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论视野下小学作文教学之再认识.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08506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教育理论视野下小学作文教学之再认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活教育理论视野下小学作文教学之再认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活教育理论视野下小学作文教学之再认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活教育理论视野下小学作文教学之再认识 俞 翔 一、人的教育,即是“人”的作文教学,而非“物”的作文教学教育之可悲,莫过于目中无“人”。学生被异化为知识的容器和能力的测量仪。如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显现的鄙端尤甚。既有让学生背诵几篇“范文”,改头换面、对号入座的“废纸篓教学”(假如也算一种教学的话)这样的极端案例;也有假“模仿借鉴”之名,行“画虎不成反类犬”之实的“复写纸教学”(自然没有复印机的效果);还有一堆词语一摞空格,一棵青苗一个坑的“插秧机教学”,比如一个文章开头,就需要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个不落交待清楚,还美其名曰“开门见山”,似乎缺了一个所谓的“要素”,就会造成“山不是那个山”的“恶果”。不一而足,作文教学之恶,可见一斑。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里申明:我们这里主张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遂民之欲,把天理和人欲打成一片,并且要和戴东原先生的哲学联合起来。 (戴东原即戴震,代表清朝中叶学术高峰的人物,也就是那个指证“理教杀人”的著名学者。宋朝的朱熹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被后世不断阐释和发挥,才变得那么“恐怖”。戴东原认为,所谓的“天理”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固有的、抽象的、身外的“天理”。他提出“理存乎欲”,模糊了“理”“欲”的界分,反对“理”“欲”对立的观点。这是题外话,暂且不表。)陶先生所谓的“情”,是指情绪、情感、情怀等人之常情;其所谓“欲”,自然指想法、欲望、理想等身心追求。陶先生的观点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面对的首先是“人”,其次且是有七情六欲的人,而不是没有心跳没有温度没有人情味的器物。落实到作文教学层面上,我们同样必须牢记这两层含义。 1目中有“人”学生是“人”,不能当作可操纵的机器或其它物件。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主观能动。他(她)除了接受他人的引导、教诲之外,更多时候是在主动地接触世界、认识社会、感受生活,并主动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道德标准。诚然,这一体系也许不完备,这一标准也许不恰当,也就需要“教育”来参与建构。也就是说,“教育”在具有主体性的“人”面前,充其量就起到一个辅助作用而已。也就是陶先生说的: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遂民之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里隐含了一个前概念,即人的主体存在性。假如剥夺了“人”的主体地位,也就不成其为“写作”了。作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乃至不把学生当“人”,自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中活生生的学生,既不是等待摆放家具的空房间,也不是仅供涂抹的白纸张,而是有着丰富情感和诸多认识的“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做的,首先是发现并尊重学生,其次是依据学生在作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挫折,给予适度的指导和帮助,仅此而已。任何借着各种或正当或无奈的“理由”,而“满怀热情”以至“拼了性命”代替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所谓的作文教学,都是“美丽的谎言”和“恶意的骗局”。 2人有“情”“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现代科技证明,即便是草木鸟兽,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更何况自居于万物之灵长的人呢?古往今来,个体生命也罢,人类群体也好,既有“逝者如斯乎”的浩然喟叹,也有“长歌当哭”的悲凉情怀,既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遗世独立,也有“慨当以慷”的激越高蹈。所谓文字,所谓文学,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世界,以及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具体事物的认识。学生是人,自然也有其与人共通又极具个性化的情感世界;学生无时不刻生活在社会里,当然随时随地在认识和体验之中。学生作文,无非是用略显稚嫩的笔触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他的认识有几分,就写几分,他的体验有多深,就写多深,或者笔力不逮、力不能及,有所欠缺。教育之力,大致就是弥补这欠缺的部分而已。忽视学生的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而“赐予”一个“世界”或一种“情感”,这种认识和做法是可笑的;以为教育全能,越俎代庖,整个儿包办代替,同样是可鄙的。作文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体验和表述能力的基础上,给予一个适度的引导,达到“以我口说我心”,可谓善莫大焉;正视学生的基本状态,确定一个可达成的理想高度,使之和谐共生并逐步发展,已然功德无量。由此可见,作文教学的前提是“发现”人,“尊重”人。 