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L模式下的导师队伍建设.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87849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GIL模式下的导师队伍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AGIL模式下的导师队伍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AGIL模式下的导师队伍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AGIL模式下的导师队伍建设申丽娟1 樊国康1 游金辉1,2(1、川北医学院研究生处,四川南充,637000;2、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南充,637000)摘要导师队伍整体素质影响学科建设发展和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从适应、目标达成、整合和潜在模式维持系统模式(AGIL模式)角度,提出导师队伍建设要适应学生、学科和时代需求;通过培训、提升、凝聚团队精神实现导师队伍建设之目标达成;应用遴选、考评、奖惩制度来整合;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来达到导师队伍建设之潜在模式维持。关键词 AGIL模式;导师队伍;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导师是学科发展的主体,也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力量。导师队伍作为学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其数量、质量和素质决定着学科发展的水平。而且,正如加拿大斯蒂芬利考克教授指出,牛津大学之所以成功,“这个秘诀的关键就在于导师的作用。学生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从导师那里或者不如说同导师一起学到的,对这一点大家都没有异议。”1 导师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肩负着课程教学、指导学位论文和进行学术研究等职责,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塑造研究生的研究习惯、学术风格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学科建设的发展和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但目前导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从AGIL模式视角探讨导师队伍建设将为导师队伍建设注入新活力。一、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1.师生比较大在研究生招生未扩招的1998年,中国在校研究生为19.89万人,导师为7.46万人,导师平均指导研究生数为2.67人,然而在研究生扩招后的2004年,我国导师平均指导研究生数上升为5.71人2。200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全国高校32.4%的正高级职称导师平均指导研究生数量在10人以上3。可见,导师队伍虽每年稳步发展,但与迅速增长的研究生招生数作者简介:申丽娟,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通讯作者:游金辉,youjh126.com量相比,导师人数并未与之成同比例增长。随着导师平均指导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师生比结构性矛盾日益暴露出来。2.导师指导学生不力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特别是医学研究生导师一般都有繁重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时间与精力受限;还有部分导师责任心不强,对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科研工作基本上不管,对学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和撰写缺乏有效指导。3.导师队伍缺乏培养与考评导师的职责在于培养合格的研究生,学校的职责则在于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培养人的导师也要加强培养。目前很多高校的导师队伍建设只有遴选,没有培养。很多导师缺乏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能力和技巧;对培养学生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不了解。同时,对导师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考评机制,导致出现“教好教坏一个样”的局面。二、 AGIL模式的内涵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帕森斯的社会系统功能理论指出,任何社会系统必须满足4种基本功能4,即适应(Adaptation)、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潜在模式维持(Latent patter-maintenance)。这四个功能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而成AGIL,读作“agile”。具体的讲,适应是指系统要与环境发生一定联系,系统为了能够存在下去,必须有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目标达成是指任何系统都有目标导向,系统必须确定自己的目标并调动系统资源和引导成员去实现目标。整合是指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功能,能够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潜在模式维持是指能够维持系统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之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5。导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保证其本身的存在以及持续有效的发展,必须满足适应、目标达成、整合与潜在模式维持的系统功能。三、 AGIL模式下导师队伍建设1.导师队伍建设之适应系统必须对环境的现实要求有一种顺应。导师队伍建设系统必须适应自身赖以存在的环境需求。(1)适应时代需求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研究生学会知识、学会研究、学会创新和学会做人6。这就对导师提出了高要求,要求导师必须既当好研究者,又当好教育者。遴选导师时要关注导师的道德品质、学术能力和管理育人能力等内在特征。同时,导师队伍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因素,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同研究生教育一起适应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并不断调整自身,以便能以更好的形式服务社会的发展。(2)适应学科建设发展在制定导师遴选计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科整体发展的需要,考虑本学科的未来发展前景及本学科已有的导师梯队建设情况等各方面因素。从实际情况出发,按需设置导师岗位;要使导师队伍建设与学科专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导师队伍建设支持学科专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通过学科优势带动导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7。(3)适应学生发展在高校规模和在研究生招生人数迅速扩大之后,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降低,必须相应增加导师队伍的数量。适应学生数量发展的同时,要适应学生个性特质的发展;特别是对医学研究生来说,要求临床实验和临床技能的培养,更具有个别化指导特征;有些研究生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有些是已经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动手操作能力不同,导师应有不同的指导方案。2.导师队伍建设之目标达成导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建成高素质的导师团队,任何目标的实现都是关涉到人格系统的。导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可通过培训提高导师岗位的职责能力;通过提升自我强化导师的角色意识;通过凝聚团队精神来提升导师整体实力。(1)培训导师队伍建设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在导师队伍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培训工作,深刻认识导师培训的作用,强化培训意识。首先,可通过大会报告、政策解读、经验交流等形式,帮助导师尽快熟悉国家、学校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方针和规章制度,树立导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导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其次,培训要突出针对性。根据导师的现状与要求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调动导师参与的积极性,将终身教育体系引入导师队伍建设当中,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通过培训,培养导师敬业奉献和育人的精神,使导师职业专业化和导师教育专业化。(2)自我提升通过培训可提高导师各方面的能力,而导师自身也必须主动提升自我,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工作和热情,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诱发想法的产生。” 