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三第二学期月考文言诗鉴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10182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三第二学期月考文言诗鉴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年高三第二学期月考文言诗鉴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年高三第二学期月考文言诗鉴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 年高三 第二学期月考文言诗鉴题及答案(一)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伐树记欧阳修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注樗(ch):臭椿树。6下列语句巾,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署之东园,久茀不治 茀:杂草丛生。 B然一旦悉翦弃翦:修剪,修整。, C庄周之贵也 贵:看重,崇尚。, D以无用而赋有用 贼:侵害,妨害。,7下列符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 ) A其根壮而叶大视其处之而已 B以杏故,特不得蔬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 C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天美泽可用,反见存 D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才者死、不才者生8下列语句编为旧组,与庄子“才者死、不才者生”的态度完全相反的一组是( )(樗)不足养,是宜伐以杏放,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A BC D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同人向作者建议把东园里的一些树木砍去,使园子更加宜于种植蔬菜。 B改造东园时,作者生出疑问,觉得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反。 C在客人看来,树木的去留要看它的地位作用,有用者留之,无用者去之。 D作者记伐树事,主要意图是反思自己的主观和片面,主张看问题应客观。参考答案:6B(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翦:砍伐。7C(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c项两个“见”都是介词,表被动。A 项第句中的“其”,代词,“它的”;第句中的“其”,代词,“它”。B项第句中的“以”,连词,“因为”;第句中的“以”,介词,“凭”“根据”。D项第句中“者”,语气词,引出下文的原因、解释等;第句中的“者”,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等后面指代相关的人和事物。8A(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三句话都与庄子的观点“才者死、不才者生”相反,其中是守园人对“不才者”樗的处置办法,认为“宜伐”;是作者欧阳修想到的,樗“不材”,所以对其“一旦悉翦弃”;也是作者欧阳修想到的,杏树是“才者”,而不死,“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是守园人向作者建议的话,要将还有用的杏树砍掉。是庄子“才者死”这一观点的例证。是“客”议论庄子对待事物的态度与作者处置东园树木的看法。这是一个新的视角,而非与庄子态度“完全相反”。9D(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在 于揭示“有益者生存发展,无益者遭淘汰”的客观规律,而非“反思自己”。【古文阅读参考译文】衙署的东因,长久地荒芜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人治理了。我来到以后,才开始整治这个为贫瘠的土地施肥浇水,种了菜蔬十几畦,又种植了花卉、果树、梧桐、竹子等共百来春天到来阳气上升之后,许多树木已经发:茅生长。守园的人告知说:“园中有一些臭椿树,它们的根系壮大、枝叶茂盛。根系壮大那么就会阻塞地脉,消耗土壤的许多养分,因而使得那些新种的花果桐竹得不到滋养;(臭椿)枝繁叶茂那么遮挡了阳光,因而新种的植物受到影响,不能自然繁茂地生长。再有臭绪哟树干扭曲多节,木质疏松不坚硬,(臭椿)不值得种植,是应该把它们砍掉。”于是就将臭椿树都砍去了。第二天,守园的人又说:“菜园的南边有些杏树,大凡它们的根扎在地下方圆可达六七尺,那儿的土地非常肥沃,因为蚤树生长的缘故,白白地不能再种蔬菜。,因此也应当砍去杏树。我说:“哎,现在正是春天,杏树将要开花,(我们)如果等到秋天,杏树就可以结果实了。你难道不能减少几畦菜地的面积作为种植杏树的地方吗?”因此没有砍掉杏树。 事过之后不久,我有所感悟就发了一番感慨:“唉!庄子的学说中说:臭椿、栎树因为不是好木材使它们活到应活的年限,桂树、漆树因为有用而被人们很早就砍伐折断。