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说明:天空之下.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97482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说明:天空之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案说明:天空之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案说明:天空之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空之下”教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系教案题目:天空之下 空间叙事 模型表述空间(二年级下学期教案)编撰教案时间: 始于2005 年, 2008年调整,2011年调整。编撰/主持此教案的教师:姓名: 胡滨 身份证:320211197110174113 手机: 13918087520 E-mail:hubing01gmail.com参与此教案教学的教师: 周芃 徐甘 沐小虎学院: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系教案说明:一: 二年级学年教案的设计基础建筑系本科五年设计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职业素质,同时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而二年级设计教学的定位是在一年级认知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设计学习的初步阶段。基础教学的教案设计应该是建立在对建筑的本质和对基础教学活动的认知基础上,来设定设计题目、建立各设计题目之间的连续性,和组织教学活动的。1. 建筑是处于自然之中-大地之上,天空之下,是自然的一部分。由于它做为人类活动和社会生活的载体和传达者介入自然,从而改变着其栖居之中的自然,使自然“人工化”,使自然具有社会和历史的含义。正如左图丹尼斯.奥本海姆(Dennis Oppenheim) 岩石手所展示的,随时间的流逝,人的体验和记忆被记录、刻在自然之中,浸到自然里面,进而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作为一个三维结构的特征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上,而且还表现在文化和历史层面上。自然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这两个层面都产生了影响,并且相互留下了烙印。正如卡塞(Casey)所强调的,记忆和地点之间的联系也暗示着记忆和身体之间密切的联系。时间和空间赋予了记忆以层次,并且为记忆建立了一个三维结构。记忆“层次”的累积与感知自然之间相互联系,从而也使自然变得“厚重”。同时因为人类活动在不断地作用于自然,自然始终处在不断改变的过程中,自然因而成为一个动态的三维结构,而非一个不变的物质实体。2. 建筑具有自主性,它以空间为核心,以其物质性做为成立的基础,以人的体验和感知为评判标准。空间的物质性涉及场地、结构、材料/构筑、和功能计划。而人的体验以人的身体为参照物,各身体感官的综合感知为基础,以时间为变量,以个体或集体的记忆为催化剂。3.基础教学需要在分解训练和综合训练中寻求平衡。综合训练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设计是个研究的过程,同时从设计策略直至细部设计是在一个系统里统筹考察和平衡的结果(包括对社会和历史的考察),孤立思考一个问题会为设计带来很多弊端;而分解训练是因教学对象的理解程度和对问题讨论的深入程度而决定的。二:“天空之下”教案的设计思路和与上学期的关联1 教案的设计思路本教案以为线索,主要是针对1)模型作为推进设计的手段,2)叙事性教案设计,3)设计概念生成训练等三方面而提出的。其主导思想是以空间塑造为主体,空间训练从空间与自然的关系着手,对概念来源进行分解训练,强调空间的“叙事性”和可实施性,“叙事性”和“制作”之间的关联。2 教案的连续性与递进性二年级整个学年的教案设计是连续的,但上、下两个学期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1) 教案设计以大地和天空(光、雨、水)为线索组织上学期和下学期的教案,强调的都是自然因素的社会和历史含义,强调它们是研究场地和阅读场所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的是如何将建筑“锚固”在场地里。