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素质教育贯穿于初中语文课堂(修改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16292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素质教育贯穿于初中语文课堂(修改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让素质教育贯穿于初中语文课堂(修改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让素质教育贯穿于初中语文课堂(修改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素质教育贯穿于初中语文课堂于都二中 刘俊英内容提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初中三年教育阶段。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人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定程度上与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是不谋而合的,即内外提升。而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即要求我们教师应让素质教育贯穿于每堂语文课中。本文就是尝试着在这个前提下,从三个方面来剖析自己的愚见,以期抛砖引玉。首先通过概述方式以便认清初中语文学科所具有的总体特点;其次重点阐述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实施的切入点;最后有所侧重地简述教师这一不可或缺的角色的自身培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初中学生 语文课堂 学科特点 学生兴趣 多元实施 自我提升 纲要一、认清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二、把握素质教育贯彻的切入点1关注兴趣(1)尊重学生(2)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3)多给学生实践机会(4)灵活评价(5)选择好学习内容2多元实施(1)在纯美的文本中实施(2)在教师的言行品格中实施(3)在学生的表现中实施三、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1)学会动情(2)知识渊博(3)丰富的教学语言(4)和谐得体的伴随语言认清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见,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过:“如果让我来考学生,那么第一堂课就先考语文,语文考不好,就不用再考了,语文都学不好,还能学好什么呢?”语文不仅是一门塑造心灵学科,而且具有特强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是雅致的文化,是滋养心灵的沃土,语文教学可以是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语文教学是门综合性的艺术,它的知识面广,包罗万象,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纵横八万里的地理等,都可在语文课上涉猎到,但学习并不是教师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自己的头脑中装进学生的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要想为师生之间心灵的接触提供最广阔的天地和最畅通的渠道,语文教师就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教学中,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这样,语文教学才会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语文课才会获得学生的青睐。基于语文学科及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科学可行,尤为重要的,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我们有必要反复思考、探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与路径。把握素质教育贯彻的切入点一、关注兴趣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都是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应该以生为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催生学习动机,有了学习动机就能较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潜能,提升学习实效。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如果不感兴趣,那么通过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就没有了舟楫和路桥,就是空想、枉然,就是纸上谈兵。那么如何在在语文课堂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学生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前提条件。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生能作自主的选择,平等地和他人共同活动,也能更多地意识到人的力量,会因为能作为自己生活的设计师而变得日益自主和有创造性。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天然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这种需要又特别强烈。教师应摈弃掌柜的架势,以平和的心态,微笑着蹲下身子,平等、真诚地善待学生,对他们多一些宽容、理解、信任,少一些训斥、束缚、苛求。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不畏惧教师,与教师进行近距离,甚至零距离对话,他们的身心、思维、语言才能在课堂上获得解放,才能充满个性与灵性地想、说、做,才能大胆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才能成为他们快乐成长的圣地,课堂教学才能成为他们愉悦的生命成长之旅,学生的素质才能在课堂上畅快、自然地培养与发展。其次,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孩子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以至课堂气氛,构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的。因此,巧设教学情境是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课堂情趣激荡的重要手段。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就作者而言,是“为情而造文”,所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而于读者来说,阅读文章则须披文入情,随文入境,方能同作者一起“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达到神与物游,激起作者思想情感之融通共鸣。因此,借助情境进行语文教学也是基于语文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而且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初中学生来说,限于自身的思维想象能力和阅读积累、知识经验等,要一下子领悟文本的情境还很难达到。因此,在语文教学当中,创设恰当的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入情入境,就显得更为必要了。如像播放音乐,这是对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而对音乐的选择,除了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外,则应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选择与之相通的时代之音。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二的观潮中涨潮一段,文字激越,我给学生放了古筝曲战台风,在同样激昂的古筝曲中,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从中去体会、想象潮水的汹涌。对于诗词的教学,更可以多加运用与之相对应的古典名曲来使学生沉醉于诗词的意境中。特别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本就与古典诗词密不可分,相互辉映。然后,多给学生实践机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践中更能增长知识与才干,更能体验成功的愉悦。组织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活动,开展朗读、演讲、口语交际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提升学生素质。有的时候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如变色龙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警官奥楚蔑洛夫从广场走过的样子,处理狗咬人事件穿脱大衣的动作,我请一位学生现场给全班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是认真的去研究,对人物的性格仔细的去揣摩。在初二说明文的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二核舟记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我让学生自学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表演位置。