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2.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28980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0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绪论练习:一、 单选题1、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A、18世纪90年代 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2、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时间( )A、1925年 B、1933年 C、1937年 D、1963年3、黑格尔最卓越的哲学贡献是()A、唯物主义 B、历史唯心主义 C、辩证法 D、批判宗教神学4、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揭开了工人运动史上的第一页的工人运动是()A、英国的“人民宪章运动” B、法国里昂两次工人起义C、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D、十月革命5、直接反对资本家残酷剥削,目标明确地对准私有制,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的工人运动是()A、英国的“人民宪章运动” B、法国里昂两次工人起义C、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D、1848年革命6、标志着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生力军走上独立政治舞台的工人运动是( )A、英国的“人民宪章运动” B、法国里昂两次工人起义C、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D、巴黎公社革命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希腊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哲学 D、法国古典哲学8、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大卫李嘉图 B、亚当斯密 C、威廉配第 D 、尼采9、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在于( )A、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唯物主义权威。B、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C、提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D、提出可知论。10、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1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是(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12、列宁提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的思想的著作是( )A、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和哲学笔记 B、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C、国家与革命D、论欧洲联邦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1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 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C、马克思和恩格斯 D、马克思和威廉配第14、马克思主义是()A、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总会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1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16、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A、逻辑性 B、理论性 C、战斗性 D、实践性1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A、自我批判 B、与时俱进 C、不迷信权威 D、批判与继承的统一18、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A、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 B、建立公平分配的社会 C、建立合乎人性的社会 D、建立共产主义社会19、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职业理想 D、生活理想20、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A、掌握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 B、掌握具体的社会科学知识C、学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 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认真阅读经典原著 B、深入进行调查研究C、理论联系实际 D、善于独立思考22、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A、倡导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 B、高扬社会主义的平等思想C、提倡诚实守信的伦理道德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多选题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的有()A、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B、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D、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学说广泛传播2、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它主要组成部分有()A、自然科学的具体知识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学说3、下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正确的有()A、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D、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5、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有()A、地理学的重大发现 B、细胞学说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有()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B、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C、全面提高人的素质D、掌握各种具体的知识三、简答题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2)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3)工人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需求,创立马克思主义。2、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任何新的理论和学说,都必须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以前人的思想所达到的终点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广泛涉猎国各种门类的学问,其中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2)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以及其他成果,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3)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既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又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各个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四、论述题1、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编、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在马克思主义产生160多年来的历史过程中。它的创始人和后继者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从而形成了一部内容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主义问世以后,他们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和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3)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练习:一、 单选题1、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B、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的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4、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B、世界的本原是精神C、世界的发展变化的 D、世界的统一性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6、世界观是( )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B、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C、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D、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7、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C、世界是统一的 D、世界是发展的8、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A、自然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的德国唯物主义D、物理学的唯物主义、化学的唯物主义、生物学的唯物主义9、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10、物质的唯一特征是()A、不可逆性 B、客观真实性 C、可知性 D、伸张性1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1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B、片面性、直观性、表面性、庸俗性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1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1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15、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16、时间是物质运动的()A、持续性和顺序性 B、广延性和伸张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17、空间是物质运动的()A、无限性和绝对性 B、有限性和特殊性C、广延性和伸张性 D、持续性和顺序性18、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B、主观的精神活动C、认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D、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19、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B、物质生产实践活动C、科学实践活动 D、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20、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宿命论观点21、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是()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向统一的观点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22、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B、是否具有新的形式和新的特点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 2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规是()A、原因和结果互相作用的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2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C、事物根本性之变化 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26、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A、绝对性和相对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有限性和无限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27、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28、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29、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子、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30、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3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A、相对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 D、折中主义观点3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向33、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联系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联系 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34、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这在哲学上坚持了()A、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观点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35、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6、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A、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C、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D、事物的质是基本不变的,事物的量是经常变化的37、在工作和生活中,凡是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38、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39、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A、质是客观存在的,属性是人的主观感受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C、质是稳定的,属性是多变的D、质是绝对的,属性是相对的40、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这是一种()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41、“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折中主义诡辩论的观点4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43、循环论的错误在于()A、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B、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C、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D、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44、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否定之否定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 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45、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同时也是与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 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0A、一因多果 B、一果多因 C、同因异果 D、同因异果46、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A、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 B、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C、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 D、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47、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A、人们的主观愿望 B、先进分子的要求 C、客观存在的事实 D、正确的指导思想48、先设计工程图纸,然后按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一事实说明()A、意识在先,意识的产物在后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C、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49、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是不同的,这说明()A、意识是主观自生的 B、意识的内容是与生俱来的C、意识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 D、意识受到人们主观状况的影响5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A、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B、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C、彻底克服保守思想 D、充分发挥集体智慧51、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C、研究历史资料 D、参加社会实践52、“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53、“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一种()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54、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漩涡里,没有任何一粒尘土的分布是偶然的。