2) 空间的想象力是整个二年级训练的重点,但“天空之下”的教案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引入1:50、1:20的模型和剖面,以及对真实材料的体验和研究,以加强空间真实建造的训练,并建立细部设计与设计策略的关联。3) 在场地选择上,以不可到达场地和可到达场地进行分类,选择不可到达场地的目的是强化文献、影像和文学对场地阅读的重要性。“天空之下”教案从上学期的不可到达基地进入可到达基地研究,也从城市研究进入村落研究。4) 空间的功能计划也从单一递进到复合,从私密过渡到公共,从城市生活研究过渡到村落公共生活研究。同时,功能计划也从上学期的由教案设定,过渡到要求学生在研究基地和村落的基础上,自行确定。其中强调的是,功能计划是规划人与人的关系,而不只是功能的便利和合理性。5) 结构在整个学年贯彻的是以空间结构带动力学结构的理解,以结构的表达与空间概念和感知之间的关联做为研究的切入点,而不是以力学结构的分类作为教案设计的出发点。当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在方案中采取的结构形式进行必要的讲解。6) 材料与构筑在整个学年贯彻的是研究材料本身特性,发现其构筑潜力,与空间特征和设计策略建立关联。在下学期的教案中,强调的是对真实材料的感知和塑造空间特征的潜力,同时引入构筑和节点设计,为学生建立初步真实建造的概念。三:“天空之下” 教案的教学目标、核心问题、及训练手段教案分为三个阶段:诱导练习(文本与空间想象力)、专项练习(光与展品的回响)、综合练习(渔梁村的公共活动中心)。三个练习是连续的,和逐步递进的,为教学目标服务。1 训练的目标: 1)强调研究是设计的基础,强化学生自主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培养; 2)强化空间与自然(光、雨、水)在物质层面和社会层面上的关联; 3)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强调空间的“叙事性”,以替代以往的空间组织方式。 强调以身体为参照物检验空间的特征,以及空间概念与空间建造之间的关联; 4)强调模型作为推进设计的手段,而不是设计成果的表现。强调“诗意的构筑”,强调 对材料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构筑方式对空间特征和空间体验的影响; 5)培养学生阅读基地的基本方法,以及对场所精神的基本认知。2 训练的核心问题: 1)设计概念的来源是什么?如何生成? 2)设计概念是如何通过空间表达出来的?用何种构筑方式完成目的? 3)如何以身体为参照物,检验空间特征? 4)如何理解和建立建筑与自然(物质层面和社会层面)之间的互相回映?3 训练手段: 1)通过阅读和写作实现文献、理论研究与设计之间的互动,以强调设计的研究过程: “场所”概念的初步“阅读”; WORDS 的介入,引导学生对建筑基本概念的重新认识,以及对设计概念的抽象; 文学、影像与空间想象力之间的互动。 2)不同设计媒介之间的互动: 模型为设计推进主要手段,学生在不同比例模型制作过程中研究不同问题; 模型与徒手平面、剖面草图的结合,以推进设计; 模型、空间照片及空间渲染之间互动,以共同研究空间的特征; 模型表达与图纸精确表达之间互动; 空间剖面的强化训练。 3)独立完成与小组合作之间的互动。四:“天空之下” 教案的任务书:1 诱导练习:文本与空间想象(2.5周)教案以诱导练习开始,讨论的重点是空间的基本特征由什么构成,概念与空间特征之间的准确关联,以及光的表现力,以此帮助学生建立设计是个研究过程的认知。并且通过文本和影像的介入,借助其他艺术门类来拓展学生思路和空间想象力。 设计任务:(独立完成) 1) 选取两张摄影照片和两段文字用来描述“光与雨”; 2) 光与空间关系研究性模型(比例自定); 3) 研究给定关于空间关系的词语,用建筑文字语言结合建筑图片解释; 4) 选择给定的词语,用模型解读。 教学重点: 1) 建立文本、设计概念与空间场景之间的关联; 2) 光塑造空间特征的潜力; 3) 材料、构筑与空间特征及体验之间的关联; 4) 重新认知空间的基本操作概念。 2专项练习:光与展品的回响(4.5周)教案进入以自然光与展品为研究对象的专项练习。此练习进一步深化上个练习中关于光与空间特征的研究,将光与展品,与人的行为方式的关联做为讨论的重点。在这个练习中,忽略展览空间的其它辅助功能要求,将研究集中在对物品特征的研究,展示物品所需要的光线要求,以及光线对进入、观看和离开三个空间序列的控制和氛围的塑造。