又如初三的小说单元中孔已己和范进中举这两课,都有很好的表演素材。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使学生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再次,要灵活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学习兴趣、方式、能力各不相同,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用不同的尺度。评价主要看学生的态度,看是否尽了心力,让全体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快乐中,竭尽潜能、趣味盎然地学习,各种素质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最长足的发展。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要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处处洋溢着父子间深沉的感情,但学生难于体会,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感知的麻木与迟钝。因此,在教学中,每当分析到父亲蹒跚的为“我”买橘的背影时,我常常动情的向学生讲述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像大海一样深沉,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站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我通过自己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选择好学习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发展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才不会因能力不所及,兴趣不到而畏惧、乏味。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决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上,而是要求学生进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的大语文现象。这个时候,同样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在人类的语言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 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课文的介绍毕竟是有局限的,生活中变化无穷的语言比课本上 要丰富多彩得多。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出来,到生活中去采撷变化无穷的语言之花。“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变化无穷的语言呢?”学生回答多种多样。“今还欠款1000元”是个歧义句,“还”的读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又如:我成绩上升时回到家,爸爸大方地说“吃什么做什么。”成绩下降时爸爸就不 这么说了,而是生气地说 “做什么吃什么。”由课本走向生 活,使课本有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抽象的术语更加直观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了“语言”就在自己身边,会不由自主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 ,课堂的辐射面大大扩展了。二、多元实施 语文课程的内容是多元的,含“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语文如琳琅满目的筵席,像色香俱全的大餐。有“悠然见南山”的平和与从容,有“可下五洋捉鳖”的激情,有飘扬人文精神的猎猎长风。它能给予人类语文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它能孕育人类美好的心灵,能将人的情感涤荡得质朴而纯真,它能纯洁人的理想,锤炼人的意念,它能教人求真,向善,臻美。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如何根据语文学科及语文教学的特点实施素质教育?策略、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实践证明,开辟多种渠道多元实施不失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第一、在纯美的文本中实施。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丽与朴实相辅相成,就像银装素裹的北国之春。语文虚实并蓄,俗雅共存,空灵与厚重融于一体。语文中既有“下里巴人”,也有“阳春白雪”; 语文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没有哪门学科像语文文本这样包罗万象,且体察入微。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课文堪称典范,文字纯正,画面精美,散发着浓郁的文学、人文、美学气息。文本可带领学生在波平如镜、宁静致远的心湖上泛舟;可带领学生在浪高水急的黄河、长江,浓妆淡抹的西湖上溯历史之源,观人文之象;可带领学生在万里长城回望历史的烽火、汲纳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可以让学生穿越时间隧道,与古代圣贤进行心灵的对话,涤荡心灵,培植民族情、爱国心;可以让学生突破空间的阻隔享受自然与人性的美,学会崇尚美,表达美在具体文本教学中要根据文本的特点,找准素质教育实施点。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它描写了普通人异常真挚、厚重的父子深情,感染了好几代人。作者没有运用华丽的辞藻,选择“背影”,定格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父爱在特定环境中,在新颖生动的写作艺术中,在朴素、清新的语言中自然流淌此文的教学可以将如何培养学生感受与表达亲情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再如陋室铭这篇课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格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人生价值取向的学生来说很有现实意义,因此素质教育的重点可以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第二、在教师的言行品格中实施。一个好的教师应该给学生愉悦的精神享受,教师的外表、体态、眼神、笑脸、手势、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以震撼。教师应该是学生的表帅,应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对工作高度负责。应时刻关心、呵护全体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是成长中的人,犯错是难免的,要宽容、理解学生的错误与不足,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更不体罚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影响、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会友善待人,学会关心、尊重他人。教师应格守高尚情操,面对学生要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在课堂上要以积极、健康的思想与心态,得体的语言评判学习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不偏激、不泻私愤。在课堂上,教师要展示广阔的知识视野,渊博的知识,较强的学识水平,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感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进取。总言之,教师要爱生如子,怀揣童心,用自己的语言去浸染学生,用自己的学识去召唤学生,用自己的热情煽起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能力去点化学生,用自己的灵魂去洗涤学生的灵魂,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点点滴滴、时时刻刻的感动、撼动、唤醒、荡涤是学生素质形成、提升的阳光、雨露,不可忽视,教师应常衡为之。第三、在学生的表现中实施。教师耕耘的是一片充满灵气的、纯洁的、充盈着生命原生状态的沃土,天真烂漫纯真可爱的学生就是沃土中一棵棵茁壮成长的幼苗。每一个学生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是幻想家,心灵中都藏着一串彩色的梦,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可复制的这一个。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素质,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共性的素质,也有个性的素质。教师要练就一颗慧心,打造一双慧眼,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关注其色彩斑斓的童心世界。教师要学会敏锐地捕捉学生中的亮点,哪怕是瞬间即逝的,不管是知识能力方面,还精神品格方面的,也许这就是学生素质的催生点与拓展点。在一节课上,一位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回答,当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不少同学把手伸得很高,甚至站起来说“我来,我来。”有一位同学则在静静地听,教师发现了立马当众表扬那同学说:“我们应向某某同学学习,当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倾听。”