我们可以尝试着通过“友情提示”、“帮助纸条”、“学习导航”等等帮助他们搭建思维的脚手架,化解思维的冰点,填补思维的空白,觅得有效的学习方法。3、加强个别指导,断层弥补个别辅导是教学方式又一形式,也是教学“补救”的重要措施。我们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思维障碍与偏差,准确找出他们之所以学困所存在的知识断层,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指导、点拨,弥补知识断层,从而在渐进与反复的过程中补救他们思维的落差。(四)强化建模改变学困生在算法多样化中的迷茫状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算法多样化也因此在课堂中瞬间崛起,并演绎成新课改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客观讲,突显算法多样化为优中生创设了更多张扬个性的舞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但对于学困生,他们如果单纯地面对一种或两种算法,或许尚能理解或模仿其算法,可一旦面对五彩缤纷的算法,他们着实难以及时消化,甚至会颗粒无收。所以,我们预期从以下方面尝试探索:1、淡化教学理念,强化解题模式新课程重感悟,轻模仿,以往教材中的计算法则与规律被“布白”所替代,这虽为优中等生构筑了丰富的思维平台,但也让学困生失去了思维的拐杖,他们稚嫩的思维难以读懂“布白”的艺术。因此,我们思考,能否重操“模式化”旧业,但不是大面积地进行,而是在课堂的局部地区进行适时适当地模式化,以减少优、困之间的差异与距离,更好地追求课堂的和谐发展。2、淡化课堂形式,突现计算本质算法多样化是不同学生因思维方式、背景的差异而显现的一种常态的形式,在教学中,我们不回避其他算法的出现,但对于游离于数学本质之外的形式决不能过多的流连忘返与乐此不疲。我们需要不断引领学生去感知、比较这些算法,回归理性,回归数学本身的逻辑体系,让学困生构建符合数学本质的算法。四、研究的方法与步骤:(一)实践的步骤 :本实践自2007年4月至2008年8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07年4月2007年9月)。查阅资料,制定研究实施计划,并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获取原始数据,以便于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与研究。2、探索阶段:(2007年9月2008年6月)。按计划组织实践行动,同时进行跟踪观察与记录,获得数据,并实践目标不断思考、调整、完善实践行动。3、总结阶段:(2008年6月2008年8月)。收集、整理、分析各种数据、资料,总结实践结果,得出结论,并完成实践论文。(二)实践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调查法等。(三)实践对象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2007学年的三、四年级学生。五、可行性论证: 本课题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实际需要与发展,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 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较为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本人已有8年的教龄,并一直任教中段数学,已积累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同时,本课题又得到学校教科室的大力支持,这些都为研究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2007年区级立项课题参看(学科:品德)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一、课题缘起:随着品德新课程在萧山的深入实施,广大教师对于品德课已不仅仅局限于对文本与教材的有效处理,似乎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越发重视。纵观现实的品德课堂,早已不再是往日的“单调”与“沉寂”;更多的是把课堂演绎成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一首首美妙的歌曲、一个个有趣的活动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那么“美丽”,那么“热闹”!而透过现实“繁华”课堂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品德主流课堂的重要依附课堂教学资源的筛选上,事实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影子,主要表现为:1、 课堂教学资源脱离现实生活,缺乏认知基础。2、 课堂教学资源注重外在形式,缺乏内涵生成。3、 课堂教学资源存在随意填补,缺乏有机融合。面对着课堂的“美丽”和“热闹”,面对老师的执着,我们不禁要重新审视小学德育新课程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