同时要求通过模型的室内照片和1:20 节点设计来表达空间的氛围。 设计任务:(独立完成) 展品分为四类:金属类、木质类、石材类、中国书画类。从博物馆选取一属于此四类中一类的物品,设计一展示此物品的空间,空间大小不限,要求有进入、观看和离开的空间序列。基地自定,以有助塑造展示空间特征为目标。 1) 1:50、1:20 模型; 2) 1:200 总平面, 1:50 平面、剖面、立面,1:20 剖面; 3) A2 室内空间照片 (模型); 4) 设计说明、原物照片和尺寸; 5) 展品的研究说明。 教学重点: 1) 展品与观看的行为之间的关联; 2) 光线与展品特征的关联; 3) 空间特征与节点之间的关联; 4) 基地特征与空间序列之间的关联。3 综合练习:渔梁村落的公共活动中心(9周)教案以具体场景中的具体建筑设计结束,将空间的叙事性和“制作”(模型和真实建造)之间的关联放在真实场地中进行考察。选址徽州渔梁村,主要是由于雨和水对渔梁村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教案一方面将它们与光的训练结合,加深学生建立自然和建筑空间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以此推进学生对场所的认知,希望脱离以形式分析为基础的场所精神的评价体系。同时将功能计划设定为学生基地分析的结果,而不是由任务书的假定。 设计任务:(独立完成+小组完成) 在村落的三块基地中,任选一地块设计一个公共活动中心,具体功能计划 自定。建筑面积为基地面积2.5倍,可调范围为5%。 1) 1:200 基地模型,1:200、 1:100、 1:50 模型; 2) 1:20 节点,1:50 平、立、剖面,1:200 总平面; 3) A2 模型室内照片,街景或河景拼贴照片; 4) 散文体描述“渔梁”,设计说明,关于“场所”小论文; 5) 基地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 教学重点: 1) 基地的特征分析与功能计划之间的关联; 2) 雨、水与场所精神的关联,与空间特征的关联; 3) 空间组织关系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 4) 节点设计与空间特征之间的关联; 5) 精确的平、立、剖面的表达,空间特征的表达; 6) 不同模型比例之间的转换与推进设计的关联。参考书目:1 瑞士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张宇译,建筑氛围,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09月。2 瑞士 安德烈.德普拉泽斯(Andrea Deplazes),任铮钺等译, 建构建筑手册, 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7年08月。3 法米歇尔.柯南(Michel Conan), 赵红梅等译,穿越岩石景观,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03月。4 龚恺(等),渔梁,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08月。5 西班牙拉菲尔.莫内欧(Rafael Moneo), 林芳慧译, 八位当代建筑师, 台北:田园城市文化, 2010年01月。6 美国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张钦楠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03月。附送优秀学生(共三份)1.设计题目:游客接待站-纬度渔梁作者:卞雨晴090302(身份证号:34050319910716022X 手机:15216718526 邮箱:332530332qq.com)年级:二年级完成时间:2011年6月,9周 张数:3张学院: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系指导老师:胡滨 周芃 沐小虎设计说明:(学生)渔梁作为极具特色的徽州古民村,其之后的建设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干。基地位于狮子亭这个渔梁的关键节点,是游人们进入渔梁的门户。往来不绝的游览团在此经过、汇聚。在此建立游客接待站为游人打开渔梁的窗口,也是旅游建设之必备。徽州古民居以简单平面构筑复杂空间为特色,秉承这个特点,以原有的四栋建筑的平面划分为基础,围绕中心 “四水归堂”的天井组织多样的有趣的空间。