这是一种()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56、我国制定的“十一五”计划的根据是()A、抽象的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人民群众的愿望 D、先进分子的构想57、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A、水中捞月 B、以砖磨镜 C、水滴石穿 D、心想事成58、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A、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B、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C、内容和形式都处于不停的显著变动中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59、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的。这是一种()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 D、神秘主义观点60、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A、真相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相是确定的,假象是不确定的C、真相是稳定的,假象是变动不居的 D、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61、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A、主观性和个别性 B、社会性和历史性C、稳定性和不变性 D、客观性和普遍性二、多选题1、下列各项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A、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B、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C、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下列各项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3、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变化的问题C、世界的变化发展是否有规律性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认识的问题4、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集合C、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 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5、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C、物是感觉的复合 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6、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A、水是万物的本源 B、火是万物的始基C天地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中基本物质构成D、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7、下列各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的有()A、机械性 B、形而上学 C、社会性 D、不彻底性8、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A、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B、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社会关系C、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D、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物质力量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运动的含义的有()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10、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静止是指()A、事物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B、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C、事物没有发生为之一动 D、物质运动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11、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A、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B、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C、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D、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12、下列各项说明或体现时间一维性的有()A、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回流 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C、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D、机不可失时不再来13、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有()A、时间和空间与人的主观感觉密切相关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C、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D、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14、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有()A、认真看书学习 B、物质生产实践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科学实验活动15、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实践的特点的有()A、实践具有思想性,是思维范围内的活动B、实践具有客观性,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C、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人的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1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A、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B、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C、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D、实践可以直接产生出科学理论17、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B、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的发展变化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18、下列各项属于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的表现的有()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不同 B、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不同C、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的不同 D、真是联系和虚假联系的不同1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的有()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C、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D、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20、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的表现的有()A、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B、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C、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D、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2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这是因为()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B、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22、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的有()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D、矛盾双方相互转化23、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表现的有()A、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B、离开内容没有形式,离开形式也没有内容C、没有贫,无所谓富,没有弱,无所谓前强D、因祸得福,转败为胜24、下列各项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的有()A、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B、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人民内部的各种意见分歧D、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议25、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乐极生悲,苦尽甜来26、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27、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A、庸俗唯物主义 B、庸俗进化论 C、冒险主义 D、主观主义28、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有()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D、辩证的否定是扬弃29、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D、勤学出智慧,实践长才干30、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会导致()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C、宿命论 D、唯心主义先验论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考点:综合练习一、单选题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认识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来的2、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道理是()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4、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认识是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认识是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直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 D、总结和概括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直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 D、总结和概括7、一根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施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9、整个人类的认识是()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时间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13、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地,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A、唯理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C、形而上学的错误 D、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14、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绝对性 B、真理具有客观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16、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与()A、承认真理的相对性是一致的 B、承认真理的全面性是一致的C、承认真理的具体性是一致的 D、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17、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科学理论对实践就有指导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18、把经过实践证明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A、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轻视实践经验的唯理论观点19、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同C、能否付诸实际行动 D、能否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20、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一种()A、客观的物质性生活 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 D、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22、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C、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23、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非对错的标准的是()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24、在真理论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A、真理的客观性 B、真理的相对性 C、真理的全面性 D、真理的具体性25、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B、真理既是正确绝对的又是相对的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某些错误 