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21404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与反思北师大南湖附校 钱丽娟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认识“亦、妆”等生字。议解t th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体验诗句情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3、有感情朗读并尝试背诵古诗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体验诗句情感。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体验诗句情感。教具学具:课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说“西湖”, 导入诗题1. 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经典诵读课,相信大家的小脑袋里已经装了很多很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2今天,钱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组诗,请你自己好好读读,请你猜猜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自由读)谁已经猜到了?请你再读读,诗人分别把西湖说成了什么?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周起渭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在九百多年前,有一位名叫苏轼的诗人,他对西湖更是醉心。说说你对苏轼的了解?3.苏轼简介(出示:苏轼,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 之一。)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看看他眼中的西湖又像是什么?(指名读齐读 ) 4板书题目,说说题目的意思二、初读感知,扣诗眼。(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通顺。(2)检查:指名读。潋滟(lin yn)正音亦这个字平时较少看见,在古诗文中比较多见。理解意思。妆翘舌音、字形,看看这个字,有什么特点?(3)读出节奏,读出诗的味道。(4)借助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西湖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随学生自由说 ) 交流中出示句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介绍西子:西施,西子就是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分别是西施、貂婵、王眧君、杨贵妃,西施是四大美女之首。关于西施的美,还有个小故事呢?西施是春秋战国时期人,是个浣纱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着她,使她更加美丽动人。鱼儿看见她的容貌,忘记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交流中出示:淡妆浓抹总相宜。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句意思。(5)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着这句话,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三、细读诗句(一)感受西湖在晴天下的秀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幻灯片)(1) 再读读,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美的?拿起笔,圈圈有关的字词。(2) 反馈交流: (3) 水光潋滟晴方好,A潋滟:看看这二个字,知道什么意思吗?借助图片,再用自己的话再说说意思。B你知道湖面为什么闪闪发光?交流中引读水光潋滟晴方好。C情境创设: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水光潋滟,我们也去西湖边走走看看吧?(课件出示)你还看到了什么美景?交流评价,感情诵读。D“晴方好 ”:“方好”是什么意思?选择意思(4)升华感情再读(二)感受雨中西湖的神奇。(1)师:苏轼就这样赏着美景,饮着美洒,陶醉其中。忽然,天空中飘起了小雨,眼前的西湖又变成了另一番景象?(课件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2)师:雨中的西湖又奇妙在哪儿呢?谁来告诉我们?(3)师:用心看看,透过“山色空蒙”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的画面?(评价跟进读。师:来,看看吧!(放课件,随着音乐,教师轻声描绘)瞧!树变了桥也不一样了这一切,给人感觉都不一样了。你置身在这一片朦胧隐约之中,仿佛来到了哪里?(生说,随机指读)(4)那山,那树,那塔一切都沉浸在雨雾迷蒙中了,荡漾在诗人心中、我们心中只有一个字:(奇)。(7)自然过渡:刚才还是水光潋滟,现在却是山色空蒙。看看谁能把这晴雨的变化之美读出来。(自由练读指名1分读男女分读叠读)(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引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现在你明白了吗?诗人为什么要把西湖比西子呢?不急!联系前二句,想想,再和同桌交流一下。(评价跟进)出示整首诗。预设:西湖和西子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字,西湖景美,西子人美; 西湖是江南的美景,西子是江南美女;西湖晴天的时候和西施化了浓妆一样美丽。西湖雨天的时候和西施画淡妆一样也很奇妙。3评价跟进读:师:这真是一个美妙而贴切的比喻,不愧为千古佳句,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正是由于有了苏轼的这一名句,所以西湖又多了一个很美丽美丽的别称“西子湖”,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传唱的佳句吧!(学生齐读)4练笔:师:让我们拿起笔,用心去描绘这西湖淡妆浓抹之美吧?(播放课件,教师随着音乐中讲述)同学们,用你的笔,描绘出西湖的“淡妆浓抹”之美吧!(生练笔,交流)看, ,像似给西湖抹上了浓彩;瞧, , 恰似给西湖化了一层淡妆。四、吟诵古诗1、过渡:苏轼就像你们一样,就这么看着,从早到晚,从日出到黄昏,从春到冬,在杭州的这三年里,只要有空,他总是流连在西湖边,或饮酒或吟诗,内心对西湖的那份喜爱甚至是痴爱,才令苏轼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千古绝唱,让我们带着自己独有的理解,一起来美美地读读全诗吧。2谁能背诵了,自己先试着背诵下。3、诗美,美在诗人独具匠心的描写,美在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把这份美融合到尽情的吟诵之中吧。