天井纵贯四层,每一层在不同高度都能体验雨落,形成潜在垂直联系。不同层高的空间以其不同处理方式、开场方向完成在不同高度体验渔梁。 同时采用地窗以增强“层”的感受,竖向线条呼应周围徽居木条木板的使用。地下一层:功能上主要有洗手间和一展览室(大致介绍渔梁)以及辅助用房。可从室内进入,也可从室外直接进入,两种方式增强地下空间的联系性。同时由于天井直通地下,使得地下空间环境变得积极。由于一层室外阶梯的踢面以玻璃处理,其下方的地下展览厅采光充足、光线奇异有趣,可以看到上层的人影攒动;反过来夜晚灯光也使阶梯闪亮多彩,巧妙生动得使地下与一层互动起来。一层:功能上主要是售票、问询、休息。一层旨在融入渔梁的一层空间体验中。入口为二层高的灰空间,使其保持与渔梁主街的体验连续,也呼应徽居撤掉门板即开敞成公共空间的特色。临河面开敞,可观对岸之景。从建筑内延伸出阶梯与 随意散落的河滩上的阶梯融形成连续整体,融入河滩环境中,给游客以及当地村民提供休闲活动的大空间。随着水涨水落,阶梯时而淹没在河水中,空间大小随之变化,并留下水渍,时间的痕迹。二层:功能上为渔梁工艺品的展销。临街面与对面的老建筑找关系。向狮子亭开敞,可观村内街景并关注狮子亭集合情况。室外平台成为二层三层的视线中心,进行传统工艺的展示。三层:功能上瞭望台。渔梁建筑低矮,旨在提供一高处观看渔梁全景,体验屋顶风貌,俯视渔梁,遥望歙县。临河平台眺望河景,长廊体验渔梁村发展变化,临街眺望后山新居的建设,透过格栅远望整村的蔓延,透过玻璃窗闲赏渔梁传统做活。2 设计题目:渔梁历史记忆-博物馆设计作者:朱治中090314(身份证号:362331199009010519 手机:15216719398 邮箱:405773398qq.com)年级:二年级完成时间:2011年6月,9周 张数:2张学院: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系指导老师:胡滨 周芃 沐小虎设计说明:(学生)1.渔梁现状:作为曾经的交通枢纽,练江成为了渔梁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陆路交通的飞速发展,练江也逐渐退出渔梁人的生活。曾经发达的商业也就此凋零,而新兴的旅游业则缓慢的发展着。而划定的基地也成为了一座废弃的仓库。2.功能设定:基于此点,我认为如果有一个展览馆建在此处,它的好处有三: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新的旅游亮点,更重要的是加强渔梁人的自我认同感,服务于当地村民。3.基地概况:基地的东向正对小学的次入口,是一片小广场并与北向的大路连通,西向是围墙,北向有一条小弄子通入里面,南向则有较宽敞的路。4.设计相关:基地北面的建筑平顶居多,都是新建的四五层高的住宅;而南面坡顶居多,多为老住宅。在新老交接的地方做一栋展览馆,而且基地为东西走向的面临着四种选择,即南北向是否开敞这四种组合。设计中,低层四面围合,而在高层上主要指向东向(开敞向东),辅以南北向。5.应对措施:东向小学的入口将入口改为建筑南面的中部; 北向住宅的采光形体上有起落或材料变为透明材料;特征明显的老墙保留,作为历史的记忆,是重要景观点。并组织入口空间。3设计题目:水迹-渔梁民俗展览馆设计作者:谭杨090305(身份证号:230502199107191323 手机:15216718841 邮箱:943251528qq.com)年级:二年级完成时间:2011年6月,9周 张数:3张学院: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系指导老师:胡滨 周芃 沐小虎设计说明:(学生)1场所:场所,是地域特征要素的总和。所谓特征要素,有阳光,地势,构造方式,地方材料等等。之于渔梁,回归线以北的阳光,从南到北的山坡地势,木骨砖砌的构造,造就了其独特的江南水乡特质,而其中缓缓流淌过的水迹则是最重要的要素。2功能:选择展览馆,是希望对水文化做出呼应的同时,作为新兴建筑吸引游客,为古镇带来新的活力。3基地策略:二号基地离河较远,它处于新旧建筑的交界处,而且除了东向面对着一片三角形的空地外,其余三个边界都较为逼仄,因而处理好新建建筑与基地的关系十分重要。所以,在基地策略上,保留原有的正立面;将三角形空地与建筑南侧长方形空地贯通;将天井以及交通空间安排在对应北侧的开口处;而辅助空间在西侧,同时地上仅为一层,为其后的小高楼留出阳台的视线。4水迹:采用了一种较为隐晦的方式来展现水的痕迹,展现渔梁因水而生的建筑特征。建筑入口处对于巷道狭窄空间的回应,将雨水引入地下一层,由前厅到展厅的悬浮踏板等等,都给人展现一种相对委婉的水的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