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三中2012年秋季高二年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10526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春三中2012年秋季高二年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永春三中2012年秋季高二年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永春三中2012年秋季高二年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永春三中2012 -201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012.10一、古代诗文阅读(45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5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5分,每小题1分。)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访风景于崇阿。(王勃滕王阁序)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渔舟唱晚, 。(王勃滕王阁序)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李密陈情表)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二)文言文阅读(9+15分)阅读课内文言文片段,完成2-4题。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冫食 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愤怒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命名C.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是:表判断D.则芥为之舟 为:动词,作3、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不知其几千里也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A.句相同,句相同 B.句不同,句相同C.句相同,句不同 D.句不同,句不同4、翻译下列句子(3分)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译文: 阅读课外文言文片段,完成5-8题。墨妙亭记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萃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萃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萃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萃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萃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萃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萃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选自清文观止)注孙萃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登:登上,到达。B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抚循:抚恤。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故事:先例。D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差:略微,稍微。6、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孙萃老“不知命”的一组是()(3分)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萃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A BC D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是点题,交代孙萃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B文章第二段记述孙萃老在勤政之余,用心搜罗古文碑刻。C文章第三段是议论,主要是批判孙萃老的做法糊涂。D“物必归于尽”一句,画龙点睛,是全文的主旨。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3分)_(2)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辩。(3分)_(三)古代诗歌鉴赏(6分)9、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3分) _(2)作者在诗歌的三、四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_二、课内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11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选出全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屈贾谊于长沙 窜梁鸿于海曲 四美具,二难并 襟三江而带五湖 悦亲戚之情话 眄庭柯以怡颜 或棹孤舟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历职郎署 臣具以表闻A B C D12下列加点“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圣朝以孝治天下 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B但以刘日薄西山 无以至今日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D臣具以表闻 谨拜表以闻13下列加点“之”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之二虫又何知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D甚矣,汝之不惠 吾欲之南海,可乎14下列句式中是状语后置句的一组:( )复驾言兮焉求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农人告余以春及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寓形宇内复几时 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问征夫以前路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求人可使报秦者A B C D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三国演义(10分)15、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 三国演义第六回董卓与袁绍联军交战不利,遂弃洛阳而去。