8 导师自身要认同自己的工作价值,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确定目标,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教育不仅仅要使人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导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行为和情操,一个好的导师应该是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学术成功和人格成功的人,为此要持续充实和提升自己的素养。(3)凝聚团队精神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出越来越多各种跨学科课题,这在客观上要求必须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寻求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各种可能途径。单一导师知识的局限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由相近学科专业导师组成的导师组指导研究生,采取导师负责、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生培养,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导师组作为一个团队,如果内部协调妥当,分工负责,大家齐心协力,就会产生培养合力,对研究生培养起到重大作用;如果导师组内部协调不好,职责不明确,则会产生相互推诿或者独包独揽等情况,对学生的培养极为不利。3.导师队伍建设之整合在帕森斯看来,整合的因素主要是规范,它们管理着大部分有助于实现模式化的价值承诺的过程。导师队伍建设系统也要通过一系列制度来整合。(1)遴选制度化导师遴选制度化,要坚持标准,严格要求,做到公正合理、保证质量;坚持师德、学识和能力并重,保证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进入导师队伍中来。选聘标准应具体量化,但切忌整齐划一,针对不同学科具体特点制定不同标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改革博士生指导教师审核办法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各培养单位要区别不同学科的情况,制定本单位的具体标准,其中可以量化的应尽量予以量化。为保持导师队伍学缘结构合理化和人才队伍的合理流动,遴选导师时应坚持开放性特征,做到公开选聘办法、公开选聘程序、公开选聘标准,各个选聘环节力求公平、公正。(2)考评制度化建立聘后考评机制,可强化导师的竞争意识,促使导师积极进取。考评内容和方式应多样化,包括考评导师的道德水平、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等;可通过导师年报、学术交流与论文抽查等多种方式来考评导师在岗位上的工作业绩。同时,考评的过程也是一个倾听导师声音,与导师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的过程。通过考评了解导师队伍整体情况和各学科、各学院的学科建设状况。通过考评形成稳定持久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导师的积极性,增强导师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3)奖惩制度化奖惩是对考评结果的处理。完善的奖惩机制可有效地激发竞争意识,营造一种公平、公正、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使导师队伍稳定、精干、高效。对于优秀导师,不仅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进行“正强化”,如公开表扬、评优等;对于不合格的导师要及时进行“负强化”,如通报、暂停招生等惩罚。4.导师队伍建设之潜在模式维持潜在模式维持是与文化系统相联系的。在导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如何使各项制度有效落实,使人才资源合理配置,这都需要领导者科学的管理理念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1)管理理念在导师管理中应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人本管理为主导。导师管理要落实岗位责任制,增强导师的自我约束力;同时强化人本意识,通过情感交流、满足不同成员的心理需求,激发每位导师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融洽的工作氛围,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导师管理也要加强人的可激励性和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活力,建立一种把人的因素同系统目标联系在一起的共同发展机制,做到人适其所、人尽其才。(2)文化氛围学校应为导师的发展营造一个自由的学术氛围,成立各种学术组织,邀请国内外与校内外专家、学者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讲座,加强学术交流,为导师的学术发展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开拓导师队伍内部有效的沟通渠道,统一成员的思想和行动,以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总之,导师队伍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要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满足适应、目标达成、整合和潜在模式维持四个基本功能。这四个基本功能子系统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子系统间实现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每个子系统是由来自邻近系统的输入形成的。”9在导师队伍建设系统中,从环境中获取适应学生、学科建设发展和时代需求的主体才有可能有目标的存在。通过导师培训、自我提升、团队精神凝聚使导师队伍建设优化。同样,通过遴选制度、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整合来推动目标达成;再加上科学规范的管理理念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这些潜在模式维持才能使各项制度得以实施。参考文献1 裘克安. 牛津大学M.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86.2 教育部. 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R.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9.3 赵风华. 研究生师生比:合理吗N. 科技日报,2010-3-8.4 Parsons and Neil J. Smelser. Economy and SocietyM. New York :Free Press ,1956:53.5 美D.P.约翰逊著,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 社会学理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530-531.6 苏君阳. 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四维度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11):22-25.7 岳国峰,李正关,王梨,等. 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队伍结构现状浅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4):55.8 德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 学术与政治M.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25.9 美杰弗里亚力三大著,贾春增,董天民译. 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理论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69.The Building of Tutor Team in the AGIL ModeSHEN Li-juan FAN Guo-kang YOU Jin-hui1、Graduate department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China2、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ChinaAbstract: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utor team makes a great impact on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roving of students quality. It can been talking about the building of tutor team from the view of adaptation, goal attainment, integration and latent patter-maintenance system mode (AGIL model). So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tutor team, its important to adapt the requirements of students, subject and the times; and try to achieve the goal by training, promotion, refining of team spirit.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system by institution of selection, evaluation, reward and punishment. Therefore, we should adopt the advanced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a rich cultural atmosphere to achieve its latent patter-maintenance.Key words: AGIL model; tutor team; graduate education;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