这样就在无痕中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与尊重他人的品行。在白鹭一文的教学中,老师请同学们为第五自然按小标题,有一位学生说:“我想以碧水中的倩影为题,因为清水中有洁白的白鹭站在其间,白鹭身影倒影在水田里,如诗如画”。教师立马肯定和表扬,并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见解按标题与同学交流。这样,在交流、对话的自然延伸中培养了学生观察美、体会美、表达美的能力。有的说:“我按的小标题是澈,因为整个画面水波盈盈,清澈见底,看上去晶莹透亮,犹如嵌在玻璃框里的一般。”有的说:“我按的标题是出淤泥而不染,白鹭犹如洁白无瑕、亭亭玉立的荷花。”提升教师自身素质要培养好学生的素质,教师必须具备教强的素质。以前认为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备一桶水。当下,教师面对学生要具备的是源源不断的活水,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那么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素质?大前提是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经济浪潮中教师要立住脚跟,淡薄名利,敢于奉献,爱岗敬业。能“静下心教书,潜下心育人” “以师为乐、以师为贵、以师为荣”,否则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就容易迁怒于课堂,迁怒于学生,不仅备不好课,上不好课,甚至还会诋毁、辱骂学生。具体操作可如下:一是学会动情。要让学生动情,教师自己必须先动情。动情于自己的职业,动情于课文,动情于言表,动情于学生。不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架起情感教育的桥梁。要教师动情,则要有对学生的爱才行。只有热爱学生,感情真挚,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具有活力和生命。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卜生在1968年做过一次震动教育界的试验:他们来到美国一所小学,从1至6年级中各选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煞有介事”地作发展预测,并以赞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嘱其保密。8个月后,他们对18个班进行复试,发现提供名单中的学生大有进步,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学习成绩提高了,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教师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相传古代塞浦路斯岛上有位年轻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一具象牙女像,精诚所至,后来少女竟活了,与他结为夫妻。试验班的老师相信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热爱名单中的学生,真挚的感情滋润了这些学生的心田,使他们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所以这些学生进步了。这就是着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意译为“西施效应”。这个实验深刻说明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良好作用。如果教师像爱西施那样去爱自己的学生,何愁教学效果不能提高呢?热爱就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学生。那么,教师情从何生,爱从何来呢?最重要的,是要动情执着于自己所从事的这分职业,要有崇高的使命和责任感。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充满炽热之爱,便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对集体、对祖国的爱。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极强使命感的教师才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服务于教育事业,才能满怀热忱的服务于学生。反之,没有使命感,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一定会厌岗恶业,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对学生自然不会有博爱、宽容、敏锐之心。自己没有丰富的情感,还怎么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二是知识渊博。知识渊博是情感富有的源头。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笨嘴拙舌的语文教师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原有的一桶水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需要具有多桶水且能不断更新“多桶水”的教师。语文教师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内外的知识,博采众长,广纳百家,用他人丰富的经验来使自己见识更广,这样教学才会推陈出新,融会贯通,抒作品之情,发作者之想,把课上得活泼生动,趣味盎然,学生才会动情于课堂,才会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深深地喜欢这位老师,喜爱他或是她所上的课。 三是丰富的教学语言。丰富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活跃讲坛、树立声望的支点。有人说,语文教师要训练好说话的基本功,具备说书人的艺术,把每一节课上好。这话不无道理。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其基调有的色彩明丽,有的意境深远,有的简洁自然,有的华美富丽,有的朴素,有的飘逸因此,语文教学语言或喜悦、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要与原文基调一致、和谐。除此外,教学语言还要富有文采。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语文教师尤其要充分发挥语言丰富多彩的特点。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试想,同一篇文章,用不同的两位教师去教,一位教师讲课的语言简洁流利,生动形象,那么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趣味无穷,喜听爱学;而另一位教师讲课的语言枯燥无味,生硬刻板,那么学生就会感到不合胃口,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兴趣了。实践证明,教师妙语连珠,能侃善谈,使课文语言如出我口,如出我心,丰而不余一言,略而不失一词,规范准确,风趣幽默,抑扬顿挫,就能使学生顿生倾慕之心,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就能使学生爱学、乐学语文这门功课。 四是和谐得体的伴随语言。老师除了要拥有优美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外,还要有和谐得体的伴随语言。教师要通过借助面部表情、手势、眼神和姿态等形象的力量来加强感情的表达、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有位老师是这样讲春的:“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作家用偷偷地这个词,也就是说,它是趁人家不注意,让人毫无觉察地就从土里”稍微停顿了一会儿,教师用右手食指做了一个向上的手势,学生马上齐答“钻出来了”。一个简洁的手势突出了小草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也恰到好处的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可见,成功的教学,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要像高明得像琴师一样,在学生的心弦上拨出动人的乐章。如果一堂课中,缺乏和谐得体、生动自然的伴随语言的教学,则学生情感必会受到抑制,学习兴趣定然不高,课堂气氛必然低沉,教学效率自然低下。所以,教师走进课堂,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要给学生轻松、愉快、慈祥、富有朝气的感觉,教学时使用的伴随语言,一定要优雅得体,庄重潇洒,风趣幽默,做到嬉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失声,端庄中见微笑,严肃中见柔和。 一句话,教师应善于思考,乐于反思,勤于总结,多从课堂教学中去发现问题,并从问题中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开展研究,以教带研,以研促教,教、学、研相长,使自己在教科研这片沃土上迅速成长,成为“科研型”、“研究型”的教育家。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抓好课堂教学,夯实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值得大家一同来深思与研究。本文只是略窥了一二。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2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3汉语文教育走过和走向的路首届国际汉语文教育研讨会综述;4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张志公 上海教育出版社;5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 教育科学出版社;6 学习的革命沃斯(美国)、德莱顿(新西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