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铃霖》lishu说课稿.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02785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铃霖》lishu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雨铃霖》lishu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雨铃霖》lishu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雨霖铃说课稿荆州市工业学校 吴家兵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参赛选手吴家兵,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一、 说教材1、教材分析我选用的教材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上册,本节课选自第五单元唐诗宋词赏析第17课的内容,这首词是宋词中婉约派的代表作品,也是“诗言志、词言情”的极好体现,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学习并准确理解本词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更是对经典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不可推卸的民族责任。2、教学目标依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学情,充分考虑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感知作品内容,体会宋词魅力。(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分析来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审美情趣。3、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与之相对应的重难点内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兴趣,感受宋词魅力。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2)教学难点:感受词人在词中的情感;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关键点:生活化、可操作化确定依据:越民族越世界,重温经典已经成了一种文化发展的必须,我们重释经典正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所处的时代特征,竭力拉近经典与生活的距离,让经典走下神龛,才能让经典拥有最大的受众,焕发新的魅力,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生命体验,为学生服务。二、 说学情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女生较多。(1)认知水平:通过前面对于唐诗的学习,已基本明确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教学总体目标,掌握了一般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巧。(2)实际需求:作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文史知识具有相对敏感的兴趣点,但具体分析理解起来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希望通过课堂学习得到正确的指导,这为本课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基础。(3)学习特点:学生喜欢小组讨论、创新体验等课堂教学形式,能够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题活动,但缺乏耐心细致的思考与审美性的理解想象能力,这为本课设计教学策略提供了很全面的参考。 三、说教法与学法教学与学法之间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以教法促进学法,以学法实现教法。在教学设计上,我倡导“参与多深、领悟多深”的教学理念。为实现我的教学理念,在教法上,主要采用设疑引导、组织讨论和创设情景三种教学方法,相对应的学法就是发现学习、小组讨论和角色演绎。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在体验中学习,在领悟中成长。教学手段是对教法学法的进一步落实,我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上主要通过“温情动人”、“聆听历史”、“感知美文”、“创新演绎”、“回顾沉淀”五个方面来实现,将多种材料和形式转化为本节课的语文教学资源,使课堂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四个小环节来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教学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1、燃情脉脉动人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很多都是第一次离开家、离开亲人和熟悉的朋友,离情别绪早就一触即发。以李叔同的送别开篇,很容易将学生带入一种“离别”的伤感中。当学生沉静下浮躁喧哗的情绪,开始与词人同一呼吸同一脉搏,才到了鉴赏本词的最好时机,这时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离愁动人,又到底是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且看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诉说他的离情别绪的,与我们的感觉是否有那么一丝相似之处?2、聆听以史为鉴很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诗词的背景介绍是很枯燥乏味的,仅适用于记忆。而我恰恰认为背景介绍就像鸡尾酒调制中的基酒,它奠定了我们评价和介绍诗词本身的基调。所以在背景介绍中我会尽可能的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消除学生对于学习的疏离感和抗拒心理。在进行背景介绍之前,教师虚晃一枪:请解释一下什么是“非主流文化”?什么是“边缘人”?由此引出本词在当时和后世复杂的评价以及作者号称“白衣卿相”令人唏嘘的身世。在这一点上以叛逆为典型年龄特征的中职学生很容易引起共鸣,加深他们对于后续学习的认同。更为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引导我们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试着去调整自己可能较为偏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累积极正面的人生体验。3、传承美文美感(1)听读结合,整体感知。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同时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为下文学习奠定初步基础。让学生听雨霖铃MTV,然后反复诵读课文。在听和读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读)(1)请学生概括这首词的基本内容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朋友伤心地告别。(2)谈谈这首词给人的整体感受,情感基调。(2)细读揣摩,魅力感染留白是中国独特的传统美学思想,即黑当白,以方寸之地显天地之宽,含无限之意逸于言外。在文学中即体现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今天的学生更主动更直白,他们的感情更奔放,似一泻千里的江水,无遮无挡。所以,探讨词人在这阙雨霖铃中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意象、揣摩情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体验。在此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更希望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在我们下一代的手中得到传承。为了完成我的教学目标,我会分两层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提问一:请找出本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及特点?这个问题重在检查学生经过预习是否已初步理解本词字面含义,为下一步的情感发掘奠定基础。由于本题涉及信息量较大,单个学生不一定能很完整的归纳出所有的景物,所以我会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完成,将独学和互学结合起来,既确保了学习质量,又培养了学生开放、合作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提问二:揣摩这些景物在本词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在这种“处处景语皆情语”的发现中,学生像一个高明的侦探,从蛛丝马迹中找出潜藏的事实真相,不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进一步强化他们对于本课学习的认同。由于采用的是分组合作,小组竞赛的方式组织本环节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课堂的赏析活动富于动感,更尊重了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和思维发散的无限可能性。4、发扬凤雏新声对经典的传承不是将它制成标本供入神龛,而是要让经典鲜活的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呼吸。所以我不会让我的学生只对着木台泥塑磕头如捣蒜,我相信加入时代信息和个人生命体验的经典能焕发更炙热的青春,雏凤清于老凤声,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们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以小组为单位,以本词内容为蓝本,编写一幕雨霖铃舞台情景剧进行试演,人物、情节、对白、造型均可想象。由于每一位同学的生活经历不同,因此在学习本词过程的感受也绝不会相同,所以让学生在理解词中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在传承中创新,不仅深层次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勇于创新的精神。5、沉淀厚积薄发 首先对于加入同学们个体体验的创新之作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要充分肯定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种热情与热爱就是他们今后学习的动力和经典得以传承的希望所在。其次,回顾课堂教学,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强化教学成果。最后,“腹有诗书气自华”,适量的背诵和积累依然是必要的。五、说教学反思本次课教学,针对中职学生特点,将语文教学特别是古典诗词的教学生活化、真实化、趣味化。1. 亮点:(1)以学生为主体贯穿始终以“温情动人”、“聆听历史”、“感知美文”、“创新演绎”等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2)注重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培养感性了解与理性认知相结合,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自我思考与探究能力,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与领悟,在创新中继承、在变革中发扬。2. 提升:教学要更大胆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教学手段更多样化,使教学更具体化、生活化、可操作化。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思考,谢谢各位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