五、学法迁移,提升拓展:1.这诗离我们近千年了,刚才我们是怎么来学懂这首诗的?借助注释,发挥了想像,读懂诗句意思的。2能否运用这首方法再来学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西湖的美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在每个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西湖有十景,所以描写它的诗还有很多了。同学们课后去搜集阅读,借且注释,想像画面,理解诗句意思,把它吟诵下来,和同学交流。板书设计: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 淡妆西湖 西子 雨 浓抹 总相宜激发想像 品鉴意境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饮湖上初晴后雨七言绝句诗。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诗言物,酒载情。历史上,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诗人文士很多,苏轼是其中的一个,而且是突出的一个。这首诗,苏轼用28个字,让我们感受的不仅是阴晴不定、风雨莫测当中的自然之美,更是人生随欲,自得其乐的生命之美。下面我就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想法与大家交流。思考一:“读”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古诗教学最根本的策略应该是“读”,离开读,古诗教学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怎么做到“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杨再隋语),让古诗教学根深、根壮,枝繁叶茂,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我们认为“读”要顺应学情,如同剥笋层层深入,不可违反学习的规律。古诗的读,大体分四个层次:初读,字正腔圆,读准读通;再读,有板有眼,读出节奏;悟读,有滋有味,读出诗意;诵读,有声有色,读出诗境。第一是初读,字正腔圆,读准读通。古诗具有歌性,所以初读时应该更严,在我们小学课本中有许多诗是不好读的。今天因为上课前已经生孩子们读过多遍了,所以,安排初读的时间少了点。如果是在常态课上,初读应该是严字当头。 第二应该是有板有眼地读,读出节奏。什么叫节奏?节奏是音乐、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长短强弱的现象。那么古诗的节奏呢?如果是朗读就是朗诵者波澜起伏的思想感情在语音形式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回环往复。从这个定义上说诗的节奏其实是着眼于全篇的。诗要把握它的停顿,七言诗有的是“二二二一”式,也有“二二一二”式,这样的节奏教学在古诗教学中是很有必要传达给学生的。今天在课上,我渗透给学生,部分学生还是能把诗的韵味读出来了。第三悟读。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会冲淡诗句的神韵,课堂索然无味;大量充斥的人文开掘,课堂虽激情飞扬,却冲垮了诗句的语言根基。意象是诗的关键,意境是诗的灵魂。古诗教学要善于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句,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文”“言”共生,个中滋味只有通过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悟读,才能表现出来。今天在课上,我运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反复读。第四诵读。课终结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诗,能吟诵就吟诵。从今天的课来看,孩子们摇头晃脑,读得比较好。应该说,在读方面的层次是显现出来了。思考二:渗透诗眼意识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词。诗眼意识,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的视角高屋建瓴地觉知诗的意境和蕴涵。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诗眼即在“西湖比西子”这一千古设喻上。因此,我在引导学生细读诗句时,把逻辑顺序设定为“后两句前两句后两句”,这一过程既解构了诗本身的写作顺序,同时也解构了学生自然阅读的顺序。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凸显诗句中的千古一比。教学中,我曾三次引导学生聚焦到“西湖比西子”这一诗眼上。第一次拈出诗眼,是为了让学生对“西子”这一审美形象有个初步了解和印象,以便为他们深入解读诗眼铺垫必要的历常识。但初次接触,对西子的感受只是定位在一个“美”字上。第二次拈出诗眼是在细读了诗句的前两句之后,此时,“西湖比西子”的神喻已经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次聚焦显然和第一次不同,美是一样的,而对于美的内涵的解读则更进了一步,美被分成淡妆之美和浓抹之美两种形态,两种形态各具风姿、各领风骚。第三次聚焦,是顺着“淡妆浓抹”这一思路,引导学生用自己心中的笔去描绘美丽的西湖,从而深化了学生对“总相宜”的感悟,这既是对诗眼的再解读,也是对诗眼的审美提升。思考三:扇动 “想象”的羽翼古诗词言简意丰,用字凝练。怎样才能达到“读进去”又“想起来”,通过“想象”再现文本的意象呢?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把教材内容与所展示的、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整体出现在学生眼前,给学生造成“直接的印象”,又成为“需要的推动”。1、画面展示意境。古诗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个道理。教学中,我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潋滟”形容波光荡漾的样子;“空蒙”形容烟雨迷蒙的样子。这两个词在古代汉语当中都是属于连绵词当中的叠韵词,两个词的韵是一样的,这种叠韵词不可以拆开来理解。往往用在诗歌里面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声音上面的美感。教学中,我就“水光潋滟”、“山色空蒙”一反复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学生在惟妙惟肖的画面中感知西湖的美丽。2、音乐感受意境。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我出示图片、写话环节是,都配上了古乐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古筝名曲,最后的配乐诵读,也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知西湖的秀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