现在臭椿确实不能成材,可是人们有一天将它们全部砍伐掉了;杏树的木材很坚硬细密,(木材)有漂亮的色泽又可供人们使用,反而被保存下来。难道是成材的与不成材的各自遭遇的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吗? 有一天,来了位客人来拜访我,差役正拖着砍下的椿树经过堂前,(我)指着臭椿就对客人说出了自己对庄子所论述的怀疑。客人说:“这有什么感到惊讶的呢?凭着无用的态度处置无用之材正是庄周所崇尚的。世上凭借自己无用反而侵害有用之材,(那么有用之材)哪里还能幸免呢!那些杏树可利用的是花和果,因为(杏树)有花果这些供人们享用的生存的条件保护着它的根部,所以(它)幸免予被砍伐。至于桂树、漆树不能从砍伐的厄运中逃避,是因为它们被人们利用的东西只有被砍下来才能利用,所以这样一种状况必然无法生存。这跟那些杏树凭借开花结果免予砍伐是不同的啊。而今臭椿高大不成材,反而因高大妨害了别的花木生长,他们被砍去的确是理所应当的。跟那庄子“有用的死没有用的生”之说又是不同的。大约世上万物能够幸免于难与不能幸免于难,要看它所处的地位和用途罢了。”客人离去后,我认为他说的很对,写此文以记之。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2分,每小题3分)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6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扎B从者病,莫能兴 兴:起来C意者吾未知邪 知:了解D夫道之不修也 修:善,美好7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今者久留陈蔡之间 此乃乡者朱家之羞也 B孔子用于楚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人之不我信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矣 侣鱼虾而友麋鹿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于是他们就与兵士们一起在荒郊野外包围了孔子。B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走投无路时能够坚守节操,小人走投无路时就会无节制做事了。C夫子盖少贬焉? 先生为什么不能降低标准呢?D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不被容纳有什么可忧虑,不被容纳才显现出您是君子!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是“贤者”,陈、蔡大夫唯恐孔子受楚重用后危及自身,因此合谋围困孔子。B孔子一行人受困,孔子仍然“讲诵弦歌不衰”,弟子们都对他的这种行为非常不满。C在同样的问题面前,三名弟子胸怀、识见之高下立判,孔子最不喜欢子贡的回答。D颜回的“不容然后见君子”与孔子的“君子固穷”的持守是一致的,故孔子欣然。答案 :6. C 7. A 8. A 9. B参考译文:孔子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出兵伐陈。楚国派兵救陈,驻兵于城父。楚王听说孔子这时就在陈、蔡两国之间,于是就派人去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去拜见,陈、蔡两国的大夫们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商量:“孔子可是个能干的人,他对哪个国家所作的批评都能切中哪个国家的要害。近几年他住在我们陈、蔡两国之间,我们这些人的所作所为都不合乎孔子的思想。现在楚国这个大国来请孔子了。如果孔子在楚国被重用,那我们陈、蔡两国这些主事人可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就串通起来发兵把孔子一行包围在陈、蔡之间的一片荒郊野地里,使得他们想走走不了,带的干粮也都吃完了,饿得那些随从的弟子们一个个都躺在地上,站不起来了。而孔子却还在那里讲诗书,读文章,弹琴唱歌不停。子路心里很恼怒地过来对孔子说:“君子难道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到了穷困的时候能够坚守节操,而小人到了穷困的时候就会不择手段地乱来了。”子贡也是一脸的不高兴。孔子说:“端木赐,你认为我是学了很多东西能牢记不忘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您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能用一个基本的思想把所学的东西贯串起来。”孔子知道学生们都有怨气,于是把子路叫来问他说:“诗经何草不黄里说既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可是却整天在原野上东奔西跑。是我追求的理想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了这步田地呢?”子路说:“也许是我们还没有达到仁人的标准,所以人们对我们还不够信任。也许是我们的聪明智慧还有欠缺,所以人们才处处同我们为难。”孔子说:“有你说的这种道理吗?仲由,要是凡够仁人标准的人就能让别人相信,那伯夷、叔齐还会饿死在首阳山吗?要是聪明智慧无欠缺的人就一定能通行无阻,那王子比干还会被剖腹挖心吗?”子路出去后,子贡进来了。孔子说:“端木赐,诗经何草不黄里说既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可是却整天在原野上东奔西跑。