曹操提出“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建议乘胜追击,却得不到众诸侯的响应,操大怒,自引兵星夜追赶董卓。B. 袁绍与公孙瓒领军会于磐河之上。文丑与公孙瓒交锋,瓒败阵而走,望山谷而逃。文丑紧追不舍,危急关头出现一个少年将军: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回,胜负未分。此少年就是赵云。C. 曹操遣应劭往琅琊郡迎接父亲曹嵩到兖州。路经徐州,太守陶谦有心结纳曹操,知曹操父亲经过,热情款待两日,然后亲送出城,特差都尉张闿,带五百部兵护送,想不到由此引来杀身之祸。D. 袁术派纪灵攻打刘备,并送吕布粮草和密信,要他不救刘备。吕布为助刘备写信请来纪灵,设宴调停,纪灵将吕布的方天画戟插在辕门外一百五十步处,并说如果吕布射中画戟小枝,两家罢兵;不中,则两家厮杀。E. 曹操想通过许田打围来考察朝廷内外的反应,在打围过程中,汉献帝连发三箭不中,曹操讨天子宝雕弓射之,正中鹿背,群臣以为天子射中,涌向献帝高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前以迎之,众皆失色。张飞欲斩曹操,被刘备止住。16、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答题卷上必须选写小题序号)(5分)(1)、“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句是谁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第四回)(2)、“啖睛猛将虽能战,中箭先锋难久持。”此句“啖睛”者谁?所言何事?(第十八回)选第( )题答:(二)文化经典(6分)17、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注释】运:转。(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选段看,孟子是反对攻伐燕国的,他认为会造成“水益深,火益热”的后果。B、“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说的是被攻伐的国家的百姓欢迎犒劳前来的仁义之师。C、孟子以为是否攻打燕国应该看燕国人民的态度,做事情要尊重人民的意愿。D、文中举周武王和周文王的做法,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回答宣王的问题。(2)结合下面选段,请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的战争观有何异同?(3分)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答: 三、现代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大梦敦煌六十年 段文杰,1917年生于四川绵阳。1940年考入国立艺专国画系。1944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在重庆举办的敦煌壁画临摹展在他心里埋下了敦煌艺术的种子。而早在百年前,敦煌珍宝多次被劫掠后,世界各国就出现了敦煌研究热潮。“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外国”的断言一直深深刺痛着段文杰的心。毕业后几经波折辗转到达敦煌,从此,他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敦煌艺术保护研究事业,做出了突出成就。 从1946年开始,段文杰共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340多幅,面积达140多平方米,创下了敦煌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的第一。段文杰的临摹方法与张大千不同。张大千的临本,随意性较大,带有个人创作的成分。段文杰主张,临摹一要客观忠实地再现原作面貌;二要在精细的基础上突出原作总体神韵;三是绘画技巧不能低于原作水平。这至今仍然是敦煌壁画临摹的指导原则。他的代表作之一都督夫人礼佛图,原画中人物表情及衣饰都模糊难辨,临摹难度极大。段文杰反复观察考证洞窟中的供养人图像,查阅了大量相关历史资料,并进行了多次实验练习,经过四个月才完成了这幅巨型壁画的临摹。历时三年的莫高窟第285窟临摹,是段文杰主持的敦煌壁画临摹史上第一座整窟原大壁画现状临摹。另外尸毗王本生、各国王子举哀图等复原临摹巨图,都是公认的精品。 1947年和1948年,段文杰他们将石窟保护和壁画临摹结合在一起,对莫高窟洞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编号、测量和内容调查。“洞窟编号法”被认为是最完整和科学的,至今仍在沿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段文杰在临摹壁画时,为复原一幅唐代壁画,查阅了百余种有关古代服饰的文献资料,通读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摘录了两千多张卡片,为以后进行敦煌服饰研究打下了基础。后来,他写出了敦煌服饰这一重要学术专著,丰富了我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内容。其间,他还写生创作了上百幅人物山水画。 对敦煌艺术的起源历来有“西来说”和“东来说”两种观点。段文杰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敦煌艺术是在深厚的汉晋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外来艺术的营养而成长起来的中国式的佛教艺术。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重视和肯定,为后继者打开敦煌石窟艺术的奥秘提供了一把钥匙。 在全国敦煌学者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敦煌学研究走到了世界前列,但段文杰仍谦虚地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18、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敦煌壁画临摹展,激发了青年段文杰献身敦煌艺术的志趣。 B、有别于张大千的临摹方法,段文杰主张临摹要忠实传神,不应有较大的随意性。 C、第一座整窟原大壁画现状临摹是段文杰历时三年完成的莫高窟第285窟临摹。 D、段文杰长期的壁画摹品中除了340多幅壁画外,还包括上百幅的人物山水画。E、段文杰的敦煌壁画临摹时间跨度长、量大、面积广,成为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的第一。19、从文中看,段文杰为敦煌艺术的保护及研究事业做出了哪些突出成就?(4分)答: 20、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段文杰取得多方面研究成果的原因。(6分)答: 四、语言运用(9分)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王府井是北京最富盛名的繁华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牌扁高悬,人头攒动、川流不息。进入商店,种类繁多的商品让人( )。这条全长约3华里左右的大街,以其宽阔的胸怀,每天迎接着近百万人次的八方宾客。(1)在处根据语境填写一个正确的成语。(1分)(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应改为 ;(2分)(3)在文中处是病句,请改正。