D、真理既是全面的又是具体的26、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A、实践标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B、实践标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C、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实践标准既是不变的又是可变的27、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真理的标准的()A、客观性 B、全面性 C、具体性 D、稳定性28、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A、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 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C、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 D、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29、真理的价值问题是指()A、真理是否与对象相符合的问题 B、真理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C、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 D、真理是否发展的问题30、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发展的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 D、有用的就是真理31、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二、多项选择1、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有()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下列各项能正确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有()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经验C、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 D、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新的物质手段3、下列各项属于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的有()A、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B、认识主体具有社会性C、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 D、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4、下列各项属于认识客体的含义或性质的有()A、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B、认识客体是指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C、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 D、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5、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客体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概括揭示了()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B、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6、 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形式的有()A、概念 B、感觉 C、判断 D、推理7、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的形式的有()A、感觉 B、概念 C、知觉 D、表象8、下列各项能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的有()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政体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D、感性认识包含错觉,理性认识责正确可靠。9、下列各项能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的有()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实现对认识的决定作用C、是否认识具有能动性D、是否承认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10、下列各项能正确说明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有()A、二者具有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二者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D、二者是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11、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会导致()A、经验论的错误 B、唯理论的错误C、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错误 D、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错误12、下列各项能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联系的有()A、感性认识可以自然而然地上升到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13、从理想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更重要,这是因为()A、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B、认识的目的在于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C、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可以使认识得到检验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可以使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14、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A、客观事物是多种矛盾的复杂的统一体B、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D、认识受主体的生理因素和认识能力的限制1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B、真理中包含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C、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D、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 单选题1、 社会存在是指()A、 社会物质生活的总和 B、 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C、 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2、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A、制造使用工具 B、具有宗教信仰 C、具有思想意识 D、具有语言3、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A地理环境的优劣 B、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社会风气的好坏 D、人口增长的快慢4、社会意识是()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社会的教育过程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C、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问题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10、在劳动资料方面,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A、运输设备 B、劳力系统 C、传动装置 D、生产工具11、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为()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C、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13、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劳动的分工协作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14、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15、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16、国家政权属于()A、社会的上层建筑 B、社会的经济基础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剥削阶级意识的表现17、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中()A、只有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马克思主义提出来的B、五中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斯大林首先提出来的C、两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D、应该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18、“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差别 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C、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19、下列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社会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C、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D、原始工哟之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社会20、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A、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C、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二、多选题1、下列各项属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有()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国家政权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有()A、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C、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更替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3、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的有()A、地理环境的优劣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场所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的自然资源D、地理环境的好坏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4、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A、人口状况的优劣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B、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受生产方式性质的制约C、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D、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5、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有()A、人口密度的大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人口增长的快慢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人口状况的优劣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D、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其表现有()A、它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B、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C、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它是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7、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区别的有()A、前者错综复杂,后者简单清晰B、前者不定型、不系统,后者已经系统化、理论化C、前者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后者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D、前者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后者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第四章 资本主义形成及其本质练习一、 单选题1、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A、劳动力成为商品 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D、价值规律起基础性作用2、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C、生产关系 D、交换关系3、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C、价值 D、价格4、具体劳动是()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D、创造剩余价值5、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决定的因素是()A、生产条件 B、劳动强度 C、劳动熟练程度 D、生产规律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A、成正比 B、成反比 C、不成比例 D、反向变化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础矛盾是指()A、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9、货币的本质是()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C、流通手段 D、价值的表现形式10、贵金属货币和纸币在执行何等职能时其作用有较大区别()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C、支付手段职能 D、贮藏手段职能11、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通货膨胀()A、不会发生 B、可能发生 C、取决于商品数量 D、是不可避免的12、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职能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价格标准13、价值规律是()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 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C、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规律 D、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14、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A、商品及噶围绕价值波动 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15、在私有制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会导致小商品生产者()A、都成为资本家 B、都成为雇佣工人C、两极分化 D、彻底破产16、决定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中对各因素都有影响和渗透作用的因素是()A、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延续和养育后代所需的费用C、教育培训费用 D、历史和道德因素17、决定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中一般不包括()A、生存资料 B、生产资料 C、延续和养育后代所需的费用 D教育培训费用1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A、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 B、货币投入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带来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