是我追求的理想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了这步田地呢?”子贡说:“这是由于先生您的理想太高尚太伟大了,因此天下才无法容纳您。先生您难道就不能把标准降低点吗?”孔子说:“端木赐,最好的农民能保证把地种好,但不能保证就一定能获得丰收;最好的能工巧匠能保证把东西做得巧夺天工,但不能保证买东西的人一定满意;一个君子能够尽力使自己的理想趋于完善,能让它有条有理,一以贯之,但不能保证一定能让世人接受。现在你不是千方百计地去修养自己而是只想去取得世人的接纳,你的志向可不够远大!”子贡出去后,颜回进去了。孔子说:“颜回,诗经何草不黄里说既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可是却整天在原野上东奔西跑。是我追求的理想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了这步田地呢?”颜回说:“先生的理想太伟大了,因此才使得天下哪里都无法容纳。尽管如此,先生您还是坚持不懈地在推行它,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容纳才更显示出您作为君子的伟大!一个人的理想学说不完美,是自己的耻辱;如果理想学说完美无缺而只是不能被人容纳,那就是当权者们的羞耻了。不被容纳有什么关系,不被容纳才显示出您作为君子的伟大!”孔子一听称心地笑着说:“颜家的小子,可真有你的!假如你是个大富翁,我情愿去给你当管家。”后来孔子派子贡去向楚王报告了情况,楚昭王派兵来迎接孔子,孔子师徒一行才摆脱了困境。(译文来自韩兆琦主译、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文白对照本) (二)诗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213题。新城道中(二首选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注此时是神宗六年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铜钲:铜锣。西崦:西山。饷:犒劳。12(7分) (1)细致体会,说说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从全诗来年,前二句“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有何作用?(4分) 13对于这首诗第二联即第三、四句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三、四(句)颇拙耳”;清人纪昀也认为这两句中的“絮帽”“铜钲”的比喻太俗气“究非雅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自己对“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比喻这一修辞运用的评价。要求:观点鲜明,分析深入,表达得体,200字左右。(10分)参考作品: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白居易琵琶行;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参考答案:12(1)这首诗流露出作者热爱自然、关注劳动、体察民情的愉悦之感。(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评分标准:本题3分。“对自然美(或山村春色)的赞赏”“对百姓欢乐的体察”“对春耕劳作的欣赏”,答出一点给1分。若将后两点答成“对 民情农事的关注”,可给2分。(2)“欲山行”总启下文,为后6句写道中具体所见引路。“东风知”“吹断积雨”流露出清新、快乐之意,为全诗奠定情感基础。(“东风知”运用了拟人手法,使人感到亲切,为下文表现内心舒畅营造了氛围。(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评分标准:本题4分。任选两点作答,答对一点给2分。13(略)(本题考查基于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评分标准:本题10分。观点,2分;阐发与分析,5分;表达,3分(达到字数要求且无语病,1分;连贯、精彩各1分)。将“絮帽”“铜钲”的比喻运用视为妙笔与败笔均可,根据自圆其说的水平酌情赋分。崇文一模:读山海经 (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本诗以朴素的语言开头,描绘了美丽清爽的环境: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 B“众鸟欣有托”,一个“欣”字,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飞还鸣啼的乐趣,颇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C“微雨”“好风”的“微”“好”二字互文,风吹面不寒,雨润衣不湿,和风细雨令人兴会俱佳。D“俯仰”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隐居读书的感受,点破全诗主旨。 答案:B(颇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牵强) 简析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哪些乐趣。