二、儿童的教育,即是“儿童”的作文教学,而非“成人”的作文教学儿童教育之所以失败,完全可归罪于以成人的视角规划儿童的生活,有的是颐指气使的指手画脚,有的是唾沫横飞的陈词滥调,就是看不到簇新如叶芽、娇嫩似花苞的儿童。家长把孩子当作实现自我理想的“替代品”,君不闻“爸爸(妈妈)当年生活条件差,想读也读不到书,你现在条件好了,一定要替爸爸争口气”?老师把学生看作体现自我价值的“试验品”,没听说“你给我好好做,我就不信多做几遍还不会”?成人主宰的社会呢?直接把孩童看作社会大厦的一段材料,如雷贯耳的不是“明日社会栋梁之材”吗?唯独不见“儿童”。显现在作文教学中,就是儿童习作成人化,装腔作势,拿腔捏调,把肉麻当有趣。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里强调: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陶先生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是儿童的生活,才有儿童的教育,儿童的生活被漠视、被消解,那就不是儿童的教育了;之所以造成这种严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就是残酷的成人以及成人的残酷!联系到作文教学,他指明一个道理:没有儿童的生活,就不可能有儿童的作文教学。现实庶几近之。面对当下作文教学中的荒腔走板,我们必须做好以下两点: 1解放儿童儿童的被禁锢,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儿童被禁锢在课本里,儿童被禁锢在教室里,儿童被禁锢在成人的视线里。更可惶恐的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儿童,像慢火炖青蛙的“青蛙”一样,已经逐渐适应了被“消亡”的命运。而成人看着一手铸造的“铁屋子”还意犹未尽、层层设防。殊不知,缚人者亦自缚,吃人者亦被吃。个体生命空间如此逼仄,又怎么来“留心周围事物”,“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个体生命体验完全被消解,又怎么来“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又哪有什么“个人的独特感受”呢?若要学生“表述自己的意思”,必须先解放学生。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解放了学生,才有了自我生命成长体验的可能,才有表达“真情实感”的可能。 2还原童真解放了的儿童,还会面临“娜拉出走后怎么办”的困境。此刻唯一的出路是:还原童真。童真是与生俱来的,却是被成人剥夺了。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必须警惕成人化,并努力戒除成人化倾向的教学。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戒除成人化的视角。眼界决定认识。那就蹲下身来,以儿童的视角打量世界。也许不能完全重叠,也不需要完全重叠,需要的是挨近;保留适当的高度孩子可以想望、努力起跳就可触摸到的高度,并给予孩子切实需要的帮助。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眼里的社会万象,大到宇宙大观,小到蝼蚁尘埃。沈复在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记述道:“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看到蚊虫,视为“仙鹤”,“为之怡然称快”;“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则“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此皆幼时闲情也”这才是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快乐。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戒除成人化的思考。急功近利是成人世界的痼疾之一,儿童的浑朴,保持了心灵的净土。努力贴近孩子的心灵,以孩子的方式接近并思考孩子的生活。必要的时候(也许是更多时候),就像龙应台女士那样,“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无限温情地对他说:“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此时,任何高远的理想、严苛的目标、僵死的程序,统统可以弃之不顾。此刻,还有什么比得上“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来得重要?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戒除成人化的语言。儿童的言语密码与成人的言语符号并不完全吻合。儿童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只属于他们的话语系统,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套话语系统独特而富有情趣,词汇虽然不丰富但很生动,不够规范但有创意,表达不精确但足以描述他们的生活。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做的,其实仅仅是唤醒和呼应。有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教师问学生:“花儿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学生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学生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学生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儿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脸,笑了。”其实,教师课前准备的答案是:花儿开了,因为春天来了。诚如作家王旭峰说的:“儿童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老师不能扼杀“天使”。综上所述,作文教学的基础是“解放”儿童,“还原”儿童。唯有如此,才能建构起真正意义的作文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