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优势-论文1.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24324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的优势-论文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的优势-论文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医的优势-论文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 讨 中 医 优 势、发 展 现 状 与 展 望 易胜 (金沙县中医院,贵州省毕节市 551800)【摘要】通过比较中医与西医在理论、疾病防治、疗效、费用等方面的各自特点,从而发现中医优势。【关键词】中医;优势;发展;现状;展望中医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医学,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等则也被称为民族医学。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一、中医理论先进:中医与西医在哲学思想、基础理论和医疗方法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医学。中医是以综合演绎为主的东方科学,是在长期的大量的医疗实践中,总结推演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医学,是只针对活人的医学,因而对于生命运动有着深刻的认识。西医则是以还原分析为主的西方科学,是以动物和死人解剖为基础的实验医学,因而对于异常复杂、联系广泛而又处于不断变化的生命的认识,往往陷入机械论的泥坑。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西医注重的是局部而不是整体,是结构而不是功能,是物质而不是精神,是各个内脏的作用而不是其间的联系。二、中医有超前的防治理念:早在黄帝内经时中医便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它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它有以下几个主张,第一便是摄生防病。黄帝内经说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强调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第二是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中医这种首先通过调理人之身心状态,摄足五味,劳逸适度,其次才是运用药物、针刺等疗法,调理脏腑、经络、气血的方法,其真知卓见可见一斑。西医现在开展的预防医学,为预防慢性疾病,往往针对慢性疾病发生、发展或恶化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病因预防、三早预防和临床预防三种预防措施。第一级预防针对的是疾病的易感期,起到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作用;第二级预防是针对疾病潜伏期,通过“三早”来防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第三级预防是针对发病后所采取的措施,改善病人症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不难看出,这与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防治思想是高度一致的,这也透露出古人认识疾病的本质是多么的透彻与深刻,思想之超前让人赞叹不已。三、中医的养生、保健功能:中医非药物疗法种类很多,如砭、针、灸、拔罐、刮痧、按摩、点穴、蜡疗、外敷等等,它们是中华民族最早最古老的医疗学,是古人在长期的社会医疗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在漫长的中华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非药物疗法依然占据着中华医学的基础地位,发挥着它独特的功效和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一直做着自己独特的贡献。它通过激发出人体经络之气和身体的自我恢复机制,来重新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的失衡状态,使脏腑的非正常生命功能重新调整到新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通经活络、驱邪扶正的作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以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世界22 %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中医非药物治疗作用重大;中医养生保健从国家政策层面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吴仪副总理、陈竺部长、王国强副部长兼中医局局长等领导多次参与或亲自主持中医养生“治未病”的系列活动,积极推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理念,在整个医疗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全国各地很多中医院成立了突出中医特色的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类的具有服务性的门诊治疗部门,广东地区的部分中医院将现有的中医健康咨询门诊、亚健康门诊、体质门诊、传统疗法中心、体检中心、康复中心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集中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此举促进了医疗部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快速发展;今天朝鲜无论中医大夫还是西医大夫都必须会中医非药物疗法,而且对患者首先使用非药物疗法,基本解决了朝鲜人民的医疗保健问题;SARS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邓中光教授就用针刺方法治疗数例发热患者,很快痊愈;目前针灸等非药物治疗在美国等国家也大受欢迎,例如针灸在美国变得广为人知,除了开始主要用于治疗疼痛症状,如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神经痛、手术后疼痛等,也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如癌症、血液病、哮喘等等,目前全美有20多个针灸医疗中心从事针灸治疗和研究,研究项目有200多项,所治疾病数十种。 