(4分)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五个方面的乐趣:草木繁盛,环境清幽;隐居田园,无尘世纷扰;躬亲耕作,自食其力,顺乎自然;时鲜待客,把酒言欢;纵情想象,沉醉书卷。(共4分,每点1分,答出4点即得满分)12对“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居于僻巷,常使故人回车而去,和世人很少往来;另一种认为:车大辙深,此穷巷不来贵人,故人却常来。你更认同哪种理解?结合本诗,并联系你学过的陶渊明作品,阐述理由。(200字左右)(10分)答案示例:(一)我同意第一种理解。这首诗中诗人尽情表现他归隐之后耕读的乐趣,描写朴实清幽的自然之美,在这种意境下,不应该有外人打扰。陶渊明远离官场,昔日的朋友不再和他来往,表面上他们的豪华车驾被陋巷所阻隔,实际上正表现陶渊明与他们的人生追求不同。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说“请息交以绝游”“复驾言兮焉求”,在隐居生活中,他更愿意和村民畅谈农事,“欢言酌春酒”“悦亲戚之情话”,因此,把“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理解为昔日朋友不再往来,更加符合陶渊明隔绝尘俗的喜悦心情。(二)我同意第二种理解。这首诗中诗人主要描写的是归隐后的田园之趣。陶渊明远离官场,官场中的人不再和他来往,他们的豪华车驾被陋巷所阻隔,用此与老朋友却常常前来形成对比。陶渊明向往的生活是“悦亲戚之情话”,本诗中也有“欢言酌春酒”之句,表明诗人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拒绝与官场中人来往,因此把这两句理解为达官贵人不再往来,而老友频来,更加体现陶渊明对“俗韵”的鄙视和对朴素生活的赞美。附:评分标准108分,观点明确,能联系文本和课本充分阐释,表达通顺75分,观点较明确,能联系文本和课本阐释较充分,表达通顺40分,观点基本清楚,能联系文本或课本阐释,表达欠通顺每少20个字减1分,减到3分为止;关键错字,每两个减1分。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及相关评论,完成题。(15分)终南山 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注太乙:终南山主峰。天都:天帝所居之处,此指长安。分野:古代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此句说中峰成为分隔不同州郡的分界。评“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填空:沈德潜评价王维这首诗“手笔不在杜陵下”,“杜陵”指唐代诗人 (人名)。(1分)沈德潜评价此诗“四十字中,无所不包”,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终南山之美的?(4分)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评价。“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有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沈德潜却认为“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综观全诗,作为整首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有何妙处?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80字。(10分)参考答案:12杜甫(1分)(本题考查对中外重要作家基本常识的了解)与天帝居所相接,山势高大雄奇;与海角相连,山形绵远辽阔;被云雾缭绕,山中幽静如仙境;由中峰分野,山域广大纵横;因光照而阴晴不同,山谷中风光奇异多变。(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评分标准:本题4分,任选4点,每点1分。 (略)提示角度:尾联写欲久居山中,意谓为山景所迷而流连忘返,乃对前文终南山之美的总结与升华。前几联写终南山之美,尾联隔水相问,意谓更美在远方,不仅前后一体,更是对前文的拓展。前文写山,尾联写水、写人,不仅行文有变化,且山、水、人皆成景致,深得传统山水画之美。尾联虽未直接写山,却通过“寻宿无着”的景况,从侧面点出山中地广人少、水木丰饶的特点,表现出终南山幽静、深邃、辽远等意境。首联写仰视,颔联写凝视,颈联写俯瞰,则尾联写眺望,全诗通过视觉移步换景,写出了终南山全方位的立体的美,尾联拓宽了作品的视野。前三联写山景,尾联写人的活动,这不仅为景色平添了生机,且将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显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深化了诗的意境。(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评分标准:本题10分。观点,2分;阐发与分析,4分;表达,4分(达到字数要求,1分;通顺、连贯、精彩,各1分)。凡符合题目要求,且能自圆其说,可酌情赋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