(2分)22、读下面一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150字左右。(4分)近日,“走路死”成为新闻热词:8月14日大连路面塌陷,男子掉入热力井致全身65%烫伤。从8月7日起的8天内,哈尔滨就发生了7起路面塌陷事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设公路地铁无规划、铺设管网反复填挖道路等原因,使得城市地面频发地质灾害。永春三中2012 -201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1.(15分)(1)落霞与孤鹜齐飞 (2)俨骖騑于上路 (3)潦水尽而寒潭清 (4)响穷彭蠡之滨 (5)声断衡阳之浦 (6)悟已往之不谏 (7)舟遥遥以轻飏 (8)鸟倦飞而知还(9)乐琴书以消忧 (10)泉涓涓而始流 (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12)报养刘之日短也 (13)茕茕孑立 (14)人命危浅 (15)臣生当陨首F.(4分)D 3.(4分)C 4. 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方飞。(宾语前置1分,“而后乃今”1分,“南”1分)5.(4分)A(登:五谷成熟。)6.(4分)B(体现孙萃老悠闲自在,忙里偷闲。是指“君子”的行为,排除有的选项。)7.(4分)C(第三段,批判孙萃老不是文段的主要意思,主要意思是表达作者要“知命”的观点。)8. (1)有余粮的富裕人家,都争相拿出粮食帮助官府赈灾,救活的人不计其数。(定语后置1分,“所活”1分,句子通顺1分) (2)这个亭子是否该建造,不值得争辩,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不能不辨析的。(“是”1分,“足”1分,句子通顺1分)9.(1)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1分)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 (1分)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1分)(2)答:采用拟人的手法,(1分)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1分)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1分)二、课内基础知识(15分)10D 11D 12.C 13.B 14B15. DE(D吕布出的主意 E是关羽想杀曹操)16.(5分,二选一)(四)这句话是曹操回答陈宫自己为什么要杀吕伯奢时说的。曹操与陈宫逃亡路经曹父世交吕伯奢一家,在其家借宿,并受到热情款待。但因误将吕家宰猪之言当做杀己之语,而误杀吕家上下。曹操与陈宫情知误杀好人,慌忙逃离,路遇外出买酒的吕伯奢,操再杀之,陈宫问其故,因而说了上述话。(五)说的是曹操麾下大将夏侯惇。夏侯惇引军与吕布部下高顺交战,高顺败阵,夏侯惇急追不舍,被阵上曹性暗地拈弓搭箭,射中左目。夏侯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剑,不想连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与口内啖之。17、(每题4分)(1)A 。孟子并不反对,而是认为应尊重人民意愿的思想。如果不能使百姓“避水火”反而“水益深,火益热”,就会造成老百姓流离失所。(2)孔子和孟子战争观的立论基础是以民本为核心的仁政原则。不同:孔子希望用“仁义”代替战争,“足食”、“足兵”和“民信”,三件为政大事,孔子毫不犹豫地主张“去兵”,其对战争暴力的警惕和不认同态度由此可见;孟子认为进行战争的起点和支点是仁政,只要符合老百姓的意愿,使百姓远“避水火”,就可以攻伐。18、(5分)CD(C “段文杰历时三年完成的”错,原文为“段文杰主持的”;D“上百幅的人物山水画”不属于壁画摹品。)19、提出了敦煌壁画临摹的指导原则;创立了“洞窟编号法”;写出了敦煌服饰这一重要学术专著;确立了敦煌艺术是中国式的佛教艺术的观点。(每点1分)20、研究能力:扎实的专业功底;研究方法:注重实际调查,广泛吸取前人研究成果,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研究态度: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工作。(每点2分)21、(1)眼花缭乱或目不暇接 (1分)(2)“扁”改为“匾”(2分)(3)去掉“左右”(或去掉“约”)(3分)22、(4分)当城市步步惊心,安全感何在?在时代的日新月异中,城市变得愈来愈陌生。几乎与此同时,它也变得愈发不安全。我们从来不排斥发展,但为什么很多事情仿佛并不是变得更好了?就像一只桶的容量被那块最短的木板所决定一样,一个城市所有关于生活、生存与生命的梦想或品质,也必然决定于一件最脆弱的公共设施、一起最极端的公共事件。城市不安全的原因,不在于发展或改变,而在于城市花大力气做足了表面功夫的同时,并没有寻求质量的配套,没有试图坚强自己的内核。或许我们走得实在太快了,以至于灵魂被远远地抛在后面。除此之外,我们希望能够真的启动相应的问责机制,能够给所有的受伤害者以真诚的赔偿,能够建章立制,以示未来。附文言文参考译文:宋神宗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萃老从广德调任吴兴太守。第二年二月,在住宅的北边,逍遥堂的东面建造了一座墨妙亭,搜集从汉代以来吴兴境内的古文和前代遗存的碑刻来充实墨妙亭。从东晋以来,吴兴就是好地方,被称为山水清美幽远。当地老百姓满足于鱼稻蒲莲的收入,欲求少,相处和睦。不是有特别的事情,很少有宾客到那里去。所以大凡吴兴的太守,大抵把啸歌吟诗、投壶饮酒之事作为消遣。自从孙萃老到任后,那年吴兴恰逢遭遇水灾,土质好的田地都歉收,湖州的人缺粮非常严重,准备相随离开那里。孙萃老开仓放粮赈灾,亲自抚恤慰劳前来的百姓,非常真诚。有余粮的富裕人家,都争相拿出粮食帮助官府贩灾,救活的人不计其数。这个时候,朝廷正改革立法,使者频繁往来,以为孙萃老会日夜处理文书,前往约期聚会,不能够再像以前那样举止从容自得其乐。可是孙萃老更加喜欢与宾客聚会,吟诗饮酒作乐,又在空闲时间,搜集遗散的文章,得到前人数百篇文章,编辑成吴兴新集,又把那些遗留在荒山野草中字迹尚存的残破碑刻,汇集到墨妙亭中。这一年的十二月,我因事到湖州,遍览后顿生叹息,孙萃老求我为墨妙亭写一篇记述的文章。有人对我说,一切事物都要归于消亡,而依靠形体坚固的物体,更不能够长久,即使是坚固的金石,不久就会变坏。至于功业、名声和文章,它们流传到后世,才可以略为长久一些,现在竟然把功业、名声和文章托于金石,是久存的东西反而求助于速坏的东西。这已经是前人的糊涂,可是孙萃老又用高大的屋子来保存它们,推测他的心意,那恐怕是不懂得事物生灭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我认为知命的人,一定要尽人事,这以后理应没有遗憾。事物之有成形也必定有毁坏,就像人有出生必有死亡,国家有兴盛一定会有灭亡一样。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君子保养身体,大凡可以长生缓死的东西没有不用的,那治理国家,大凡可以保存国家挽救灭亡的措施没有不使用的,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才罢了。这才叫作懂得事物生灭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这个亭子是否该建造,不值得争辩,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不能不辨析的。所以详细记述了要知命的观点,并把名物列在左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