规模较大的中医、针灸学校现有20多所,有40多个中医针灸学会或基金会,创办近10种中医、针灸杂志,并在不同地区召开了一些国际性中医药或针灸学术会议,交流研究成果。全美现有30多所中医针灸学院,其中加州就有十几所,这些学院都是民间社团或私人举办。学院在校生最多达500多人,最少仅几十人,学生来源主要是华裔,也有相当数量是非华裔。目前,无论是从针灸医师的人数,开设针灸科的医院、诊所,还是就诊的人数来看,针灸在美国的发展可以说是持续加快。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非药物疗法在养生、保健、治病方面的重大意义,为我们如何发挥中医优势指明了方向。四、中医有减少耐药的优势: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从空气中偶然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认为是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分泌到培养基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这种化学物质便是最先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弗莱明和另外两位科学家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把青霉素提取出来制成了制服细菌感染的物资药品。因为在战争期间,防止战伤感染的药品是十分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美国把青霉素的研制放在同研制原子弹同等重要的地位。1943年,这个消息传到中国,当时还在抗日后方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微生物学家朱既明,也从长霉的皮革上分离到了青霉菌,并且用这种青霉菌制造出了青霉素。 1947年,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又在放线菌中发现、并且制成了治疗结核病的链霉素。从那时到现在,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近万种抗生素。不可否认,在近代历史上,抗生素的发现与使用曾经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为人类的生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原来简单使用青霉素就能控制的感染,如今应用二种甚至多种抗生素仍然无法控制感染,“耐药”逐渐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而纵观中医,治疗手段非常丰富,中药又有药味、剂量等多种变化方式,可以很好的预防耐药的产生。所以,我们可以更多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为更好的防治疾病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五、中医在治疗慢性病等一些疑难杂症的优势:当今世界,慢性病、老年病、疑难杂症在人类疾病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对于这些多因素疾病,现代医学却没有很好的办法,而防治这些疾病,正是中医的优势。首先,慢性病控制的关键在于预防危险因素、防发病、防严重疾病事件、防疾病事件严重后果、防疾病事件后复发,因此,早诊早治至关重要。中医对慢性病防治有着系统的理论知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完善的理、法、方、药,统一的防治体系,以及针灸、推拿等多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具备防治慢性病的优势。其次,中医具有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模式。中医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生命信息把握疾病动态变化,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收集人体外在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人体的整体状态(证候),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方法。这种诊疗模式,一方面真正实现了个体化诊疗,另一方面可以早期干预、防止疾病传变,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和调的以人为本的医疗保健目标。慢性病病程长,病情复杂,不可能有一种药物或者一个方子对一类慢性疾病都有效果。例如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中西药物有几十种,但几乎没有一种药物能治愈该病。与其对比,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根据患者处于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程阶段的症状体征,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收集资料,判定属于何证,从而指导临床组方用药,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方组成,使患者痊愈的报道却有很多。可见,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模式可以提高慢性病的疗效。再次,利用整体观念与整体调节的防治手段来治疗。中医整体观念有三方面含义,一是人体内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沟通,气血灌注,将六腑、官窍、四肢百骸、筋、脉、肉、皮毛、骨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人体则相应地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三是从政治、经济、文化行为、群体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分析,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动,特别是社会的安定与动乱、进步与落后,个人在社会的地位变化、富贵与贫困,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全面动态地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信息,注重人体阴阳平衡、脏腑协调、形神统一、天人相应,注重人体内部整体恒动及与自然、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生存状态,形成整体调节的治疗理论与实践。这种整体调节的治疗方式,如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益气活血、滋补肝肾等等,对病因复杂、多脏腑罹患的慢性病,特别是在现代医学缺乏有效诊治模式的慢性病危险状态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六、中医价格优惠:与西医相比,中医的另一优势是简便廉验。“简”是指中医能化繁为简,只需望闻问切即可确定病情,辨证论治,所谓“大道至简”;“便”是可以就地取材以及所施手法方便,所谓“天生万物,无一非药石”之谓;“廉”是中医治疗费用少,往往是现代医学治疗费用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验”则是中医疗效好,几十年来中医治疗乙脑、流行性出血热、SARS、艾滋病就是明证。一妇女到广电门诊看病,施安丽大夫一看,就让她坐着别动,立即扎了几针,告诉她,是心脏病突发,已经保住命了,小门诊条件差,请她上大医院。某大医院一通严格而全面检查,告诉她没有心脏病。该患者打出租车回家的半路上心梗猝死。中医一看便知,何以现代医学那么高级的设备仪器检查不出?中医之简便廉验可见一斑。在贵阳中医学院附院,对于骨折,不必各种仪器设备,只需手法治疗,不过三二百元;而手术治疗,少则三两千元,还需卧床三个月。手术、放疗、化疗治疗癌症,少则三二十万;运城崔扣狮、邓州马宇振治疗癌症和白血病效果极佳,费用一般不过3万。傅彪同志换肝前,其医疗小组曾咨询天津中医药学院哈孝贤教授,哈老师说,不必手术,可以用中医治疗,三两万元即可。但最后采用“科学”的方法手术,花费了200万,也还是没有解决问题,人还是走了。这些均说明了中医的简便廉验。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个案,但下面的这些数据和例子就足以说明这一事实。美国总统医疗顾问方励培先生说,中医介入医院治疗后,住院时间减少一半,费用减少一半。据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World Health Report和官方汇率计算,2001年,占全球人口21.0%的中国消耗的卫生总费用占世界总额的2.1%,而占全球人口11.4%的西方七国集团消耗了世界卫生资源的77.0%。虽然中国人均卫生资源消耗量与发达国家有天壤之别,但我国人均寿命却与他们不相上下,一个基本原因是中医药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2005年山西省运城市13个县市的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统计结果的平均值显示,中医医院人均住院费用是791元,而综合医院人均住院费用是1839元,高出一倍还多。中医医院每人次的门诊费用是29元,而综合医院人均门诊费用是79元,高出50元。从2005年全国综合医院、中医类医院住院治疗情况看,综合医院治愈率53.5%,中医医院52.4%;好转率综合医院34.5%,中医医院38.6%;未愈率和死亡率中医医院都比综合医院低。而上述数字还是在我国中医医院普遍西医化、中医药与西医药收入之比为三比七的情况下得到的。纯正的中医院所费会更少,效果会更好。七、中医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医学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几千年来,中医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人类的医疗、保健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之所以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仍然保持极大的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是“源”和“流”、“干”和“枝”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保持生命力的根源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盛衰决定着中医学发展的盛衰,近年来,在文化全球化、西方科学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中医的发展出现了严重危机,但从根本上来说,中医的危机是文化的危机。在这种背景下谈中医的发展,首先是复兴中医文化,优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中医药学术创新。 1.复兴中医文化,要认识到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文化是融合了多元素知识而形成的综合知识体,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以道家及道教理论为基础的养生学、以易学为旗帜的天文学和地理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的医学伦理学,以及各种传统学术相互融会而构成的其他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文化的母体,中医文化则是组成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医学特色的重要成分。复兴中医文化,首先要确立中医主体地位,注重中医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式,在尊重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自身价值的前提下谈发展。在西方科学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以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为准则,采用近代西方医学的技术与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医学,是行不通的,只会造成传统中医及其文化的进一步丧失。第二,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基础知识。由于中医理论和中医药文献语言是以文言文为主,晦涩难懂,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中医古代文化知识修养,尽可能多地掌握传统思维方式,使知识结构传统化,做到原汁原味地学习、理解、消化中医理论。第三,要注重中医文化的传播,传播是文化得以保存与发展的首要条件,同时传播的过程中也必有文化要素的交流。在中医文化传播过程中,中医文化自身作为传播者必须树立一种文化主体的意识,高瞻远瞩,搭建平台,拓宽传播渠道,优化传播手段,营造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的氛围。让中国及世界人民熟识中医文化背景、底蕴和作用,使赖以生存的中医文化土壤逐渐肥沃。2. 优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中医人才的培养是中医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培养中医人才过程中,一要坚持院校教育,优化课程结构。目前,中医院校在中医西医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中西医课程开设比例普遍达到了64,有的甚至达到了55。这种教学模式,将两种不同的概念术语、思维方式同时交替向学生灌输,导致学生对两套医学概念和术语相互混淆,容易降低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要增加中医课程的设置,特别是加强中医经典课程的设置。同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教育,通过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古代哲学史等课程培养学生深邃敏锐的哲学思辩和触类旁通的医学灵感。另外,改革中医院校录取模式,不拘一格,中医院校的招生也可以从非中医院校的哲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中录取热爱中医的本科生。二要努力推广师承教学模式,师承教育是院校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不断提高中医药人才的中医功底和临床服务能力,提高中医理论、中医思维方法和临床应用能力。通过师承教育模式,让具有真才实学、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中医或中年中医带徒。让师父传其真,让徒弟得其真,这样保证了学习上有个性、有深度、有细节、有诀窍,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独到的实践性。3. 注重中医药学术创新 中医药学术创新是中医药继承发展的方向。中医药学术创新,一要在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平乐正骨作为我国著名的中医骨伤学术流派,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指导思想,并随着时代进步和科学发展而不断丰富。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平乐正骨提炼出“平衡思想”并作为其指导思想,平乐正骨认为,人体是一个内外平衡的有机体。机体内在的阴阳、脏腑、气血及气机升降出入的协调平衡构成了人体的内平衡;人与自然、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和谐统一构成人体的外平衡。平衡是人体生命健康的标志,恢复平衡是伤科治疗的目标,健康之法本于平衡而守于平衡,治伤之要着眼于平衡而求于平衡。平乐正骨将平衡思想运用到伤科疾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过程中,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求出其哲学基础,进一步阐释了平衡思想的实质,发展了平乐正骨理论。中医药学术创新,二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中医理论和现代的信息技术融合一起,数字中医药为中医药学术创新指明了方向。数字中医药,即利用统一性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对所发现的人体现象、变化规律及其相关物质的完整重现和认识,是一个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中医药数据、信息及知识的获取、存储、处理的综合系统,也是集中医药研究、临床实践、反应开发及服务于一体的复杂开放巨系统。数字中医药的关键在于它实现了中医理论的量化、数字化及其标准化,既保持了中医理论自身的特色体系,又促进了中医药的继续发展。发现中医的优势,只为我们更好的运用中医、发展中医,我们不是一味吹嘘中医。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医不是万能的,在面临一些急危重症的时候,不得不先运用西医以缓其急,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在配以中医缓治其本。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设备被运用到医学领域,拓展了医学诊疗水平,这恰好可以弥补中医望、闻、问、切的不足,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好的技术运用到中医的诊治过程中,以便提高我们中医诊疗的准确性。在医学发展的道路上,不是取谁舍谁的选择,而是发现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中医目前所面临的形势,中医事业发展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我们尚需加大中医药方面的投入,组织更多的中医经验交流,加强对名老中医经验继承学习,储备更多的中医优秀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参考文献:1汪艳娟,朱文锋.论数字中医药与中医药的发展J.辽宁中医药杂志,2005,32(5):400-4012仲海亮,贾谦.朝鲜医疗卫生体系考察报告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2):89-903童存存,赵明君,周端.中医药发展的几点思考.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6):895-8974曹洪欣,王 乐, 蔡秋杰等.中医防治慢性病的优势与实践J.中医杂志,2011(8):638-639 5魏一苇,何清湖,陈小平.试论中医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3):98-1016李峰,郭艳幸,何清湖.中国传统文化现状与中医发展策略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5):1500-15017 Gao Yapei,Gao Jinzhu,Miao Qing. Development Status of TCM in the USA. World Chinese Medicine, 2013,8(8):9678韩颖萍,王明.中医养生保健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9):998-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